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国际分工与全球竞争格局变化分析
2020-03-14李成章
李成章
(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0)
一、国际分工纵深变化以及全球竞争格局的演变
(一)全球价值链调整与国际分工的深化发展
传统的国际分工主要表现为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产业间的分工,其理论依据是古典自由贸易理论,分工的基础则是建立在劳动生产率差异基础上国与国之间的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然而,产业间分工并不能解释全部的国际交换现象,规模经济和消费者偏好使得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和地区之间(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普遍存在。
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人力资本等要素能够跨国流动的现实支撑下,出现了较多的价值链接入点,不同的产业形态通过技术手段加入到产业分工中来。技术的进步给了产业链扩展的空间,全球价值链也在这种背景之下逐步形成,并不断的细化分解,在这种情况之下,各个国家以及组织便也有了不同的产业发展变革之路。
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都是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加工贸易为切入点而参与到全球产业分工的体系中去的,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巨大的人口以及资源红利支撑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高速增长。随着我国经济的内部发展要求以及外部环境变化,基于传统背景下的产品来料加工模式弊端不断显现,单一的产业分工将使得我国经济锁定在生产价值链的低端,进而出现经济结构失调以及经济发展乏力等现象,而这与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十分类似。
总体来看,从产业间分工到产业内分工再到产品内分工,分工变得越来越细,产业链条也变得越来越长,而国家间的要素禀赋差异、专业化分工程度差异以及与产品交易有关的成本差异成为引发国际分工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分工的形式越来越多,同时应该清楚的是分工能够形成产业聚拢,而产业的聚拢又会影响到收入报酬。在现行的各种分工方式并存的新型国际分工体系中,产业分工的纵向以及横向变化一方面为后起国家参与国际分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另一方面,产业或者产品发展生命周期的问题,多数发展中国家在产品内分工体系中往往处在价值链的低端,投入更多的要素但获得较少的利润。
(二)新型国际分工与全球竞争格局的动态发展
从目前在价值链上所处的节点来看,在行业中处于领导地位的大跨国公司是产业价值链的主要构建者,是价值链条能够形成的重要力量。因此,尽管国际形势不断变化,不能否认的是,跨国公司在当前的国际分工模式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在全球的产业布局深深地影响着产业链的空间分布。
跨国公司尤其是大型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生产与服务活动带动了公司内部贸易的发展,而跨国公司之所以为出现内部贸易现象并不仅仅是为了争夺进入某个市场,而是为了给其全球竞争战略需要提供支持,跨国公司通过内部贸易这一种方式可以提高公司内部分工的整体效率。基于这样的一种背景,在跨国公司主导的价值链分工体系内由于其战略抉择需要,这使得发展中国家仍有可能获得后发优势,充分利用资本和技术等要素流动中产生的溢出,降低进入分工体系的门槛以及获得一定的分工收益,进而可以提升在产业价值链上的节点向微笑曲线中利润较高的部分发展。在世界市场上做生意的国家无一例外地总会见识到各式各样的创新产品以及生产其他产品的新奇技术,而在现实中,跨国公司主导的产业转移和全球生产网络主要通过溢出和集聚为后起国家技术进步提供渠道,而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则为发展中国家从知识扩散中获益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从整个国际产业转移发展的轨迹来看,国际产业转移大体遵循这样的一种方式:发达国家或较发达国家虽然在生产技术上具有领先优势,但由于国内生产过剩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的原因,其必须需要寻求更大的外部市场来解决上述问题。而发展中国家由于起步较晚,为快速融入全球分工体系,获得后期的发展,其在全球现行的分工格局中大多只能从价值链的低端进入,扮演产品组装与加工的角色,赚取价值链条中附加值最低的那一部分。发达国家有向外发展的压力,发展中国家有寻求产业发展的需求,而基于这样一种情况,发展中国家所拥有的要素禀赋能够得到有效整合,也能为培育资本以及技术等要素扩展渠道,作为后发国家来看这是一条参与攀升国际价值链的可行路径。
二、要素配置全球化与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变化
(一)对外开放进程与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为应对生产要素在全球的配置,中国以发展工业为入手点,大力发展轻工、电子信息等产业,发挥比较优势,加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回顾对外开放40年的历程,在要素配置全球化的驱动下,中国通过大规模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在工业领域吸收了大量外商投资。由于缺乏技术,管理落后,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以一种被动的姿态参与国际分工,而在对外开放政策的刺激下,外资带来资本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溢出了技术以及人力要素,而这是中国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力量源泉,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也逐步由从产业低端向中高端发展,也从单一产业节点向整个产业链条发展。
(二)国际分工与中国贸易结构的变动
从出口贸易方式的变动结果来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扩大,作为投资重点领域,中国制造业对大量国外投资产生了吸引,也正是在这一阶段,国外资本大规模进入中国加工制造领域,进而使得中国加工工业的生产能力急剧扩张,也让加工贸易这一方式逐步成为中国制造业参与到全球价值链分工的重要方式。在进入到新世纪之后,中国工业化发展进程大力增速,工业产业内部结构不断完善,国内产业生产连天配套能力得到较大发展,而这也带动了原材料和零部件的进口替代。生产及配套链条的完善使得一些进口材料转向在国内采购,而这也引起了对外贸易方式的变化,同时这也是加工贸易链条在国内向产业上游延伸的表现,意味着我国占据了产品内分工的更多环节。
三、全球产业竞争中属于中国的机遇
(一)世界经济增长模式面临深度调整
随着发达国家将劳动密集型以及低附加值的制造业大规模向低成本国家和地区转移,部分国家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进而加入到产业合作分工中寻求发展契机,这是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及现今许多发展中国家所走过的路。新兴国家通过承接产业转移,生产和出口能力大幅提高,向发达国家出口了大量价格低廉的工业品。同时作为产业链条的头部,发达国家既是产品的设计生产者也是需求者,发达国家将整个世界经济发展同其需求进行了捆绑,上游需求的减少将极大的影响产业链条低端的参与者并带来重大打击。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经济增长收到极大挑战,以资源消耗和需求拉动为支撑的经济增长模式变得不在健康和具有可持续性,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世界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将影响到我国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全球经济复苏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变化也将直接影响我国外向型产业的发展状况。国际需求低迷以及市场波动将使我国继续扩大出口的难度增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工业品出口规模的进一步扩张,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庞大的国内以及周边区域市场仍为中国发展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低碳经济成为全球产业竞争的焦点
世界经济新增长点的出现及其衍生,为推动我国产业升级确立了更高的战略方向。低碳技术应用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但也应看到,我国正处在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键期,虽然人均排放水平任然较低,但在传统粗放型增长方式的影响下,碳排放总量却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尽管中国经济发展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也不可能与主要工业国平摊减排责任,但面对这种形势,如何在维护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自主性前提下,以发展中大国的身份,本着“共同而有区别”的原则,更积极、主动、有效地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国际协调与合作,成为中国能否在世界经济新一轮调整中继续保持发展活力、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诉求。对于中国来说,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价值链攀升的挑战也是机遇。
四、全球竞争中中国面临的挑战
(一)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的压力增大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和工业化发展主要依靠资源型增长路线,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质量,低效益,低产出”和“先污染,后治理”为特征的增长模式为主导着中国产业发展。从工业化国家走过的道路以及中国较发达东部地区的发展经验来看,在传统工业化模式下,“重化工业”阶段难以逾越。
(二)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全球外汇市场风险加大
全球需求的下滑使得国际贸易出现负增长,出口复苏一波三折。贸易保护主义的蔓延使得中国出口面临更多的贸易壁垒,同时,由于经济复苏乏力,发达国家在扩张性财政政策已经没有太大政策空间的情况下,纷纷考虑实行新一轮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汇率问题上不断向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施压,以刺激本国出口,缓解就业压力。
(三)传统比较优势有所弱化
随着人力资本要素不断优化,中国劳动力的供给结构不断升级,用工整体成本将会上升,而这也将使得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大大减弱;其次,在快速、大规模的工业化条件下,原本相对充裕的土地、能源和矿产资源等要素供求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成为今后中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主要瓶颈;再次,与改革开放初期环境相比较会发现,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所激发出的要素转移效应有所弱化,生产要素由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的转移所带来的要素产出能力提高的作用在下降,国内“通过要素产业间转移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空间在减少”。
五、小结
新型国际分工是全球分工体系不断深化的结果,由此也将产生更加粗以及长的价值链条,结合国家比较优势,把握国际分工趋势对一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转型升级中的世界大国,中国应该在不断的融入全球分工体系的同时逐步向价值链的上游攀升,在参与国际分工体系的同时也应构筑属于本国的产业分工以及价值链条从而更好的抓住新型国际分工格局下的各种机遇,最终实现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以及弯道超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