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社会工程向度
2020-03-13姜耀东田鹏颖
姜耀东 田鹏颖
摘 要: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着世界历史发展的大潮,推动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巨变。社会工程作为“现代社会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高度契合,社会工程蕴含的世界历史性、人的主体性、科学技术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根基相通、价值相融、方法相连。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项人类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复杂和系统的社会工程,开阔了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新视野,激活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展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人类命运共同体要运用社会工程思维和理念加以优化发展,以设计思维谋划顶层设计,以价值思维把握发展方向,以创新思维增添发展活力。
关键词:马克思世界历史;人类命运共同体;社会工程;优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0)02-0100-07
近年来,学者们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构建和怎样科学发展的追问,成为了学术界始终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伴随着时代的进程,人类不断面临能源枯竭、资源短缺、生态破坏、战争威胁等全球性问题,造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使我们深深地陷入到了“现代性”焦虑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无疑是给予人类面临诸多问题不知如何续写“现代性”的深刻回答,进而,開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视野,转换了世界发展的新模式,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社会工程作为现代社会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又作为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高度契合。我们探究两者关联,对于人们深刻理解和优化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丰富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工程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契合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工程最直接和最切近的思想来源和理论根基,社会工程植根于马克思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中,是人类适应、依赖和改造世界的现实实践活动过程。正像马克思说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501社会工程关注的焦点就是 “实践”,这一“实践”不是空洞的和抽象的,而是具体和现实的,可以感知和经验,具有设计、规范、计划、创新等特点,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提供优化。我们从哲学视角观之,社会工程蕴含的世界历史性、人的主体性、科学技术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根基相通、价值相融、方法相联。
(一)社会工程世界历史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根基相通
社会工程深刻意蕴社会关系的整体性,立足于马克思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理论根基。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遵循经济关系作为决定性因素,从区域到整体、从分散到联合、从民族到全球,是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生产自己的生命。还是通过生育生产他人的生命,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1]532自然关系是指人通过劳动使自身同自然界分离出来,满足人生存的基本需要,作为个体自由的存在前提;社会关系是指人满足自身基本需求之后能够独立存在于社会中,把剩余产品进行交换和支配,也可以通过自身独有的实践活动与他人合作满足社会不同的交往需求,实现普遍交往。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交互活动的产物,不能脱离社会关系。所以说,世界历史的发展是以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的整体性为前提。
马克思最早探究了亚细亚所有制、古代所有制、日耳曼所有制等,肯定了公社对社会发展起源的贡献,指出在公社中劳动是共同体的劳动,“都是一个存在着的统一体”[2]476,人们在简单和初级的社会关系中生产和生活具有相对的整体性。马克思继续探究了大工业时代的社会关系,资本主义私有制占据主导地位,在这种制度下人类最美好的存在方式“劳动”被抛弃在资本的深渊中,人们的生产关系被物与物的交换关系所取代,一部分人占有生产资料(资本家),另一部分人一无所有(工人),这是一种严重不平等的社会关系,阻碍着世界历史的发展。马克思极力批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他把这种关系看作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3],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身矛盾无法调和,导致生产关系无法容纳自身生产力的发展时,资本主义必然走向崩溃。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说,在未来社会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首先是建立在“社会的关系作为他们共同的关系,也是服从于他们自己的共同控制”[2]112的条件下来实现的,强调人们在社会中的“共同关系”和对关系的“共同控制”是人们建立自由联合的基础,表达了世界历史形成的社会关系所具备的条件。马克思揭示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社会关系经历了初级整体性-分散-高级整体性的渐进过程,他把人的社会关系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推动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飞跃。
社会工程坚持唯物史观,要求在实践中把握历史把握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现实启示。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必然发生深刻变化。人与人的关系受到经济环境的变化、交往方式的转变等因素冲击,导致人的心态失衡、道德失控、情绪失调,加剧了人们之间的信任危机;人与自然的关系受到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等影响,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成本显著增加;人与社会关系受到技术滥用、盗取隐私,数据丢失,使人们的生活安全受到威胁和困扰。如果我们想要消除这些长期性和复杂性的世界难题,就需要人类在整体的全球范围内对自然和社会进行改造,建立紧密地联合体,“形成全球分工、全球协作和全球互动等全球性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从而促成标志着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4]社会工程世界历史性的现实启示就是要求民族之间在实践中协同、设计、规划、合作,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打破民族之间闭关自首的封闭状态,消灭民族之间不平等的分工,建立社会关系的整体性,实现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类的民族历史也就在实践中走向世界历史。
(二)社会工程人的主体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相融
社会工程是现代社会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现代社会的主体是人,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革命和创新,加快了人的现代化进程,使人的主体性也得到了空前发展。在马克思视野中,人类运用科学技术、发明创造,改变着客观世界,同时也改变着主观世界,“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1]192人类在不断探索更舒适的生存环境、更高级发展关系、更创新的生产方法的过程中,推动人类趋向了自由全面发展的生存状态。人的主体自由在社会空间中逐渐强化,客观物质条件对人的限制逐渐减少,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趋于和谐和完善,人们能够处理好自身与自然的关系,把握和认识自然规律。人们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是建立在以现实物质生产关系基础上来创造历史,没有人能够跨越既定的物质生产条件来创造历史。历史的结果并不是个人预期的结果,而是人类整体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合力作用达成的结果。人类主体的本质力量越强大,受到其它因素的干扰力量就越小,历史的结果就越趋向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状态。社会工程中人的主体性遵循的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物质交换。”[5]也就是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社会工程强调人的实践活动过程,但又不是指一般的实践活动,我们日常的吃饭、喝水、走路、交际等虽说是实践活动,但是不能称之为工程。社会工程是人们调整、改造、规划、协调社会运行、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是把人类置于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创造者之中,这样人的主体性就得到了发挥和彰显。反过来,社会工程协调社会发展、规划社会运行、统筹社会关系,根本宗旨在于满足人、尊重人、依靠人、解放人。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它主张公平正义,和谐发展,展现了以人为本、以人为目的,对人的关怀,把人们取得的社会成果实现共享惠及于人。这是社会工程的核心价值归宿,更是对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表达“人是剧作者,又是剧中人”论断的当代诠释。历史发展离不开人类的实践活动,同时人类推动社会历史发展反哺人类自身更美好的生活,两者关系统一,相互依存,把人的主体性架设在了两者统一的核心位置。我们能够看出任何一种社会历史的生产关系,都不能把人的作用置之度外,否则必将无法持续;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式,都不能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降低标准,否则国家必将衰落。
(三)社会工程科学技术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法相联
以社會工程视角看现代科学技术的使用和发展,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科技的普及和运用,使整个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日益广泛,人们的联系更加紧密,打通了地域、国家、人民之间,因为距离、空间等客观条件所限制的壁垒;扩展了人们的经济领域、生活领域、文化领域,使生活空间得到延伸;丰富了人们交流、沟通、学习的渠道,进一步开拓了世界发展的外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形成了一种不能被磨灭的强大力量,占据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空间,推动人们从孤立走向联合、从个体走向集体、从单一走向多元、从自我走向他我。没有任何人能够摆脱现代科学技术产生的影响,绝大多数人都在享受现代科学技术给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的便利条件,加速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化。这种科学技术也日益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人们在构造自己“生活世界”的同时,已经逐渐在建构 “世界生活”,因科学技术的发展助推世界的联合。
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化丰富了人们的交流手段,提高了沟通效率,使不同国家地域的人民更加包容、理解、尊重彼此之间的历史和文化差异,为人类的自由联合打下了思想基础,加强了人们的联合趋势。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化促进社会关系生产、物质资料生产、人类精神生产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人们调整社会结构、建构新的社会发展模式提供技术支持。
社会工程是人类实践的活动过程,要从整体视角看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把现代科学技术放在实践维度中来考察,它改变着实践的过程和结果。现代社会人们所面临的实践问题,是人与世界的整体性问题。任何科学技术在实践中产生的问题,都包含着复杂的因素,不能从简单和单一的视角去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要放眼全球和整个世界。每一个科学技术难题的攻克,都可能有助于人类世界的发展,并不是个人或者一个国家就能够解决的问题。所以,需要集体智慧,多国家联合,一起为实现科学技术创新造福人类而共同努力。社会工程科学技术性昭示着汇集人类的实践力量,通过计划、创新、调整、规范等方式,推动现代科学技术更便捷、更有力、更全面地造福和支撑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实践活动,使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惠及全球,让不同地域的国家和人民,因科学的共享而联合、因技术的共担而互通,真正实现科学技术的普惠发展。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对社会工程的当代表达
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国家发展要兼容并包、开放共享、合作共担;人类文明要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协同发展;生态环境要共同保护、节制使用,为子孙后代留有青山绿水。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性、综合性、系统性、计划性、创新性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活动过程,标志着人类社会历史进入新模式,开启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发展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展现其作为一项系统和庞大的社会工程形态,人们通过对世界的改造,创造出一个人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社会模式的当代表达。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植根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开阔了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新视野
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了世界整体化、经济一体化、区域全球化的发展,顺应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说:“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从而也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2]25社会历史发展是从整体开始的,这一“较大的整体”揭示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马克思把个人的生产潜能限定在了一个孤立的范围内,个人的生产能力并不是无所不能的,通过不同的分工建立起人们之间的彼此联系,进行生产的个人形成联合从属于一个较大整体,代表着整体的价值追求。马克思从历史经验出发,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基础建立唯物史观,探究人类社会衍化的历史路径,这时,共同体思想已经蕴含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野中了。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以往一切哲学家的哲学不同,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从实践出发探寻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是在一种“新的世界观”的框架下建构世界历史的发展路径。黑格尔认为:“世界历史的目标就是,精神应该获得关于自己真实性质的知识,并且将这种知识客观化,将它转化为一个真实的世界。”[6]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仅限于在精神范畴内构建现实的世界历史,通过自我意识来寻找现实的出路。而马克思立足唯物史观回归人的本身,强调人通过实践实现人类的解放,这种解放不仅指精神的解放更是指人自身的解放(人之为人的能动性解放),人类解放的最终目标是达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对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的超越,真正实现了人的解放与现实世界历史发展的辩证统一,而不是仅仅局限在精神范畴内的探索。“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世界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1]541马克思认为,只有回归到人的本身,以生产力的发展为绝对前提,人们通过实践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分工的细化,建立起人们的普遍交往,“可以产生一切民族中同时都存在着‘没有财产的群众这一现象,使每一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最后,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的普遍个人所代替” [1]538。我们能够看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终极关怀和价值取向是为了实现人的真正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正鉴于此,马克思站在了人类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上,表达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总体趋势是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符合马克思表达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终极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理论的鲜明自觉,提倡国家之间要能够求大同存小异,追求更高的发展质量,营造世界发展的良好环境,相互尊重、友好协商,才能实现互惠共赢、命运共担、利益共享的发展大势。人类命运共同体把握住时代大势,超越不断变化的世情,符合各国发展的长远利益,体现出把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的独特创见,打开了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新视野。
我们提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坚持通过人类实践活动改造和构建世界、推动人类社会历史整体发展的当代表达。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站在马克思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上,激活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
人类命运共同体继承了马克思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始终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马克思说过,一个民族或者国家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取决于自身内在结构和内外部交往程度,不同国家的具体发展模式不同,但是有着相同的价值追求,就是谋求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揭示了虽然国家之间发展模式不同,但是具有相同的命运共担和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生活的历史责任。
人类命运共同体站在世界人民利益的制高点上,是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必然呈现。在现代社会发展形态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存在历史与文化的差异,但是,以人的本质属性为前提创造和追求人的美好生活、提升人的生存质量、共同开辟21世纪的文明复兴,具有命运的共通性和共同性。所以,我们讲人类文明的共同体,是在坚持人类文明多样性前提下的共同体,讲人类文明多样性,是在坚持人类文明共同体下的多样性,两者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因民族千差万别而多元,因海纳百川而包容。
习近平指出:“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从茹毛饮血到田园农牧,从工业革命到信息社会,构成了波澜壮阔的文明图谱,书写了激荡人心的文明华章。”[7]在浩荡的历史长河中,人是文明交流互鉴最好的载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秉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发挥人的实践创造力,深化人文交流互鉴努力消除国家间的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追求共建共享的文明成果惠及世界。世界文明成果不断积淀进一步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使国家之间的文明交往日益紧密,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中谋求共同发展,缩小分歧达成共识,寻找到人类文明发展的最大公约数,让人类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8]。
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新高度,彰显了人的主体价值的能动性,强调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在交流互鉴中来源于人民又惠及于人民,开辟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这是作为社会工程强调要建立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充分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创造绚烂多彩的人类文明成果,人类自己实践活动的产物和结果,都属于人类自己所创造的属人的世界、文明世界的当代表达。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展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阶段
人类命运共同体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何能够永葆青春活力,穿越百年回应人类社会发展的新问题,是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和后继者们对理论的不断探索孜孜以求,是他们对于实践经验、社会发展、时代认识的深刻总结。习近平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继承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坚持了马克思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发展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则是他设想的 “自由人联合体”。他说过,“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9]这样一个联合体是自由人的联合体,通过人们的联合共同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趋向更适合人类生存的高级状态,个人的自由以他人的自由为前提,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继承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为实现世界联合与人类命运的共担贡献了“中国智慧”,全面致力于消解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积极倡导正视落后国家的发展现状,带动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例如,我国主导的“一带一路”“亚投行”等项目为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号召世界发达国家继续为社会历史文明进程贡献力量,充分调动世界不同国家的发展积极性,激发不同国家的发展潜能,强调要化解国际争端,避免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摩擦,建立互信机制,共同维护世界发展大势的和谐稳定,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高远的世界历史意义,发展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在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并存的现代社会历史进程中,给出了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两种制度关系的“中国方案”。“斗则必伤,合则必美”,两种社会制度、两种社会文明、两种社会价值的博弈和竞争,告诉我们任何人打破了共同发展的命运之船,谁都不会安全上岸,谁都不能轻松脱险,只有人类共同维护好这艘共同發展的命运之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才能一帆风顺、迎风破浪。
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共同、综合、可持续发展的安全观,也是作为社会工程强调人们通过对世界的改造,创造出一个人与社会能够共同规避风险、适合现代社会安全发展新模式的当代表达。
三、 社会工程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优化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上的伟大而独特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是从理论转向了实践、从理念转向了方案、从应然转向了必然,推动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大潮。人类在顺应和建构现代社会的实践过程是一种社会工程,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项极为复杂、全面、系统的社会工程,涵盖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领域,需要我们利用社会工程的设计理念和思维加以优化和发展。“把社会工程设计的理念与思维嵌入人类改造和建构现代社会的伟大实践过程,让设计、规划、创新的理念引导和推动现代社会转型、使现代社会的发展更加富于理性、主体性和创造性,为人类摆脱现代性危机寻找一条切实可行的出路。”[10]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以社会工程设计思维谋划顶层设计
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项复杂和庞大系统工程,它的顶层设计要利用社会工程设计思维来谋划其科学性和人文性。社会工程设计思维是以建构和改造社会世界为导向,以实践为准绳,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这种设计思维强调系统工程的整体规划不是人们主观臆断产物,是建立在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以及正确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定位和准确设计。人类命运共同体利用社会工程设计思维谋划顶层设计,首先,从全面、系统、整体的视角出发,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找准主要矛盾,针对性地进行规划设计,不断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作为一项整体复杂的综合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诸多不可预知的因素,要准备各种突发情况的预案,才能保证运行的实际效果。其次,需要统揽全局把握国际环境变化发展大势,顺应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善于总结事物的一般性和个别性,以人类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为落脚点来保证顶层设计的科学性,构建人类命运共体的科学发展。
社会工程设计思维关注人文性,强调保证顶层设计科学性的“硬标准”同时不能忽视“软标准”的人文性,科学性——尊重规律,人文性——尊重人。人类社会历史的变革,首先是从人文革命开始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然后过渡到科学革命(自然科学)。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担的联合体,人的价值充分彰显,顶层设计秉持科学性的客观和公正。但是,从伦理学的视角讲,科学性对人的价值关怀略显薄弱。现代社会高度发展,使人与人、群体和群体,通过互动产生文化、语言、符号、文字、意向等相互交错,运用科学很难精准和绝对地把握人的情感体验、理性意识、思想追求等因素的共鸣。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利用社会工程设计思维,谋划顶层设计坚持科学性同时兼顾人文性,在改造世界为主旨的社会工程规划和设计中注入人文精神,把主客观因素相融合通盘布局,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顶层设计更加优化和完善。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以社会工程价值思维把握发展方向
社会工程价值思维立足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人文世界和社会世界,着眼于人的本质展现与人的未来发展,批判继承人类已有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为人类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提供一般价值原则,并构建系统工程的价值体系,引导人们追求幸福生活。价值思维的核心就是人们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在改造社会世界的过程中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人的“需要”,提升了人的幸福感,趋向了人的全面发展,讨论的根本问题就是人参与社会实践的价值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根基来源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建立人类自由联合体,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践根基来源于倡导现代社会国家之间化解分歧,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担、共同发展的现实世情,这是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逻辑与历史的高度契合。我们倡导人与人的友好相处、人与社会的和谐稳定,人与自然保护共生,是建立在我们人类自身切实“需要”的基础上的价值诉求,是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如果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这些“需要”无足轻重,就不可能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显得这么弥足珍贵,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不可能受到世界人民的极大拥护。我们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方向,也是要以社会工程价值思维中强调的以极大程度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为导向,服务于世界人民的“需要”,以此為基准确立发展目标,实现人类命运的共同、共通、共担的联合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项“集合体”的系统工程用社会工程价值思维来把握发展方向具有独特的现实意义。其一,社会工程价值思维能够把一般的价值理论综合为一般的价值准则,延伸和应用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各个领域,能够为不同领域的运行发展提供具体的价值准则和原则,确立具体的价值体系,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不同领域的发展提供指导规范。其二,社会工程价值思维确立的一般价值体系和原则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用这一价值体系和原则去审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使其更符合人自身发展的规律,更有效率地达成发展目标。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以社会工程创新思维增添发展活力
社会工程创新思维立足于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对社会世界进行改造和建构的总结,这种实践活动不是一般的重复性实践活动,不是对既定社会构成要素或社会结构的复制和再生,其目的不是维持原有的社会状况,而是根据发展了的历史条件和生产力状况,突破原有的社会构成要素的结构状况,使其改造后顺应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符合历史发展要求。可以说,人类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就是人类创新的历史。
人类命运共同体利用社会工程创新思维,能够激发人的创造力和丰富人的创造理念,避免线性单一的思维方式固化人的创新思想,挖掘人的创新潜能来调整工程内部的结构要素,使工程内部的各要素整体协调发展,各环节有序运行,实现系统内部运行最大优化增添发展活力。具体讲,就是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面创新,包括社会创新、文化创新、科技创新、生态创新、战略创新、观念创新等等,使各个方面协同发展创新,而不是单一、简单创新发展。如此,人类命运共同体就能够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地把握时代发展大势,包容复杂的世界关系,破解人类不断面临“现代性”所带来的难题,给出可靠发展方案,引领世界发展潮流,达到新的发展高度,实现最大价值。
人类命运共同体利用社会工程创新思维,对内部原有要素进行深入探索和挖掘,在原有价值的基础上赋予新的要素活力,增加了系统要素新的时代内涵,使其要素发挥更丰富的现实功能。同时,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庞大的系统工程会出现新的问题和矛盾,需要我们创造出新的要素来解决新的问题,保持社会工程系统的与时俱进。如此,人类命运共体作为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运用创新思维,就能够站在当下看未来,具有前瞻性化解人类社会“现代性”焦虑,有助于造福人类社会长远发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增添活力。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413.
[4] 田鹏颖.社会工程哲学——重释历史唯物主义的新视界[J].自然辨证法研究,2010( 7).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
[6] 黑格尔.黑格尔历史哲学[M].潘高峰,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78.
[7] 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J].求是,2019(9).
[8] 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9-05-16.
[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10]田鹏颖.社会工程——现代社会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8(4).
【责任编辑:闫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