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的建构困境及破解进路

2020-03-13王飞张荣臣

理论导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主流意识形态

王飞 张荣臣

摘 要: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的发展,现实世界的利益矛盾逐渐向网络空间迁移和聚合,使其不可避免地成为多元意识形态交流交融和交锋的新场域。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1]的重大论断,鲜明揭示了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的争夺和维护,事关党和国家事业长久稳定,事关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当前,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在建构过程中遭遇西方话语霸权挤压、异质非主流意识形态消解、网络治理困境、网络话语资源结构冲突等问题。为此,要建基于“破”与“立”的问题意识,实现以实践为导向的理论批判及话语体系创新,破解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建构困境。

关键词:网络新场域;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0)02-0092-08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2]这个新情况就是,由于互联网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日益紧密相连,网络空间已成为思想文化交锋、意识形态博弈的新阵地,网络话语权争夺成为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诉求。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国家凭借其信息霸权和话语霸权,不断进行意识形态的外生型扩张,加紧了意识形态网络化渗透,严重挤压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建构空间。同时,在这场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争夺战中,我国不仅面临着严峻的外源性挑战,还面临着诸如主流意识形态理论创新不足、话语体系时代适应性不强、话语资源结构性冲突等内源性挑战。这些新的挑战和问题凸显了加紧建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为此,我们要树立“破”与“立”的问题意识,实现以实践为导向的理论批判及话语体系创新,探索对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进行掌控的策略,从而提升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建设实效,“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3]。

一、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建构的必要逻辑

理论的发展源于实践的需要。当前,互联网是事关国家政权安全的“最大变量”,网络空间已然成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的新场域,这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现实境遇。况且意识形态领域具有“不是占领就是被占领”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正如马克思所说,“现在极其重要的是使我们的党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占领阵地,哪怕暂时只是为了不让别人占领地盘。”[4] 因此,破解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建设应对乏力的困境具有现实紧迫性和重大战略价值。

(一)现实紧迫性: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激烈、渗透交锋不断

网络空间成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的新场域,并不是偶然的事件,而是互联网特有的权力禀赋的彰显。首先,从外生性客观原因分析,网络空间新场域的诞生是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合力作用的结果,是一个凝聚政治、文化、经济、思想等社会意义的空间结构,具有天然的战争禀赋。经济全球化并不只是意味着全球经济贸易交流的扩大,同时也是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播和融合。随着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中西文化之间交流、交融与交锋已成为一种必然现象,其中就内含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较量与争锋。福柯的“话语即权力”这一论断明确指出意识形态话语权权力运行受资本逻辑宰制,话语权与经济实力密切相关。这就意味着,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优势,和与之经济地位相匹配的雄厚的话语资源,往往产生很强的话语效应,从而建构起自己的话语权。得益于强大的经济实力、政治影响力,西方大国的话语霸权已经形成一个无形的体系,对世界每一个国家的各领域展开强势渗透,并伴随着全球化进程滋生蔓延。同时,由信息技术塑造的网络空间是一个具有多重社会意义的场域,彰显着天然的权力逻辑,一时间中西意识形态领域的较量向网络空间蔓延,并呈激荡之势,加之网络空间的开放性特征,助推网络成为意识形态传播和渗透的前沿阵地,从而催生了网络新场域。其次,从内生性发展需要分析,多元国家主体基于自身利益满足和维护的诉求,衍生出网络新场域的争夺。具体来讲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展开意识形态领域的角逐和较量,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凭借其政治经济优势,藉由占据精神高点,进而形成话语霸权的具体途径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尤其是美国,为了取得其世界霸权地位,凭借其具有控制互联网根服务器和域名分配权的网络技术优势,在网络空间中展开更具战略性、强势性及明显排他性的文化扩张,排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另一方面,就中国而言,要想打赢这场网络话语权争夺战,必须“高度重视互联网建设、运用和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5]。因此,我国不断致力于网络新技术开发与应用,在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内不仅实现了向网络大国的转变,并开始走向网络强国。但在我国网络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提供了载体和平台,导致争夺网络空间新场域的意识形态话语权较量日益升温。

(二)战略价值:网络话语权的争夺事关党长期执政的战略大局

意识形态斗争迁移至网络新场域,且其斗争的焦点之一就是夺取话语权。因此,在网络空间如何实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成为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对这一关键问题的深刻认识和解决,形成和掌握科学的网络空间话语权掌控策略,不仅关乎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党的执政空间的拓展以及党长期执政的战略大局,还事关整个社会的繁荣稳定以及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实现。正如习近平强调的,“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6]从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全局考量争夺网络话语权的现实意义,是由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的本质特征决定的。具体来讲,正如米歇尔·福柯鲜明揭示,“话语背后体现的是社会权力关系,话语遵循着、生产着权力,它强化权力。”[7]马克思恩格斯从辩证唯物主义出发,全面地分析了掌握政治统治权,也必定控制精神领导权的内在逻辑。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深刻说明的,“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8]从话语与权力天然的关系审视话语权的本质,不难理解,话语权具有统治权隐喻,天然地掌握在具有统治权的一方。那么,对中国共产党而言就是要筑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指导地位。此外,在网络话语权争夺战中取胜,既是党长期执政之需也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之要。毋庸置疑,务必将调整和重塑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摆在首位,不断增强话语内容感染力、时代适应性,从而实现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辐射力的战略目标。为此,首先中国共产党要时刻重视和充分运用网络及其各类新媒体,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与手段;要善于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阐释进行网络化创新,实现话语表达的生活化;要不断进行话语内容创新,注重网络话语与传统话语的衔接和融合,增强话语内容吸引力和亲和力,使民众自觉关注和认同主流价值内容,以期在不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中占领和筑牢马克思主義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思想高地。其次要时刻关注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建构过程中的问题,尤其注重有效防止网络负面信息引发的“蝴蝶效应”。最为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务必要在准确研判纷繁复杂的网络意识形态形势基础上,主动积极担当意识形态调试变革的使命,强化中国共产党的网络治理能力,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创新与调试,增强其在网络空间的引导力,进而在软实力建设基础上拓展党的执政空间和执政实效,巩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思想和群众基础。

二、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面临的建构困境

透视主流意识形态内部资源结构性矛盾与外部多元非主流意识形态并存的挑战,剖析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困境是本文的研究重点。网络话语权建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西方国家话语渗透及意识形态攻击冲击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

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推销带有强烈西方价值观念及意识形态色彩的思想、进行反社会主义宣传及话语渗透提供了便捷的传播渠道和直接对话平台。如何打赢这场意识形态攻防战已成为中国共产党实现长期执政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是大力鼓吹“网络自由”。西方国家倡导“信息自由流通”原则,宣称网络自由不受限制。其实质是以“网络自由”为噱头,为展开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争夺进行开脱,降低价值观念渗透的门槛,减少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阻碍,牢牢掌握其在网络空间的话语权。此外,以“自由”之名松懈网民的规则和主权意识。众所周知,自由是相对的,是建立在规则基础上的,并不是肆意妄为。西方国家通过鼓吹“网络自由”,并将其包装成麻痹网民的“话语陷阱”,甚至站在捍卫“自由”和“人权”的道德制高点上,鼓励网民大胆直言,诱导网民突破法律和规则界限,使网民肆意宣泄情绪,造成重大网络舆情,频繁出现网络失范行为。更有甚者,鼓噪网民质疑国家的政治制度、指导思想、道路和方向,造成民众思想意识混乱,直接导致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及网络空间各类异质意识形态较量升级。

二是注重网络技术更新换代,强化其网络技术优势及信息强势地位,凭借网络这一攻城略地的新武器向中国推行其政治思想、价值标准及意识形态。西方国家把网络作为实现自身政治意图的工具,在网络上制造各种负面政治信息、政治谣言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攻讦,给中国人民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带来很大的思想混乱,损害党的执政合法性及执政资源。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西方发达国家的意识形态攻击已不拘泥于公开支持一些反华网站,散布虚假信息、反动信息,而是注重通过“学术研讨会”“中国博主座谈会”及各类网络文学作品、网络消费方式传播等更隐蔽的手段和方式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争夺中国网民,减少其意识形态推行的阻力,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对中国民众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改变,以此掌握网络新场域的意识形态话语权。

(二)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地位受到多元异质思想文化的挑战

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之首要任务,就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思想基础,这也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建构的方向和价值目标。然而现实是,缘于网络自身开放性、离散性特征,各种社会思潮、有害信息、垃圾信息充斥网络空间,并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展开激烈的阵地、网民争夺战,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一是多样非主流社会思潮充斥网络空间,试图掩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声音”。网络兼具开放共享基本精神与自由平等价值准则,为国内多样非主流社会思潮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加剧了网络意识形态分化,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形成直接挑战。多样非主流社会思潮一般从攻击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手,不断向网民传播其陈旧、迂腐的价值理念,或聚焦现实中存在的暂时性问题,片面鼓吹传统文化的价值与美好,加重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潮的任务。此外,在网络化境遇中,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时代适应性不足,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网络化创新乏力,话语主体运用新媒介的能力和素养不够,导致其存在的“失语”“失声”,甚至“失踪”的惯性难题扩大化。实践证明,不仅普通网民甚至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人员和青年大学生,都不能自觉主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有些则过分推崇西方理论体系,总是言必称“西方如何”,导致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阐释力不够,在网络空间交流交锋中难以发挥其应有的领导力。

二是网络空间中存在大量有毒、有害的垃圾信息,直接危害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的建设。缘于互联网开放性、自由性等特征,各种腐朽文化、垃圾信息、有害信息得以广泛传播,与此同时,网络条件下衍生的多样媒介为错误观点滋长、蔓延提供了便捷的载体和平台。各种微媒体如微博、微信,新兴的网络直播平台,都凭借其各自优势,聚集了各具特点的社交群落,虽然促进了他们个体诉求的充分表达,但是,有些別有用心的团伙或者个人利用平台散播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垃圾信息,聚集与其有共同想法的“网络暴民”,形成一定的舆论攻势,对网络话语权重塑带来内外部两方面的冲击。一方面影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的外部环境。形形色色有毒、有害垃圾信息充斥网络空间,网络信息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不仅妨碍网络空间的健康发展,也严重腐蚀着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的“三观”,导致一些民众理想信念缺失、马克思主义信仰失落,人生选择迷茫。另一方面导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生命力、影响力难以彰显。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地位在网络条件下受到各种有害信息、垃圾信息和异质多元社会思潮的共同冲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和影响力大大减弱,其话语生命力及影响力难以彰显。

(三)网络话语资源结构性冲突消解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大众认同效果

随着我国各领域的发展升级、调整转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也经历着一个动态调整与不断重塑的历史蝶变,形成了极具延展性、包容多样的意识形态话语资源。既有占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话语资源,又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还包括西方优秀文化因子,而“马中西”话语资源的积极融合,虽丰富和拓展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资源,但其融合过程中产生的话语资源结构性冲突,却消解着主流意识形态的大众认同效果。尤其是网络新场域迸发的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加剧了大众对“马中西”话语资源结构的质疑,影响主流意识形态的大众认同,成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构建的一大困境。网络信息化时代,“马中西”话语资源融合的合法性问题变得尤其严峻。

一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合法性遭遇大众信仰危机。伴随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应运而生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着党和国家事业的顺利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大成就。质言之,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所具有的先进的理论特性和正当的价值特性,夯实了其在意识形态领域得天独厚的合法性基础,鲜明揭示其具有规范、引领社会走向的能力和资格。然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发展,尽管中国共产党朝着保持马克思主义科学化的理论特性和深刻广泛性的社会影响力的方向努力,不断提出新的理论观点,与时俱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实现其内容丰富、理论创新,运用多样载体和传播手段进行理论宣传,并取得一定成绩,但难以满足现实需要,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仍不够深刻甚至出现信仰危机。

二是“马中”话语资源融合的合法性仍需进一步论证。在确立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曾经采取和实施过一系列不当对策和手段,甚至提出过“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使我国儒家传统礼教学说遭到毁灭性打击,给我国广大民众科学认识传统文化带来严重负面影响。可以说,中国民众从“破”中国传统文化到“立”马克思主义话语资源融合我国传统文化,这一过程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广泛而深刻的宣传教育。否则,大众难以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融入马克思主义话语资源的资格和可能,对二者的融合抱悲观态度,甚至认为二者的融合是相悖的,即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话语资源融合的合法性尚需进一步论证。

三是“西马”话语资源融合存在危害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严重问题。网络信息时代,为了提升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引领力,马克思主义话语资源以更具包容性的态度,积极吸收西方优秀文化成果,实现马克思主义与西方优秀文化的融合以及西方文化的中国化。然而,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却趁势输入西方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思潮等有害价值观点,导致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加之,网络空间监督管理制度缺失,对西方文化的传播缺乏相应的规范、管理,导致泥沙俱下,因不能对之及时清晰定性分析并予以及时屏蔽、剔除,给广大民众的思想带来混乱,有些民众难免会混淆西方文化霸权主义与西方优秀文化,从而给“西马”话语资源融合合法性论证带来阻力。

(四)网络媒介管理制度尚未健全深刻影响意识形态话语权博弈

网络空间并不是法外之地,仍受到现实政治权力的深刻影响与制约管理。作为现实政治权力在网络空间延伸的网络媒介管理制度,是国家权力机关为了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整合,以及明晰各类传播媒介的功能、地位和架构,为确保管理目标实现所形成的各类规章、制度、规则的总和。网络媒介管理制度健全与否对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的构建与巩固意义非凡。健全的网络媒介管理制度对有效实现网络信息传播资源的合理分配与调整具有极端重要性,不仅有利于弱化甚至阻挡异质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侵蚀与危害,还有利于网络空间舆论生态的改善和净化,网络治理格局的逐渐明朗化,为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建设提供有益的网络空间。

然而事实却不尽如人意,一方面我国网络媒介管理他律制度尚不健全。他律制度是一种外在约束,强调政府主导,通过立法、审查以及技术手段进行媒介管理。他律制度体现的是一种刚性约束,通过技术手段滤掉一些违背公序良俗、损害国家公共安全的信息,屏蔽有害、有毒等垃圾信息,减少网民接触的可能,从而起到阻挡敌对意识形态攻击的保护性作用。然而,我国网络媒介管理制度数量与网络新媒体的崛起态势呈现“供不应求”的现状,无法实现把网络新媒体“关在制度的笼子里”,网络环境复杂,网络信息泥沙俱下,网络空间众声喧哗,严重消解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影响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的构建。另一方面我国网络媒介自律制度尚需强化。自律制度强调内在自觉、自省,通常在政府指导下,通过制定各类行业协会规约以及网民公约进行媒介管理,是净化网络环境最为便捷的保障手段。虽然我国网络自律制度已经逐渐完备,但在数量和质量上仍有提升空间,尤其是各类网络行业公约大同小异,没有分门别类,针对行业具体现状提出相关网络公约,治理效果不佳;还有些网络媒介从业人员自律意识薄弱,在具体工作中不能遵守甚至违背网络自律公约行事,不遵守新闻职业道德,没有坚持正确的價值判断,引起网民思想混乱;一些网民新闻素养不高,缺乏网络自律意识,常有“以讹传讹”“信谣传谣”的舆论事件发生,严重扰乱了我国舆论环境,导致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构建困境难突破。

三、破解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建构困境的多维进路

破解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的建构困境,要极力避免单一的研究范式,可以从增强话语认同、站稳话语立场、提升话语引导力、拓展话语阵地及坚定我国意识形态话语自信多维路径共同推进。

(一)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引领网络空间,增强话语认同

从根本上讲,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掌控话语权的核心在于这一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本身所展现的理论先进性、价值取向正义性、实践行动示范性。因此,增强马克思主义话语认同的发力点,要放在增强其理论先进性、注重其价值取向的正当正义性及发挥其实践示范性三个方面。

一是永葆理论先进性。一种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赢得和巩固其话语地位的关键在于始终保持这一理论体系的创新性和先进性。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结合中国实际与时代特征,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创新和发展,先后形成了一系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丰富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核心内涵,更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简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是一种具有理论先进性的意识形态,只有用这一理论体系引领纷繁复杂的网络空间,才能廓清网民思想,为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建构话语权提供思想引领和理论武器。

二是要保持积极向上的、正当的价值取向。网络信息时代,网络新场域的自由、平等、便捷为各种异质意识形态、社会思潮提供了表达机会,思想传播和话语表达的低门槛化,导致网络空间成为名副其实的舆论场,甚至出现了网络“话语爆炸”的现象。庞杂的信息流中,裹挟着大量虚假信息、有毒有害的垃圾信息,给广大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的“三观”带来严重影响,极大消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力。理论和实践证明,只有用价值取向积极向上、具有正义性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网络空间,引导广大网民走出思想迷失,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才能重塑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吸引力。此外,要想继续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地位,必须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以绝大多数网民的利益和诉求为出发点,积极回应网民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难题,积极为他们的利益和诉求发声,赢得广大民众的政治认同和深刻理解,才能牢牢占领网络阵地,拓展党长期执政的空间。

三是充分发挥实践示范性。理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现实问题的捕捉、分析和回应,在于其现实价值和指向。一种意识形态能否保持其话语权地位,关键还是要看其话语主体能否身体力行地贯彻这种理论信仰,并甘愿为实现这些价值和理想付出艰辛努力,甚至献出自己的鲜血和生命,直至推动这个理论信仰变为现实。首先必须增强话语主体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建构的自觉意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话语主体务必明晰网络话语权建设的意义和价值,强化自觉意识,主动承担澄清思想、引导舆论的责任和义务,保持自身在嘈杂的话语环境中实现马克思主义话语效力。其次必须站稳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做网络话语权争夺战中思想的守卫者。网络话语主体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坚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宣传,把正能量源源不断地“输入”网络空间,筑牢主流意识形态的根基以及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话语权、领导权和管理权建设,有效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始终坚持充分反映和满足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站稳话语立场

主流意识形态与多元多变的个体意识之间的矛盾,在网络空间呈激荡态势,与此同时许多新的因素参与到网络话语权建构的过程中来,增加了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实现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因此,在面对网络复杂多变的局面时,单纯依靠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宣传队伍、培育网络意见领袖来应对瞬息万变的复雜局面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坚持人民立场,积极回应群众的诉求和难题,才能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正义性,占据道德制高点,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自省自发地抵制各种异质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入侵。

一是积极切实回应和解决人民群众面临的具体问题,是实现网络话语权的根本之策。意识形态工作说到底就是做人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务必以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自成立那天起,就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诉求,从而赢得了人民群众对党的意识形态的认同、支持和信赖。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根本转变,意味着人民的现实需求也从追求物质利益满足向追求美好生活迈进,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为人民追求的美好生活持续奋斗,为人民提供更加公平公正的教育、医疗、就业环境,更加可靠的社会保障,更加舒适、优美的居住环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始终致力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而让人民群众产生满足感,始终做到为人民立言、为人民发声,才是我们党维护和巩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压舱石。要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尤其是重视网上群众路线的贯彻执行。随着我国互联网普惠化程度的迅猛提升,互联网与人民群众生活和发展的融合度越来越深,人民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断向网络空间拓展转移。正如习近平指出的,“老百姓上了网,民意就上了网。”[9]因此,党员领导干部要不断提升驾驭媒介以及把握网络舆情的能力,学会在虚拟的网络空间走群众路线,引导网民科学合理表达自身诉求,文明规范维护自身权益,增强民众在网络社会中的参与感和被认同感,让民众在参与网络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力、感染力。

二是要努力实现理论宣传大众化。习近平强调指出:“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3]也就是说,要善于向人民群众学习,善于使用群众听得懂、喜欢听、记得住的言语来进行意识形态理论宣传,根植于人民群众,汲取人民群众的语言智慧,经常和群众形成共鸣。列宁说过,“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和简单明了。”因此,注重政治话语和生活话语的衔接融合,尤其是进行话语的网络化创新,对符合时代主题、价值取向积极向上的话语进行兼收并蓄和转化吸收,将晦涩的学术术语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加以阐释,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普及,促进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更加接地气,可增强人民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这样一来,网络话语权的建构难题将迎刃而解。

(三)树立话语创新意识解决话语资源结构性冲突难题,提升话语引导力

网络话语权的建构困境内源于话语资源结构性冲突,缺乏话语体系、话语资源的创新,导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引导力弱化,缺乏必要的吸引力,遑论切实有效的引导力和感染力。因此,必须树立话语资源创新意识,提高议题设置能力,积极抢占话语权先机,牢牢掌握话语权实现的主动权,提升话语引导力。

一是促进中国话语与世界话语的正向衔接与融合。“中西”话语资源融合过程中,一方面出现的异质意识形态渗透以及有毒、有害信息倾销的问题,使“西马”话语资源结构受到严重质疑。另一方面西方优秀文化的传播给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资源提供了新鲜血液,展示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那么,当包容多样成为意识形态调整的方向和原则时,促进中国话语与世界话语的正向衔接与融合就成为网络话语体系调试的需要,促进两者的融合衔接就成为解决“中西”话语资源合法性质疑的关键之举。为此,要处理好批判和吸收的关系。批判本身就是一种理论创新,只有批判才能揭示两者之间的差异,厘清本质区别,要在批判的基础上吸收借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世界优秀文化,做到为我所用。正确合理的批判建基于马克思主义原则和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之上,对于世界上反马克思主义言论和思潮要坚决予以回击,对世界文化是吸收借鉴还是摒弃要加以辨析,以实现两者的正向衔接与融合。

二是注重传统话语与时代话语的衔接与融合。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主要取决于其立足現实状况,把脉时代脉搏,不断推进自身理论体系的创新与发展。因此,在网络化境遇下,切实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建设的时代适应性,必须处理好传统话语体系解构与新的话语体系建构的关系,也就是要及时摒弃与时代要求和特征不符的传统话语资源,融入紧扣时代主题、符合现实发展趋势的时代话语资源,做好两者的衔接和融合工作,进行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调整和整合,以巩固其在网络空间的话语权建设。当然,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实现话语资源创新,不仅需要摒弃对现实生活失去指导意义和解释力的传统话语资源概念和范畴,还需要顺应时代要求批判吸收网络话语资源,并结合自身的价值理念对其加以规范和解读,赋予其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色,在实现理论体系包容性的基础上,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表达的张力和生命延展性。与此同时,将反映人类社会进步的范畴和概念时代化、具体化。正如习近平所说:“对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注意不要概念化,不要固化,不要庸俗化,不要好高骛远。”[6]要“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6]。

三是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实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资源的创新。传统的意识形态宣传主要是从政治角度去教育灌输,而忽视从文化角度去传播、教化,政治性的灌输缺乏感染力和语言魅力,严重阻碍了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现。因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建构在传播中必须逐步完成从政治思维向文化思维的转换,充分发挥意识形态理论兼具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既要实现维护社会政治秩序的目标,也要促进公民个体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及其思想解放,最终形成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良性互动,实现广大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深刻理解与强烈认同。

(四)实现网络平台及网络监管制度科学化规范化建设,拓展巩固话语阵地

互联网作为当前思想宣传的主阵地,我们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去占领。对网络空间中层出不穷、或隐或显的异质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恶意入侵,要予以坚决抵制。“要旗帜鲜明坚持真理,立场坚定批驳谬误。”[3]

一是守住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网络阵地。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斗争是依托各种网络载体展开的。因此,要把网络平台建设作为破解网络话语权建构困境的主要抓手,一方面整合网络平台力量,充分发挥媒体的信息传播功能和社会监督功能。我国网络平台的建设呈现增长速度快、发展不均衡的态势,因此必须顺应媒体融合新趋势,整合传统主流媒体、现有主流网络平台、民间网络新媒体的多头资源,深度融合各类传播载体,发挥主流网络平台的示范效应,加快网络平台内涵的提升和发展。另一方面,去伪存真,加大网络平台治理力度。信息既是危机的引发因素,又是危机的消除动力,要在纷繁芜杂的网络信息中保持清醒的甄别判断力,去伪存真,规范网络平台的治理。网络虚拟世界不是法外之地,面对那些借助网络平台便利性、开放性,肆意践踏网络道德底线、别有用心造谣传谣甚至是突破法律红线的投机分子,必须依照法律、规章制度予以严惩。此外,还应加强网络领域立法,加强网络平台运行的法制建设,坚决取缔各类传播异质意识形态的网络平台,以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维护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巩固网络话语权。

二是要加强网络平台信息监管力度,不断推进网络监管制度走向规范化科学化,使信息传播守得住底线、把握得住高度。“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遵循网络传播规律以及新媒体传播技术发展规律,加快推进制定相应的网络监管法律体系,是从体制机制层面解决网络话语权建构难题的关键之举。一方面网络监管要与网络民主相结合。推进网络监管制度科学规范化的重要目的在于规范网络秩序、保障网络安全,达到网络监管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现实效果。但同时也应注意,网络空间安全有序不应以牺牲民众的自由表达权、监督知情权为代价,而应该加强网络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使民众自省自觉自发遵守网络规范,成为一名守法自律的合格网民,达到网络监管与网络民主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完善综合奖惩机制。对为维护巩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相应的物质奖励和精神表彰,提升他们的荣誉感和获得感;对重大舆情处置不当或者造成无可挽回后果的单位和个人严厉惩戒,增强他们的法律规则意识和责任感。只有敢较真、敢碰硬,建立健全网络监管追责问责机制,用制度和规定倒逼责任落实,坚持“问责一个、警醒一片”的原则,方能正本清源、激浊扬清,为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的建构提供一方网络净土。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42.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G]//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8-23.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68.

[5] 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06-21.

[6]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7] 福柯.性史[M].张延琛,等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99.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2.

[9] 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27.

【责任编辑:张亚茹】

猜你喜欢

主流意识形态
历史虚无主义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和对策研究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正确引导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对策研究
网络舆情视阈下加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工作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