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发展导向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教学探索
2020-03-13朱博洋
朱博洋
摘 要: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我国民族意识、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高等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专业。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就业环境的日益复杂,市场越来越需要学科复合型人才,但在高校专业教育中教师往往将重点放在文学理论知识的教授上,很少对学生进行实践综合性培训,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不甚乐观。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在符合当今教育环境的基础上,进行专业教学的应用性转型,改善原有的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能够自主发挥和应用所学专业知识,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
关键词:就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教学实践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各高校的传统文史类学科,旨在培养具有较高汉语和中国文学素养,具备较高阅读、表达、写作汉语能力与水平的人才,其价值并不在于可以直接创造经济效益,而在于其无法估量的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作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虽不能像工程、建筑、医学、会计等专业一样致用方向明确,但作为一门人文气息十分浓厚的专业,其应用性仍是不可估量的。社会对于汉语言文学人オ的期待不断提高,希望他们具备较高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着眼于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汉语文学专业教师要在强化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教学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适应当今社会人才需求。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特点及学习必要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内容上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既研究中国古今历史文化,也研究外国文学历史,涵盖了中外优秀文化遗产,以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为核心,体现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广博知识、较强的分析归纳能力为重心,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质和职业能力基础。
1.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底蕴
汉语言文学有着十分鲜明的包容性,对于多元文化的融合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它不仅涵盖内容广泛,涉及形式多样,且每一类内容、每一种形式都能带给人们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传达出优美的文学意境。徜徉在文学著作中,与不同的作家诗人对话,品阅他们的人生故事,体会他们的人生态度,学习他们的表达方式,研习他们的治学理论……经过积累沉淀,学习者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将作家诗人想要传达的情感、思想融于自我,化为个人的学识修养、精神修养,即形成了学习者个人的文化底蕴。高校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化专业的学习无疑是这样一个脚踏实地的积累过程。
2.提高学生的人生审美观念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文学具有审美的意识形态性。文学是为满足人类的审美需求而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文学以其对美的寻求、揭示、建构和表现,满足了人类的审美需要,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并因此确立了自身存在的根据和价值。人们常说“文学是‘人学’”,文学对人生的把握,对人生意蕴的追寻和感悟,都发生在心理经验的层面上。它在个体的生命体验中,以感性、直观的方式感受着人生的现实。高校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化专业的学习是一场提高人生审美的旅程。
3.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能力是现代社会生活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社交技能。交际功能是文学社会功能中的一项重要功能,它由文学的审美观照功能派生而来。现阶段,大多数人的汉语言文学素养都来自于学校应试教育及课本,日常生活中很难主动去积累。因此,高校应该利用好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身的学科优势,采取有效方式加强对学生汉语言文学素养的大力培养,如语言运用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编辑能力等,促进其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
二、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因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发展历史相对悠久,其专业教学体制和内容较为固定传统,优势是比其他学科积累了更多的教学和发展经验,劣势则是教学模式僵化、教学内容陈旧。对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来说,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不能决定应用能力的高低,知识虽然都有用,但并非拥有知识就可以灵活应用。而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来说,工作能力其实就是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眼下的专业教育中,普遍只重视学科知识目标,甚少关注情感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强调文学理论知识而忽视实践能力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是只注重学生对于汉语言知识和文学形式进行分析,但对于实践应用的训练却少之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理论能力有所提升,对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有不小的帮助,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更是脱离了今后即将面对的工作实际环境,以致于毕业进入社会后对于专业应用生疏无措,还需要用人单位花费时间、人力、物力再培训,不能满足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即时需求。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教学探索研究
1.建立专业型师资团队
专业的师资团队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具有重要影响,高校可从以下几方面增强学校师资力量:首先,设立严格的选拔标准,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师的准入门槛;其次,学校要加强对汉语言文学教师专业、教学水平的培养,通过讲座、交流会、研修等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让各高校老师之间能够互相交流与学习,不断提升教学科研能力;再次,高校还应建立学生与教师相互监督的教学意见反馈机制,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意见进行分析,针对学生个体特点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让其向自身的職业生涯规划发展目标不断靠近。
2.革新传统教学方式
为了进一步提升应用性汉语言文学教学水平,教师应革新传统教学方式,注重选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尽可能减少教师的硬性灌输和学生的机械记忆,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新鲜元素,开展专业课程的教学,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引导学生实现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积极转变;另外,教师要树立平等的教学思想,积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不要一味充当课堂教学的“权威”,而是要通过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实践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出学生的专业学习潜能,让课堂教学过程更加开放与平等,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加放松和自如。
3.强化实践应用能力
强化汉语言文学的实践应用能力,不仅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在扎实的专业基础上具备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具备较强的优势。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的能力核心是“读”“写”“说”,故高校要着重培养学生在写作、口语表达以及信息分析等方面的能力。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情景式教学,模拟招聘现场,锻炼学生口才;模拟公务员考试现场,拟写应用文……通过口才、写作、普通话等素质的现场实操和课后再指导,使学生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自己进行完善。通过实践,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又检验了理论教学成效。
综上所述,在就业发展导向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必须结合新时期复合型人才、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对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调整,让这门学科发挥它的最大功效,把它特有的专业文化特征和历史使命融合到当前各领域的发展潮流中,将美育德育和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和潜力,进而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在他们走出校门后,成为合格的社会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海燕.试议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应用性改造[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121-123.
[2]覃志鸿.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应用性转型探究[J].芒种,2015(7):107-108.
[3]闫娟.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J].陕西教育(高教),2016(8):2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