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边境壮族、岱族、侬族木偶戏的发展和传承研究
2020-03-14覃肖华
摘 要:中越边境的壮族、岱族、侬族是同生根民族,虽然属于不同的两个国家,并有着不同的民族称谓,也受不同国家文化的影响,但三个民族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始终保持着一定的文化共性,有着相似的戏剧文化发展。对三个民族木偶戏的发展做简单概述,阐述保护传承木偶戏的价值和意义,提出传承的对策,有助于进一步深入中越跨国民族的研究,增进中越文化的沟通和交流。
关键词:壮族;岱族;侬族;木偶戏;发展;传承
壮族、岱族、侬族同源于古代中国南方至越南北部的“西瓯”“骆越”族群,虽然已经逐渐分化并成了不同的民族,但基本上还保持着共同的民族特征,文化上极为相似,在中越边境中国一侧人数最多的民族是壮族,在越南一侧是岱族、侬族。
一、中越边境壮族、岱族、侬族木偶戏的发展
壮族受汉族影响大,岱族、侬族既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也受京族的影响。越南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岱、侬族的专家阮氏安在《岱侬族的民间信仰》指出:在越北的岱族最突出的特点是,京、岱、侬文化交叉于其身,在岱人文化中,既有京族的因素,也有从平原京人传播来的汉文化,还有岱族的文化及侬族从中国接受来的汉文化的传播,如果岱人受汉文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京族传播的话,那么侬人直接受中国汉文化的影响多 。
壮族民间戏剧种类丰富多样,目前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地域方言的不同可分为北路壮剧和南路壮剧,它们大约始于清朝道光( 19 世纪前叶) 年间,截止到目前,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南路壮剧又称靖德壮戏,因其有呀、哈、嗨等词和节奏又称“呀嗨戏”,流行于使用壮语南部方言的广西靖西、德保、那坡、大新、天等、田东、田阳等县,其中壮族提线木偶戏,流行于靖西一带,木偶戏以壮语为主,靖西木偶戏的发展最初是木头戏,在木头戏的基础上发展出呀嗨戏,由真人代替木偶演出。壮族木偶戏是用五根吊线操作木偶进行搭台演出,并配以打击乐,用木偶代替真人讲述着古代传说、英雄事迹、民间故事。木偶师多才多艺,集导演编剧演出于一人,汇男声女声高音低音于一嗓,饰生旦净末丑于一身,一人一台戏,且可以一演数小时。唱腔被融入了壮族的山歌元素以及壮族特有的末伦唱腔,包含了人物的喜怒哀乐情绪,表现力十分丰富,且用壮族本土语言壮话进行演绎,更增添了壮族木偶戏的民族特征。
岱族、侬族民间戏剧最主要的剧种是木偶戏,也是现今越南唯一还保存着的木偶戏,发展慢,但富有自己本民族特色,流行于中越边境的河广、重庆等县,是从壮族木偶戏发展而来的,两者具有很亲密的亲缘关系。岱族、侬族的木偶戏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与壮族木偶戏的发展极为相似:第一阶段是木头戏,又称木偶戏,用木头制成的人偶表演的剧种。约18世纪左右,此剧种由从中国迁入越南的侬人、中越边境的中国木偶艺人引进越南境内,与当地民俗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种新剧种,在当时极为盛行,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和其他剧种一样,木偶戏也经历了兴盛和衰败,最开始时木头戏在街头、集市以及村里的庙会中表演,后来发展到法属时期,只是在官员家里或赌场表演。第二阶段是呀嗨戏,此剧种约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是木偶戏衍生的新剧种,流行于越南高平省和凉山省,人们逐渐放弃原先只用木偶表演的形式,转变成真人表演为主的表演形式,剧本和原先的木偶戏差不多,大多是从中国传入的剧本,如《西游记》、《梁山伯与祝英台》、《花木兰》、《三国演义》、《朱买臣》等,木偶艺人融入自己的民间文化,改编成为观众喜爱的剧本。从木头戏转到呀嗨戏,其发展创新的地方是在表演的同时加入了说唱形式,增加了很多本地其他民歌和“天”音乐,体现了现代题材。
壮族、岱族、侬族三民族的木偶戏都是从外族木偶戏发展而来,在进入三民族本地后,因为其独特而稳定的文化环境,在长期的发展中,与许多外族文化相碰撞,是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融合催生的产物,都吸收了许多兄弟剧的特色,如壮族吸收京剧、粤剧等的精华,岱、侬族则吸收京族戏剧、壮族木偶戏的因素,逐渐民间化。三民族木偶戏无论是演出场合、表演形式、传承方式等,都很相似,木偶戏的艺人都是大都是山歌民歌高手,好多时候的表演是没有固定剧本,即兴表演,这就要求表演艺人多才多艺,既要精通各种语言和文化,又有现场编制故事的能力。
二、传承壮族、岱族、侬族木偶戏的价值和意义
1.节日活动里的展示
壮族、岱族、侬族三民族在每年的重要节日都会进行多姿多彩的文艺表演。壮族的“三月三”、春节、元宵节、国庆等重要节日,壮乡的舞台上少不了精彩的山歌对唱、壮剧表演及绣球现场制作等活动。越南的岱族、侬族也一样,在春节、侬垌节、元宵节等重要节日,都会有丰富热闹的文艺表演和活动,对岱族、侬族人们来说,每年的侬垌节是最喜庆的节日,侬垌节活动丰富,一般从正月初三到农历四月初,每期持续2-3天,少则幾百人,多的达上万人参加。每个村屯有意错开时间举行,以便让更多的邻村朋友来参加,岱族、侬族观念认为,去参加的地方越多,就能得到农神的更多保佑。节日活动除了有大型的祈雨仪式,还添加木偶戏表演、抛绣球、天琴表演等。木偶戏在节日得到很好的体现,戏剧文化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具体体现。
2.促进中越文化的传承
戏剧文化里最独特的文化是祭祀仪式,壮族、岱族、侬三族木偶戏发展的鼎盛时期,木偶戏的表演都是要进行“请戏仪式”,按照规定的流程,拜祭祖先、请出木偶,木偶戏组进村之前都有隆重的“开戏仪式”,昭告天地此地将有木偶戏演出,敲锣打鼓地把木偶请来,收拾干净村头的一大片空地,就是为了木偶戏的演出,木偶戏演出时,全村人聚集起来进行祈福。木偶戏在表演前会有“拜庙仪式”和“踩台仪式”,毕恭毕敬地邀请木偶戏前来表演。“拜庙仪式”是每个木偶戏班在进入村屯前必须举行的仪式,木偶戏班进入村屯前要先去土地庙祭拜土地神,请求土地神批准进入村里演戏。“踩台仪式”也叫开场仪式或镇场仪式,实际上这是一个拜神逐鬼的仪式。在表演开始前有威严的偶人钟馗念词镇台,保佑演出的顺利,踩台仪式结束之后才能开始正式的木偶戏表演。除此之外,越南有些地方的岱族、侬族表演前还有有祭祖或求雨仪式,祭品丰富多样,香火、灯、蜡烛、鸭蛋。演员都要先跪拜,烧香,然后再进行祭祖仪式。这样隆重的仪式,对文化的传承起到了保护的作用,戏剧文化是民族文化诸传承路线中最为重要的一条。祭祀仪式也是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体现了人与人之间重视情感的思想。对维护人类社会正常的伦理秩序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中越两国戏剧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不同的民族有各自的传统,使得众多文化现象和活动得以保留。同时,保护民俗戏剧节日,能够在新时代增强中越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强中越两国的民族认同感,也会有利于中越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和弘扬。
三、新时期壮族、岱族、侬族木偶戏的传承对策
在大力发展非物质文化的情况下,作为中越两国少数民族提线木偶戏的一部分,壮族、岱族、侬族提线木偶戏的起源、传播途径、传承方式、文化意蕴以及艺术特质等,需要更大的保护和传承,传承木偶戏势在必行。
1.加强对木偶戏传播者的保护力度
从壮族、岱族、侬族木偶戏的发展源起来看,木偶戏艺人不仅是演出木偶戏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是木偶戏的职业传播者,他们在传承戏剧文化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戏剧在历史上几经沉浮,基本都与戏剧演出者的命运息息相关。如今,中越两国知名木偶戏老艺人相继离世,这是文化界的损失。很多地方的木偶戏传承甚至出现了断代,很多老艺人已近耄耋之年,还没有培养出得意门生。这不利于木偶戏的进一步传承。如何保护木偶戏民间艺人,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当前要对现有的艺人进行“活态”保护,对他们予以经济支持,使他们没有生活之忧,全心投入到培养木偶戏继承者的事业中。木偶戏老艺人要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对进行大范围传播。另外,相关部门还要将木偶戏或民间戏剧艺术引入到学校课堂中,在中小学开设民间戏剧欣赏课,在高校开设民间戏剧选修课,使学生欣赏、学习民间戏剧,成为主动的传播力量。我们必须对民间戏剧抱有信心,民间戏剧艺术必将人才辈出。
2.合理改革传统木偶戏
目前,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精神文化需求也不断高涨,求美、求新、求乐是人们的普遍心理,木偶戏应该顺势而上,在改革中满足人们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在创新中求发展、求生存。我们不得不承認,木偶戏中有不少内容简单、陈旧的剧目,难以吸引受众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木偶戏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必须在内容上多下功夫,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对原有的传统艺术元素进行解构、分离、提炼、重组和加工,要结合当下人们的心理进行内容创作。比如现代社会的竞争越发激烈,人们的忧患意识和进取精神更加强烈,木偶戏要借此契机,塑造出与时代合拍的艺术形象,使木偶戏体现出时代色彩。另外,木偶戏属于民间戏剧,本身的节奏比较慢,通常是一唱就唱大半天,曲调无法实现充分协调,难以推进剧情的发展,而且使用的语言是方言,这也是木偶戏难以吸引现代观众的重要原因。有鉴于此,木偶戏要创新自己的舞台布置、程序设置和台步设计以及服装整理,只有对这些因素进行有效改革,才会吸引更多的人观看。当然,创新木偶戏的这些要素,并不是说木偶戏要摒弃传统,盲目跟随现代眼光。木偶戏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要封闭排外,而是要站在民族艺术的土壤上发挥民族文化艺术的优势,才能使其凸显出开放多元性,吸引更多的观众。
3.创新传播方式
戏剧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传播戏剧的方式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引入新的传播方式。尤其是当今时代是一个新媒体时代,智能手机、ipad 等新媒体不断涌现。壮族、岱族、侬族木偶戏传播的方式也应该注入信息技术的因素,实现木偶文化的不断传承。一直以来,壮族、岱族、侬族木偶戏是通过自然方式进行传播的,就是传授方与接收方之间没有传媒技术的参与,人与人之间是通过口耳相传进行交流的。这种传播方式具有其固有优势,传授双方可以实现最直接的情感交流,实现木偶戏信息的共享,传授者在表演时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都会对观看者产生影响。表演者尽心尽力,台下观众成沉醉其中,这是木偶戏在历代传播中愈久弥新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在当今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中,光靠自然传播方式传承戏剧显然是不够的。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视、报纸、杂志、微博、微信等传媒手段传播木偶戏。特别是要重视新媒体的应用。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利用网络技术传播木偶戏可以达到突破时空限制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 吕余生:中越壮侬岱泰族群文化比较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2015年。
[2]陆洲:靖西提线木偶戏的音乐类型分析[J].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所,2006年。
[3]黄鹏,凌春晖:壮族提线木偶戏的民俗特征 [J] 百色学院学报,2010年。
[4]阮辉洪:《岱、侬族木偶戏艺术》[M],河内:文化通讯出版社,2003年。
作者简介:覃肖华,女,广西都安,壮族,百色学院,硕士 研究方向:中越跨境民族文化研究。
基金项目:1.2017年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民族民间戏剧在越南的传播及影响研究》(2017KY0686)2.百色学院2018年青年教师成长工程(编号:DC2000002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