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儿童感受数学之美

2020-03-13李鑫娟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三角板五角星卡纸

李鑫娟

数学——自然科学的皇后,蕴含着无限美丽的境界.正如古希腊数学家普洛克拉斯的名言所说“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试做一个简单的假想:如果这世界上没有数,人类将处于怎样一个荒凉愚昧的境地?数之美,数学之美,已伴随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泽被深远.数学,她给了我们人类一个深入思考的机会,同时也加强了人类文化的传承,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数学之美的最好诠释.

前段时间听了“认识角”一课,听后细细思考被执教教师课中展现出的形象知识抽象化,抽象知识形象化的数学之美深深感动,现与大家分享.

第一个环节: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教师拿出一个非常熟悉的五角星.

问“这是什么?”学生回答:“是五角星.”

教师:“为什么叫作五角星呢?”

学生:“因为它有五个角.”

教师:“角在哪儿呢?谁来指给大家看一看?”

(注意让学生说出从哪到哪,弄清楚角不只是一个点.然后让学生指出每一个角)

第二个环节:揭示本质,抽象概念.

出示三角板、方形卡纸、带有时针分针的钟面等,让学生分别说一说角在哪?

当学生只是指了三角板尖角部分时,教师在白板上画了“·”,问:“这是角吗?”

学生答道:“不是角,是个点.”

教师:“那么谁来指一指?”学生完整地绕着三角板比划.

教师再在投影上画出角,隐去物体,只留下:

再让学生分别说一说方形卡纸、带有时针分针的钟面的角在哪?

教师问:“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点呢?”

在学生相互讨论后让学生到讲台上讲解.

学生:“我通过观察发现它们都有这个点,还有两条线.”(学生边说边用手指了一下顶点)

“同学们你们听清楚我说的了吗?有什么补充的没有?”

“我觉得两条线要是直直的”,另一名学生补充道.

教师在学生讲完后说:“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很好,他发现了角的秘密,数学上把这个点叫作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线叫作角的边.”

“现在谁来说一说这几个角的顶点和边分别在哪?指给大家看一看.”

教师:“现在谁来告诉老师,什么叫作角?”

学生“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

第三环节:辨别属性,深化理解.

教师:“你能找出生活中的角吗?”

学生找出班级中物体的角.

教师出示:下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

教师总结:“要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要看它既要有什么,又要有什么?”

第四环节:比较发现,明辨是非.

让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材料做一个活动的角,并让学生比较谁做的角大.

教师:“怎样让角变大变小?”

引导学生得出把两条边分开角变大,合起来角变小.

接着让学生看,并比较∠和∠两个角谁大?

演示把两个角移到一起,比较得出一样大后教师问:“角的大小与什么没有关系?”

罗素曾说过:“数学,如果正确地看,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数学之美,美在探求世间现象规律的出发点,美在大胆假设和严格论证的伟大结合,美在她在几乎所有学科中的广泛应用,更美在数学家对一个问题论证时的锲而不舍……从上面的主要教学流程我们容易看出:教师从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五角星为学生建立角的表象,再依次画顶点(不是角),再画出两条边(完整的角的图形),一步步得出角的图像,使学生头脑中角的形象一步步清晰,对角的认识更加丰富,概念更加深刻.再即時出示:

让学生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为什么.让学生知晓:要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要看它既要有一个顶点,又要有两条直直的边.在学生的思维中建构了明确的角的概念.使学生的思维经历了透过形象认识实物,通过比较,发现,概括,抽象出角的本质属性,认识一步步深化、提高,知识一步步建构、明确.

评析:“认识角”展示了形象知识抽象化的抽象之美.

角在生活中的物体中随处可见,学生有所接触,但鲜有感悟它的数学特性,没有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没有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它的数学特征,揭示它的数学属性: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角的定义: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作角,这个公共端点是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是角的两条边).作为教师不应该直接给出角的定义,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让学生指认角,说一说角在哪?通过摸一摸角、画一画角、比一比角多种方式参与探究,一步步有条不紊地层层深入,让角的本质属性更加明确,抽象出角的定义.

猜你喜欢

三角板五角星卡纸
巧摆五角星
卡纸小老鼠
借助直尺和三角板解题
可爱的卡纸小鱼
“好玩”的五角星
三角板“牵手”直尺
五角星
三角板的作用
剪裁三角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