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
——昆明市商贸流通产业改革综述
2020-03-14陈宏琳
陈宏琳
(云南财经大学 云南 昆明 650221)
一、昆明市商贸流通产业改革的主要历程
(一)1978年~1984年,商贸流通产业改革的起步阶段
1978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党中央做出了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推进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建设法制化营商环境的战略部署,揭开了昆明市商贸流通产业改革的序幕。昆明市陆续颁布《关于商业体制下放,积极发展街道集体商业、服务事业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搞好市场供应中存在问题的调查报告》、《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商业企业自主权的几项实行规定》等方案。这一阶段改革的重点是,放开农副产品市场,调整原国有商业企业的经营机制和所有制,进行扩权让利,调整非公有制商业企业的流通体制和价格体系,改变计划经济时期国有独资经营和渠道单一的格局。初步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局面。
(二)1985年~1991年,商贸流通产业改革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根据“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政策,对商业企业和市场体制进一步改革,形成了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多种经济成分、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和减少流通环节的开放式经营机制。国营商业企业改革更加细化,例如国营大中型企业全面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国营小型工商企业可采取个人承租、合伙承租、集体承租等;商业零售企业开展“四放开、四加强、六推广”试点工作;农村开展的以生猪产、销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试点工作;部分商品价格,由企业按照价值规律和市场供求关系自主作价,实行双轨并行的价格制度,推行合同订购粮油,取消统购制度;打破国营批发企业延续的“三固定”(固定对象、固定货源、固定价格)批发模式,和一级、二级、三级批发站和零售企业封闭式经营。
(三)1992年~2000年,商贸流通产业改革的市场化阶段
1992年~2000年期间,商贸流通业的产品价格趋向市场化,商品流通渠道更加多样化,商业企业的管理体制逐渐科学化。第一,昆明市于1992年开始逐渐放开了生猪、蔬菜、鸡蛋等凭票定量的供应办法,相继建立和完善了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和市场风险调节基金制度,初步解决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价值与价格相背离,财政补贴负担沉重、制约生产发展的弊端。第二,扩大国合商业企业“四放开”范围,昆百大、燃料、信托、饲料公司等4家流通企业作为昆明市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在产权制度、用工制度、连锁经营、出口贸易等方面进行了改革。第三,商贸交易市场不断对外开放。1992年昆明市在内的西南五省七方组成经济联盟、举办面向东南亚的进出口交易会、世界园艺博览会等,展露出昆明独特的区位优势,逐步由边疆城市向沿边开放城市转型。
(四)2001年~至今,商贸流通产业改革的现代化阶段
伴随着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昆明市的改革开放也进入新阶段,逐渐形成了多种业态与多种所有制结构共同繁荣的景象,新型的商业流通格局更加信息化、法制化、现代化。第一,利用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传统经营网络,大力发展“农超对接”、“厂场挂钩”、“场地挂钩”、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减少流通环节,降低产品价格,积极支持产品集配中心、集贸市场升级改造,扶持产品品牌化推进与发展。第二,利用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数字乡村”、“新农村商网”、“一站通”以及各大主流网络媒体等信息平台建立昆明农产品产地信息数据库,以及全区域的农副产品供求信息,形成全市农商信息资源的畅通。第三,逐步发展超市、连锁店、便民店等现代经营业态,如:西南、樱花、昆百大、五华、百盛等8家大中型商场,不断引进沃尔玛、家乐福、百盛等外来商贸企业,弥补过去流通网点严重不足的缺陷,建立高效、畅通的流通连锁网络。第四,陆续出台《昆明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2002—2010)》、《昆明市商务行业协会管理办法》、《昆明市标准化农贸市场建设规范》、《昆明市2008年标准化农贸市场建设改造实施方案》等,对商贸市场的改革发展进行规范监督。
二、昆明市商贸流通产业改革的主要成就
(一)现代化流通体系形成
历时四十多年的改革,昆明市始终坚持以市场化为方向,不断优化商贸流通体系,逐步形成了现代化的商贸流通体系。第一,1978年全市社会商业网点仅有1557个,2018年全市市场主体总量达72.1万户,比1978年增长463倍,形成各种具有特色的商品交易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如呈贡龙城蔬菜批发市场、呈贡斗南花市场、昆明粮油贸易中心批发市场等。第二,以创新为驱动,从组织形式到交易方式,从有形商品市场到无形商品市场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商贸流通业进行升级改造,大型商城超市、连锁代理经营、电视购物等新的流通形式出现。第三,昆明市于2011年11月被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同意列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商贸流通业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产生了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并且孕育出前所未有的虚拟经济。
(二)开放型经济格局形成
建立公平开放的市场,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经济开放性水平不断提升。第一,以合作共赢的姿态积极招商引资、举办各种产品展销会,如云南普洱茶博览交易会、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南亚国家商品展等。第二,充分利用自己的区位优势,通过开放促进经济发展,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1978年昆明市被列为云南省首批向外国人开放的地区到1992年开始实行沿海开放城市政策,从1984年云南省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昆明华兴电子有限公司在昆明成立到1992共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02家,项目数量、外资金额均超过前13年总和的2倍以上。1993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从4362万美元增加到2018年的8.5亿美元,增长了近20倍,全市历年利用外资总额均占全省利用外资总额的80%以上。
(三)推动消费增长改善民生
昆明市商贸流通改革在改善民生方面成绩斐然。一是利用互联网,设立社区服务站,通过点击电子显示屏采购商品,现场结算、送货上门,创新社区商业服务模式。二是认真做好“菜篮子”工程和市场保供。将菜市场纳入社区商业的基本公共设施同步规划,建立菜市场规划执行联动监督机制,积极探索网上交易和实体销售相结合的“菜篮子”供应模式,大力发展“菜篮子”商品共同配送,促进“菜篮子”进单位、进社区、进楼宇、进家庭。三是加快推进农产品批发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建立重要生活必需品储备、调控、保供机制,构建跨区域、跨部门的市场保供联动机制,不断增强应急能力。加强对重点流通企业、重要生产资料、生活必需品市场的商品流通情况监测,扩大城乡市场监测体系覆盖面,着力提高市场运行分析水平。
三、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经验总结
(一)优惠政策助推商贸流通发展
为促进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昆明市政府在财政资金扶持以及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很大的政策性扶持。对商贸流通重点项目或企业,市级财政适当增加财政预算,设立专项发展基金,给予适当财政补助、贷款财政贴息、招商引资奖励等,扶持商贸企业项目建设发展、上市融资和银行贷款、以商招商等。同时,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对连锁经营或超大型的商贸流通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商贸流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小微企业,以及在企业节能减排、人才培训等方面等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
(二)商贸流通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信息网络技术与现代商业相结合,是先进生产力的体现,也是现代商贸流通的发展方向。加强流通领域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逐步实现采购、营销、物流、配送、服务管理工作的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同时,积极推广商品流通过程中的条形码技术、时点销售系统、销售信息管理系统、电子订货系统、ERP、EDI、POS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和普及。不断加强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立全省及各州市的商品市场信息平台及商业基础数据库、完善商业信息采集标准,增强政府的公共信息服务功能,带动领域信息化、行业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
(三)法制建设与市场监管相结合
完善立法,促进依法行政,加快推进法治商务建设。第一,制定或修订重要商品流通、商业网点规划管理以及规范市场主体和经营行为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或部门规章,严厉打击各种投机倒把活动,推进基础性标准和涉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健康等领域标准制修订,实现商贸流通产业法制化管理。第二,增强市场监测能力,开展标准化示范企业创建工作,重点监测重点流通领域的企业。第三,整合12312举报投诉制度,畅通举报投诉服务渠道和举报投诉激励机制,调动全社会的参与积极性,提高综合执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