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环境下审计人才培养方式探索
2020-03-14宁强华
宁强华
(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山西 晋中 030600)
信息化技术对会计、审计相关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使注册会计师审计有了新的技术支持。信息化技术的支持,可以使事务所通过软件和硬件设施,提高审计的效率,降低审计耗费。近期,国家审计署提出“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总体目标是使审计全面信息化。新形势下,审计学科全面信息化是对审计人才培养提出的最新要求。
一、信息化对审计人才需求的影响
信息化环境下,审计工作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表现出整体性、系统性、多样化的时代特征。在传统审计人才培养下,审计人才已经无法满足审计工作的现实情况,审计工作方式的变化呼吁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
(一)对审计人才知识结构的影响
信息化环境下,审计人员要主动掌握更加丰富的审计专业知识以及计算机技术知识。传统审计模式对审计人员知识储备的要求主要在于审计理论方面的知识,而审计专业知识在各个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时已经得到了全方位的学习,却很少将信息技术知识融入其中。在信息化审计环境下,就需要将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进行调整,掌握审计专业知识只是一部分,更多的要学习相关信息技术知识,比如信息检索与获取,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文化基础及常用软件工具和数据库技术等。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完善审计人才的知识模块和知识结构,增强熟练运用审计知识和现代计算机技术知识,解决审计业务中的各类问题的能力,真正培养符合现代审计环境的全面综合性人才。
(二)对审计人才理论素养和职业技能的要求
在信息化条件下,审计工作人员必须改变传统的工作模式,不做被动的审计工作执行者,在具有基本的专业理论素养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计算机审计信息系统,让审计信息系统适应现代审计业务和审计工作的需求。不论是在社会中还是在企业内部,都要求审计人员可以运用信息化的大数据技术,实现对各类信息的高效处理,从而更为科学、更加准确地评估审计中的风险。对于企业内部,要求审计工作人员对审计全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这些都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应该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能够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的能力去解决审计工作中的切实问题。企事业单位对审计人才的需求要求他们可以借助强大的审计程序,对大量复杂的信息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实现企业的总体审计目标。
二、我国目前信息化审计人才的培养现状
在信息化背景下,审计目的、审计内容和手段都得到了相应的变化,现代审计越来越显示出多样化的时代特征,这就使审计工作人员必须掌握专业的审计理论知识,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熟练的应用信息技术、计算机安全和数据库方面的技术等。现代审计衍生出许多新的形式,比如计算机协助审计、数据式审计和信息审计等。但是在高校培养审计人才过程中,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环境、师资队伍和软硬件设施都跟不上时代的变化。
(一)信息化教学环境缺乏,信息化教学意识不强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没有良好的信息化教学氛围,信息化方面的教学设施,包括软硬件设施都满足不了实际教学需要。计算机实验室在大多数学校都有,但却没有将课程与计算机联系起来。
对于学校来说,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但是大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识不强,在教学中忽视了信息化内容和计算机技术,在审计课改中,与信息化相关的项目很少得到关注。
(二)教师信息化水平不高,信息化资源建设落后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下,信息化审计课程教改受到教师的信息化水平的直接影响,而现阶段,一些教龄较长、经验丰富的审计教师之前没有接触过信息技术,对于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基础教学没有经过系统培训,信息技术实践操作能力也相应缺乏。对于年轻的审计教师,虽然对于基础的信息知识和技术了解,但都不是专业学习计算机的教师,平时也不深入学习研究信息技术。教师对于信息化的基本教学操作能够进行,而专业性的操作却无法开展。另外,部分审计课程教师也没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平时教学中,也不会主动了解先进的教学方法,不主动学习信息化教学技能,相应的教学水准滞后于时代的发展。
(三)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在培养学生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上,审计方面的计算机和信息化案例教学、课堂内部模拟实训及课下的实践学习等有重要意义。很多教师授课过程中,忽视实践的重要性,课堂实践环节较少,在课堂中,不能将较好地课堂教学案例融入信息技术中,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很难跟步入社会后的工作对接,导致工作后无法较快适应。各个高校逐步开始重视审计实训室的建设,其中一些高校实训设备资源落后,实训课的内容只是按照已有程序的步骤按部就班的操作。教师对基本的导入、查询和汇总、审计软件做简单的介绍。
尽管有案例和实训的配合,但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偏重理论方面的技术训练,与实际结合不紧密等。有些学校虽然建立了校外实践基地,但大多流于形式,与企业没有实际的对接。
三、对信息化环境下审计人才培养方式的思考
信息化环境下,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思路是把审计学理论和信息化相结合,信息化作为现代审计的环境和依托,也应该包含在现代审计的内容中,逐渐地改变现有审计的理论和方法。
(一)优化信息化教学环境,树立信息化教学理念
目前,高校审计课程的改革没有形成良好的信息环境,高校在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时,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化环境,逐步完善审计课程教学的软件和硬件教学环境。高校在进行教学改革时,应建立与审计教学相关的多功能教室、实验教室、多媒体教室,要有重组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另外,高校也应对学生开放计算机机房,让学生能够运用计算机技术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收集与学习相关的课程资源,促进计算机审计教学课程与学生同步学习的开展。在审计课程教改中,信息化教学意识是根本,在教师日常教学中,要将信息化意识融入教学中。
(二)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改进审计信息化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教师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化教学的水平普遍低,针对这一问题,应该在教改中不断提高教师的计算机水平,对教师进行计算机培训。站在高校的角度,应对教师积极实施培训,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化培训,让教师可以将信息化教学观念融入日常的教学中,提高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化的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教师各个方面的技能。学校在引进师资队伍时,应注重提高信息化教师的比例,积极引进信息化教学人才,带动整个师资队伍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目前,审计信息化模式正逐步发展成为开放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通过单纯的演示不能保证好的教学效果,学生需要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前提下,多多进行实践实训,让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一个很大的提升。
(三)加快信息化资源建设,完善审计信息化课程知识传授体系
在信息化审计课程中,需要大量丰富的信息化资源,对此,学校应建立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在日常工作中注意对相关资源进行收集和完善,增加信息化资源的数量,提高信息化资源的质量。高校应积极构建教学资源库,收集网络教学资源,对此按照专业和课程内容进行分类整理,把网络资源分享给教师和学生,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对于审计人才培养方案,要不断优化,加大计算机和信息化课程的课时量,完善课程体系,不断更新教学大纲,在确定课程体系时,由审计专家、计算机专家等部门共同确定,使审计课程体系更加科学化。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审计理论基础,帮助学生将课堂多学理论与实践结合,可通过扩大选修课的范围推进计算机网络资源,建设共享平台,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资源,让学生时时能进行自主学习。
(四)构建实践教学平台
通过信息化的审计教学平台,将丰富的审计教学资源提供给教师和学生,学生可以通过平台进行业务模拟,在计算机技术背景下,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计算机审计技能,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实践体系的更加合理化。高校应继续加大经费的投入,对实验中心加强建设,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专业的实验教学环境,使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和开放度逐步提高。
在高校中,逐步建立完善审计信息化实验室,融入多套审计案例资源,全方位的模拟各类审计业务。同时,学生的校外实践渠道应积极拓宽,利用行业优势,建立更多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满足学生实践学习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