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素养个人与家庭的健康财富

2020-03-13

自我保健 2020年1期
关键词:保健品技能素养

组稿·查章维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素养代表着认知和社会技能,这些技能决定了个人具有动机和能力去获得、理解和利用信息,并通过这些途径能够促进和维持自身的健康。

同时,大数据显示: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8%,导致的疾病负担占疾病总负担的70%以上。中国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偏低,吸烟、过量饮酒、缺乏锻炼、不合理膳食等不健康生活方式比较普遍,由此引起的疾病问题日益突出。

由此可见,健康素养对于个人及其家人健康有显著影响。那么,如何提高你和家人的健康素养呢?本刊2020年第1期特别策划与健康素养相关的话题。

伍佩英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营养科主任、博士、副主任技师。中国女医师协会营养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营养学会糖尿病营养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营养学会理事等。擅长糖尿病、痛风、高脂血症、肿瘤等疾病患者的饮食调理和营养治疗。

顾沈兵

复旦大学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现任上海市职业安全健康研究院院长,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健康促进专家组成员、上海市预防医学会卫生统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著有《健康教育评价实用技术》、翻译了《健康促进——从理论到实践》等。

梁芳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主治医师。曾入选“杏林新星”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项目;主持上海市卫健委课题1项,参与上海三年行动重大项目《补肾化瘀中西医结合干预脑小血管病的策略研究》,发表论文10余篇。

又到元旦、春节 保健品开始热销

“人傻钱多”的网络段子养生时节注意甄别伪科学

过了元旦,临近农历新年,保健品又开始热销起来。“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XXX”。某款保健品的广告又要大行其道了,但是这些保健品真的有那么大功效吗?吃的人不买,买的人不吃,则是问题症结所在。因为人们看望老人,一般都习惯购买保健品或食品。据中国保健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每年的保健品销售额约2000亿元,其中老年人消费占了50%以上。更有超过65%的老年人使用过保健品。在保健品获得的渠道中,调查显示有近66%的老年人是因为公司推销、广告宣传而选择购买的。

“人傻钱多”的网络段子是怎么回事

对于很多不理性的消费者而言,“人傻钱多”一直是媒体和吐槽者给其贴上的标签。“现在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各种保健品横行,什么某狮,什么某健,还有什么黑茶林林总总。作者身边就有朋友的父亲先后投进去10多万,买了一堆保健品,而且现在依旧执迷于此,如何劝也不听。起因就是他有天去吃早点,被人忽悠去免费领5个鸡蛋,然后人家一口一个爸爸,叫的比他儿子还亲热,老人当天就被人洗脑了,到现在还不醒悟。现在这种人太多了,而且你根本没法劝。”百度百家号优质原创作者大狮披露的这则见闻只是保健品乱象中的冰山一角,但也确实反映了老年人容易上当受骗的问题。因此,有人认为“人傻钱多是假,惧怕死亡是真”,但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当今中国人健康素养不高。

养生时节要注意甄别伪科学

除了不理性购买保健品,轻信养生伪科学也是当前中老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吃茄子能减肥”、“喝绿豆汤治心梗”、“生吃泥鳅养气血”……这些曾经风靡一时的养生方法,都是一些人炮制出来的伪科学,实为三人成虎的“谣言”。如此奇谈怪论,为何还会有人追捧?说到底,是因为他们缺乏健康素养,容易被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所迷惑。

业内人士表示,伪科学信息满天飞,微信朋友圈已成为健康谣言的重灾区。细心的网友可能会发现,一些健康谣言通常都会附上其他微信公众号或广告,甚至有些直接加上养生项目的地址和电话。这其实是某些营销公司用作营销、推广盈利的工具,利用人们对养生信息的关注而推广传播。看到类似信息时,如果有很明显的广告植入现象,不要轻易相信。用户还可以对微信公众号的定位和所发内容进行对比,比如房地产商转发医学问题,显然就不如权威认证的医疗账号来得可靠。

你在消费时想过健康信息的来源吗

什么是健康素养健康素养为什么很重要

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医学是有局限性的,医疗也有风险,不可能包治百病。尽管现代医学突飞猛进,然而仍然有很多疾病尚无法完全治愈,甚至有很多疑难杂症难以发现。作为患者,只有充分理解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了解医疗技术的局限性,尊重医学和医务人员,才能更好地认识自身的健康问题。

健康素养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素养代表着认知和社会技能,这些技能决定了个人具有动机和能力去获得、理解和利用信息,并通过这些途径能够促进和维持自己身体的健康。

一个人健康素养比较高的表现形式,是会根据自身的健康需要,主动寻找相关的专业健康信息,并掌握健康科学知识。找到后还会理解这些信息,判断这些信息,并且总结出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办法,从而主动维护自己的健康,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面对健康科普信息时要会辨别是非

在日常消费时,人们经常会接触各类打着“健康科普”旗号的信息。那么如何辨别这些信息的真伪呢?除了提高个人的健康素养,还需要学会辨别是非的能力。一是查看信息是否为过去的陈旧信息,健康谣言往往具有重复传播的特点,一些陈年旧帖往往在改头换面后被再次传播;另一个方法是查看信息来源和出处,那些证据来源不明、穿插广告、专业性不强、数据不客观的信息,基本可判定为谣言。要相信科学,学会甄别这些生活谣言,走出误区。家庭成员之间也要及时提醒,点破这些谣言的同时,不信谣、不传谣。

提高健康素养有助于识破保健骗局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全生命周期健康理念的普及,老年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关注。老年人对健康的追求度不断提高,但要警惕过犹不及,陷入误区。提高健康素养,有助于识破保健骗局,走出很多生活误区。掌握健康知识、相信现代科学,才不会轻信保健品虚假宣传的功效,才不会轻易被口若悬河的推销员给“洗脑”。在他人推销保健产品时,老人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蝇头小利所吸引而陷入圈套。作为子女,也需要多加陪伴老人,多加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将身体不适的老人及时送医治疗,并向其分享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生活理念。

提高健康素养的目的,不仅是要用科学的方法预防疾病,还包括在面对疾病时,能够积极配合医师的专业治疗,而不是相信所谓的“神医神药”。一旦患病,就要勇敢地面对这个事实。最后结果的好坏,往往取决于个人的健康态度和所采取的回应方式。

除了基因 什么在决定每个人的健康与寿命

掌握《健康素养66条》个人获取健康信息的法宝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每个人的健康与寿命,10%取决于遗传,15%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气候因素(例如酷暑或严寒的环境),60%取决于自己。而这60%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个人的健康素养。健康素养水平高的人更擅长采取更健康的行为,更能够保护自己及其家人免受疾病的危害。

每个人都应该主动树立健康理念

2008年1月,原卫生部第3号公告发布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以健康理念和行为作为切入点,确定了66条可通过健康教育干预、针对公众健康生活方式的基本知识与技能。2015年12月30日,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印发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15年版)》(简称《健康素养66条》),提出了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应该具备的基本健康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健康基本技能。该文件是各级卫生计生部门、医疗卫生专业机构、社会机构、大众媒体等向公众进行健康教育和开展健康传播的重要依据。与2008年版相比,《健康素养66条》重点增加了近几年凸显出来的健康问题:如精神卫生问题、慢性病防治问题、安全与急救问题、科学就医和合理用药问题等。此外,还增加了关爱妇女生殖健康,健康信息的获取、甄别与利用等知识。

从个人和家庭来说,提高健康素养就是为了让自己和家人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提高生活质量,特别是要养成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这对于预防慢性疾病也非常关键。因此,每个人都应该主动学习健康知识,树立健康理念,做健康素养的参与者、实践者和受益者,从而营造健康的家庭环境。

学会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

前段时间,一位老人在飞机上突发疾病,两位医生利用有限的医疗器械自制装置,施行紧急救助,引发广泛热议。事实上,发病时恰巧遇见医护人员纯属小概率事件,幸运者只是极少数。作为非医学人士,提高健康素养还需要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急救技能,对于突发情况下的自救和施救大有帮助。当有人突遇紧急情况时,在急救医生到来之前,应及时开展自救互救,才有可能救人救己。目前,我国公众不仅缺少急救知识、急救技能,更缺乏急救意识、急救设备。例如,判断→打120→按压→除颤,被称为“心肺复苏四部曲”,但由于很多公共场所缺少自动体外除颤器,绝大部分人只能够做到“三部曲”,或者“两部曲”。从现实需要来看,急救应该成为每个人基本的健康常识和生存技能。

健康素养的提高无法一蹴而就

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正确认识健康,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要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注重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动静结合、心态平和、讲究卫生,并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和社会活动。要关注健康信息,积极主动地获取健康信息,并提高理解、甄别和应用健康信息的能力。要科学就医,早诊断、早治疗,选择合适的医疗机构就医。要合理用药,遵医嘱,按时、按量使用药物。另外,要营造健康的家庭环境,家庭成员要主动学习健康知识,亲人之间更要互相提醒、互相帮助,邻里要和睦。

健康素养水平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

健康素养是综合性指标,其提高不同于某一个方面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提高,而是个人整体健康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其中,社会因素包括教育水平、经济水平、社会文化、卫生政策、卫生服务,特别是健康教育服务的提供和使用;个体和群体的影响因素则主要包括文化程度、性别、年龄、经济状况,以及人们本身的阅读理解能力等。人们应该认识到,健康素养水平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

为积极应对当前突出的健康问题,努力使人们不生病、少生病,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健康寿命,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了健康中国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国家层面成立了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制定印发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方案,提出了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合理膳食行动、全民健身行动、控烟行动、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健康环境促进行动、妇幼健康促进行动、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职业健康保护行动、老年健康促进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癌症防治行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糖尿病防治行动,以及传染病及地方病防控行动共15个专项行动。

慢性病患者需做好长期自我健康管理

不良的生活习惯是产生慢性病的一大原因,而在数量庞大的慢性病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尽管懂得一定的健康知识,却也成为了慢性病患者。原来,人有七情六欲,会不顾行为本身的对错及对身体的危害而行事,与健康背道而驰,这是人性的弱点。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认为,“格物”不如“格心”,“知行合一”的理念是指“知”与“行”应保持一致,过程和目的要相辅相成。既要学习健康知识,又要将这些健康知识运用在健康生活中,并严格长期遵守,才能达到健康的目的。而要想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个人的健康素养并积极实践必不可少。

健康素养在其他国家同样受到重视

美国对待肥胖症的措施日本的健康促进与一级预防

健康素养既是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目标,也可以衡量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的结果和产出。作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愈来愈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研究者的重视。受到环境变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各国在健康素养的培养方面都面临着挑战,而发达国家居民健康素养和人均寿命相对不发达国家来说较高,这与发达国家对于健康素养的重视分不开。以发达国家美国和人均寿命最长的国家日本为例,他们在提高国民健康素养方面也出台了很多措施,其国民获取并识别信息的能力等软实力方面也普遍较高。

美国禁止在学校售卖垃圾食品

美国是一个发达国家,但国民在健康方面是个万花筒,健康素养在不同人群中差别很大。美国成年人中,有26%的人患有肥胖症,即身体质量指数(BMI)大于30;有38%的人超重(BMI大于25),两者加起来约占成年人的三分之二。近年来,儿童和青少年肥胖率更是超过25%。究其原因,主要是饮食习惯造成的。为对抗肥胖症现象,美国采取了许多措施,例如禁止在学校售卖苏打汽水类饮料、垃圾食品和糖果等。少数州还通过立法,要求餐馆公布餐食热量、脂肪含量。

美国人对健康的重视意识较高。美国医疗保险名目繁多,其中检查项目占了不少。比起真有病时付出更多的医疗费,其医疗保险公司宁愿出也许查不出问题的体检费。此外,美国许多公司为职工设立了健身房,鼓励职工锻炼身体。社会上也有许多24小时开放的大型健身房,并且这些健身房的会员费不是很高,属于一般市民很容易承受的消费水平。

日本开展“牙齿卫生周”活动

日本是人均寿命最长的国家,而健康素养高是长寿的重要原因。2000年,日本出台了《二十一世纪打造国民健康运动报告书》。2002年,日本又制定了相关的健康促进法。该报告书强调,健康促进运动关注的是“一级预防”,就是通过调整和改善生活习惯,预防与生活习惯有关的慢性病,不像以往那样注重的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等方面的“二级预防”。

在该报告书的“营养和日常饮食”一项中,规定了成年人每天应该吃蔬菜350克以上、食盐10克以下,还对含钙的乳制品等的摄入量也做了规定。为帮助国民了解营养摄取量,日本许多餐馆、公司和学校食堂的菜单上,甚至商场的食品柜台里,都会标注食品的热量和盐分。日本还普遍开展各种健康促进活动,对提高全民健康素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例如,为促进全民的牙齿健康,日本每年用一周的时间开展全国性的“牙齿卫生周”活动。

猜你喜欢

保健品技能素养
保健品知识ABC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保健品“网上忽悠术”揭秘
一次吃10种保健品,真的没问题吗?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劳动技能up up!
今年过节你买保健品了吗
拼技能,享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