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科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2020-03-12丁云鹏郭晓琴马彦波曾凡光

管理工程师 2020年1期
关键词:工科国际化留学生

丁云鹏 ,郭晓琴,马彦波,曾凡光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一、工科研究生国际化培养背景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高新科技的国际化竞争日趋激烈,要想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当中抢占先机,就必须培养出一大批高水平的国际化科研人才,抢占科研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要大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1]研究生是我国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的生力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坚实力量和智力支撑,[2]尤其是承担着培养高端人才和科技创新双重使命的工科研究生教育,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应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竞争力和国际交往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国际化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此外,国际上对大学的排名也与其国际化教育息息相关,如泰晤士大学排名和QS亚洲大学排名所用指标中与学生和教员国际化比例直接相关的就占了总指标的10%[3]。

工科是最具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工科研究生要善于发现现有技术和方法中的问题及工程中的盲点,采用科学的方法和创新性的技术手段,解决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的应用性问题,并对其进行深入思考,最终形成创新的理论成果,[4]并指导实践应用。在工科研究生的培养中,强调的是其学习成果的研究性、创造性、实践性和高层次性。[5]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冠华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度增加,资本、信息、技术和人才诸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单纯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本国面对的所有科学技术问题。任何一个国家,谋划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都必然要考虑全球化趋势,根据本国的优势和需求,在竞争与合作中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国际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核心是拔尖人才的竞争,而研究生教育担负着培养拔尖人才的使命,因此,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本文针对工科研究生国际化培养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以期有利于我国工科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工科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对研究生国际化教育越来越重视,国家留学基金委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优秀研究生和研究生导师公派留学。国内一些知名高校在培养国际化研究生中发展迅速,积极与国外高校进行合作交流以引进和吸纳海外优质教育资源,优化学生的国际化培养环境,建立交换生、海外实习、联合培养、双联学位、暑期学校、国际会议以及合作研究、海外志愿服务、素质拓展等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体系,为学生在学期间参与国际交流合作项目提供条件。[6]总体上,虽然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经过多年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即招收少量国外留学生来校学习、邀请少量国外教授专家来校讲学、选派少量研究生出国培养。目前每所高校每年选派的学生数占全体学生总数的比例不足1%,研究生在国内参与的国际交流活动每年不足4次,[7]难以实现“培养大批具备国际化意识、国际化知识、国际化创新科研能力人才”的目标。工科研究生国际化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水平国际化课程较少

总体上,国内高校对工科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课程体系较为健全,但高水平国际化研究生课程较少,包括研究生全英课程和国际一流水平课程。这主要是由于这类课程建设的难度大,而相应的政策和成果认定较少,导致无法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另外,后续监督机制还需健全。

(二)工科研究生英语交流能力和文化适应性较差

英语交流能力是研究生国际化培养和国际交流的基础。相对于文科等其他学科学生,工科研究生的英语普遍较差,英语听说能力特别是针对特定场景(如专业知识学习与传授、学术会议的主持与演讲、学术成果或产品的现场交流等)的听说能力尤为差。这严重阻碍了深层次的国际化学习和交流。另外,研究生培养的时间比较紧迫,学生到国外面对新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往往难以迅速适应。英语交流能力不足和文化适应性差影响了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实际效果。

(三)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不高

我国各个高校对国际化导师团队的建设越来越重视,但普通高校导师队伍的国际教育经历少或者履历单一。高校派出进行访学交流的导师,在国外大都只承担国际科研合作项目的研究,而常常忽略了国外教学领域的研究,[8]对国际化教学工作缺乏深入的了解和实践。另外,国内研究生导师出国交流机会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机会相对来说较少,师资国际化培训的规划、配套和激励等一系列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9]导致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不高,对研究生的国际化培养促进作用有限。

(四)课题导向性差

研究生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在课题的研究工作上,包括文献阅读、实验操作、结果分析和撰写论文等,在有限的在校时间(一般为三年),要想取得好的成绩也是有难度的。而根据国际化培养要求,他们需要出国留学一两年时,由于国内外研究课题的相关性普遍较差,相当于同样时间要完成2倍的工作量。国内外研究课题的脱节使得研究生培养的连贯性大打折扣,不利于课题研究向纵深开展,不利于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水平。

(五)国际化科研平台较少

对于工科研究生来说,能为实验和研究工作提供支撑的平台尤为重要,如国际联合实验室和外籍科学家工作室等。国内的国际化科研平台本来就少,如果遇到国际环境恶化,如贸易摩擦、高端科技封锁等,会导致这些科研平台实际运行不顺畅,基于这些科研平台的国际化交流不能形成常态化趋势,不能为研究生国际化培养充分助力。

(六)留学生招生难度大,过度重视短期招生效果

国际上大学排名指标体系中,留学生的数量是高校国际化程度的重要体现。[3]我国高校研究生国际化教育起步晚,留学生在中国存在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加之不良西方媒体的负面报道,使得国外学生对中国国情和中国文化缺乏正确的理解。此外,我国并不是一个移民国家,因此,到我国求学的留学生总体上不多。一些学校为了扩大留学生的招生,开具了一些不恰当的招生条件。这些做法损害了国家的形象和尊严,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我国高校国际化教育的发展。

(七)留学生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缺乏国际竞争力

以硕士生为例,国内高校的学制一般为三年,与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新西兰等英联邦国家的“一年制硕士”相比,从留学生时间投入与收益的角度来看,缺乏足够的竞争力。[3]在留学生具体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中,由于语言障碍和国情不同,部分课程安排不适应留学生的具体情况。例如,留学生的数学底子普遍偏差,对我国常规数学课程的学习十分吃力。

(八)配套体系不够健全

高校对工科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配套体系还不够健全。例如,对我国高校的学分进行认定的国外高校并不多,研究生联合培养时经常存在到国外学习需重修学分的情况,减缓了培养进度;导师科研经费有限,导致国内能够参加国际会议交流的常常只有博士生,硕士生很少;研究生国际联合培养的激励机制和配套措施仍有所欠缺。

三、培养高水平国际化工科研究生的建议

(一)加强国际化高水平研究生课程建设

为加强国际化高水平研究生课程建设,一方面,加大对研究生全英课程和国际一流水平课程建设工作的支持。对此类课程的授课教师可以增加课时费,适当增加经费支持,并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政策上对他们的工作成绩给予认定。还可以在其出国学术交流或进修选派时,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另一方面,严格把关和评估此类课程质量,监督考核课程的实施情况与反馈效果。

(二)夯实语言基础,增加国际交流机会

国际交流过程中英语水平是基础。针对工科研究生英语交流能力差的问题,一方面,在国内培养时加强英语教学,全面提高研究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参与国际化培养(如联合培养或访问)研究生的英语门槛,如要求合适的托福、雅思分数等。为提高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活动的能力,可在常规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对研究生进行专项教学。例如,对研究生进行不同国家口音的听力训练,以提高不同国别的英语口音识别和适应能力;进行特定场景(如专业知识学习与传授、学术会议的主持与演讲、学术成果或产品的现场交流等)的口语训练,以提高参加国际交流与学习的能力;加强英文学术写作规范和能力的训练,以提升成果发表的国际化能力。

鼓励与资助研究生多渠道参加国际交流,如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实验室互访和短期培养等,鼓励研究生参与导师的审稿工作等学术训练活动,从而提高工科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的成效。

(三)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

为实现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目标,必须培养高水平的国际化研究生导师队伍。首先,优先选拔具有国际化教育背景的老师作为研究生导师,加大外籍教师引进力度,积极支持优秀青年教师到海外研修。导师具有国际视野、关注科学前沿,才能使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和创新性。其次,提升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教学研究能力,为导师提供教学管理知识的学习平台,开展教研讲座和培训等,提升其教学水平。再次,加强国际高校间的合作交流,互派导师访问学习,加强国际研究生导师之间的国际化教育教学交流,吸收国外优质课程及先进思想,从而开阔研究生导师的国际化视野,提升其教学能力。

(四)以导师项目合作为契机,增强国际联合研究的连贯性

无论侧重于基础研究,还是偏向于应用研究,国际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关键在于导师的科研合作。研究生课题选题时可以优先考虑由国内导师和国外导师结合各自的研究特点合作研究感兴趣的课题。对于国家公派留学的研究生,由国家全额出资资助,所以国内导师在课题选择上应该有更大的主动性。然后以导师合作为契机,让研究生在国内国外研究的课题连贯性增强,学习过程中取长补短,课题研究多层次、有深度,充分发挥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优势。

(五)共建国际联合科研平台

对于工科研究生来说,国际化的科研平台是支撑研究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支柱。国家和地方也鼓励国际联合实验室和杰出外籍科学家工作室等国际联合实践平台的建设,并提供相应的资助措施。国内高校也应该设置奖励机制,鼓励相关国家级科研平台的申报,完善相关配套和监督机制,使这些平台良好运行,切实促进研究生国际化培养和交流。

(六)优化留学生招生政策,注重长远发展

由于我国高校研究生国际化教育起步晚,所以在制定相关招生政策与制度时一定要注重长远利益,要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例如,在留学生招生时,鼓励对外宣传,加强在“一带一路”沿线和其他对华友好国家的招生宣传。留学生招生部门应与专业学院充分合作,以现场宣讲结合网络宣传的方式,向潜在的留学生生源提供更为全面和准确的招生信息。

(七)完善留学生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高校可以在不与现有学位授予制度发生冲突的前提下,适当削减学制,如安排留学生春季入学。在留学生课程体系方面,一方面,在保证留学生能够获得学位的前提下,删减部分不太重要的课程,对课程数量和总学分进行压缩,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汉语言课程以及中国文化教育课程的学分。另一方面,适当加大实践类课程比重,突出工科教育特色,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

(八)健全相应配套机制

在推进工科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的同时,高校也应该健全相应配套机制,积极探索实施一系列质量保障措施。主要包括:通过加强国内外高校之间的交流,推进国外高校对国内高校的学分认定工作;根据培养进度,安排学生研读国内外高水平文献资料;鼓励师生在国外高级别期刊上发表英文学术论文,并制定相应奖励措施;鼓励国内教师和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并制定相应鼓励措施;资助研究生出国参加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并鼓励学生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学术报告,拓展学术视野,追踪国际科研前沿;各个培养阶段与国外接轨,并邀请国外专家、学者深度参与研究生培养环节。

猜你喜欢

工科国际化留学生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聚焦港口国际化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