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帕替尼姑息治疗转移性胃癌的短期疗效评价

2020-03-13何尚香欧丹贞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0年2期
关键词:阿帕控制率转移性

何尚香, 欧丹贞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 肿瘤内科, 福建 福州, 350000)

胃癌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 70%以上的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1], 甚至部分患者已经发生转移,对预后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对于已经发生转移的晚期肿瘤患者,临床上大多采用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其可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患者生存期,但会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影响患者耐受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临床疗效。随着对肿瘤分子机制研究的深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被证实,也逐渐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阿帕替尼是一种新型的小分子抗血管生成剂,能有效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2-3]。相关研究[4-5]也证实,其对胃癌、食管癌等肿瘤疾病的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能显著改善先前化疗失败的晚期肿瘤的预后,且具有治疗转移性高、毒副作用小等优势。本研究探究了阿帕替尼姑息治疗转移性胃癌的短期疗效以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月本院肿瘤科收治的196例转移性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98例。观察组男63例,女35例; 年龄36~78岁,平均(57.26±8.63)岁; 病理类型: 低分化腺癌6例,中分化腺癌32例,高分化腺癌50例,黏液细胞癌10例; 转移部位: 腹腔淋巴结转移33例,肝转移29例,颈部淋巴结转移28例,肺转移8例。对照组男61例,女37例,年龄36~78岁,平均(57.81±8.92)岁; 病理类型: 低分化腺癌8例,中分化腺癌35例,高分化腺癌47例,黏液细胞癌8例; 转移部位: 腹腔淋巴结转移37例,肝转移30例,颈部淋巴结转移25例,肺转移6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理类型以及转移部位等基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可比性良好。

纳入标准:经CT或MRI等影像学、病理学诊断确诊为转移性胃癌; 卡氏功能状态(KPS)评分≥60分,生存期≥3个月; 患者不耐受放化疗治疗或者本人及家属拒绝放化疗治疗; 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且研究经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伴发有严重肝、肾等器官损害或功能异常的患者; 患有其他恶性肿瘤者; 同时接受化放疗治疗的患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最佳支持疗法,包括止吐、镇痛及营养支持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0.25 g/片)850 mg口服, 1次/d, 餐后半小时服用。4周为1个治疗周期,连续治疗2个周期。

1.3 评价指标

治疗前以及治疗2个周期后,依据美国癌症研究所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6]对2组患者的近期疗效进行评价。完全缓解(CR): 所有可见目标病灶和非目标病灶完全消失,且至少维持4周以上; 部分缓解(PR): 基线病灶长径总和缩小幅度≥30%, 且至少维持4周以上; 稳定(SD): 基线病灶长径总和缩小幅度<30%或者增大幅度≤20%; 进展(PD): 基线病灶长径总和增大幅度>20%或有新的病灶出现。疾病控制率=(CR+PR+SD)/总例数×100%。

治疗前以及治疗2个周期后,采用KPS评分对2组患者生存质量进行评分。显效: KPS评分较治疗前提高≥20分; 有效: KPS评分较治疗前提高10~<20分; 稳定: KPS评分较治疗前未发生明显变化; 无效: KP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观察2组患者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短期疗效

观察组、对照组在治疗2个周期后的疾病控制率分别为53.06%和23.47%, 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2个周期后疾病控制率比较[n(%)]

CR: 完全缓解; PR: 部分缓解; SD: 稳定; PD: 进展。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生存质量

治疗前, 2组患者KP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 治疗后, 2组KPS评分有所下降,但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KPS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质量变化

KPS: 卡氏功能状态。与治疗前比较,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不良反应

观察组患者有11例在服用甲磺酸阿帕替尼片2个周期后出现不同程度蛋白尿,下调药物使用剂量或暂停药物后缓解; 高血压2例,恶心呕吐8例,对症处理后缓解,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为21.43%。

3 讨 论

近年来,靶向治疗成为临床治疗胃癌的一种重要方式,主要是通过药物抑制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活性,阻断血管生成,促进癌细胞凋亡[7]。阿帕替尼是小分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2(VEGFR-2)酪氨酸激酶抑制剂PTK787的衍生物,进入人体后可以竞争VEGFR-2受体的腺嘌呤核苷三磷酸结合位点,阻断下游信号的传导,并抑制氨酸激酶生成,削弱癌细胞的营养供应途径,抑制新肿瘤血管的生成,减缓肿瘤的生长速度,进而达到治疗的目的[7-8]。转移性胃癌患者的治疗难度大、预后差,化疗治疗带来的副作用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在使用阿帕替尼治疗2个周期后的疾病控制率可达到53.06%, 高于对照组的23.47%; 且治疗2个周期后观察组患者的KPS评分也显著高于对照组。由此表明,阿帕替尼可以一定程度上控制转移性胃癌的发展,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研究[9-10]认为,阿帕替尼与化疗方案相结合与单独的化疗相比能显著提高临床获益率。转移性胃癌患者病情大都较为严重,前期部分患者已经接受了手术或放化疗治疗,身体耐受力严重下降,易引起毒副作用[11]。但本研究结果显示,单独的阿帕替尼治疗也可有效控制转移性胃癌病情的发展,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一种有效的支持疗法。本研究发现不良反应的个体差异较大,观察组98例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蛋白尿、高血压、恶心呕吐,均可对症处理或减少药物使用剂量后缓解。在研究药物使用期间未发现有出血倾向。研究[12]认为,阿帕替尼可能会导致乏力、腹泻、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但也在对症处理后好转。阿帕替尼治疗转移性胃癌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虽然其无严重的不良反应,但临床治疗中也要注意观察,对于处理后或减药后仍不能控制的患者,应考虑停药。

综上所述,阿帕替尼姑息治疗可有效控制转移性胃癌患者的病情发展,显著提高肿瘤控制率,改善生存质量,且安全性好,严重不良反应较少,可将其作为转移性胃癌的姑息治疗方案。

猜你喜欢

阿帕控制率转移性
阿帕替尼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系统评价
SPECT/CT显像用于诊断转移性骨肿瘤的临床价值
无锡茶园不同修剪模式对茶小绿叶蝉发生量的影响
ADC直方图分析在颈部淋巴结转移性鳞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晚期乳癌五大迷思与预防
家庭医生式服务对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控制率的影响
河南省35~74岁居民糖尿病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析
转移性收入在居民收入分配中的作用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中的逆向调节机制
东北农村糖尿病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