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创背景下广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

2020-03-14王博元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科研经费科技成果知识产权

王博元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广西 桂林 541000)

万众创新是大众创业的方法论,大众创业是万众创新的基本载体。近年来,广西地区“政”“学”“商”界都纷纷响应,抓住“双创”背景下巨大发展机会,广西高校依据其研究、创新、人才优势,成为广西区内创新、创业的重要基地和源头,随着国家对高校科研投入的增加,科研成果产出量也不断增加,但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却处于较低水平。广西共有76所高校,广西科技厅2019年数据显示科技成果产出主要集中在高校与科研院所,但其中仅有2.1%的科技成果得到了转化。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尽管广西高校专利授权量逐年递增,但广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量与转化金额在2015年呈现大幅下降趋势,越来越多的高校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造成财政资源与学术资源的浪费,严重影响高校促进社会发展的进程。故而,如何加快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成为当下广西面临的紧迫难题。

一、广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中国知识产权指数报告2018》对全国各个省份知识产权综合实力指标排名显示,广西知识产权综合实力指数为0.206,在全国排名第17名,知识产权流动指数0.135,排名第17名,广西地区的知识产权发展水平也更家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对广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情况进行研究更具代表性,能够对其他地区知识产权转化研究带来启示作用。

2010年-2017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数据载明,广西高校科研经费投入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但科技成果转让合同金额相比高校科研经费投入仅有2010年与2013年高于1%,其他年份均在1%以下,并且随着高校科研经费投入的增加,尽管高校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逐年增加,但专利出售量和出售合同金额在2015年却出现了一个急剧向下的拐点,高校科技成果转让量与合同金额呈逐年下降趋势。广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状况不容乐观,一边是占用财政资源的大量科技成果无处可用,另一边是社会经济发展急需大量优质技术,在双创背景下,研究如何促进有力的科技成果转化,提升转化效率尤为重要。

二、广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的原因

为了提升生产力水平,促进区内科技成果向产业效益转化,广西政府于2015年颁布了《广西科技成果转化大行动实施方案》确定了以企业为核心的长效运行机制,2018年又颁布实施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来规范转化事务,为区内转化活动提供制度支持,结合区内科技成果转化现实需要,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规律与区内经济发展规律,增强了操作性。一系列制度的运行使得广西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颇见成效,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却不见提升,2016年全区科技成果中实施转化的共320项,超额完成了制度中规定的年度任务,但肩负主要科研任务的高校与科研院所仅实施转化了49项,仅占比15%。为何政策激励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正向效果不明显,笔者认为基本原因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高校对科技成果重视不足

对2017年广西高校科技成果进行研究发现,全区76所高校仅9家高校实施成果转化,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拨入科研经费1.89亿元,有21项科技成果实施转化,实际收益280.1万元;广西大学拨入科研经费4.26亿元,实施转化16项,实际收益145.8万元;广西师范大学拨入科研经费1.18亿元,签订转化合同16项,实际收入32.8万元,三校共计收益458.7万元,占全区转化收益的94.02%。而三校科研经费仅占全区经费支出的46.39%,区内另外三所科研经费拨入超亿元的学校桂林理工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及钦州学院接受科研经费1.14亿元、1.93亿元和1.04亿元,占全区经费26.01%,其转化收益占全区1.37%。从数据可见,拨入科研经费多少对高校成果转化影响不大,广西高校科技成果更多的是以论文的形式产出。广西地区高校科研成果大多与市场脱节,使得大量好的成果无法满足企业需求,成果无法得到转化进而缺少物质激励,导致高校科研教师对成果转化工作重视不足。结合高校实际情况来看,有的理科院校与综合性院校的研发能力与专利保有量都较高,但转化量仍然为零,主要是高校对成果转化工作重视不足,进而对转化工作激励不够,完成人积极性得不到提升。

(二)高校科技成果质量较低

科研项目投入的目的是产出更多更优质的科技成果从而服务于产业发展,科技成果的优劣与科研人员的主动性密切相关,而高校科研人员在选择项目时多考虑的不是企业与市场需求,而是申请难易与专业爱好,产出的科技成果多与市场匹配度不足进而束之高阁,取之用以套得经费或评取职称,更易催生泡沫。表1显示从2015年-2017年科技成果转让量由51项上升到67项,但转让合同金额下降导致平均每个成果转让金额随之下降,且2017年广西高校科技成果中专利授权量达到2698项,实施转化的仅占2.48%,广西高校科技成果质量亟待提升。

(三)高校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机构不健全

广西大部分高校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不知道用专利制度来稳固自己的权利,有的高校内部未设置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机构,高校知识产权状况散乱,优质成果保护不足,低质量研究不加筛选,不能高效进行校、企对接。有的高校即便设立了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但行政意味浓厚,又因为大多是兼职的原因,在知识产权运营转化方面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专业人才,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无法达到应有的保护于促进效果,仍然对转化裨益不大。

三、促进广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策略

(一)建立专业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

知识产权是一个集技术研发、专利保护、市场开发、专利管理为一体的复杂领域,学校单单成立技术转移中心、科技处等机构远不能满足技术转化需要,所以高校应视情况成立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高校科技成果保有量较大的可以单独成立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本身应当独立于高校管理,独立责任、专人负责,并组建专业的知识产权服务团队,分工负责,提供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信息服务与对接服务,负责人定期向高校反馈转化状况。高校科技成果保有量较低的可以依托政府成立的技术市场平台,由专业部门人员负责高校科技项目负责人与市场平台对接,借力市场平台优势,为高校成果提供更广阔的转化空间。

(二)改革科技立项规则

高校科技立项应当建立市场导向机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应当结合企业与市场需要确定立项题目库,先结合企业需求进行知识产权信息收集、分析、登记等一系列检索工作,掌握项目主题所述技术问题在行业领域相关态势,进而确定项目主题。在科研人员选择题目后知识产权产权服务机构要跟踪服务项目进展,关注相关领域技术披露,一旦发现在项目形成成果前已经检索到有相似成果产生就抓紧风险控制,通过监控、分析创新点,帮助科研人员控制风险,防止科技成果无效的情况发生。项目进行到成果阶段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应帮助科研人员进行知识产权分析,寻找保护该成果的最优方式并形成《分析报告》,而后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研发人员与需求企业进一步探讨技术改进方案,确保科技成果能够顺利开发实现市场化。

四、结语

在双创背景下,高校潜藏的巨大创新活力更应当被激发出来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要想将雪藏的科技成果和今后的创新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就必须加强加强高校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健全高校科技成果运营管理机构,改革科技立项模式,更好的发挥第三方的服务作用既减轻了高校管理负担,又促进了科研人员与企业的联系,将科技成果较早的实现市场定位,让成果转化更有方向。

猜你喜欢

科研经费科技成果知识产权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重庆五大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关于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几点思考
加强高校科研经费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模式优化初探
“科研经费腐败”有多严重?
知识产权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