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法的河南省物流业发展研究

2020-03-11张芳芳

管理工程师 2020年1期
关键词:物流业河南省物流

刘 源,张芳芳,肖 楠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管理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一、引 言

物流业是集运输、仓储、搬运和装卸等一体的复合型服务产业。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就是物流业的发展,它对促进生产和拉动消费起着重大的作用。因其与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国内外对物流业发展的重视程度都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国对物流业的发展更是给予了大力支持。近些年来,在政府和各部门的积极发展下,河南省的经济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新阶段。由于第三产业所占据的比重逐渐提高,河南省拉动经济需求的动力转变为加速物流业的发展,同时由物流市场所获得的巨大收益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河南省位处中原的中心地带,在交通上占有巨大的便捷优势,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河南省的发展,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相继被批为国家战略,这些措施为河南省物流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这也说明河南省物流业的发展关系国计民生,因此对河南省物流业的发展做出科学的评价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本文通过多元统计分析法研究河南省物流发展现状,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河南省物流发展的优势以构建能够科学衡量河南省物流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河南省各城市的物流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

二、物流业发展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对省级物流发展评价体系还没有系统的研究,所研究的问题都是建立在对现代物流发展评价体系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国内物流现状并结合国外物流发展的研究理论,学者们提出了各自的观点。麦强盛详细地剖析了影响物流业发展的各种因素,构建了社会经济发展类、交通运输类、生产消费流通类、教育与从业类、道路基础设施类作为5类一级指标,并对广东省物流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评价[1]。王爱红认为,通过建设现代农业物流体系,加强企业自身建设和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这3个方面能够帮助发展河南省现代农业物流[2]。王建周分析了河南省物流业发展具备的政策,交通,产业等优势,提出了促进河南省物流业发展的对策[3]。

起初,学者们的研究大部分都是结合我国物流发展的现状和比较物流业发展的优缺点,然后对物流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学者们希望对物流理论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因此学者们的研究向省域物流发展的方向偏斜,并借助于统计分析方法去探索省域物流。为了研究省域物流的发展,国内学者从省市的物流产业和省市物流发展规划这两个角度提出了城市物流评价框架。牛进运用数据包络方法,以2012-2016年多个省份物流产业的指标数据为依据,计算各省物流业的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从横向和纵向分析了河南省物流业的发展绩效[4]。贾路路和高敏收集了河南省18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发展潜力、基础设施这3个方面的竞争力指标数据,借助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评价了河南省18个城市综合竞争力,将竞争力级别划分为4个类型[5]。王毓慧借助主成分分析法将河南省18个城市物流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并依据各城市的物流发展差异对河南省物流业发展提出了建议[6]。郭国峰和贾雨等使用因子分析法探讨了河南省城市物流水平,由获得的城市排名来规划河南省的两个区域物流中心的建设区域[7]。李杨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河北保定市22个县城的物流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8]。邱斌、刘平和李卫国通过分析江西省的物流综合情况,构建了江西省物流发展评价体系,并对物流业发展进行了排序与分类,运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江西省11个城市的物流发展水平进行了分析, 并针对江西省各城市物流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9]。

由于各自研究的角度不同,学者们提出的指标体系存在一些差异。这是因为学者们期望从多个角度评价国内物流发展情况,希望所获得的评价结果对物流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三、河南省物流业发展的指标选取

根据评价指标选取原则并全面考虑影响河南省物流发展的因素来确定指标,力图建立4大类河南省物流发展一级指标,15类二级指标,这些指标可以从多个方面展示河南省物流发展的现状[10]。(见表1)

表1 河南省物流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1)社会经济类指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GDP)。物流发展最关键的源泉就是国民生产总值,由于它的不断增长,可以极大地刺激物流需求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显示了城镇居民提供快递业务的潜力,表现了城镇居民网上购物的潜力。居民收入的提高和购买力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刺激消费,从而加速推进物流市场的发展。

(2)生产消费类指标。快递业务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批发和零售业总额、粮食总产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能够用来显示人们的社会商品购买力,可以刺激物流需求的发展;快递业务的收入显示了人们网上购物的能力,也表明了物流的发展趋势;批发和零售业总额展示了物流发展的市场能力;粮食是国民的生存之本,粮食总产量体现了农业物流的需求水平,可以直接影响农业物流的发展情况。

(3)交通运输类指标。快递业务量、公路线路里程、货物周转量、载货汽车拥有量、货运量。快递业务量展示了人们的消费能力。河南省拥有交叉全省的9大国家高速公路和20多条区域高速公路,为河南省建设了一个四通八达的物流运输网络。载货汽车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河南省运输货物的能力。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反映了物流市场的发展规模。

(4)人力资源信息类指标。移动电话用户数、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从业人员数、国际互联网用户数。它展现了物流信息化水平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程度。

四、河南省物流业发展的分析与评价

(一)基本数据

根据对应的指标查找《2018河南统计年鉴》,从年鉴中整理出关于河南省2017年的统计指标数据,由此建立表2。

表2 河南省18市的数据

(二)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法是一种化多为少的分析方法,将多个变量化为有明显特征的几个公因子进行表示。最初的数据必须进行标准化处理,这样才能将数据放到同一等级中进行分析。因子分析主要是依据变量间的相关性强弱,将相关性较高的指标分到一组,这一组整体可以看作一个因子。

1. 因子分析的适当性检验

以河南省18个城市为样本,借助SPSS22.0统计软件对因子分析的适用性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KMO and Bartlett's 检验表

由表3可知,KMO检验的数值为0.779> 0.7,这表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联性非常强。Bartlett检验的显著性水平数值为0.000(小于0.05),这表明所选的数据是可用于因子分析的。

表4列出了提取公因子之前和之后的各指标的共同度,表中可以看出提取公因子之后的共同度都在70%以上,这说明提取的公共因子已经基本包含了原始指标的70%以上的信息。另外,大部分的共同度在90%以上,这表明这些指标与其他指标的相关联性很高,这说明因子分析有较强的解释力度。

表4 变量共同度表

2. 提取公因子

利用SPSS 软件从标准化处理的数据中检验提取的公因子数是否合适,碎石图的检验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碎石图

从碎石图中的转折点表明选择三种因子是合适的,左侧三个拐点比较明显,因此可以抽取三个因子。由表5可知,提取三个公因子是合适的。第一个公因子特征值为7.829,贡献率为52.192%,代表了总指标的52.192%的信息;第二个公因子特征值为3.395,贡献率为22.634%,代表了总指标的22.634%的信息,第三个公因子特征值为3.081,贡献率为20.541%,代表了总指标的20.541%信息。这三个公因子的累计贡献率为95.366%, 说明这些因子能够代表大部分原来的信息。

表5 总方差解释表

3.解释因子变量

为了对因子变量进行解释,依据SPSS软件对因子载荷矩阵旋转后得到的载荷矩阵如表6所示。

表6 旋转后的载荷矩阵

从表6旋转后的载荷矩阵得出F1在X1、X4、X6、X7、X8、X11、X13、X14、X15上的载荷都比较高,且都在70%以上。F1涵盖了物流发展的经济因素,运输因素,人力资源和信息水平因素,这些环境因素统称为物流发展综合环境因素。F2中的X10、X12有比较高的载荷,被统称为货运发展因素,它显示了河南省货运条件的发展情况。F3中的X2、X3的载荷也都在70%以上,被统称为经济环境因素。可以看出,经济和货运因素比较突出,而人力资源和信息水平因子却发展缓慢。

对因子变量解释后,需要计算三个因子的排名做比较,利用SPSS软件得到系数矩阵表7,依据表7得出了计算三个因子的公式为:

F1=0.114X1-0.006X2-0.149X3+0.101X4+0.097X5+0.094X6+0.226X7+0.209X8-0.040X9-0.202X10+0.111X11-0.199X12+0.106X13+0.142X14+0.261X15

(4-1)

F2=-0.004X1+0.050X2+0.349X3+0.023X4-0.102X5+0.035X6-0.212X7-0.180X8+0.160X9+0.498X10-0.001X11+0.501X12+0.015X13-0.043X14-0.270X15

(4-2)

F3=0.015X1+0.290X2+0.347X3-0.012X4-0.352X5-0.003X6-0.018X7-0.010X8-0.193X9+0.090X10-0.144X11+0.114X12-0.021X13-0.091X14-0.062X15

(4-3)

以表5中各公因子的贡献率与累计贡献率的比值作为三个因子的权重可得公因子总得分模型:

F=52.192%/95.366%F1+22.634%/95.366%F2+20.541%/95.366%F3

= 0.5473F1+0.2373F2+0.2154F3

(4-4)

将已经标准化的数据代入 F的公式中可以得到公因子的总得分以及城市排序。(见表8)。

表8 因子得分与排序

续表8 因子得分与排序

由表8可以看到,河南省省会城市郑州市的综合得分结果为2.3626,位居第一,这说明郑州市发展物流业具有巨大的优势。洛阳市的综合得分数值为0.6098,虽与郑州有着非常大的差距,但却位居第二;南阳市的综合得分数值为0.1318,位居第三;焦作市的综合得分数值为0.0035,位居第四,这些城市的综合得分居中,说明物流发展水平较好,但有待进一步提高。新乡、许昌、安阳、商丘、平顶山、周口、濮阳、济源、三门峡、驻马店、开封、漯河、信阳、鹤壁,这些城市综合得分结果都处于零分以下,说明这些城市的物流发展程度有待大幅度提高。

(三)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法是利用样本或变量之间存在的某些相似性,根据构建的指标来搜集指标数据,利用搜集的指标数据可以衡量样本之间的相似度,将相似性较高的样本进行聚合。利用聚类法时,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才能使不同量纲的数据进行分析,将18个城市假定为18类,依次合并距离最近的类。通过SPSS处理的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18个城市的分层聚类树状图

图2显示出了聚类情况。从上图可以看出,18个城市可以划分为3大类:(1)郑州可以划分为第一类,(3)洛阳可以划分为第二类,第三类包含(2,4,5,6,7,8,9,10,11,12,13,14,15,16,17,18)这些城市。1代表的是郑州,郑州是政府重点发展的城市,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具有巨大的优势;相比而言,2,4,5,6,7,8,9,10,11,12,13,14,15,16,17,18代表的开封、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许昌、漯河、南阳、三门峡、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济源,这类城市与物流发展相关的单因子得分和综合因子得分都偏低,尤其是南阳、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济源这些城市物流发展的相关设施条件与一、二类城市有很大差距。而二类城市洛阳的物流发展虽不如郑州,但这类城市物流发展基础比较好,物流发展的潜力还是比较大的,但缺乏人才信息资源。

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结果可以了解到,河南省各城市物流发展有非常大的差异,尤其是省会城市郑州,F1的分值为3.78381,与其他城市拉开了巨大的差距,稳居第一,F2的分值为0.16165,相对有些落后,位居第八,F3的分值为1.17633,虽然位居第二,但与排名靠下的一些城市得分差距并不很大,优势并不突出,说明其货运条件有待加强。但郑州市的总得分却远远高于其他城市,这说明其综合实力具有很大的优势,郑州市有良好的综合环境来发展物流,其他城市的综合实力与郑州相差甚远。洛阳市是第二类城市,其在F1的得分和综合得分虽然比郑州低, 但F2、F3的排名却比较靠前,特别是F2的得分位居第一,这表明此类城市的货运交通资源十分丰富,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因此物流发展有巨大的前景。第三类城市在公因子上的单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都偏低,因此物流发展的经济和基础设施条件都急需提高。

五、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注重物流整体规划

郑州市物流业的发展领导着河南省所有城市的物流业发展,其物流规划也会涉及整个河南省的所有城市,物流规划的实现意味着河南省物流的整体提升,有着重大的意义。因此郑州市政府以及各级有关部门应大力推进国家政策实施,合理利用郑州市的区位优势进行布局、统筹规划物流发展的方向,加大力度打造郑州国际航空物流枢纽,打造特色航空物流。同时,郑州市政府应出台各种有利政策鼓励郑州市的物流发展,以郑州市的发展带动周边城市的物流发展,以郑州为中心辐射周边城市。

(二)以产业优势带动物流发展

二类城市洛阳的重点支柱产业是发展物流业的重要背景基础,为了充分发挥其强大的产业背景,为建立更多的大中型物流企业奠定基础,洛阳市政府应该积极打造以产业优势为背景的物流市场,建立以工业物流为主体,贸易物流为支架,农业物流为辅的展现洛阳特色的现代化物流系统。同时,洛阳也应该建立资源配置和整合的协调机制,为物流运输合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保障。三类城市物流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水平较差,应加大对基础设施投入和建设的力度,鼓励大中型企业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物流设备,提升物流运作效率,提高物流服务质量。南阳和焦作的物流发展相较于其他三类城市较好一些,可以大力发展供应链伙伴联盟模式。

(三)加强培育物流人才

人才是发展物流业的第一资源。积极对人才进行专业的教育培训,加强物流人才队伍的建设。首先,物流从业人员的入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采取多种合理有效的方式进行培训,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升物流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其次,高校的物流专业学科建设是培养专业物流人才的后备军,高校能够帮助物流界培养综合性的专业物流人才,为物流界储备更多的物流人才,因此政府和物流界应高度重视和支持高校的学科建设。最后,要培养和引进高水平,高技能的专业人才,政府与企业、高校应共同组建符合当代社会潮流的物流人才队伍,增强物流发展的后备支撑力量。

(四)建立物流信息化体系

建立“互联网+”的合作机制,利用自己的区位优势,加快建立有效衔接的物流网络、信息共享、资源整合等平台,有效利用供应链各环节的物流资源,实现物流各环节的联动作用。同时,物流企业应配套使用现代技术,引进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全面改善物流相关企业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利用互联网为社会提供信息,技术,交易和管理等服务。

猜你喜欢

物流业河南省物流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物 流 业
我国物流业的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
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运输优化
决战“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