消费者异化消费的伦理批判
2020-03-14李娟
李 娟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 河南 新乡 453007)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与市场经济紧密结合,为大众消费提供了便捷性,形成了高度发达的消费市场,强烈冲击着旧的消费方式,消费的性质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从而使异化消费的现象表现出丰富多样性。
一、异化消费的内涵
所谓异化消费,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中,丹尼尔·贝尔指出,一种永不满足、永无止境的“欲求消费”,便是消费异化。[1]由此可知,异化消费是一种将消费作为唯一乐趣,以消费来满足自我欲求的一种病态消费方式。异化消费同时也意味着人的异化,即人生追求生活目的的异化。消费不再是为了满足人的物质与精神的生活需要,消费的目的也不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消费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的不切实际的欲望,消费的目的纯粹是商品的符号价值。在整个的消费过程中,人成了消费与商品的奴隶,变得被动、麻木。第一次提出异化消费理论的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派。该学派认为,当代资本主义为了缓解经济危机,过度地刺激人们消费,改变着人们的消费理念,从而导致了异化消费。该学派同时还提出了“异化消费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生态危机的深刻根源”的观点,认为异化消费不仅加剧了人的异化,而且污染了环境,造成生态危机。[2]虽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仅从生态学角度出发,难免有其局限性,但异化消费理论却为今天“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国敲响了警钟,异化消费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二、异化消费的主要表现
在消费内容上,表现为物质消费比例远远高于精神消费比例,精神消费突出地表现为颓废型消费。异化消费过度追求物质消费,以占有更多的物质财富和消费资料来标榜自己的身份与地位,以“多买多用多扔”作为自己的消费理念和方式,以奢侈的物质消费来满足自己贪得无厌的欲望,从而实现自我的价值。异化消费在其内容上,不是没有精神层面的东西,而是说异化消费中的精神层面的消费,也是被异化了的精神消费。在消费过程中,人们不是通过消费实现人的正常发展的精神需要的满足,如健康的文化消费以及通过消费活动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自身精神生活的充实,而是追求有损于人格健全发展和生活幸福畸形消费。有人戏说,生活与工作的压力将人异化为物,人们的脸上根本看不到丝毫的满足。这就像一只被疲惫和麻木折磨得褪了毛的鸡,即使再被开水烫上一遍也不知道疼痛。据有关数据显示,在我国,精神病的患病率正在急剧增加。不堪重负的人们,在异化消费的怪圈中丧失了人的本质。[3]
在消费方式上,出现了“奢侈性消费”等多样化的异化消费行为。奢侈性消费,也称摆阔式消费,是指通过提高消费的档次来标榜消费者的身份与地位,从而满足消费者病态的消费心理。除此之外,还有“跟风式消费”、“攀比式消费”等,在从众消费心理和攀比消费心理的支配下,消费者盲目地跟随当下的消费风潮和时髦,不顾自身经济实力,过度地同他人攀比消费层次。这种种的不切实际的、盲目的消费行为不仅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身心健康,更是危害着社会的稳定和谐。
在消费理念上,突出的表现为炫耀性的“符号消费”。符号消费是指人们的消费目的不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转向了商品的符号价值。人们通过衣服、车子等消费品的牌子来凸显自己的象形。人们真正关心的不是消费是否满足了自己的生存与生活需要,而是消费一定要代表一种符号价值来满足消费者的炫耀心理。符号消费的出现离不开媒体文化的推波助澜,媒体通过对符号价值的张扬,使得消费者渐渐丢失了辨别能力和批判理性,逐步沦落为丧失自由的消费客体。
三、异化消费的伦理批判
(一)奢侈性消费的伦理批判
关于奢侈消费的定义,维尔纳·桑巴特将其定义为“任何超过必要开支的花费”。[4]传统的观点一般是把奢侈消费作为节俭消费的对立面来批判的。维尔纳·桑巴特还将奢侈分为“量的奢侈和质的奢侈”,[5]量的奢侈通常表现为浪费,是一种通过占有过度的消费品来显示某种意义的行为。质的奢侈则主要是通过人们对“符号”品牌和时尚的追逐来体现的。奢侈性消由量到质的变化也让我们了解了奢侈消费的本质和内涵,更清晰地看到了奢侈消费的弊端与不足。
首先是直接导致了病态的消费观念的形成,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奢侈性消费观念引导人们过度地追求物质消费,在物欲膨胀之下,人们的生活目的和意义也随之发生着改变。消费时代的人们天天为物欲所累、日日为消费所困,成为消费生活的奴婢。精神层次的消费和享受在这个时代反而成为了真正的“奢侈品”,人们被物质欲望压抑的喘不过气来。
其次是造成了社会不公正,包括代内不公正和代际不公正。代内的不公正主要体现为,少数人拥有着极多数的社会财富,可以任意甚至是肆意地消费奢侈品,而那些处于社会边缘的相对弱势的群体却连基本的生活消费都无法满足,这种极端的反差也正是影响社会和谐的不稳定因素。代际不公正主要是指当代人提前消费了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资源,影响了后代人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是财富消费狂欢会产生泛滥效应,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取向。一定的消费观念的形成与某种消费方式的流行性是分不开的,奢侈性消费的流行必然会导致社会较低阶层去顶礼膜拜富豪们的消费理念,效仿他们的消费行为。所以,病态的消费观念必定还会对社会主导的价值观念产生影响,造成整个社会的浮躁心态,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当然,适度的奢侈消费也有其一定意义上的作用,比如带动生产、推动经济发展,刺激消费升级,提高人们对生活品味和消费质量的追求等等。对于奢侈消费的积极作用我们也应该客观地看待。
(二)炫耀性消费的伦理批判
制度经济学派的开山鼻祖托尔斯坦·凡勃伦在他的《有闲阶级论》中第一次提出“炫耀性消费”的概念。简单地说,炫耀性消费是指那些以追求虚荣效用为主、以追求物质效用为辅的消费行为。[6]一些经济学家将这些炫耀性消费品称之为凡勃伦物品,同时还发现凡勃伦物品包含两种效用,一种就是所有商品都应具有的实际使用效用,另一种就是炫耀性消费效用。这种炫耀性消费的效用与商品价格存在着正比关系,即价格越高则炫耀性消费效用就越高,凡勃伦物品也就越受市场的欢迎。
不可否认炫耀性消费对于拉动内需增长有着一定促进作用,但炫耀性消费的整体影响是负面的。概括来说,炫耀性消费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严重浪费社会财富,阻碍了经济增长。目前,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部分社会设施不够健全,社会福利事业尚处于开创时期,社会再生产也需要进一步扩大。炫耀性消费则是超越了我国现有的发展水平,在消费领域的过度投资势必会影响到用于扩大社会再生产的投入,不利于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是导致社会心理失衡,加剧社会关系的紧张。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我国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步拉大。目前,在一部分人富可敌国的同时,全国仍然有超过2600多万户农村居民的平均年收入少于700元。[7]在这种极端的贫富差距下,富人却将巨额财富用于炫耀消费,势必会加剧社会关系的紧张,导致人们产生仇富的心理与行为,严重威胁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是导致社会不公正,直接威胁和谐社会建设。中国是一个重关系、讲人情的社会。在这种背景下,以炫耀性消费为媒介的关系网,很容易滋生寻租和腐败行为,导致竞争的不公平、不规范,造成整体经济效益的损失,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过度与不足两极性消费的伦理批判
两极性消费是指过度消费和消费不足,这两种消费行为都没有把握好消费的“度”,因而都是有一定缺陷的消费方式。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老太太与美国老太太买房的故事,这鲜明地体现着东、西方人对立的消费理念,即西方人的“用明天的钱做今天的事”和中国人的“无债一身轻”。也正是因为这两种对立消费观的存在,产生了相对立的过度消费和消费不足。
过度消费的经济缺陷显而易见,比如资源的浪费、环境的破坏,以及对经济发展的阻碍。同样,过度消费的伦理缺陷也是不容忽视的。首先,过度消费培养了消费者的消费主义人格,败坏了社会风气。消费主义所积极倡导的享乐主义引导人们以消费为主要生活方式、以享乐为生活追求、不思进取。渐渐地,人变成了没有理想、没有精神追求的物质躯壳,这注定是人类的悲哀。其次,过度消费还会导致腐败,引发犯罪。由于物欲膨胀,而实际的购买能力有相对不足,一些人为了追求和保持高消费就可能铤而走险。政府官员很可能会经不住诱惑,贪污腐败,而普通消费者则有可能采取违法犯罪的方式实现自己的目的。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消费不足又称消费需求疲软,这是一种常见的市场现象。社会经济发展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消费市场过热或过度疲软对经济都不利。[8]如果消费需求疲软持续存在,则会给经济发展带来严重阻力。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没有消费需求,社会生产的成果就无法转化成财富,最终浪费社会资源,甚至破坏社会再生产系统,使得经济停滞不前。从社会伦理学的角度来说,消费不足是指消费主体需求不能得到正常满足的一种状态。消费不足的根源在于主体占有和支配的消费资源有限,已有的消费资源无法满足消费主体正常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实际上也就是主体应有的消费权利被部分剥夺。如果说过度的消费会造成主体的异化的话,那么,消费不足同样主体价值及其本质的实现。
四、异化消费对人与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消费作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对于个体的生存,还是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均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异化消费的出现则严重颠覆了消费的积极功效,成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社会稳定发展的绊脚石。
异化消费给个体生命带来身心两方面的压力,直接导致人的异化。过度的奢侈性消费彰显的是无限制的欲求,在这种欲求的诱引下,人们开始为不切实际的消费欲望买单,不停的辛苦劳动,而这些远远超出了个体本能的劳动和心理承受能力。在法国文学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里就描述了这样的例子。小说的主人公瓦蒂尔德太太,为了一条金项链,耗费了她30多年的青春。异化消费将人“软禁”在了物质消费的监狱里,从此与物质世界以外的精神世界隔绝,人就这样被异化了。
异化消费也是滋生腐败的温床。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9]腐败就像一块烫金,一旦沾手就再也丢不下来。腐败也像大烟,一旦尝试过,就再也戒不掉。奉行享乐主义的异化消费使人们为了追求物质享受甚至不惜出卖自我,冒险走上不归路。
异化消费导致人们价值观的错乱。由于异化消费片面追求物质消费,忽视了人的精神消费,人的精神追求被无限制的物质欲求所替代。“一旦物质的东西在一个人的生活中占据了最重的价值时,他本身也就变成了其占有物的一部分。”[10]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的第一卷就把“幸福”作为伦理的核心问题提了出来,在他看来,“幸福是一种完全合乎德行的现实活动,而享乐生活则是最低层次的幸福。”在物欲横流的异化消费时代,人们都成为了物质的奴婢,追求着最低层次的幸福,那些所谓的理想信念、道德伦理都被边缘化,价值虚无主义犹如一个幽灵开始大踏步地在世界游荡。
异化消费带来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人类为了满足自身对奢侈品的需求,就不得不加快对自然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严重破坏了自然资源的再生和复原能力,致使常规能源枯竭。与此同时,人们在消耗资源的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物又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生存的环境质量恶劣与人们大量占有并消费高质量的消费品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人们陷于严重的生存悖论之中。
异化消费所标榜的病态的消费理念逐渐被社会各阶层的消费者所模仿,从而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面对严峻的贫富差距现象,相对弱势的穷人消费阶层开始出现“仇富”的心理,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相应的消极极端行为。“仇富”心理和急于求富心理的作怪,使得他们往往将财富积累寄希望于赌博、六合彩等非法活动,消极对待劳动和生产。极少数的不良社会分子更是采取极端行为,通过盗窃、贩毒、抢劫、拐卖妇女儿童等重大犯罪活动来寻求财富,这不但不利于富人阶层的安居乐业,也对社会的安全与和谐构成了严峻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