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法学教育中批判性阅读的引入及能力培养

2020-03-13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批判性法学文献

周 新 军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广州 510420)

一、批判性阅读与法学教育

批判性阅读是一种较为复杂、较高层次的阅读方式。一般的阅读方式仅限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而批判性阅读还包含了质疑、论证和评价等环节[1]。它要求读者并不止步于对文本表面意思的理解,而是要进行更深入地质疑和论证,找到作者隐含的信息,最后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因此,批判性阅读可以被定义为:在全面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独立而理性的思辨环节,对作者的论证和思考进行评价,最终得出自己的观点。

可见,批判性阅读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独立思考能力。每一次的阅读不仅仅是对文本的简单理解,而是带着问题意识,进行质疑和反思,发现问题是批判性阅读的第一步。二是分析论证能力。分析是批判性阅读的基础,只有通过分析,才能了解作者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论证是批判性阅读的核心,这一步必须做到不曲解作者的观点、不遗漏关键细节。三是评价表达能力。批判性阅读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增值,读者必须能够建构并输出自己的观点。批判性阅读能力培养不仅能减少学生的基本阅读问题,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这一点在法学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是法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2]。法律思维是指运用法律规范及其价值对各种法律问题进行思考与论证的一种思维活动。其中不仅涉及到对法律条文的理解,还需要运用到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分析论证能力。可见,法律思维与批判性阅读能力密不可分,没有批判性阅读能力,法律思维就无从谈起。其次,将批判性阅读引入到教学改革中,有利于我国创新型法学人才的培养。高校开展法学教育改革过程中,探索创新型法学人才培养路径已经成为一道重要课题①2018年教育部《普通高校法学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第三条:培养目标。。批判性阅读强调问题意识,排斥对权威结论的偏信和盲从,进而扫清了获取创新思维的障碍[3]29。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高校法学教育也必须向现代化、国际化看齐,为时代培养出创新型法治人才。

可以说,在高校法学教学改革中引入批判性阅读意义非凡,不仅有助于塑造学生的法律思维,还可以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法学人才。对于如何在高校中推广法学教育改革、培养法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这是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的内容。

二、我国法学生阅读现状分析

(一)现状

1.专业文献阅读量普遍不足

中国日报网2018 年针对大学生开展的阅读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的阅读存在的其中一个问题是:专业文献阅读量普遍不足[4]。高校学生喜欢读小说散文类的学生达74.38%之多,杂志报刊阅读的人数也达42.79[5],这说明很多高校学生读的专业文献类书籍较少。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杨立新教授也指出,我国法学教育的其中一个短板就是阅读[6]。很少法学生会主动、系统地阅读除了教材之外的专业文献,这会带来很多问题。对于本科生来说,专业文献阅读量的不足会带来专业基础不牢固的相应后果,这就难以建立起系统、全面的法律知识储备。对于硕士或者博士而言,如果存在专业文献阅读量的匮乏会直接导致他们的研究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因为开展学术研究,需要以阅读和掌握大量的文献资料为基础[7]。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好专业领域的学术前沿问题,针对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具有创造性的见解。

2.缺乏批判性阅读能力

总体来看,我国法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欠佳,缺乏问题意识的现象较为普遍。他们往往过分迷信于教师的权威,导致对老师课堂讲话的全盘照搬,懒于进行独立思考[3]34。这样直接导致了他们无法发现和提出问题,即使提出了问题,也倾向于寻找所谓的“正确答案”,而非亲身体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步骤[8]。而其中部分法学生或许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乐意进行独立思考,但由于缺乏批判性阅读技能,他们在案例分析、规范解释和法律论证等方面显得十分吃力,也不具备清晰而有力的解释和表达能力。总而言之,我国法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还是有所欠缺的,应当引起重视。

(二)原因分析

1.传统法学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阅读习惯

国内法学课程主要采取以教师为主导的演讲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由课堂上的教师针对法学概念、理论知识等进行系统化的解释和阐述,很少会布置教材以外的专业文献的阅读以及讨论[9]。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模式有其合理性,比如对知识的讲授是直接系统,有利于学生掌握扎实的法律理论知识。但它也有着很大的缺陷。在这种教学模式中,知识的传输是单向的,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懒得进行独立思考。短期来看,学生除了教材和考试辅导书之外很少在课外阅读专业著作,缺乏阅读习惯。长期来看,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欠缺法律运用能力,难以形成法律思维[10]。

2.教学中缺乏阅读环节设计

很多学校和老师在对学生的阅读引导方面也是有所欠缺的。不可否认,很多老师有向学生提供阅读书目参考,学校也会举办类似“书香节”“读书角”等阅读活动。但是对于学生实际的阅读情况和阅读质量并没有硬性要求,教学设计并没有将阅读环节纳入进来。对照看来,国外高校课程对学生的阅读量却有着较高的要求,体现在以下三个环节[11]。课前,教师会将具体到每一周的阅读任务公布在教学大纲上,学生必须要严格完成,为课堂做好准备。课中,教师不会对着教材照本宣科,而是根据阅读任务直接进行相关的讨论和测试。课后,教师可能会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对阅读任务进行验收,比如写一篇读后感,或者将阅读任务里的细节渗透到期末考试中。相比之下,我国的法学课程并没有将阅读环节很好地融入到教学设计中。

三、批判性阅读在教学环节的引入与能力培养

(一)应采取以问题为导向的法学教学模式改革

以教师为主导的演讲型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培养阅读习惯、获取批判性阅读能力。因此,必须开展教学模式改革,将问题意识贯穿法学课程的始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带着问题意识自主学习,时刻进行质疑和反思。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可以促使学生对专业文献进行阅读并开展独立思考,为批判性阅读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是转变观念。长期以来,我国法学教育强调对基础理论的静态讲授,忽视案例分析等方法的运用。在这种模式下,法学生热衷于“死记硬背”,缺乏对知识的批判精神和理性态度,对专业文献阅读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也不高,因为教材上的知识已经足够应付考试。因此,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在教学中强调以问题为导向,助力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独立思考的习惯。二是转变角色。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角色定位,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改革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讲授法,采用互动性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教师应是一名引导者,要不断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基础上,运用所阅读的专业文献中的观点进行思考与论证。这样可以倒逼学生进行专业文献的深度阅读,促使其对文献的内容进行反思,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

(二)将批判性阅读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设计的始终

1.课前:布置阅读任务和指导阅读方法

布置合理有效的阅读任务,是培养批判性阅读能力的起点,在学生阅读自主性不高的现状下,教师布置阅读任务是提高学生阅读量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所布置的阅读任务应注意与具体课程的法律问题相联系,而不是脱离课程。在阅读材料的选择范围上,既需涵盖主流教材、学术著作以及相关论文,又要采用大量的案例材料。教师应提前公布预习内容及课堂讨论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广泛阅读。学生必须在课前完成阅读任务,为课堂做好准备。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将不同材料的观点归纳成思维导图及文献综述,力求以自己的语言说明不同学者的观点,并且能够对各类观点进行比较评价。

在阅读开始之前,教师可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方法论指导。适当的阅读方法的指导对学生阅读效率的提升、阅读积极性的保持是必不可少的。批判性阅读的相关著作可以推荐给学生,要求其进行通读②笔者推荐莫提默·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的《如何阅读一本书》。。通过阅读这类书目,学生能切实体会到一般阅读与批判性阅读的区别,从而逐渐掌握相关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

2.课中:使用以问题为导向的互动型教学法

课堂是学生批判性阅读能力养成的最重要场所。如果只有课前布置阅读任务而没有课堂的检验和讨论互动,批判性阅读的能力培养目标就会落空。教师应采用互动型的教学方式,在平等交流中考察学生的阅读情况,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获得知识。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采用提问式教学法和案例分析教学法,把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的培养引向纵深发展。

提问式教学法是指教师就事先布置任务中的预习内容进行提问,进而“验收”学生的预习成果。围绕着老师的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的法律知识或逻辑技巧,对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包括分析不同学者著作对这一问题的观点及理由;不同观点是否有理论缺陷或逻辑矛盾;学生自己的观点又是什么;学生是否接受或者反对上述学者的观点,理由又是什么。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不是强调答案的正确性与唯一性,而是要重视培养学生对不同观点进行论证过程中的分析和批判能力。更具体地说,教师可以运用“5W1H”(即WhenWhereWhoWhatWhyHow)模型进行随堂提问,检测学生的阅读成果。通过一个接一个问题的提出,促使学生不断思考自己的阅读存在的思维漏洞和缺陷,从而为批判性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打下基础。

案例分析教学法不是指在讲课时穿插案例来举例,而是指教师首先在课前布置要阅读的案例,在案例提出的问题中与有关学术观点和法律法规相联系,把理论研究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衔接起来,要求学生在课下查阅相关法律法规、学术著作和论文来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中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要求他们用阅读的相关法学文献中的学术观点和法律法规来解决实际案例,对比两者有什么不同结果,并就这种不同结果发表个人见解,对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结果进行评价与反思。让学生探究哪种解决方法更合理,对相关法律法规和学术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养成不盲从权威、对现行法律法规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有利于培养我国的创新型法学人才。在案例教学法中,提问和互动的形式突破了传统的知识单向传授模式,可以帮助学生锻炼对各种学术观点和法律法规的分析论证能力以及评价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养成批判性阅读的习惯,形成严谨的法律思维及实践能力。

3.课后:设置多样化的阅读考核机制

经过课前、课中两个环节,对于所研究问题的相关专业文献,学生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阅读和思考。这时候,教师再布置课后作业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梳理思路、归纳提炼相关观点,最后实现知识的内化。课前的阅读任务属于知识储备的环节,也是进行批判性阅读的前提;课堂上的讨论互动属于知识活化的环节,学生们之间的相互质疑与辩论促使学生反思阅读的相关文献,有助于分析论证能力的培养;而课后作业是一个知识内化的环节,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言语来归纳总结所学知识,从而提高评价表达能力。经过三个完整的环节,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才能得到全面提升。

阅读专业文献的课后作业可以采取丰富的形式,比如文献综述、读后感、思维导图等。为了与批判性阅读能力培养的目标相配合,课后作业的评分标准也要体现出批判性阅读的各项具体能力:一是文献综述等课后作业必须具备问题意识;二是要综合利用文献资源、学术观点并进行充分的分析论证;三是要有个人反思,学会阐述自己的观点。总的来说,一份优秀的课后作业应该是具备问题意识、论证充分、观点鲜明的书面总结。不过,在内容上,作业一般没有标准答案。对于学生的观点,教师要保持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思考,只要言之有理,都给与积极的肯定与评价。

另外,还要建立起综合学生的期末考试、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的多元评价指标,将阅读情况纳入到学生的考评体系中。如果不把学生的阅读情况和阅读质量作为硬性要求计入成绩中,那我们进行批判性阅读能力培养可能收效甚微,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借助多重方式验收学生的阅读成效,对培养学生批判性阅读能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四、总结与思考

将批判性阅读引入到法学教育中以及相应的能力培养,是对教师的一个全新挑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进行教学设计、布置阅读任务、优化课堂教学表现,以及开展多样化的成绩考评。但是,以我国法学生的阅读现状来看,阅读习惯和批判性阅读能力的缺失已经成为了法学人才培养的一个瓶颈。在这个背景下,将批判性阅读引入到法学教育中是非常有必要的。近年来,笔者亲身实验了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教学中,笔者将问题意识贯穿法学课程的始终,同时不断引导学生独立自主思考,强化批判性阅读能力培养;布置课前的预习思考题,促使学生广泛地阅读专业文献和案例材料;课上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与合作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分析案例;采取多元化的考评方式,将随堂表现和课后作业计入学期成绩[12]。经过调查研究与实践,笔者的教学方法已基本达到预期效果,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论证能力和评价表达能力也得以提升。学生对这样的课堂和教学模式给予支持和认同,课下也能够将批判性阅读能力应用到他们的学习过程以及以后漫长的工作生涯中。

未来法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引入批判性阅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一方面,要加快法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实现从以教师为主导的演讲型模式到以问题为导向的互动型教学模式的转变。另一方面,要将批判性阅读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整个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入手进行优化。

猜你喜欢

批判性法学文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