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倾销会计研究述评与展望
2020-03-14裴兴之
裴兴之
(新疆财经大学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
自改革开放到中美贸易战争,中国一直以来备受反倾销调查所害,多年来反倾销给我国的出口产业造成了严重损害,多数企业因无法提供准确的会计证据应诉因而被迫忍受高额的反倾销税甚至失去市场。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学界开始对对反倾销中出现的会计问题进行研究。本文针对反倾销会计领域诸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评价,并以此为基础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一、反倾销会计的基本理论
(一)反倾销会计的起源与内涵
早在上世纪国外学者已经将会计和反倾销问题结合到一起进行了不同研究,Davis和May(1991)以韩国羽绒服反倾销案例中的期间费用为例,研究并检验了商务部计算产品成本的方法;Choi和Kim(2014)通过对自1995年至2010年中、印两国的研究发现GDP増长率、失业率与财政赤字是两国对外实施反倾销措施的重要宏观影响因素;此外还有公共政策与反倾销会计,反倾销案例中的成本原则(Kaplan,1991),贸易数据调查与会计职业道德(Robert W McGee,1996)等方面的研究。
虽然国外针对反倾销问题的会计研究很多,但并未有专门对反倾销会计概念的提及。在外国研究成果的基础上,2002年我国学者孙凤英提出“反倾销会计”和“反倾销应诉会计”的概念。从这两个角度出发,周友梅(2003)提出反倾销会计即是特定的主体运用会计知识、反倾销与国际贸易的相关知识,就在反倾销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供会计支持,进行会计规避、举证、调查及鉴定等一系列活动。
综合各位学者的观点,现在一般认为,反倾销会计是指特定主体将会计、相关法规、国际贸易、管理经营等方面的知识综合运用,就其所面临的反倾销问题提供预警、举证、调查、抗辩等各方面的会计支持,以帮助管理层进行决策,促使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
(二)反倾销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针对反倾销会计的信息质量特征,诸学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不同的信息质量特征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齐炳忠和梁劲(2002)认为公允性在反倾销会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比例,此处的会计计量公允性指的是是否符合国际会计准则和惯例;对于会计来说,如果不存在会计计量的公允性,市场就不具有透明度,就无法获取真实的数据,倾销也就无法界定。由于国内外的会计口径不一致,为了令产品的成本,市场价与出口价格之间存在可比性,各国在反倾销法的设立中均对正常价值与出口价格的计算与调整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不同与一般企业公允价值的评定,徐柯芝(2005)认为,可靠性和可比性占据整个反倾销法的中枢。但正因会计在反倾销的销抗辩过程中具有不可缺的价值,才应该设立一个完善的会计系统所提供质量特征,可比性与公允性不应该是反倾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全部,真实性、合法性、通用性等原则同样重要。袁磊(2013)对信息质量特征从反倾销的角度进行分析,对不同的会计信息质量进行评定:反倾销会计信息问题中针对用户的首要信息质量是可比性和可采性,即指要求企业采用调查机构理解且认可的会计方法提供会计信息,并将产品的生产价值转化为国际认可的正常价值。主要质量特征是可靠性和相关性,但与财务会计中的特征略有不同,可靠性要求企业必须提供准确可靠且可查的会计证据,以避免在诉讼抗辩中处于不利地位;相关性指企业应上交与诉讼中的待证事实相关的会计证据,这对企业自身的资料积累与日常的成本核算是存在高质量需求的。另外还有及时性等实现反倾销会计目标的次要质量特征,如果被诉讼企业超过规定的应诉时间提证据,可能会被认为放弃应诉从而裁定高额的反税倾销。
二、反倾销的会计准则建设
在我国众多反倾销应诉案件中,导致我国企业败诉的一大重要原因是调查机构不认同我国企业所提供的会计证据资料。对此应通过发掘国内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分歧之处,来探究应对反倾销应诉的措施。
有很多学者认为,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是造成我国企业在应对反倾销案件时陷入不利地位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我国与国际准则的差异,主要就在于双方对于企业成本核算制度的不同,国际反倾销法中将产品成本定义为“生产成本”和“销售、管理、一般费用”两个部分。我国会计制度并未对反倾销会计审查做出相关规定,各企业成本核算方法的不同直接影响了产品的定价,使得在面对反倾销案件时我国企业的产品成本会计证据不受调查机构认可。如果要维护我国企业在贸易上的地位,应减少我国产品成本、价格政策等与国际上的差异,通过会计准则标准与的国际趋同来减少我国企业出口贸易上的风险(潘煜双,2008)。
但是,另一派不同的学者认为无需为了反倾销问题特意修改我国现有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因为我国现有的企业会计准则实质上与国际准则并无根本的差异。国际财务准则很大程度上是从西方发达国家演变而来,单纯为了反倾销会计放弃我国目前稳健有效的制度准则而盲目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可能会对我国的会计准则造成更大的混乱(孙铮、刘浩,2005;刘爱东,2008)。在应对反倾销问题时,抓紧会计准则的执行和内部控制的建设才是重点。但由于当前针对反倾销的会计准则不完善,企业可以基于一定的目的对原有的会计信息进行合理重构。例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成本核算的做法,从而预防和应对反倾销(崔建华,2013;毕婷,2014)。
反倾销会计的国际化进程与会计语言国际化进程是相互融会贯通的,在制度改革时不能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结合分开区别对待,应对我国反倾销应诉的需求进行充分取证了解。
三、反倾销会计的防护职能
根据现有的研究文献,国内学者通过反倾销应诉会计预警系统、反倾销导向的成本核算管理系统、内部控制系统三个部分构建反倾销会计体系,并对这三个方面分别进行了研究。
(一)反倾销会计预警职能
我国企业面对国外频繁的反倾销调查经常会因会计证据不充分等问题而败诉。如能在受到反倾销诉讼调查前就意识到这种风险,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去抑制反倾销问题的出现的话,将会为企业减少巨大的诉讼成本,因此反倾销会计应当具备会计预警职能。想要建立完善的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就应从企业、进出口行业以及注册会计事务所等各个不同的层面建立起互相联系的体系,通过各方共同努力去应对反倾销。杨黎明从企业积极应对国外反倾销的角度出发认为反倾销预警指标可以分为宏观指标与微观指标。选取时应选择财务敏感性如价格、成本、进出口量等指标作为建立反倾销预警模型的基础。国内一些学者也从理论与实证等不同角度建立了反倾销预警模型。殷树军(2008)以早期美国对华反倾销的案件作为总体样本研究美国对中国反倾销的指标预警,发现应选取美国对中国的进口额与总进口额之比作为建立对美国反倾销行为预警的指标。杨小力、杨林岩和冯宗宪(2005)认为国外针对我国棉纺行业的反倾销可以从出口国产能、进口国经济与当地同行业产业状况、国际贸易竞争和本土经济政治政策差异等方面建立反倾销预警模型。
(二)反倾销的产品成本核算职能
产品成本的核算问题是我国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主要差距,也是造成反倾销问题的一大原因。为了提高应诉时会计举证的有效性,应建立企业反倾销导向的成本核算体系,合理确认成本费用并细化成本核算、选择科学合理的成本计算方法和加强对销售管理费用的核算与分摊工作。刘浩(2004)指出出口至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产品结构价格包括了原产国的生产成本、期间费用、一般费用、利润及包装费用。在对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价格结构进行核算后,万寿义和迟铮(2015)指出在面对反倾销调查时,企业应将我国现行制度框架下的成本核算相关信息转换成符合国际标准的成本信息。袁磊(2005)、万寿义和崔建华(2011)提出标准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等成本管理方法比起传统的成本管理,更能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契合,应发展其在企业中的应用。这样出口产品的成本核算能更加细分,也更加具有可追溯性,涉及的相关资料相匹配,成本的归集与分配也能更加合理。对此周海娟(2019)改进了作业成本法,将生产经营中各个环节所产生的费用都进行了分摊,细化了成本核算。提高了企业反倾销应诉能力的同时也增强了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细化成本核算也有助于企业事前准备应诉会计资料的整理统计,以便预防反倾销或在面对反倾销会计调查时提供有利的会计证据资料。
(三)反倾销内部控制职能
上文提及应对反倾销问题首要要求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具有可采性,而会计信息又是企业内部控制运行状况的外在体现。因此一些学者认为,应对反倾销问题中起关键作用的要素应是企业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企业在面对反倾销问题时处于有利地位的制度保障。如果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佳,无法应对反倾销应诉的需要的话,就会导致企业在应对反倾销应诉问题中处于下风。在构建应对反倾销的内控机制时应考虑到成本因素,无需重新构建而是在现有的内部控制框架体系中嵌入风险管控和应对反倾销的职能,已经可以令内部控制条例产生应对反倾销的作用。例如通过根据反倾销应诉的要求改善企业内部控制、加强内部控制的规范落实力度、建立反倾销外部信息支持系统等方面来进行(唐洋,2010)。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令企业快速填列反倾销调查问卷和准备会计资料,而且可以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因而在反倾销的制度建设中加入内部控制体系并将其改造成适合应对的模式,对于企业增强反倾销应诉能力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简评与展望
总的来说,国内外关于反倾销会计的研究各有特色。虽然国外学者对于反倾销与会计的相关研究起步早,其研究成果给我国进行相关理论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但反倾销问题本身并未在国外受到强烈关注。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西方发达国家企业核算与国际反倾销规定相适应,无需进行指标转换,加之西方国家遭遇国外反倾销的案件较少,从而对反倾销会计的研究也就相应较少。相比之下,我国从早期对反倾销会计进行界定到现在对反倾销会计准则与体系的研究,针对反倾销会计的研究程度已经逐渐深入。从国内反倾销会计相关文献来看,不仅包括基本的理论特征,也涉及到会计预警、构建成本核算及内部控制等详细应对反倾销的会计问题,在一些领域上已经能发挥一定的理论指导与实践作用。
尽管近年来我国在反倾销会计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现阶段的研究还不足以满足国内企业应对反倾销问题的需求。针对现阶段的问题,本文认为:1.现阶段对反倾销会计的框架与准则的构建仍有争议,应加快建立反倾销会计领域的理论框架,以确保企业在应对反倾销问题上能有规范的理论依据。2.虽然近年来已经出现相关实证研究,但我国反倾销会计问题的研究大多仍是规范性研究。要么缺乏数据支撑,要么基于宏观数据,进行经验总结的文章较少。在后续的研究中应加强对反倾销会计的实务研究,确保我国企业在面对新一轮的贸易战时能不为反倾销问题所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