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经济体系下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发展研究

2020-03-14张雨璇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长三角制造业数字化

张雨璇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 福州 350108)

一、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数字经济及其相关科技革命所带来的新业态将对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有重要推动作用1。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和实体经济的融合,推动中国制造业向价值链前端研发发展、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发展,新兴制造业也由此产生。新兴制造业是高端的、智能的和绿色的。目前,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以及物联网发展繁荣,也是我国数字经济企业的最大集聚区2。长三角地区有相对于其他地区相对成熟的大数据发展链条和特色,该区域大数据产业走在全国前列。《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的提出也会促进长三角地区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和推动产业链深度融合。

二、长三角制造业数字经济发展模式

2019年9月20日至30日,世界制造业大会在安徽合肥召开,智能制造展区的一些企业先进生产方式吸粉无数。目前,制造业信息化已经成为国际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世界具有影响国家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内容3。长三角的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七类先进制造业正在向新兴产业群发展。长三角正集聚全球生产要素去实现高质量发展,以参与国际竞争。

1.制造业生产层面。以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将互联网技术与物联网、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相联合,使智能机器人和其它人工智能实现制造业内部网络协同化生产、智能生产和个性化生产。智能生产是一种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先进生产制造模式,它运用于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环节。智能生产模式具有智慧决策、深度感知和自动执行等特点,有效减少生产成本和提高产品之间的合作率。智能工厂是智能生产的主要体现,工厂设备之间可以通过工业数据及其其它信息的相互交换进行互联互通,以便协作生产。

2.网络化信息协同层面。使用网络信息,在信息技术、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基础上,企业对接客户需求进行生产,这是一种先进的制造业运行模式。长三角地区云制造走在全国前列。不同企业在研发设计以及供应链管理阶段以信息协同为核心,进行内外部的高效率协作生产。比如说大型客机的制造,它是一项多领域迭代耦合过程,涉及多个国家、多个企业、多个团队,网络化信息系统制造无疑是大大提高了研发质量以及降低成本。网络化信息协同使仓储和物流更加智能化,仓储和物流的管理将会提高运行效率和降低成本。

3.服务型制造层面。服务型制造是长三角地区制造业提升价值链内价值重要的生产制造模式。服务型制造是融合服务与制造两个方面,是企业在制造过程中向服务方向的延伸,企业的客户将会获得更多的价值,同时企业也在其价值链中收获更多的利益。目前,长三角制造业从产品导向向更加注重产品服务转变,产品的竞争优势也从资源禀赋竞争过渡到产品服务竞争。

三、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019年,中国信息通讯研究院公布数字经济发展数据,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占全国数字经济比重的28%,此比例大于珠三角与京津冀地区。长三角以其具有众多高水平城市,使其数字经济潜力与总规模要大于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长三角的数字经济规模与增长速度都大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但其发展的产业核心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存在着一些瓶颈问题。

1.区域发展不平衡。长三角城市群总共包括27个中心城市,跨越安徽省、浙江省、江苏省和上海市,区域合作水平总体较低。阿里研究院与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计算长三角城市数字经济指数结果显示:杭州与上海分别位列第一位与第二位,它们是数字经济发展的第一梯队。杭州数字经济指数是83,上海数字经济指数是74,嘉兴数字经济指数是51,处于中间,绍兴数字经济指数是45,处于末位。数字经济指数与营商环境密切相关,营商环境的测算包含四个维度,分别是便捷度、满意度、吸引力和支撑力。杭州和上海的营商环境位于长三角城市群的第一梯度,总体得分大于70分。在人才吸引力方面,上海与杭州两座城市的吸引力最强,苏州紧随其后。上海具有最大的国际及港澳台人才流入和流出的绝对数值4。合肥与南京是国际及港澳台人才流入和流出比最小的,金华市与常州市处在高速发展时期。

2.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不足,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长三角地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不足集中体现在数据资源共享缺乏,各省市普遍存在信息孤岛情况,网络平台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不合理。现在的长三角虽然在从浅层一体化向深层一体化发展,但是城市群之前的联系,特别是产业链内的协作还不密切。长三角地区目前缺乏信息技术创新,发展亟需新动力,而且技术创新较为松散,很难形成协同合作。目前,数字经济还处在模仿其他发达国家阶段,与发达国家数字经济的发展差距大,主要是依靠市场规模效应带来经济的增长,核心技术有待提高。

3.低层次人才需求较多。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相关岗位的招聘数量虽然有明显稳中上升的趋势,但岗位学历需求中大专学历需求较多,高层次人才需求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数字经济的发展。

四、数字经济体系下长三角制造业发展对策

我国即将进入到后工业化发展阶段5,制造业的转型与升级极为重要,它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重要根基。制造业数字化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路径、方向和动力。长三角区域发展目标上要瞄准新兴制造业和价值链高端,聚焦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全链条的全面且可持续发展体系6。

1.平衡城市之间制造业数字化鸿沟。地方要积极响应国家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一系列国家战略,努力推进国家大数据战略。各地方根据其发展优势和发展目标制定政策细则、指导意见,推动大数据的资源开放共享并保证资源安全和网络安全。新兴制造业落后的地区改善营商环境,而且制造业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需要完善,各企业在健康发展的市场中和确保其利益的基础上寻求合作、扩大和完善产业链,城市之间共同发展。数字经济指数较低的城市应提升其数据采集和分析能力。数字经济落后的地区更应该把握数字化生产要素,把握契机,赶上高质量发展列车,实现超越。

2.打造一流数字化转型示范区。注重顶层设计,深化企业在生产、管理等领域的融合创新。重点建设5G网络,做好城际铁路网的规划和加快完成省际“断头路”项目。共同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打造制造业互联网创新平台体系。2019年,国务院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通过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对制造业进行转型升级7。创新平台服务要以市场化为导向,减少政府干预,激发行业网站功能。政府引导建立资源共享的信息互通平台,并扶持智能化改造的产业,为其搭建创新平台。资源共享互通平台和工业互联网平台要统一管理标准。打造研发设计、物流服务、供应链管理等生产性标准服务平台。政府部门出台政策共同推广融合型新业态,积极发展数字贸易与数字金融,支持企业参与新零售网络。在网络安全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应制定出台,并且加强法律监管。

3.创新人才体制机制,吸引高层次人才。长三角地带大专院校众多,教育资源丰富。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合作,共同参与到培育制造业数字化人才当中,实现产学研合作范式,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制造业数字化企业和高校联合创办实习基地,建立企业导师和高校导师共同带领学习制,向发达国家培养优质人才学习,使数字化人才更加有效在实践中提升学习理论的本领。在吸引人才方面,灵活制定工作制度,出台住房保障、专利奖励、家属随迁、子女入学等激励政策。构建扁平式网络组织架构,提升工作效率。

猜你喜欢

长三角制造业数字化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数字化制胜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