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我国大学英语教材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2020-03-13魏望云
魏望云 王 栋
引言
大学英语是高等教育中的基础课程,涵盖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等类别,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大学英语教材作为教学的载体,既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参考用书,又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和进行语言输入的重要资源。目前国内大学英语教材选用存在一些弊病,如选用教材主要是基于出版商和其他院校的推介,导致教材并不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王艳 2011)。因此,教材评价研究尤为重要。教材评价是教师、教材研究者对于教材总体水平、效果的反馈,不管是对于教材编写者、高校,还是对于教育行政部门,都有借鉴意义。
教材评价可以达到三个目的:(1)教材评选;(2)选购和使用教材;(3)修订或编写教材。这些目的可能是单独的,也可能是互相重叠的。为了进一步了解近年来我国大学英语教材评价的研究情况和发展趋势,本文通过分析国内18种外语类期刊中有关大学英语教材研究的文献,进一步了解21世纪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材研究的现状。
一、选取文献范围和统计方法
研究对象为2000—2019年发表在国内主要的18种外语类期刊上关于大学英语教材研究的论文。以“英语教材”为主题词和关键词进行检索,经过逐一阅读,严格筛选,最终确定与大学英语教材相关度较高的文献187篇,统计如下(见表1):
表1
二、结果与分析
(一)发展趋势
经过系统的数据统计分析,18种外语类期刊的大学英语教材研究论文发表数量有显著差异。在这20年间出现了几个发表高峰,主要与以下几种教材的出版节点有关:2001年《大学英语》全新版出版,2003年新编大学英语系列出版,2004年和2007年分别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颁布和修订,2008年和2009年分别是新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材和新视野英语教材出版,2011年大学英语系列教材出版,2016年《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制定出版及新目标大学英语系列教材出版。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修订和教材评价是相辅相成、互相推动发展的。
(二)研究对象
根据大学英语教材中各个部分的用途,将选取的论文分为如下十类(见表2):
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在宏观分类下,大学通用英语教材研究数量最多,占67.4%,对EAP教材研究论文数量最少。在微观分类下,大学综合英语教材的研究论文最多,对词汇教材和语言学教材的研究论文最少。
(三)主要研究内容(见表3)
表3
表3显示,大学英语教材的热门研究领域依次是教材编写、教材建设、教材评价,而对于教材评估标准、教材与教师和学生专业发展等实证研究偏少。运用语料库方法研究教材这一领域较冷门。
(四)大学英语教材评价方式统计
《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一书认为,内部评价是评价教材本身或内在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主要从外语教学思想、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材的各个组成部分、教材的设计形式及教材的适用范围和对象等方面进行评价;外部评价是评价某种教材是否适用于某个特定的使用对象群体,它主要从课程标准、教师教学需要及学生学习需要这三个方面进行评价(程晓堂 2002)。统计结果见表4。
表4
可见,2000—2019年,国内学者对大学英语教材的评价分析多为内部评价,外部评价及内外部结合评价较少。
三、分析与思考
21世纪以来,我国外语教学研究者对大学英语教材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研究,并取得了瞩目的成果,然而在取得进展的同时,也从数据分析中发现亟须解决的六大问题。
(一)我国外语教学界对大学英语教材的研究热度低,研究数量少
2000—2019年国内18种外语类核心期刊发表的大学英语教材研究论文仅有187篇。可见,在如今大学英语教材市场如此繁荣的背景之下,对大学英语教材的研究是一个缺口。构建科学、系统、全面、适合中国特色的外语教材编写理论和评价体系,无论是对教材的编写、教材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还是对教材的评价和选择指导及人才培养、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庄智象、韩天霖,等 2013)。
(二)大学英语教材研究内容不全面,种类分布不均衡
根据统计分析,对大学综合英语教材的研究偏多,对于语法、跨文化、ESP等教材的相关研究较少。第一,随着英语工具性的日益凸显,虽然语法逐渐不再是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大家更加重视听、说、读、写等工具性技能,但是英语与中文在结构上的巨大差异,使得英语语法对于英语阅读理解和地道的英语语言表达有着积极作用。第二,语言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对其他国家的生活方式、思维形式、文化遗产有更为广泛和深刻的理解”(王守仁、王海啸2011)。“中国文化失语症”形势严峻,目前大多数大学英语教材评价没有体现对文化的评判分析。第三,ESP教材是实施个性化教学的重要途径,需要反映学校和学科特点,并体现多样化、个性化。ESP强调培养英语应用能力,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针对不同学校的类别、办学定位与层次、办学特色等推出适应性更强的教材,使英语教材服务于院系专业需要,服务于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使教与学朝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形成鲜明特色(王守仁、王海啸 2011)。
(三)教材评价方式单一,缺乏内外部结合的综合型实证评价
从表3可以看出,实证研究与调查占总数的13.4%,总体上主观的分析居多,大部分文献缺乏实证的支撑。这说明国内教学评价需要由主观、微观研究转向客观、宏观的实证研究,由随意评价模式转向系统评价。此外,部分研究特别是有关课程设置、教材建设与教师发展的研究仍停留在基于个人经验与反思的理论性探讨,缺乏实证数据的支撑(王文宇 2016)。学生和教师是教材使用的主体,但目前研究都忽视了他们的心声。教材编写的质量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效率,他们对于教材的需求和建议更值得广大学者们关注。因此,教材评价要综合运用各种评价方法与手段,处理好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的关系。
(四)教材评估标准陈旧,缺乏国内独特的评估细则和体系
我国现有的教材评估标准陈旧,没有形成国内特有的教材评估体系。虽然教材评估会对教材编写起导向作用,但目前国内教材评估大多采用国外的教材评估标准。目前,国内对于教材评估标准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国外评估标准进行综述;二是使用国外教材评估理论来评估教材。总之,国内的教材评估至今还没有形成有特色的理论体系。因此,进行合理的教材评价首先应建立“系统、综合、科学、准确”的评估体系,应结合我国高校外语课程教学的规律和学习理论,吸取借鉴国外高校教材评估理论,找出共性,突出个性。
(五)教材与教师专业发展问题被忽视
教材是教师讲授的基石。教师讲授是对教材的深化。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需要根据课程进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教材的传授者,教师要从“教书匠”的被动角色变为教材开发者(王世伟 2008)。教材与教师发展关系已成为近期国内外教材研究的焦点之一。国红延和战春燕(2011)研究发现,目前大学英语教材对教师专业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特别是能够提高教师的语言能力和教学能力,同时也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同时,教师针对实际教学情况对于教材的“再设计”也是尤为重要的。
(六)教材体系建设需要被完善
教材建设是国家科技与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也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教材体系建设领域的研究不仅能帮助大学英语教材做到教学理念先进化、教学内容立体化,还能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指导,更能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长远而积极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校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愈演愈烈,对国际化外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教材体系建设只有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才能推动教材的编写研究与开发,才能为我国不断输送高端的国际化人才。
结束语
总体来说,我国的大学英语教材研究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有诸多不完善之处,需要一批学者持续关注并协同努力完善教材编写与评价机制。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发现更多问题,总结更多规律,才能与时俱进,完善大学英语教材建设体系,从而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受到大学师生的欢迎并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