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研究综述

2020-03-14林丹丹

高等继续教育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社区课程建设

林丹丹

(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上海 200062)

2016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提到“加强课程资源建设,推动课程建设规范化、特色化发展”[1],表明社区教育课程资源的建设是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部分,其中“规范化”“特色化”发展是课程建设的主要任务。社区教育课程是促成社区教育目标达成的重要中介与关键一环,要实现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与内涵发展,社区教育课程的建设必不可少。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是有效满足与引领社区居民需求的重要保障,旨在为全民的终身学习提供优质的资源与环境。本文对社区教育课程建设这一研究领域的论文进行梳理与述评,以期了解本研究领域的现状,为今后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研究提供启示。

一、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基本问题研究

研究深入进行的前提与基础是对基本问题的研究,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基本问题研究是研究的基础性环节,对社区教育课程内涵及特点、建设理念、体系或分类的研究,有利于把握好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特点与内涵,有利于促进本领域理论与实践的进步。

(一)社区教育课程

对社区教育课程建设进行研究,首先需探明社区教育课程的概念、内涵及其特点。社区教育课程固然具有课程的一般属性,但还应考虑社区教育课程自身的独特内涵与特质。文锦等人借鉴一般课程的广义、狭义的划分,认为社区教育课程为:社区教育机构为促进学习者身心发展、满足学习者学习需求而开展的所有活动(广义)、有计划地编制的教学内容(狭义)。[2]陈乃林等人在《现代社区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中将社区教育课程定义为:依据社区成员及社区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以知识的、经验的、实践的、环境的、生活素材等内容为基础所开展的教育、学习的活动和过程的总和[3]。这一定义补充了课程的依据,且指出社区教课程是活动与过程的总和,该定义被之后多位研究者所引用。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社区教育课程特点。张燕农等人阐释了社区教育课程与学校教育课程在课程内容、课程形式、开发主体、开发依据等方面之间的差别。[4]而苟顺明则从社区教育与终身教育联系密切的角度,指出社区教育课程的一些本质特点:广泛性、地域性、灵活性、时代性以及实用性。[5]李惟民提出,“双主体性”“专题性”“生成性”“体验性”“多样性”“区域性”“开放性”是社区教育课程的基本特征,其中“双主体性”强调了社区民众在社区教育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并认为“双主体性”是社区教育课程的基本特征。[6]

(二)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理念

社区教育课程有其独特的内涵及特点,相比于普通教育课程,前者更加关注社区发展的需要与居民的终身学习需求,社区教育课程的建设应体现其特殊性,因此学者们探讨了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所应遵循的理念。冯素华认为应强化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需求性、区域性、时代性、动态性、开放性,其中动态性指社区教育课程建设要动态地顺应并引领居民学习需求的变化,开放性指课程建设不应闭门造车,而应面向社会开放、引入社会教育资源。[7]此外,有学者更强调了“需求性”,提出将“以人为本”作为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同时树立“适合的就是最好的”的课程建设理念。[8]一定的理念包含一定的价值取向,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会影响课程建设的理念,张志新等人从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出发,认为我国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应把握的主要价值取向为:实用性取向、个性化取向、民主与公平取向、理解取向,强调课程建设应关注弱势群体的需求,并认为课程建设的目标之一为“教育公民对所属文化体系的尊重和理解”,以使我国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理念更丰富与多元。[9]

(三)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当前社区教育的课程数量较多,将社区教育课程进行分类研究、管理与建设有助于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社区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要求对众多的零散化、随意化的课程加以宏观顶层设计。社区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大纲编制的研究与实践,在全国各地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由胡长胜主编的《沈阳市社区教育特色课程指导纲要》将课程体系分为四大“系列”:家庭生活系列、实用技能系列、文娱休闲系列、公民修养系列[10],课程系列下面又包含“类”“课程”“单元”等层级。王奇分析并指出社区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要以成人学习的特点、不同群体的学习需求、社会和社区发展的需要为依据,并介绍了北京市朝阳区社区教育课程体系的九大系列:早教天地、青少年成长营地、家长课堂、主妇俱乐部、老年幸福大课堂、新居民之家、市民生活大讲堂、职业技能学坊、Living in Beijing。[11]各地对社区教育课程体系的探索与研究,极大地丰富与创新了社区教育课程设置的类别,有利于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有利于促进科学合理的社区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基本问题的研究是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分析已有的研究发现,在对社区教育课程内涵及特点、建设的理念、体系建设等基本问题的研究中,学者们能够借鉴、审视、超越一般课程的研究成果,从多角度考虑社区教育课程的独特性,实现研究结论的创新化。

二、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研究

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探讨了“以怎样的途径和方法建设什么样的课程”,是将社区教育课程建设付诸实践的重要环节,当前学者关注较多的两个领域为社区教育数字化课程建设及特色课程建设。

(一)社区教育数字化课程建设研究

2010年我国教育界开始关注微课建设,2013年8月,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社区教育委员会发布通知,号召“重视微课建设,将微课列入课程建设和数字化学习内容”[12]。自此,开展社区教育的众多单位开始重视包括微课在内的数字化课程建设实践。关于社区教育微课建设,陈乃林指出微课是促进社区教育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微课时效性强,它能够满足社区居民短平快、多样化的需求。因此他呼吁要认识到微课建设的重要意义,秉持“为民、惠民”的理念推动微课及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13]当前对社区教育微课程开发策略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赵小军的《我国社区教育微课程开发探析》一文。赵小军在分析微课程特点的基础上,论证了我国社区教育应用微课程进行教学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并提出了一些加强微课程开发的策略,包括“扩大微课征集范围、增加微课程资源数量、加强微课程开发培训、确立微课程评价标准”。[14]学者丁海珍指出当前我国在社区教育微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其中包括推进理念存在片面倾向、建设主体缺乏支撑基础、课程内容忽略社区特性、学习应用亟需服务系统。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应对策为:以整体规划提高推进力度,以完善保障增强支持服务,以多方联动提升专业水平。[12]问题研究是对实践发展作出的批判性反思,对策研究表明我国社区教育微课程建设有很大的开发、创新及完善的空间。

(二)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建设研究

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建设是促进社区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方面,能够提升社区教育课程发展的水平与定位。对于社区教育特色课程的内涵,当前学界存在两种主要的认识:有学者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认识与定位社区教育课程,即社区教育是立足于社区、通过社区、为了社区的教育,因而社区教育具有地域性特点,其课程需体现地方特色。也有学者认为,社区教育特色课程不一定要强调课程内容的独特性。例如,陈乃林认为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应具备的特征为:目的在于促进社区发展、满足社区居民教育学习需求;有利于居民的身心健康、为居民所喜爱;符合社区教育规律和特点的课程。[15]又如,韩雯认为“社区教育特色课程是对课程在目标确定、内容选择以及实施手段等方面提出的更高发展要求”。[16]由于对社区教育特色课程认识的角度不同,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建设途径与策略。伯钧、田许明等人从基于成都市武侯区社区学院的实践经验,提出地域文化特色课程开发途径为:地域文化资源的搜集、建立地域文化课程资源库、拟定特色课程开发参考目录、开发社区教育精品特色课程。[17]韩雯基于上海徐汇区的实践,从“两个层面、三个抓手、四类课程”三个维度介绍了该地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孵化的途径与经验。[16]

加强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离不开对实践的研究,社区教育课程建设需要跟上时代的潮流、与时俱进。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更好的工具与平台,社区教育课程内涵发展呼吁建设特色化课程,因此,社区教育数字化课程及特色课程建设是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应有之义,能有效促进社区教育课程的多样化与丰富化发展。对多种实践的研究,可以使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研究更生机勃勃。

三、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我国社区教育起步于80年代,相较于国外发达国家起步较晚,缺少经验积累,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尚处于摸索阶段,面临着一些困境。研究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困境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寻求解决问题、改进实践的策略。综合一些学者已有的研究,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困境和对策涉及机制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等三个层面。

(一)机制建设

社区教育课程建设依托于外部环境的支持,统筹规划与制度保障是促进社区教育课程建设规范运行的重要条件,建立科学、合理、完善的机制,才能使课程建设稳步发展、保持长久活力。物质条件基础及组织管理网络的体系保障是机制建设的主要内容,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外部机制主要包括经费保障机制、管理机制,但目前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主体单一且模糊等问题。首先,在经费保障机制方面,社区教育课程建设从需求调研到课程实施再到反馈评估均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而现实中经费及基础性设施支持显得较为缺乏。[18]目前我国的社区教育主要通过行政来推动其发展,领导重视及经费投入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优质课程的开发与推广。其次,在管理机制方面,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多方联合”长效管理与建设机制尚未形成,且课程建设相关管理机构的职责模糊不清。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主体为政府,但以政府为单一主体的供给方式难以满足居民的多元化需求,导致社区教育课程服务供给的不足。[7]此外,杜君英在《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研究》中指出,当前有的管理机构列出课程开发这一职责,但实际上只是部分的职责,有的机构甚至没有课程开发这一概念。[19]

针对机制建设层面存在的问题,众多学者审视现实并展望未来,提出了机制建设的一些具体对策。有学者提出要打通社区教育经费筹措渠道,形成“政府按需投入、机构自主经营、社会公益捐赠”的多元化社区教育经费保障机制[7]。针对管理机制建设的不足,学者们一致倡导应明确并丰富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主体,建立以政府为主导,院校、社会、民众等多主体参与的管理机制。张燕农、张琪等人建议把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与建设列入相关的部门发展规划,用制度明确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地位[4],以促进各管理部门各司其职、协作配合,由分散建设转变为有管理、有秩序、有规划的建设[20]。

(二)课程建设

概括已有研究,在具体的课程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有:课程建设理念模糊、课程开发规范性不足、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课程体系建设缺乏统整。首先,社区教育工作者对“为什么及如何建设社区教育课程”等问题的理解含糊不清,以至于简单复制老年大学课程建设的理念,从而忽略社区教育的特殊性。[21]其次,当前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缺乏对课程目标的科学设计,从而难以保证课程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现行的需求调研不规范,难以反映社区居民真正的教育需求,往往出现“以供代需”的情况。再次,课程设置比较单一且趋同化,社区教育课程类型多为文化休闲类,“很少有针对本社区特殊需要和问题而开发的个性化课程”[22],而且社区教育课程内容与社区发展和社区建设联系并不紧密[23]。最后,开展社区教育的各单位缺少沟通与资源共享,这就导致了“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8]

针对课程建设上存在的问题,陈欣、李洪蕾从微观层面提出了课程建设中需要注意的方面,他们认为应该拓展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理论视野、及时更新需求调研、动态调整课程计划的设置、规范与细化操作管理阶段、使反馈评价体系更有力和高效[24],同时明确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理念,使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更为科学与规范。社区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可借鉴“从旧”和“从新”的思路,前者指传统的特色文化课程,后者指前沿的时代性课程。[25]杜君英指出,从宏观层次的课程体系角度来看,社区教育课程分为“核心课程”和“区本课程”。前者为一般化的常规课程,国家层面应加强规范化建设,而“区本课程”则应由各区积极开发与建设。[8]

(三)师资建设

在师资层面上,主要存在社区教育教师队伍素质不高、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团队亟需加强等问题。当前我国社区教育师资队伍薄弱,社区教育教师及管理者数量不足且质量不高。[26]除了社区教育系统内部工作者数量不足及素质有待提高,系统外各群体有必要参与到社区教育课程建设中。而蔡廷伟、钱旭初等指出,普通高校、科研机构、文化团体等对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参与和支持不够,课程开发团队建设有待加强。[27]

针对师资层面上存在的问题,学者们指出应加强对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工作者的专业培训,且要建设结构合理、水平较高、配合协调的课程开发团队。陈乃林、赵瑶珍在《关于社区教育基本特征的反思与再认识》一文中指出,要建构数量足够、素质良好、结构合理、胜任岗位职责的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必须加强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发展。[28]杜君英认为,应通过拓展渠道、挖掘优良的师资,增添社区教育专家与学科专家等途径,以丰富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主体。[8]王国光提出建设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系统,社区教育要与普通学校教育、社会力量联合起来,从中汲取有益的人力资源。[29]

研究社区教育课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有助于批判性地思考当下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现状,认清现实困境,同时有利于发现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发展空间与突破方向。这种反思实践的问题意识以及对克服困境的思考,正是学术研究中所需要的。

四、对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研究的思考

尽管社区教育课程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相较于社区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国家对社区教育的倡导,理论研究仍显滞后。对此,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未来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研究。

(一)加强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理论研究

当前关于本领域研究的文献数量还不多,且社区教育课程实践中产生的新方法与新思想,还未能成为理论研究的关注点。社区教育课程的理论研究,如课程开发及评价的研究,多为借鉴一般课程研究的成果,尚未充分体现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特色。因此,需要拓宽和加深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理论探究的广度和深度。在探索社区教育课程的概念、特征、类型等基本问题的同时,更应积极关注社区教育课程体系、课程大纲、开发流程、课程评价等重要领域,研究者要致力于回答“社区教育课程应该由谁来建设、建设什么和如何建设”[8]等问题,对课程建设包含的理念、目标、实施、师资等重要方面要加以积极探讨,以促进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研究的理论体系的完善。

(二)拓宽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研究视野

从研究所指向的群体来看,当前社区教育课程研究针对的人群多为老年群体,也有一部分研究关注到青少年和幼儿群体,除此之外,鲜有涉及社区其他人群的课程研究。社区教育课程的类型选择与内容设置,在现实中会受到实际参与者群体需求的影响,如此难免会忽略老年群体之外的潜在学习群体的需求。社区教育有终身性的特点,在教育对象上应囊括各年龄阶段的群体,相应的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研究应关注不同群体的学习需求,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应“扩大教育对象,扩展课程领域”[30],那么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研究应关注各年龄阶段群体的诉求,以及关注社区弱势群体及农村群众对社区教育课程的需求。同时,未来应利用信息技术加强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研究,促进社区教育课程内涵式发展。

(三)创新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研究方法

本领域研究多采用思辨的研究方法,缺乏实证研究,除问卷法外,其他研究方法诸如访谈法、行动研究法则运用不足。仅仅依靠现有文献来进行研究,是难以进行学术创新的。社区教育课程建设这一领域极具理论性,同时又有很强的实践性。未来研究应不仅限于对问题进行表面的描述,需更加聚焦于用实证的方法审视具体问题,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使研究细化、深化,使得研究过程更具科学性,以促进理论的进步与实践的发展。未来在理论求索的同时,应结合实地调研,并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来探索这一领域,可视具体情况采用比较法、调查法或实验法,同时探求各种新颖有效的方法,使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研究更加生机勃勃与丰富多彩。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随着全国各地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逐渐推进,课程建设将极大推动社区教育的内涵发展,为全民的终身学习提供优质资源、营造良好氛围,进而更好地促进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梳理与回顾已有的研究,发扬优良的研究传统,并发现存在的不足,有助于改进与创新研究方法、研究内容,提升研究成效。这对当下实践具有指导与借鉴作用,而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实践领域产生的新问题、新思路又可以为理论提供肥沃的土壤,从而推动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理论和实践协同发展。

猜你喜欢

社区课程建设
社区大作战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3D打印社区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