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问题探讨

2020-03-14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事业单位单位制度

何 东

(辽宁省阜新水文局 辽宁 阜新 123000)

事业单位是以政府职能、公益服务为主要宗旨的一些公益性单位,它参与社会事业事务管理,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能,为社会服务。事业单位基本上由国家财政统一拨付各项事业经费,随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发展,事业单位经费来源日趋呈多元化的态势。为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保证事业单位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财政部2012年11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和国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制定下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并要求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根据财政部下发的内控规范,各事业单位根据各级财政部门要求,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内控制度。但是,从各事业单位的执行情况来看,内控制度建设和实施效果并不理想,水平参差不齐,没有完全达到财政部内控制度建设要求。因此,如何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并认真落实执行,达到预期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内涵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从静态上讲,内部控制是单位为履行职能,实现总体目标而建立的保障系统。该系统由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和内部监督等要素构成,具体体现为行政管理、财务和会计融为一体的组织、管理结构、政策、程序和措施;从动态上讲,内部控制是单位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为实现控制目标而应对风险的自我约束和规范的过程。

事业单位实行内控管理制度,是将单位行政、管理、财务和会计融为一体,不只是财务方面简单的管理、对会计人员的约束,而是涵盖单位所有部门,涉及单位所有业务层面,是对单位全方位、多层次管理的集中体现。实行内部控制管理,能够加快促成事业单位管理正规化,推动各项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二、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立与实施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对单位的各项工作正规化管理起到重要作用,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保证了经济事项合法合规,有效地杜绝腐败现象发生,达到了人员安全、资金安全和单位安全。但是,事业单位在制定和执行内控制度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

(一)单位层面内部控制组织架构不健全

单位层面的内部控制为业务层面内部控制提供环境基础。事业单位内控制度,首先应该建立单位内部控制组织架构,设置内部职能部门或者确定内部控制牵头部门。很多事业单位内控职能部门或牵头部门确定为计财部门,受人员编制、岗位设置限制,某些事业单位没有独立计财部门,仅仅配备会计、出纳人员,担负不起内控制度建设任务,同时还存在缺少承担具体审计、监察部门的组织。所以,事业单位虽然建立了单位内控制度,实际运行过程中,组织架构不健全,相关部门在经济活动中的内控作用得不到体现,失去了相关部门的制衡作用。

(二)业务层面内部控制不全面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业务层面主要包括预算、收支、政府采购、资产、建设项目和合同六大业务,其涵盖了事业单位的全部经济活动内容。事业单位应该按照全面性的原则,梳理各业务的风险点,制定业务执行的各项防范流程,加强各项业务管理,建立健全各项业务的管理制度,合理设计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建立单位内部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但是,很多事业单位只对单位常接触的业务,从风险防控、程序制定和授权管理等方面进行管控,对单位业务量少、财务部门不接触的业务要求甚少,达不到内控管理全面性的要求。

(三)内控制度贯彻执行力度不足

一部好的规章制度,不只体现在纸面上,而是认真贯彻执行,达到制度制定的预期效果。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很多单位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结合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制度,但是在贯彻执行上缺乏力度。人们习惯了过去的管理方法,认为单位实行内控管理太麻烦,个别领导感觉实行内控管理制度,消弱了领导权力,降低了领导威望,表面支持内心抵触;大部分部门和个人不愿接受其他职能部门对一项经济事项的参与、协调和监督,认为多此一举。种种现象的出现,导致单位内控制度没有落到实处,出现结果正确,过程错误,没有形成过程与结果的完美结合,更没有达到对单位所有业务事项全过程进行控制的要求。

(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不到位

事业单位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目的是保证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单位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最终达到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的效果。能否达到目的,需要事业单位在建立单位内控制度的同时,必须建立单位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与监督体系,使之与单位内控制度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对单位内控制度进行自我评价,检验内控制度设计是否合理、有效,并在此基础上检验单位是否按照设计的控制程序正确执行。所以说,事业单位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动态的制度,通过单位自我评价,从制度设计到制度执行,全方位评价,查找不足,完善补充。但是很多事业单位,以完成上级管理部门要求建立内控制度为出发点,照抄照搬,或者请中介机构代替完成制度建设,单位参与度较低,未能建立健全自我评价体系,进行自我评价分析。内部控制制度一成不变,空洞乏味,不切实际,没有实际操作意义,无法达不到事业单位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目的。

三、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成因如下:

(一)单位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单位领导是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的总负责人,对单位内控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负责,应该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参与建设和实施过程,并提供必要的物力、人力支持。但是,事业单位领导多数是技术干部出身,是行业技术带头人,财务知识、经济管理方面不是强项,不了解内控制度的意义和作用,重视程度不够,认为进行内控制度建设,就是单位财务部门的业务,按照要求和有关规定制定即可。另外,内控制度就是管领导,杜绝领导“一言堂”、“一支笔”,削弱领导权力,致使领导有抵触情绪,态度不积极。

(二)相关人员业务能力有限

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牵头部门基本上是单位财务部门,会计人员是单位内控制度建设主要执行者。由于事业单位会计无论会计业务还是财务工作量,与企业相比较少,又受人员编制的限制,很多事业单位财务人员是从业务部门技术人员转岗上任,经过短期培训,取得上岗资格证书,以达到记账、完成年终决算任务为己任。导致财务人员缺乏必要的财务理论知识,不能完全理解内控制度建设的原理,达不到内控制度建设的要求。另外,绝大多数事业单位是以脑力劳动为主体的知识密集型组织,专业人才是事业单位的主要人员构成,利用科技文化知识为社会各方面提供服务,专业性很强。单位财务人员没有很好融入单位具体业务之中,对单位从事的专业不了解,不能有效协调指导相关业务部门参与单位内控制度建设,致使在内控制度建设过程中,对经济事项掌握不详细,业务风险分析不足,流程设计有缺陷,没有达到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效果的作用。

(三)部门间缺少配合

事业单位一般分为行政管理和具体技术业务执行部门,人员分为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业务部门或将内控制度建设归为财务管理部门职责,所以相互配合程度不高。执行中注重结果,忽视过程。内部控制是对单位所有业务全过程的监管,贯穿事业单位所有业务环节,覆盖所有业务过程和事项,是对单位业务活动全过程的控制。单位业务是全体职工按工作职责分别完成的,所以内控制度的建立和执行,需要全体职工的共同参与,而不仅仅是单位财务部门单独的业务。只有做到决策、执行、监督有效统一,才能实现内控制度达到的要求,确保单位正常有效地发展,更好地完成事业单位的各项任务,服务于社会。

四、完善对策

(一)提高认识

内控制度建设,是单位全员参与的一项工作。单位负责人应提高认识,明确定位,不仅要担负起责任、主动参与和积极组织,还要提高全员参与的意识,动员单位职工正确对待,改变职工固有的传统思维,整体联动。

(二)不断学习,提高业务能力

牵头部门高度负责,加强内控制度知识学习,全面掌握单位各项业务活动,制定科学实用、符合本单位实际的内控管理制度。

(三)加强宣贯力度,确保落实执行

加强制度宣贯落实,牵头部门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切实按制度执行,形成规范统一的管理模式。财政部门在财务审计过程中,同时对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作为审计的一项内容,督导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立和执行。

五、结论

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立与实施,全方位规范了单位的管理,确保单位履职尽责。各事业单位要不断创新财务管理机制,促进单位管理正规化、现代化,保证单位健康、有序、高质量完成各项工作。

猜你喜欢

事业单位单位制度
鸣谢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填单位 要推敲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看错单位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协办单位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