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孔子的义利观及当代意义

2020-03-14周思源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义利小利义利观

周思源

(河北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00)

提及孔子的义利观,很多人认为他采取“罕言利”的立场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价值观念,这两点是后人传承或判断孔子义利观的主要根据。孟子在面对梁惠王“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的问题,曾直面回答“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历代儒者大多坚持这一立场,如荀子的“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士不通货财”①,董仲舒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这些主张虽各有其具体内涵和指向,但在使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得到凸显的同时,也给人以贱视利欲的极端化印象。有学者据此得出结论,义与利在儒家思想中是对立的,二者不可兼得。孔子对于利欲追求并没有简单否定,而是给予人性的归结,认为可以用“见利思义”的观念引导人们区分正当利益与贪欲,让义与利有机统一。

一、孔子义利观产生的背景

义、利问题是中国古代伦理中一个重要的问题,特别是在春秋时期我国义利之辩进入一个高潮,这一时期社会正经历一场大变革,在经济上铁器和牛耕推行,使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大片荒地被开垦,私有田地应运而生,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和发展,奴隶主贵族所有制开始瓦解,出现封建制的生产方式;在政治上强大的氏族冲突严重,周王室日益衰弱,原来通过分封制形成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壮大军事力量,与其他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奴隶制走向崩溃,封建地主阶级的专政逐渐确立起来。孔子生于这个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的变革时代,人们受经济利益的影响,思想上出现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倾向。面对这样的现象,孔子意识到义利关系在道德层面的重要作用,提出“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义”是社会对人们的道德规范要求;“利”是指物质利益。孔子将义利关系的处理看作对一个人的道德评价标准,义利观是人的价值观、理想追求和道德素质的集中体现。

二、孔子“见利思义”义利观的主要内容

孔子的义利观可以概括为“见利思义”,主要是讲当一个人面对利益的诱惑时,用德行和理性去调节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关系。另外,“见利思义”并不是反对一切个人利益,它倡导索取可以得到的,舍弃不该得到的。孔子“见利思义”的义利观可以解释为以下几点:

第一,孔子支持追求个人正当利益,反对不义得利。面对包括富贵在内的利益追求,孔子不仅没有简单否定,还给予了人性的归结。在《论语·里仁》中“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这表明孔子承认个人求利心理的存在,富贵荣华是每个人的欲望;接下来“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虽然孔子承认富贵是人之常情,但主张用正义的手段得到它。在个人层面,违背道义的事情不管有多大的诱力都不能去做,要用道德约束自己的行为,取正义之财,正如《论语·述而》中所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国家层面,虽担负大国重任,仍要坚守治国理政的道义,用正当手段谋求国家兴盛。如果一个人为了私利采取极端手段,那么会招来很多的怨恨,没有人乐意与其交友;一个国家为了谋求财富滥用职权,百姓就不会信任它,国家会逐渐衰弱。用正当的手段谋求自己该得到的,在利益面前坚持自己的道义,就很了不起了。利益追求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认识得到后世人的认同,在战国中告子说“食色,性也”,认为喜欢美好的东西是人的本性;儒家经典著作《礼记》也写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饮食就是民生,人离不开基本的物质生活。先秦儒家的荀子沿袭了孔子的观点,认为“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荀子·荣辱》),承认人有义利之心,人既有“好利”的本能,也有“好义”的本能。汉代的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与马克思的“迄今为止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异曲同工,每个人都有私利,正当索取即可。墨子针对孔子所提出的见利思义原则,提出义利并重的思想,建立起一套“兼相爱”“交相利”的规范体系,这是对孔子义利观点的扬弃。

第二,孔子主张富民利民。孔子异于他人的一点是他将人性与义利行为联系到一起,“将利民视为为君之道,把‘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视为圣人境界,告诉统治者们‘四海穷困,天禄永终’②”。一个人有没有道德,就要看他在道德原则和不正当贪欲中采取什么态度、做出什么选择;一个人是否配做君子,要看他怎么对待百姓,真正的君子一心为民,关心百姓,将满足百姓生活需求放在首位。富民,无可非议,就是让百姓生活富裕,有一次,冉求陪孔子到卫国交游,孔子看到卫国人丁兴盛且生活繁荣的景象,不由赞叹卫国盛世,冉求借此请教孔子国家人口诸多应该如何发展的问题,孔子只回答“富之”。利民,顾名思义,做利于百姓利益的事情,孔子不仅支持个人正当利益,还注重民众利益,所谓民众利益是从国家对百姓的角度来讲的,表现在物质生活利益和精神生活利益两个方面,子贡曾专门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子贡又问必不得已时三者先去谁,孔子依次建议“去兵”、“去食”,至于“民信”是万万不可去的,民以食为天,为政君臣将“足食”放在首位,这是保证百姓的物质生活,是百姓安居之本;其次是“足兵”,用强大的军事力量保证国家百姓的安危,免于战乱,避免青黄不接的状况;前两者做到了,“民信”自然生成”。孔子启迪冉求及后人不仅要追去物质生活,还要重精神发展。一个国家想要长期存留下来首先要得到百姓的信赖,让百姓信赖的最简单而直接的手段就是为百姓谋利益,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第三,孔子要求从大立场着手,不得急功近利。事物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和一定的过程,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如果为了一时小利,违背这种规律而急功近利,那么是注定达不到最佳效果,要学会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子夏到莒父做官前向孔子请教政事,孔子回答:“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意思是说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贪图小利。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么得不偿失,不能成大器做大事。做人成事要学会权衡利弊,不可因小失大,治理国家是如此,个人事务也是一样。历史上,只顾眼前个人小利,因小失大的例子比比皆是,李斯为了保全一时的荣华富贵与赵高同流合污,腰斩于市;唐玄宗为了杨玉环丢了江山;董卓爱惜貂蝉,失信与吕布等等。当我们在面临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抉择时,应冷静下来,保持理性的头脑,顾全大局,分轻重缓急,小不忍则乱大谋。在国家和个人这两种不同的利益主体下,用德性和理性去调节两者关系是任何文明社会都不可缺少的手段。

以上表明孔子对于世俗间的财富追求和利益观念并不是盲目的排斥,而是主张在此处上有理性和道义的坚守。一个人除了生存和享乐,还要获得社会的认同,患得患失、见利忘义虽然可以得到暂时的快乐,但失去人生最宝贵的人性。

三、孔子义利观的当代意义

虽然经济全球化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但也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引发一些道德问题。在当今社会,孔子“见利思义”的义利观可以引导人们用正当的手段追求个人利益,遵守社会道义,用道德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将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为政者要着眼世界新格局,有大局意识,心系人民,将“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时刻牢记在心,不可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作为一个人来讲,如果不能处理好义与利的取舍关系,面对各种诱惑,就会偏离道德评价标准,做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对于一个国家来讲,在日益凸显的世界命运共同体格局中,更要讲求公平竞争,互利共赢,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发表题为《共创中韩合作未来同襄亚洲振兴繁荣》的演讲,并在演讲中提出“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提议各国通过正确的义利观在世界命运共同体的构架中实现各自的合法利益。

注释:

① 骆宾.荀子[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7.

② 李玉杰.孔子义利观内涵探析——以《论语》为中心[J].中国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8.

猜你喜欢

义利小利义利观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
Elastic electron scattering with CH2Br2 and CCl2Br2:The role of the polarization effects
北京义利经典味道百年情
面包老炮儿
进城记
兼济天下:苏南义庄经营中的儒家义利经济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孔子义利观内涵探析——以《论语》为中心
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应坚持义利并举
为友放贷收回扣为了小利丢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