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安徽省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
2020-03-14陈柯
陈 柯
(新疆财经大学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一、国内外研究状况
经济收敛假说提出之后,经济学家们采用了不同的分析方法和计量模型来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收敛性展开实证研究;从研究区域来看,可以分为国外经济收敛的实证研究和国内区域经济收敛的实证研究,本人搜集和整理了国内外现有的相关文献,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献如下:
(一)国外研究状况
Solow在1956年提出了经济收敛问题,并且索洛模型认为:由于资本边际报酬递减的原因,无论经济从何处开始,它都将向同一稳态收敛。随后Baumol(1986)开始研究收敛性问题,他通过对16个OECD工业化国家关于1870-1978年的人均收入和经济增长率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经济增长率与初期人均收入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国家,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反而较慢,即这16个OECD工业化国家在1870-1979年期间存在绝对收敛。
Barro(1991)对1960年至1985年的98个国家的数据进行了条件β收敛性实证检验,并将实际人均GDP增长率与初始人均GDP和以入学率衡量的初始人力资本进行线性回归,结果显示了实际人均GDP增长率与初始人均GDP负相关,与初始人力资本正相关。也就是说,98个国家具有条件β收敛,只有落后的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人力资本水平相近时,才存在绝对β收敛。Mankiw等(1992)考虑到了人力资本变量,并把其加入到Solow模型中,利用1960-1985年的数据,分别检验了22个OECD工业化国家、98个非石油生产国和76个发展中国家,研究发现,经济增长条件收敛性可以很好的被Solow模型解释。并且在做回归分析时,Mankiw等把初期人均GDP、人力资本投资、投资占GDP比率、人口增长作为回归方程的解释变量,人均GDP增长速度水平作为回归方程的被解释变量,研究结果表明:人均GDP增长速度水平与初期人力资本投资水平显著正相关,而与初期人均GDP存在显著负相关,且产生了很强的条件收敛。Barro和Sala-i-Martin(1992)提出了α收敛的概念,即:如果各个经济体的人均收入水平差异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趋于减小,那么这些经济体将具有α收敛。Sala-i-Martin(1992)分析得出1960-1990年间各国人均收入水平差距扩大(即:α发散),且贫国愈贫,富国愈富(即:β发散)。因此得出β收敛是α收敛的必要非充分条件,α收敛是β收敛的充分非必要条件。Mankiw(1992)和Durlauf(1995)等认为经济结构特征与初始水平相似的经济体会在长期内趋于收敛,这一假说即为俱乐部收敛假说。Donghyyun(2003)对1960年至2000年亚太地区的人均收入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俱乐部收敛具有阶段性和地域性,尽管总体上收敛性并不显著。随后,David(2005)首先使用聚类分析方法对美国进行区域分类,然后对每个地区进行经济趋同分析,结果表明每个区域都有横向收敛的趋势,即各个区域的俱乐部收敛。
另一方面,由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为,各地区之间不能被视为独立的、不相关的经济体,由于技术溢出,要素流动以及贸易等,它们应被认为是相互关联的,距离越近,相关性越强。Anselin(1988),Anselin和Rey(1991)考虑了空间因素并提出了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这是一种分析区域之间相互作用的新方法;之后相继一些学者将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引入到经济增长收敛的研究中来,Giuseppe,Arbia(2005)以人均GDP为经济增长衡量指标,利用截面数据和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对1951年至2000年意大利92个省的经济增长收敛性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意大利92个省的经济增长收敛性受空间效应的显著影响,并且在考虑空间效应后,1951年至2000年意大利92个省的经济增长存在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Ertur(2006)发现,在1980年至1995年时间间隔内,欧洲138个地区的经济收敛存在空间相关性,且邻近地区经济增长率对其经济水平有显著影响。
(二)国内研究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有着较快的发展,与此同时却出现了区域失衡与发展不协调;20世纪90年代后期,许多经济学家开始关注,并基于西方经济收敛研究方法对中国区域经济差异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如下:
宋学明(1996)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对1978-1992年我国34个省的人均国民收入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978年的人均国民收入与1978年之后的人均收入增长率呈反比,而且在横向和纵向的考察中,经济都呈现绝对收敛性[1]。魏后凯(1997)对1978-1995年全国人均GDP进行研究,发现全国各地区人均GDP的增长呈现收敛趋势,且收敛速度约为2%。1978年至1985年,每个地区的人均收敛速度都比较快,而1985年之后则没有显著收敛。并且他认为收敛性的转变可能与1985年改革重点由农村转移到城市以及“七五”时期进一步推行沿海倾斜战略有关[2]。刘木平,舒元(2000)利用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分析了1978-1997年全国各省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结果表明:在1978-1997年间,我国各省不存在绝对收敛并且各地区经济增长与经济初始水平状态的差异无直接关系;但各个地区之间存在条件收敛[3]。蔡昉,都阳(2000)研究发现中国在改革以来的地区经济发展中,不存在普遍的趋同现象,却形成了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三个趋同俱乐部,同时,在考虑到诸如人力资本秉赋等影响人均收入增长率的变量之后,人均收入增长率与初始年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反向关系,即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着有条件趋同[4]。刘强(2001)利用对数线性模型对全国各省1981-1998年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全国各省的收敛性存在着区域性和阶段性,具体表现为对于各个时间段,经济增长收敛性存在于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内,并且不同地区间的产出差距与宏观经济的波动状态存在着正相关关系[5]。沈坤荣,马俊(2002)在相关收敛理论的基础上,对全国各省的经济增长差异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各省份的经济增长不仅存在着俱乐部收敛,也就是说东部、中部以及西部的人均产值有明显的汇集现象,也存在着条件收敛;并且他认为各地区间工业化水平的差异和产业结构的变动对增长收敛性构成显著的影响[6]。张焕明(2004)借助扩展的Solow模型,研究我国东中西部的经济收敛性,研究结果表明,东中西部间经济增长的收敛性不显著,但是它们内部却存在着显著的俱乐部收敛[7]。欧向军,朱传耿(2005)在分析了现阶段江苏省沿江开发战略对区域发展差异的影响后,认为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其实施的区域发展战略密切相关[8]。曹原(2009)运用锡尔系数嵌套分解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在山东省东、中、西三个地带中,中部地带内部经济差异最大,地带间差异其次,且东西部地带形成了发达和欠发达两个趋同俱乐部,而中部正处于分化或向其他两部靠拢的过渡阶段[9]。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在研究经济增长收敛性时,不可忽视空间效应,因此国内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收敛研究的文献中,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的使用也正在涌现:林光平,龙志和等(2006)通过空间经济计量模型对全国各省的经济增长进行了α收敛的实证分析,实证研究表明:对于省际间的经济情况,在考虑了空间效应后,可以对传统的经济计量模型产生的误差进行修正,且修正后的α值表明,近些年α收敛的趋势随着各省的经济快速发展而表现的越来越显著[10]。张学良(2009)利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对长三角132个县(市)做了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研究,他认为空间依赖性或空间自相关性在研究区域中是显著存在的,采用经典的计量模型得到的结果是有偏与不一致的;而采用考虑了空间相关性或空间自相关因素的模型进行估计,得到的经济收敛速度却明显下降,且在统计上显著[11]。朱国忠,乔坤元等(2014)使用空间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和1952-2008年省级GDP数据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研究发现中国各省人均GDP总体上不存在收敛性;落后省份的增长速度不高于富裕省份的增长速度,中国各省人均GDP有一定的空间相关性,但总体上不是很强[12]。孙向伟,陈斐等(2017)采用1992-2010年中国339个地市统计数据,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空间计量面板扩展形式,考察我国五大区的区域经济增长收敛和异质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五大区域普遍存在区域经济收敛,并且他认为在考虑到空间因素下,得到的五大区经济收敛速度是远高于传统模型下的经济收敛速度[13]。李豫新,武庆彬(2018)运用构建扩展的MRW模型对中国1992-2016年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行测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各省区人均GDP的空间分布存在正向空间自相关以及显著的空间异质性[14]。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很多学者从区域范围角度进行了研究,如Baumol(1986)等研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增长收敛性;如宋学明(1996)[1],刘木平,舒元(2000)[3]等研究国家内部各省份之间的经济增长收敛性;如刘强(2001)[8],张焕明(2004)[7]等研究对国家内部进行划分后的经济增长收敛性,如欧向军,朱传耿(2005)[8]等研究国家内部市域间的经济增长收敛性。在研究方法上,有学者使用经典的计量分析方法来研究经济收敛性问题:如,沈坤荣,马俊(2002)[6],曹原(2009)[9]等;也有很多学者考虑了空间效应的影响,如:孙向伟(2017)[13],李豫新(2018)[14]等,并且我们认为,正如张学良(2009)所述,相比较传统的计量分析方法,空间计量研究方法得到的结果是更稳健也更加科学[11]。
目前,关于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江苏、广东、山东等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如欧向军[8]、李丽,管卫华[15]、靳诚,陆玉麒[16]、曹芳东[17]等人对江苏省经济差异进行了研究;姜志刚[18]、吴俊杰[19]、赵丹妮[20]等人对广东区域经济差异做了分析;曹原[21]、杨忠臣[22]、周洺竹[23]、路建强[24]等人对山东经济差异进行了分析;而关于经济相对落后省份的区域经济差异研究较少,本文以安徽省16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研究安徽省各地级市的空间相关性及经济增长收敛性,以期为安徽省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