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生态危机背景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视野与世界担当

2020-03-13谢攀琳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文明人类绿色

黄 婧,谢攀琳

(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 510275)

一、生态危机是全球性问题

生态危机是21 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当今人类的活动已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一种难以逆转的破坏,并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恶化。生态危机不再是一个区域性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到全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在当今全球化和各国相互依赖的时代,空气、水、土地、生物等资源无国界之分,生态危机的发生也不受边界的限制。当一个国家的生态问题产生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扩散到一定程度时,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就容易产生。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日益破坏,全球生态危机不断呈现出恶化的严峻态势。

(一)土地森林资源衰竭

由于人类的滥砍滥伐与盲目开垦,造成了地表植被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现象。据报道,世界每年有2100 万公顷肥沃的土壤无法生产粮食,其中有600 万公顷完全变成沙漠[1],世界第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面临着土地荒漠化向南扩散的问题。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15 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显示,在过去的25 年里,全球“森林面积从41 亿公顷,减少到略少于40 亿公顷,也即减少了3.1%”。目前,人类砍伐森林或将森林转化为其他用地的趋势仍在继续。据巴西国家太空研究院数据显示,2019 年亚马逊雨林发生火灾的次数与2018 年同期相比,增加了84%。这其中,火灾发生率最高的10 个城市正是森林砍伐面积最大的城市。全球土地森林资源衰竭对人类的生存空间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二)水资源日趋紧张

据世界水资源研究所近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约1/4 的人口面临“极度缺水”危机。这份报告通过对全球189 个国家和地区的水资源情况、干旱风险及河流洪水风险进行评估,发现17 个国家和地区每年消耗的水量超过其可用水资源总量的80%,被界定为处于“极度缺水”状态[2]。

(三)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气候变暖

自1990 年以来,全球温室气体年排放量增长了41%,而且还在攀升。其中,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30%是由热量和电力造成的。工业排放量的增长主要源于制冷和空调的使用增加,而制冷和空调产生的氢氟烃(HFCs)。是一种强烈的温室气体,对臭氧层破坏极大,造成全球的气候变暖。

(四)生物多样性锐减

2019 年5 月6 日,联合国在巴黎发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全球评估报告》。该报告显示:“如今在全世界800 万个物种中,有100 万个正因人类活动而遭受灭绝威胁,而全球物种灭绝的平均速度已经大大高于1000 万年前。”[3]这份长达1800 页的报告是自2005 年以来联合国对全球自然环境最全面的评估,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敲响了新的警钟。

二、应对生态危机需要国际合作

全球生态危机的蔓延对人类的威胁已经到了十分危急的程度,生态环境的改善不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可以独自完成的。如何应对生态危机,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从理论维度、现实维度、历史维度来看,全球生态危机的消除需要超越资本主义逻辑,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一)理论维度:资本逻辑是全球生态治理困境的根本原因

全球生态危机的频发,既需要国际间共同合作来应对,更需要全球公众的参与。然而,资本逻辑的本质是追求利益最大化,把以资本的形式积累财富视为国家和社会的最高目的,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生态危机的发生。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4]只要可以实现利益最大化,资本就会无休止地追逐利润。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的“增长的极限”本身就存在这样一个矛盾:即在有限的环境中实现无限扩张,把追求利润增长作为首要目的,不惜任何代价追求利益增长。这种资本逻辑的自我扩张方式必然会导致能源和材料的迅速消耗,废物不断地激增,环境急剧恶化。《京都议定书》的失败,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因减排需付的代价太高,单方面退出气候协议,也充分说明了资本逻辑下的经济发展道路不会发生逆转,而这种发展模式将会对环境产生灾难性的破坏。“处于快速致富的资本积累规则的背景下,生物圈很难维持平衡。”[5]由此可见,资本逻辑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必然会导致生态危机的全球蔓延,因而在全球资本主义和全球环境之间就形成了潜在的灾难性冲突。

(二)现实维度:生态污染的蝴蝶效需要全球合作应对

生态危机的发生在规模上具有全球性,在利益上具有整体性。单靠某个国家的力量是无法逆转日益蔓延恶化的全球生态环境。故而,全球生态危机问题在解决上,更需要国际间的合作以及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参与。

生态危机也具有蝴蝶效应,一个国家的生态污染最终会导致全球的生态破坏。例如,处于巴西境内的亚马逊雨林,由于大火导致大量原始森林被毁,由此造成的影响不仅仅是巴西的气候,亚马逊雨林对于全世界以及生存在世界上的一切生物的健康都是至关重要。在谴责巴西政府的同时,多国爆发游行示威,敦促采取救援行动。

(三)历史维度: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观是有效治理全球生态危机的路径。

生态危机,其实质是人与自然的对立,其根源在于人的主体价值需求与客观规律之间的矛盾。从历史的观点看,生态危机的发生是数百年来资本主义体制主导人类生存方式的一个必然结果。这表明,对生态问题的反思并没有超出马克思批判理论的视域。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资本才是其背后的深层动力,在资本逐利的驱动下,资产阶级把一切自然物都当成了可以榨取的对象,工业化成为破坏自然的元凶。由此,生态问题的根本解决有赖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而要真正克服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和危机,让人类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新时代,有效治理全球生态危机,就必须超越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观,并在这一生态文明观指导下,进行社会制度变革,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视野与世界担当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大国,解决好自己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不只是具有造福于中华民族和子孙后代的意义,而且也是对全人类的一大贡献。生态文明是一种融合生态规律和人类发展规律的新的文明形态,既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更强调对资本逻辑的超越,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为实现这一理念提供了可能。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内容

1.生态兴衰决定论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6]这一重要论述科学地解读了生态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即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文明才会持续发展。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大自然带来了伤害,恰如恩格斯指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这表明,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的文明理念。

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7]环境与民生息息相关,环境的好坏关系到社会和人民的生活。我们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就是要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这意味着我们选择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成为当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路径。

3.人类命运共同体论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外交的特色名片,也是人类的共同愿望。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经济交流,更应有责任与使命。习近平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将全人类的福祉作为思考的基本点,通过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不断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改革与发展。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视野与世界担当

1.建设美丽中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共同命运,建设绿色家园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梦想。党的十九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我国进一步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世界的观念深入人心。一个个“染绿”“复绿”的故事,反映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与成就。面对全球生态危机困境,为地球添绿色,是中国与各国携手建设美丽世界,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未来的必行之举。如三代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接力传承,用了50 余年在高原上创造出百万亩人工林,被联合国授予“地球卫士奖”;库布其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一个整体治理的沙漠,被联合国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美丽中国的绿色行动不仅关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更佑护着全球生态安全。中国以实际行动彰显了大国的情怀与世界担当。

2.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面对全球生态危机恶化,没有哪个国家可以成为风景独好的孤岛。所以,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中国单边行动”,还得依靠“世界各国团体作战”。作为国际合作的推动者,同各国深入开展交流合作,是中国推动和加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了同筑人类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的五点主张,成为在全球范围内促进国际合作、加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热点话题,也引发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和积极响应。从国内措施来看,中国政府近些年应对气候变化所采取的行动不仅推动了本国的生态环境保护,而且在国际社会得到认可和支持。从国际合作来看,中国政府已投资200 亿元设立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支持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积极参与国际气候治理,为推动《巴黎协定》的达成、生效与实施作出贡献;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打造绿色发展合作沟通平台。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中国的绿色行动,也是世界的绿色行动。

3.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经验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经验的总结,蕴含着深厚的中国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为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绿色治理和发展方面作出了榜样,也为全球生态和谐和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中国版本。生态无国界,人类同呼吸、共命运。中国政府把推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坚持绿色低碳、建设清洁美丽世界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全球生态危机越来越严重,地球已达到人类不可逾越之极限。我们亟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筑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因此,在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总是把“绿”作为底色,在此基础上,形成全球治理的政策和制度,各国也应秉持全球治理中的国际合作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尽管中国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但是仍主动承担全球生态治理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8]2017 年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经济论坛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政府致力于多边主义,继续推进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这一系例举措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单方退出联合国巴黎气候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习近平总书记在巴黎大会发言中强调,《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基本原则应得到遵循。中国愿发挥建设性作用,同各国携手努力,推动“巴黎公约”的达成,这与美英等国拒不履行义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效20 多年却难以落实的行为形成强烈的对比。2017 年,我国原国家环境保护部(现生态环境部)、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商务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就“提高生态环境保护能力,防范生态环境风险,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实现2030 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积极分享中国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践行绿色发展的经验。

在全球生态危机严峻的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表示,面向未来,中国愿与各方一道,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基础,共同推动全球环境治理和保护。中国正在推进的这场深层次、全方位的生态文明建设,这不仅影响着中国,也为世界各国携手创造世界生态文明的美好未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球治理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文明人类绿色
绿色低碳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