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代的英雄观

2020-03-13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英雄精神时代

古 培 霖

(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 610000)

英雄是人民内心深处的前进标杆,是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1]19英雄与民族、国家的前途密切相关。目前,中国正处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在此时代背景下,更需要英雄和英雄精神来助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为此,深入学习并探讨新时代英雄观,不仅是发挥英雄文化激励作用的内在要求,而且是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的精神源泉,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动力。

一、新时代英雄观的理论来源

新时代英雄观吸收并借鉴了前人的优秀理论成果,汲取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养分,掌握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英雄观,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中的英雄事迹。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英雄文化

中国共产党人一直非常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要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思想道德资源”[2]191。古往今来,中国历史长河中涌现了不少英雄人物的英勇事迹。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有“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的戚继光。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授予仪式上,榜样们身上忠贞、执着、朴实的精神品格正是继承了他们这些乐于报国、勇于拼搏、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不难看出,虽然时代在前进,但是英雄榜样的精神内核依旧具有一致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岳飞的英雄形象在他脑海中留下的印象很深,这种美好的道德观念可以引导青年培养“做人的气节和骨气,帮助他们形成美好心灵,促使他们健康成长,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3]355。可见,新时代英雄观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上生长开来的。

(二)唯物史观中蕴含的英雄观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在人民群众及其物质生产活动下发展的。对于先进人物的积极作用,马克思指出,“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4]502。他认为英雄和人民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中的先进人物会引领人民前进的方向,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同时英雄人物也来自于人民,没有人民支持的英雄是没有影响力和生命力的。列宁也十分重视榜样的力量,但他认为只有在公有制前提下榜样才能真正发挥积极作用,因此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他以报纸为载体对模范事迹进行广泛宣传,以此来提高大家的劳动积极性;在新经济政策时期,他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报纸的作用,同时在社会、企业和政府机关树立了相应先进人物。新时代英雄观继承并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的英雄理论,强调发挥榜样力量、弘扬英雄精神。

(三)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倡导的英雄事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更是青年英雄辈出。”[5]16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邱少云、黄继光等革命烈士为了确保完成任务,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身上的英雄精神不断激励中华儿女奋勇前进。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亿万人民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顽强拼搏、尽忠职守,其中有为解国家石油紧缺的困境说出“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豪言壮语的铁人王进喜;有为实现国家强盛、克服困难毅然回国一生致力于中国自卫武器研究的邓稼先;还有始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价值准则,将有限的生命化为无限付出的雷锋。他们的事迹铸就了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等,他们身上执着、坚韧的品质是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内在动力。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依旧离不开杰出人物的贡献,邓小平立足国情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凤阳县农民敢为人先催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袁隆平投身农业解决了人口大国的粮食问题,还有航天英雄、申奥英雄、抗震救灾英雄等。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英雄人物,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孕育了许多英雄精神,这些精神汇集了忠贞、执着、朴实的英雄品格,不仅是中国挺起民族脊梁的重要支撑,也是中国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精神源泉。

二、践行新时代英雄观

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十分重视对英雄的关爱和保护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新时代背景对英雄观进行了创新性拓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广泛开展先进模范学习宣传活动,营造崇尚英雄、学习英雄、捍卫英雄、关爱英雄的浓厚氛围。”[6]145

(一)崇尚英雄:挺起民族脊梁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舍生取义、为国捐躯的仁人志士数不胜数,他们身上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尊敬,这些英勇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永不低头、永不言败。“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6]2树立崇尚英雄的价值观念,在思想上是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在实践上是引导人民齐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柱。也正是由于这些英雄精神对人民在思想和实践中持久的感染作用,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中国共产党人更加重视英雄的宣传工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70 周年的历史节点上,国家为有奉献、有作为的杰出人物颁发共和国勋章,这不仅显示国家对英雄的肯定,更是号召中华儿女应该树立敬仰英雄、争做英雄的价值观念,在英雄精神的鼓舞下奋勇前进,展现民族风采,再现民族辉煌。

(二)捍卫英雄:凝聚民族力量

目前,以“历史虚无主义”为主的社会思潮甚嚣尘上,其以“学术自由”为工具,利用歪曲、抹黑、丑化英雄的手段,歪曲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妄图动摇人民信仰、消解人民认同、消融民族精神,影响中国的安定与团结;用否定英雄来否定中华人民的历史记忆和伟大创造,意图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失去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民族。捍卫英雄不仅是英雄精神传承的重要保障,而且是新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建设的活力来源。在人们共同捍卫英雄形象的过程中,隐藏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奉献和担当精神也被唤醒,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新动力。为了捍卫英雄形象、唱响国家主旋律,国家推动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加强对书籍、网络等信息传播平台的监管,设立烈士纪念日等。同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杜绝一切诋毁英雄的行为。

(三)学习英雄:弘扬英雄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3]351无论是古代诸如岳飞、文天祥、辛弃疾等抗击外敌、保家卫国的民族英雄;还是近代诸如赵一曼、董存瑞等抵抗侵略、浴血奋战的民族英雄;或是现代诸如黄大年、袁隆平、屠呦呦等不忘初心、立志报国的时代英雄。他们身上不屈不挠的精神斗志、奋勇向前的精神品格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英雄精神是民族凝聚力的内在标志,是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是人民言行的价值指南。崇尚和捍卫英雄需要学习英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学习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美好事物,在学习中养成好的思想品德追求”[8]182,只有学习英雄事迹、感悟英雄品格,才能培育英雄情怀、践行英雄精神。为此,国家将学习英雄与宣传工作紧密结合:设立国家纪念日组织人民缅怀先烈弘扬革命精神;组织各单位表彰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通过举办社会公益活动等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宣传工作中引导人民关注英雄事迹、学习英雄精神,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关爱英雄:传承英雄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要让英雄既流血又流泪。”[9]192任何一个时代,对英雄的冷落和忽视都可看作是社会面貌的萎靡和人民精神的下滑,只有在全社会掀起关爱英雄之风,人民才可以坚定信仰立场、坚守精神底线、坚持前进方向。关爱英雄也是崇尚、捍卫和学习英雄的内在要求,英雄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勋章,绝不能被遗忘在历史和时代前进的角落中,应当在全社会营造关爱英雄的新风尚。党中央多次明确要求各级党委要关心、关爱、关怀英雄模范,党的领导人更是多次亲自看望抗战老兵、革命烈士家属,瞻仰各地的革命纪念馆、英雄纪念碑、烈士陵园。在精神层面肯定和表彰先进人物、英雄模范;在物质层面提供养老、医疗、就业等方面的保障,同时对诋毁、侮辱英雄先烈的行为坚决零容忍,增强英雄人物的荣誉感、幸福感和满足感。

三、我国新时代英雄观的培育路径

(一)加强国家对新时代英雄观的引领

首先,营造良好英雄文化培育环境。一是要加强保护英雄法律体系的构建,以严格执法打击网络上攻击历史和英雄的恶意言论。二是加强对文艺作品市场的管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文艺创作中,我们既“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3]351,又要打击否定历史、戏说英雄的文艺作品。其次,扩宽英雄精神宣传渠道。利用微博、微信、论坛等多种平台,宣传英雄光辉事迹、体悟英雄精神品质,尤其应重视关键历史节点的宣传活动,使人民可以在重温历史中感受英雄气节和英雄作派。再次,丰富英雄精神学习活动。实践活动可以强化人们对于英雄精神的认知和体会,国家可以号召各部门根据社区具体情况在重要纪念日举办英雄精神纪念活动、志愿者活动、英雄故事宣讲会等,使人们在参与集体活动的过程中,体悟英雄情怀。同时加强红色旅游基地的构建。红色旅游不仅可以巩固人民英雄记忆,而且是丰富精神文化活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在红色主题旅游活动中,利用“VR”等高科技手段重现历史场景,以场景映射、角色带入等方式深化人民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和热爱之情。

(二)铸牢学校阵地,培育新时代英雄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努力”[3]447,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掌握在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手中,因此我们应当着重加强培育青年的新时代英雄观。其一,在大、中、小学的思政课一体化的整体推进过程中,应该突出英雄观的教育,如在课本上加强宣传和介绍英雄事迹,引导学生自觉感悟英雄精神。其二,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翻转课堂”平台,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举办瞻仰烈士遗址、重演历史舞台剧、强化学术讲座等,分享交流对英雄事迹的体会,深化对新时代英雄观的认识。其三,警惕各种社会思潮对高校文化安全的影响,充分发挥辅导员的积极作用。在高校,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为紧密的教师群体,“充当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组织者、协调者、执行者和反馈者角色”[10],辅导员应对学生进行动态管理,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及时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和偏移问题;同时还应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身体力行地带领学生践行新时代英雄观。

(三)发挥人民主体作用,践行新时代英雄观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牢牢依靠人民”[11],人民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享受者,培育和践行新时代英雄观同样离不开人民的参与和支持。其一,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作用。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在思想上要加强自身理想信念教育,牢记初心和使命,将英雄精神内化于心;在实践上要密切联系群众,遇到艰难环境绝不退缩,迎难而上,展现新时代英雄本色,将英雄精神外化于行。其二,发挥社会公众人物的宣传示范作用。随着网络环境的扩深,公众人物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也在不断加强。公众人物一方面应利用好自身影响力,对英雄事迹、英雄文艺作品、英雄精神等加强宣传,加深民众对英雄人物的了解程度;另一方面则应该加强自身道德建设,不因个人利益做有损国家名誉的事情,积极参与各种志愿者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带动民众践行英雄精神。其三,发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创造才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英雄事迹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文艺工作者应深入挖掘英雄事迹、感悟英雄精神,同时要加强自身约束和监督,不可为吸引民众关注而游戏英雄、篡改历史。其四,提升人民群众的辨别能力和监督能力。人民群众要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对于一些丑化英雄、污蔑历史的行径,要自觉抵制并勇于揭发,充分行使监督权利;同时要积极参与国家举办的各种英雄纪念活动,对于英雄要心怀崇敬和感激,在感悟英雄精神的基础上,争当新时代人民英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英雄的人民创造英雄的历史。”[3]48无论是在古代保家卫国的战争中,还是近现代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英雄精神对人民都起着重要的激励作用。因此,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培养英雄精神的重要性更是凸显出来。目前,新冠肺炎席卷全球,在这场疫情防控攻坚战中涌现了不少“逆行”英雄,有钟南山院士为代表的知名专家,也有万千平凡的医疗工作者和后勤工作者,他们是奋战在抗疫一线的“人民英雄”,展现了新时代的英雄品格、英雄风范。“英雄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6]3,在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关键时期,我们更加需要这种英雄精神来激励我们不断前进。

猜你喜欢

英雄精神时代
英雄犬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HANDS OFF THE WHEEL
重走英雄路
绛红英雄谱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