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集聚与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浅析

2020-03-14李成章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差距城乡

李成章

(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0)

一、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以及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产业集聚现象日益突出,例如制造镇、纺织村、电子城等产业聚拢现象,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不同区域间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产业集聚涵盖产业经济学以及区域经济学内容,自马歇尔首次提出产业空间集聚问题以来就吸引了大量的学者对其进行研究与探索,而其中研究的一个热点便是产业集聚与区域发展之间的问题。更进一步来看,产业集聚与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即是产业集聚与区域发展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产业集聚与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梳理将有利于分析产业集聚与区域发展关系,刻画其影响机制显得十分必要。对于产业集聚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研究分析,根据新古典经济理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背景之下,劳动部门工人实际工资等于边际劳动生产率,而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之下则必然会出现产业集聚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会存有某种内在联系。大量的研究同时也表明,城市偏向的政府政策是城乡收入差距快速扩大的重要原因。基于此,研究分析产业集聚与城乡收入差距的问题显得十分的必要与吸引人。

二、文献梳理

在现有的研究文献中,学界对于产业集聚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研究将技术进步、产业集聚、城市规模与城乡收入差距等因素囊括在一个大的研究框架中,对于上述问题有以下分析:

第一是关于技术进步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关系的研究。Krugman认为技能的创新会使得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变化,而这样的一种变化将会扩大原有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Leamer则认为技术进步在不同的劳动部门将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在技术密集型部门中技术进步将有利于增加熟练工人的工资,而在劳动型部门,技术进步有利于非熟练工人工资的增加,同时,技术进步在技术密集型部门中对收入差距的影响较为明显。

第二是技术进步与产业集聚之间关系的研究。对于技术进步与产业集聚问题,大多数学者认为产业集聚会促进企业创新,而创新能力的提升又是技术进步的一种体现,相关研究认为产业集聚会降低资本、技术以及人力资源等要素溢出的成本,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产业集聚将会推动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的过程中也会形成新的产业集聚现象。Venables研究发现,技术进步会助推特定区域劳动市场的工资水平,而这将会吸引更多的从业人员来此就业,在这一过程中将会易于形成完备的劳动力供给体系进而加强产业集聚过程。

第三是产业集聚对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影响关系的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空间经济研究逐渐兴起与计量经济学的发展使得经济学家们能够将地区经济增长、收入差距与空间地理等命题放在一起进行研究。新经济地理学通过测度产业集聚程度发现产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有显著影响。

三、产业集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一)产业集聚的形成原因

1.关联效应

由于工业产品生产过程的复杂性以及极长的产品生产供应链条,Krugman与Venables认为在这种情况之下工业企业之间必然存在上下游关系,即上游供应初级生产资料下游以此进行相关生产。他们认为若下游产业对上游产业具有产品需求,那么为了节省运输等费用便会向上游产业聚拢,这种现象通常被称作“后向连接”效应。此外,处于下游的企业也会因为想节省运输成本的而选择在具有许多上游企业集聚的地方进行生产,而这便形成了所谓的“前向连接”效应。正是在这种“前向”以及“后向”两种效应的作用之下,使得生产的过程中某些成本得以降低进而影响报酬。

2.技术外溢

产业的聚拢会出现技术进步的问题。产业集聚过程中的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知识外溢,同时由于知识的传播扩散具有缓慢性以及潜移默化表现,所以企业的交流和相互作用则偏向于临近的空间,只有在同一个上下游关系的产业环境中,才会使得信息能够很好的流通从而进行技术交流。相较于空间上分散的产业分布,产业集群更有利于技术外溢与创造收入差距条件。

3.产业集聚助力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

除了外部经济之外,集聚过程中企业还会存在一种有意识的联合行动,在产业集聚使企业布局集中的过程中,会形成专业化的分工协作体系,从而使得企业的成本优势明显,大体体现在:降低信息成本、减低环境成本、降低产业链上下游的沟通交流成本。从微观层面来看,根据利润等于收入减去成本这一基本会计公式可以得出,收入不变情况下,企业成本的缩减会使得企业的利润变大,而区域内企业利润的变大在总体上则会引起不同地区收入水平的不同,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扩大则是其一种体现形式。

(二)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表征与形成原因

1.城乡收入差距呈扩大态势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和城市化发展不完善是当下中国所面临的两项大难题,做大蛋糕的同时也出现了怎样分好蛋糕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乡收入比由1985年的2.1上升到2009年的3.3,而在现今阶段,城乡收入比仍然具有扩大趋势。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发布的《农村绿皮书: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2013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继续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农民收入增速虽然比上年有所回落,但是增速仍然相对较快,基本沿袭2010年以来的良好态势。考虑城乡整个产业布局以及各自产业所处的产业链位置,可以看出城镇主要发展第二三产业中附加值稍高且对资本以及技术要求高的产业,而农村乡镇则在产业布局上集中在第一二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经济体系的不同,城镇与乡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以及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问题也逐渐凸显。

2.差距形成的原因

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在改革开放之后不断凸显,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部分领域改革不到位,市场体系不健全情形之下则会使资源的分配存在不均衡状态,其中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衰败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政府通过政策倾斜以及其他政策考量,在国家整体战略的背景之下会对促成某些资源行业和一些自然垄断行业同其他竞争行业之间产生巨大收入差距。而城镇与乡村经过长时间的不均衡发展,使得富者越富,穷者渐贫,收入差距问题在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将一直存在并且差距会呈现缓慢扩大到指数扩大到平滑渐进缩小的趋势。

(三)产业集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

1.基于技术进步的分析

技术进步能够带动地区劳动者实际工资水平的提高,因而可以很好的吸引外来劳动力。企业为了便于员工招聘以及获取来自集聚区域的技术外溢,便会倾向向某一地区集聚,由此便产生产业集聚现象。反过来,产业集聚又会促进知识的外溢,技术进步及产业集聚的过程,会带来人口的迁移,促进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会带来规模效应,一方面加快知识的传播与更新,从而有利于技术进步;另一方面,会带来规模经济,有利于企业生产成本的减低。产业集聚在促进中国城市群中心地区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可能会导致“中心——外围”地区收入的扩大,此外,随着产业在城乡两地布局的不断优化,城市群内部的产业将通过产业集聚与扩散实现城市群内部经济的重新布局,而在布局的前期,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是必然的,只有通过扩散才会缩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进而缩小城乡收入之间的差距。

总的来说,技术进步促进单位劳动边际产出提高,工业部门的工资将上升。短期内将扩大城乡收入差距,长期内,当技术进步所带来的边际产出提高被工资增长(生产成本上升)所抵消,将会使产业发生转移与扩散,此时,技术进步在农村地区所带来的单位边际产出要高于城市部门边际产出,最终将会使得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渐减少,进而趋近于相等,最后将极大的提高我国的城镇化率。

2.基于产业政策的分析

随着户籍政策的改革,农村劳动力可以自由在城市中流动,农村青年劳动力涌入城市使得农村产业空心化问题严重,留守农村的大多为老弱等不具备富余劳动生产能力的人群。户籍政策改革后,由于城市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更多的收益,处在城市与农村发展的劳动力将会在收入水平上拉开差距。同时,由于我国东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差距较大,因而西部地区的城乡收入呈现差异程度较大,而东部地区城乡收入的绝对数额差距相对较大。

3.基于人力资本培育的角度分析

产业集聚过程中会聚拢大量的工业以及服务业企业,在这种情况之下将会产生大量的技术密集型岗位空缺,而在应对这一问题时,城市内发达完善的教育体系将为产业工业化以及现代服务化输送大量人才。即产业集聚过程需求大量劳动力,城市中的各类毕业生能够很好的转化与渗透进各种产业中,而乡镇劳动者也可以通过劳动力跨区域的自由流动转入城市中参与到分工体系中。但是应该看到的是,从微观企业的用人偏好以及相关政策的指引下,乡镇户籍人员相较城市户籍人员在平均劳动收入上还有一定差距,整体来讲,两者之间的人力资源素质禀赋存在外部环境作用下的差距。

(四)对于产业集聚过程中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政策建议

根据实际观察发现产业集聚将造成城乡收入差距,且在集聚的过程中会使得这一差距扩大。但是应该看到的是,从长期来看,产业分布会因为企业经营的自我选择以及外部政策的引导出现由集聚向扩散的转变,而扩散的路径则是由城市向乡村发展。这一扩散发展的过程也是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过程。基于上述分析,为应对城乡收入差距扩大问题,个人认为可以在以下方面着力:一是通过专项资金扶持引导优秀城镇大学毕业生前往乡镇帮扶、二是增设基层就业服务机构提升乡村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三是鼓励与三农相关的技术革新,将产业技术政策与人才政策并用。

猜你喜欢

差距城乡
多去“扳手腕”——实际是跟差距较劲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城乡涌动创业潮
关于城乡一体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人力资本、城镇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城乡边缘人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