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香研究现状考述
2020-03-13潘朱启敏
陈 潘朱启敏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a.学报编辑部 b.历史与民族学院,贵州 都匀 558000)
奢香系永宁宣抚使、彝族恒部扯勒君亨奢氏之女,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出生于永宁(今四川省叙永县),明洪武八年(1375年)嫁于贵州宣慰使陇赞霭翠。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霭翠卒后,因其子陇弟年幼,故摄贵州宣慰使一职,代为掌管水西。执政期间,奢香开置龙场九驿,发展经济,繁荣文化,对开发贵州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她的民族和谐等思想也对水西地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奢香夫人病逝后,王阳明、吴国伦、赵翼、吴嵩梁等历代文人多有诗作赞颂其功绩。据考证,相关诗词共有约51首之多。[1]民国时期,《南风月刊》《励行月刊》等刊发《开辟贵州龙场九驿的奢香》《奢香九驿》等文章,介绍奢香开辟龙场九驿之贡献。[2]1981年,剧作家俞百巍等在《贵州社会科学》上发表《明代贵州彝族杰出的女政治家奢香》,次年,清史学者张捷夫撰文做了回应[3]58-63,学术意义上奢香研究自此始。本文依据中国知网与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究系列发展报告[4]附录部分所列研究成果目录为基础,从奢香生平、历史贡献、思想文化、文学影视作品、比较研究等方面较为详尽的梳理相关成果,并简要分析研究特点与不足,以求教方家指正。
一、奢香生平研究
1.总括性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奢香生平的总括性成果层出不穷。特别是1996年恰逢奢香夫人逝世600周年之际,大方县铸造了奢香夫人铜像,再现奢香文韬武略的英雄形象。清代《百苗图》绘本中的“女官”[5]一文认为清代多种版本“百苗图”中的“女官图”或多或少都有奢香的影子。我们有理由相信,大方县所塑奢香铜像的原型极有可能来自于清代《百苗图》。与此同时,学界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如《明代彝族女政治家奢香考评》《试论明初奢香夫人维护促进祖国统一的历史功绩——纪念奢香夫人逝世六百周年》[6]等,从不同角度全面阐述了奢香夫人的生平事迹。
余宏模《明代彝族女杰奢香》[7]一书,分为奢香史绩、口碑、世家三部分,辑录了有关奢香的文献资料,梳理了其生平及相关传说,是目前为数不多奢香学术研究著作之一。台湾学者黄彰健《〈明史〉贵州土司传记霭翠奢香事失实辨》及贵州学者张祥光《读贵州史志文献札记三则》[8]两文据《明实录》及相关史料对《明史》所载霭翠去世时间、奢香进京及朝见马皇后等史实做了考证,均认为《明史》记载存在舛误。海峡两岸学者的共同关注,彰显了奢香研究的价值所在。
2003年、2013年分别是贵州建省590周年、600周年,在探讨贵州建省与开发等问题中,多篇论文均涉及奢香生平及历史贡献。其他诸如《当代贵州》《四川档案》等各类报刊杂志,也发表了大量介绍奢香夫人生平的文章,因内容大同小异,此处不再赘述。
2.奢香彝名研究
在不同的古籍和文献中,奢香的彝名有多种说法,学界对此甚为关注。目前许多文章依据《西南彝志·舍芝(奢香)入京》中的记载,加之永宁宣抚使以“奢”为汉姓,故而确定奢香其名为奢兹。但陈世鹏《奢香姓名非奢兹议》[9]一文根据水西和扯勒两家土司谱系及《明史》《明实录》等文献,认为奢香彝名当为“普勒舍红”,奢香应为朝贡时朝廷所记汉名。王芳等《彝文古籍〈西南彝志〉与〈爨文丛刻·君代母系〉所记奢香彝名考辩》[10]以《西南彝志》《爨文丛刻·君代母系》等文献为基础,从亲属制度、语音等角度进行了考证,也认为《君代母系》中的记载与翻译是正确的,即奢香彝名应该是“舍红”。
3.奢香受辱事件研究
上世纪80年代初,谢国桢《简介明万历刻本重修〈贵州通志〉》、魏治臻《读〈简介明万历刻本重修贵州通志〉——并就其中若干问题与谢国桢先生商榷》、张捷夫《关于明初马烨激变水西土司的问题》[11]等三篇文章,围绕霭翠死因、奢香进京等问题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证。谢、魏两文均认为霭翠被杀以致奢香进京告状,而张文对此观点作了驳斥,认为《明史》《明太祖实录》《明史纪事本末》《大定府志》等文献并无相应记载,反而却有“马烨裸挞奢香激变水西土目”的记载。奢香受辱事件另一个“主角”马都督有马烨、马晔、马煜等名,魏文认为应为“马烨”,“马煜”应是“音讹所致”,而张文认同这一观点,但认为有“马烨”到“马煜”是为避康熙皇帝名讳所致。林建曾认为奢香受辱事件的妥善解决,是明王朝中央政权加强对西南的开发与巩固边疆安全的政治军事需要使然,更是长期以来中央与地方关系不断磨合、调适进入新阶段的结果[12]。
上述诸文虽研究方法各异,但均认可奢香受辱事件真实存在,而李中却认为朱元璋高度重视贵州的战略地位,重大事件均亲自批准,马烨作为贵州都指挥同知无权处理摄理贵州宣慰使的奢香,兼之马烨在贵州任职期间与奢香并无直接接触,极有可能是马烨在建立三卫指挥使司时鞭挞过奢氏族人,后被附会于奢香。因此,马烨鞭挞奢香事件并非历史事实,而是史籍误载。[13]对于是否存在奢香受辱之事,明代王世贞已对《炎徼记闻》中的相关文本提出质疑,另有《明初贵州水西君长国与中央的关系——奢香故事之考证与解读》《奢香的遗产——明初政治文化外缘区域秩序建构的一个案例》[14]81-85等文持相同观点,均认为奢香故事在明中叶以后,特别是田汝成《炎徼记闻》刊印后不断被士大夫演绎,从而增加了被马烨鞭挞等戏剧性情节。
二、奢香历史贡献研究
俞百巍在《明代贵州彝族杰出的女政治家奢香》[3]59-66一文中,认为奢香的历史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即顾大局,识整体,为国家统一,民族和睦,忍辱负重,亲身远行赴京,揭露不法权臣的祸国殃民罪行,求得正确解决民族间的纷争;筑道路,设驿站,沟通内地与西南边疆的交通,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巩固了边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学习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科学知识,积极发展农业生产,支援明朝进军云南,消灭元朝残余势力,完成国家统一西南大业。《奢香的历史贡献》《“一诺西南九驿通”——明清彝汉文史文献中的奢香功绩析》《彝族女政治家奢香对滇黔边陲的贡献》[15]等文表述虽有不同,但均将奢香的历史贡献大体上归纳为开置龙场九驿、推动文化教育发展、促进民族融合等三个方面。
1.开置龙场九驿
龙场九驿为明代水西土司修建的、通往黔西北地区的重要驿道,通过毕节驿与西南地区的传统交通孔道——川黔滇驿道相接,将整个川滇黔毗连地带驿路连为一体,对该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民族关系产生深远影响。魏冬冬《明“龙场九驿”设立缘由及维护研究》[16]一文认为,明初由于受到蒙古残余势力的威胁,加之水西土司领地的战略地位,朱元璋在奢香受辱后选择牺牲马烨化解危机,同时换来奢香承诺开通龙场九驿。魏文还论述了驿道开通后,朝廷流官与水西土司为维护驿道畅通所采取的各种措施。《明代水西地区经济发展的大动脉——龙场九驿》[17]则从龙场九驿建置前后农业与畜牧业发展的比较出发,分析了龙场九驿对水西地区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贵州财经大学石莉《奢香开置龙场九驿的文献记载与研究》[18]介绍了奢香开置龙场九驿的文献记载,全面阐述了与贵州建省的关系及其精神文化内涵,同时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考证出奢香古驿道现存状况,并就驿道的保护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建议。其专著《奢香修路与贵州建省》[19]采用田野调查法、文献研究法等,通过调查收集获取奢香古驿道第一手客观材料,参考国内外学界对古驿道的研究成果和资料,探究了探索奢香开置古驿道的时代背景、历史作用、廊道遗存、保护措施、开发利用价值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者还将“文化线路”概念引入奢香古驿道研究,开拓了新的研究视角,如石莉《造奢香古驿道文化线路》[20]与吴晓秋《论贵州驿道文化线路的价值构成——以明奢香驿道线路为研究个案》[50]两文,均从“文化线路”的角度梳理了开发奢香古驿道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对奢香受辱真实性的质疑,同样也体现在开置龙场九驿。温春来在《明初贵州水西君长国与中央的关系——奢香故事之考证与解读》[14]132中则认为奢香修驿的动机、经过并非如《炎徼纪闻》所述,她仅是奉朱元璋谕令,配合地方行政与军事官员,参与了修驿,并在后期承担了水西与播州境内13个驿站的徭役。明王朝开拓贵州宏伟历史图景下的奢香故事,不管具体细节的真伪如何,折射出的是水西地方政权在明初更加紧密地整合进大一统国家的历史过程。
2.推动文化教育发展
张晓蕾认为奢香兴办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以文化上的相互理解从而带来“天下一家”的社会面貌[21]。《奢香夫人对水西地区文化的贡献》[22]认为奢香对彝族文字的使用与传播作了改革,为传统的彝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带头遣子弟到京师入太学,学习和引进汉族文化,进而起到维护民族团结和睦、国家统一、边疆巩固的作用,应予以充分肯定。奢香置贵州宣慰使司儒学,以促进教育发展,同时在国子监读书的土司子弟也把彝语带到京城,促进了《华夷译语》的问世,加强了彝汉文化交流[23]。卢春樱也认为奢香促进彝汉文化交流,实现了共融发展[24],雷洋等认为奢香时代是明朝彝汉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改土归流是彝汉文化碰撞融合的又一高潮[25]。相关论文还有《彝族女政治家奢香夫人与水西及周边地区彝族的汉文化教育》《探究奢香夫人对水西地区文化的贡献》[26]等。
三、奢香文化研究
《贵州彝族文化名片选项研究》一文中,指出贵州彝族文化名片有若干选项,迄今未达成共识。阿哲阿依认为彝文文献应该成为贵州彝族的文化名片,“奢香夫人”则作为备选[27]。但实际上,当下“奢香夫人”不仅成为了贵州彝族的文化名片,更成为贵州的文化符号之一。陈英等归纳奢香文化具有三大特征,即维护祖国大统一,各民族亲如一家、患难相顾,彝汉文化与时俱进、共同发展[28]。
和谐思想是奢香文化的有机组成之一,学界对此关注颇多。如《奢香夫人的和谐思想与水西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浅议》《试析彝族杰出女政治家奢香的和谐思想》《奢香和刘淑贞民族公关的哲学智慧》[29]等文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奢香和谐思想的内涵,及对其后人、水西地区乃至整个贵州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四、奢香文学与影视作品研究
目前以奢香为题的文学作品主要有四部,分别为《奢香演义》[30]《奢香夫人》[31]《少女奢香传奇》[32]《少女奢香》[33],其中尤以贵州省文联主席欧阳黔森所著《奢香夫人》影响最广。
对于与奢香有关的文学影视作品研究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1963年,剧作家俞百巍、朱云鹏合作完成黔剧《奢香夫人》的剧本创作。李云飞认为,该剧成功塑造了奢香夫人作为爱国主义典范、民族团结楷模的形象,加之独有的民族特色,因此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思想价值,成为黔剧的代表性保留剧目,经久不衰[34]。1985年,浙江电影制片厂根据同名黔剧改编,拍摄了彩色故事片《奢香夫人》。该影片从拍摄完成到上映后,各方评价不一。
2011年,28集电视连续剧《奢香夫人》登陆央视综合频道,该剧由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毕节市委、市政府、贵州日报报业集团·黔森影视文化工作室、贵州省文联等地联合拍摄,收视率位居当年电视连续剧首位。电视连续剧《奢香夫人》的成功,引起新闻媒体与学界的广泛关注,相关报道最终汇编为《各方说奢香》[35]。新闻媒体的关注点集中于电视剧题材的创新与宣传等,而学界多从彝族题材影视作品与贵州本土化影视作品两个角度分析研究,如《以电视剧〈奢香夫人〉为例谈彝族题材电视剧的打造》[36],同时也有学者注意到奢香题材影视作品导向下的旅游开发研究[37]。
五、比较研究
有关奢香的比较研究,多集中于女土司群体研究。《明代南方诸省女土官执政现象研究》[38]一文,从整体上分析了明代女土司承袭的原因及其影响。《明代女性土司的文化特征分析》[39]一文以瓦寺夫人、秦良玉、奢香为个案,认为三位女土司具有临危受命中凸显政治或军事才能、备受屈辱后仍能坚贞爱国、克服重重困难以保境安民、排除万难以促进民族交流的文化特征,折射出忍辱负重之坚韧、顾全大局之担当、智勇双全之才能的女性人格之光,之所以产生上述文化特征的原因则是南方少数民族女性文化、明代渐趋成熟的土司承袭制度及女性的独有素质。李红香的《彝族女土司奢香夫人研究概述——兼与秦良玉、瓦氏夫人之比较》[40]认为前述三者分别是西南氐羌、百越、苗瑶三大族系群体女英雄代表,也是明代早中晚三个时期西南土司的主要代表人物,对国家稳定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所以应加强三者对比研究,从而有利于学界认识三大群体代表在历史上的贡献,同时有利于推动土司文化申遗工作。
《贵州土司文化中女性角色的展演》[41]一文认为,在贵州土司发展的历史中,包括奢香、刘淑贞等在内的女性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彰显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元末明初贵州彝族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奢香夫人与明德夫人为例》[42]则具体探讨了奢香与刘淑贞在彝族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并初步分析了原因。
此外,在有关影视作品的研究中,王明贵《影视剧作与彝汉史志中奢香夫人形象的比较研究》[43]通过史料记载与影视作品中奢香夫人形象的对比,认为在艺术的演绎中,奢香夫人的形象逐渐向“高、大、全”发展,但实际上作为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女政治家,她所付出的艰辛是在常人的想像之外的。段卫东《民族文化产品的叙事研究——以〈木府风云〉〈奢香夫人〉为例》[44]分析了故事各要素在两部电视剧中的对抗和冲突原理,进而突显了故事价值对民族文化产品的重要作用。
六、奢香研究特点及瞻望
学术意义上奢香研究以来的近40年间,学界产出了一批高水平论著,涌现了余宏模、石莉及诸多在读研究生共同构成的老中青相结合的学术队伍,以及《贵州文史丛刊》《毕节学院学报》(即今《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即今《贵州民族大学学报》)等学术成果载体。尤其是在奢香夫人逝世600周年及电视连续剧《奢香夫人》上映两个节点上,学术成果更是达到了高峰。
从研究领域来看,现有的成果主要集中于人物生平及其历史贡献,对文化等领域研究稍显薄弱。目前已刊发的奢香研究论著中,所占篇幅最大的是人物传记或简略的介绍,深入、系统的成果则主要集中于开置龙场九驿,其次是对文化教育的贡献,另有部分关于水西土司制度等研究中偶有涉及人物事迹与贡献。土司文化是民族经典文化和地方贵族文化的代表,是中国传统文化、家族文化、政治文化、民族文化、乡土文化等多元文化的统一,具有多元性、丰富性、民族性和不可再生性[45]。近年来,该领域研究成果斐然,相比之下,奢香文化研究成果略有缺憾。因此,在奢香研究中应当注重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拓宽研究领域,深化研究成果。
从研究资料来看,现有的成果主要集中于汉文资料的使用,彝文资料使用稍显不足。在本文所引用的论著中,研究资料多为《明史》《明实录》等官方史书、《贵州通志》《大定府志》等地方志,以及《明史纪事本末》《炎徼记闻》《黔记》《蛮司合志》等,仅有少数论文使用了《西南彝志》《爨文丛刻》等彝族历史文献。王子尧认为,彝族历史文献中,对奢香的记载相当丰富,但对大部分彝族历史文献的发掘整理以及考证、翻译、研究工作,却可谓工程浩繁。如必须通过对译、注音、意译的方式才能整理出来,也才能使深奥枯涩的原著终以醒目的面目出现,才会具有相当强的可读性,要为专家学者对“奢香”历史的研究提供丰富详备的佐证资料,就必须从彝族历史文献整理上去着手。[46]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注重彝族历史文献的资料整理、辑录与使用。
从研究方法来看,研究成果集中于传统史学研究,新兴研究方法应用稍显迟缓。以余宏模、张捷夫、黄彰健、张祥光等为代表的老一辈学者的研究成果,多重视对文献的梳理与考据,方法偏重于传统史学研究。但以石莉为代表的中青年学者已经将田野调查等方法逐渐运用于奢香研究中,《奢香故事的问题旅行与叙事运作》[47]等论著也开始借鉴人类学及民族学的方法从事深度研究。赵翔宇《忠贞保国:明末土司秦良玉的历史人类学研究》[48]一文,以大量历史文献为基础,通过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对秦良玉“忠贞保国”的行为作了历史人类学分析,孟学华《贵州毛南族地区土司家族命运的历史人类学考察——以平州六硐长官司为例》[49]]借助传统史料与田野调查中发现的族谱,力求最大程度还原真实的平州六硐长官司。上述两文的思路为奢香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侧重传统文献与田野调查成果、家谱族谱等民间档案文书相印证的方法为主,从而进一步拓宽研展研究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