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教师如何写好文章
2020-03-12王玉堂
王玉堂
(中共东平县委党校,山东 东平 271500)
著名学者冯长根先生曾经说过:“在多数专业和领域中,成功取决于你已经发表了什么。”[1]文章是思想的载体,理论研究的成果最终要靠文章来体现。可以说写文章是党校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党校教师“重大节点有声音、重大问题亮观点”应有的使命担当。但在具体工作中,不少人往往长于讲而拙于写,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用学术讲政治的效果。对党校教师而言,“拙于写”更多的情况不是理论修养不够,而是技巧把握不好。虽说文无定法,但也并非没有规律可循。元初名儒郝经就说过:“文有大法,无定法。”(元·郝经:《答友人论文法书》)依笔者之见,会写,就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写好,则意味着报刊上有自己的名字,大会上有自己的思想,决策里有自己的主张[2]84。文章之道,其实是思想、灵感与套路的完美结合;思想源于实践,灵感来自思考,套路即为“大法”。
一、拟好题目,让文章引人入胜
“看书先看皮,看文先看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女人有一双漂亮的眼睛可以勾魂夺魄,文章有一个精彩的标题同样让人拍案叫绝。题目要从现实生活中选、从现实问题中选、从个人兴趣爱好和灵感中选。著名报人徐铸成先生说:“一个鲜明、准确、生动的题目,会使文章生色,增加它的力量。如果题目平淡、晦涩、公式化、概念化,那就吸引不了人,文章写得再好,也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3]21一篇高水平的论文,必须要有一个好的标题。拟一个好题目,等于文章成功了一半。“好”意味着新颖、简练、准确,能概括论文的主要内容。论文标题不仅要引人、诱人,而且能够提领全文,准确反映论文的重点与特点、中心与核心,使人一看标题就能知道论文所要表达的内容。
二、列好提纲,让文章层次分明
马克思说,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人在建筑房屋之前就已经在思想上有了房屋的图样[4]169-170。对写作者而言,“房屋的图样”就是文章的提纲。列宁夫人娜·康·克鲁普斯卡娅在谈到列宁写作时说,他“在写文章以前,通常是先写好提纲”,并且有许多文章的提纲有时要改“两遍、三遍”[5]25。提纲就是文章的蓝图和骨架,就是“房屋的图样”。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用什么素材、表现什么观点……,把这些勾勒清楚了,就是写作提纲。有了提纲,才可以围绕主题收集素材、提炼观点、进行写作。
三、备好素材,让文章有血有肉
著名作家冯骥才说:“不是我要写小说,而是我有小说要写。”[6]“有小说要写”就是有素材可写。文章都是由素材转化、升华而来的。没有素材,再高明的人也写不出像样的文章。有人做过估算,如果写二到三万字的硕士论文,至少要收集五万字以上的资料;写超过十万字的博士论文,则要收集或者阅读五十万字以上的资料。李瑞环同志曾在一次座谈会上讲过一个笑话,从前有一个秀才的老婆生孩子在炕上叫唤,秀才写文章没词儿在地下叫唤。老婆生气地问:“我是因为孩子生不出来难受叫唤,你瞎叫唤什么?”秀才煞有介事地回答说:“你是肚子里有东西生不下来,我是肚子里没东西硬要生,我比你更难受呀!”[7]181虽然是个笑话,但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这种不注重积累、没有素材、硬憋文章的人。素材的来源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从书报中来。读书看报时,随手记下其中的精彩观点、片断,日后写作时可以信手拈来。另外,名人名言也是写作的重要素材,恰当地引用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权威性,但引用时务必用心核对原文,并注明出处,以示严谨;实在找不到出处时,可用“古人云”之类的语言进行虚化处理。二是从工作中来。毛泽东同志说过,“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马克思在实际斗争中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概括了各种东西,得到的结论又拿到实际斗争中去加以证明,这样的工作就叫做理论工作。”[8]817对工作中的经验做法、体会感悟及时进行梳理总结,使之上升到理论层面,将来写进文章里既接地气,又有特色、有分量。三是从生活中来。现实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写作素材,也是理论研究的基础,没有生活积累,写出来的文章难免空洞无物、矫揉造作。
四、提炼观点,让文章妙语迭出
“人靠衣裳马靠鞍,文章要靠观点串。”观点是文章的灵魂。一篇精彩的文章,必须要通过几个新颖、精彩的观点串起来。但任何精彩的观点都不是头脑中固有的,而是从实践中来、从素材中来、从思考中来。“人云亦云不是本领,言人未言才是功夫。”提炼观点的能力,其实是一种思想力、思考力和钩玄提要的概括力。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一切较长的文电,均应开门见山,首先提出要点,即于开端处,先用极简要文句,说明全文的目的或结论,唤起阅者的注意,使阅者脑子里先得一个总概念,不得不继续看下去。”[9]292毛泽东同志概括的这种提炼观点的方法,几乎在各类文稿中都可以使用。他写《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第一句话就是“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10]3;写《反对本本主义》,也是开篇亮明观点:“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10]109
五、要素齐全,让文章结构完整
一篇完整的论文,应该包括文章标题、作者信息、摘要与关键词、正文、注释与参考文献等五大要素。标题是反映论文特定内容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组合,一般不超过20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作者信息包括作者署名、作者简介、作者单位(含二级部门)、单位所在城市和邮政编码以及联系方式等。摘要以提供论文内容梗概为目的,篇幅以100-300字为宜。关键词是反映文章最主要内容的术语,对文献检索有重要作用,一般每篇论文可选3-5个关键词。注释用于对文内某一特定内容作必要的解释或说明。参考文献是写作论文时所参考引用的最重要和最关键的文献资料,引用参考文献一般应限于正式出版物,多引用专业刊物、高级别刊物的文章,尽量引用专著和研究性文章,少引用教科书。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要使用最新版本。
六、反复修改,让文章一字难易
老舍先生说:“我的文章写得那样白,那样俗,好像丝毫不费力。实际上,那不定改了多少遍!有时候一千多字要写两三天。”[11]261“玉不琢,不成器。”(《礼记·学记》)世界上没有文不加点的神话,真正的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王安石写《泊船瓜洲》,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一个“绿”字,把春风的作用活画了出来。据说,当初他曾用过“到”“过”“入”“满”等许多字,都不合意,修改了好多次,最后才选定这个“绿”字[12]30。文章不厌反复改,改一遍有一遍的成色,改一次也使自己的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提高一次。“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句。”(南朝梁·刘勰: 《文心雕龙·附会第四十三》)修改,不单纯是修正错误,也是一个进一步提炼观点、凝练文字、加工润色,增加思想含量、提升哲理强度、打造学术精品的过程,必须要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劲头,下足绣花功夫,反复打磨,精细雕琢。
七、及时投稿,让文章公诸于世
写文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发表。要把文章公开发表,既要写得好,也要投得准;写得好需要功夫,投得准则需要技巧。一篇文章,想发表在高层级、高水平的报刊上,除了文章本身的质量要求外,目标报刊的选择十分关键。投稿前,作者要认真研究、反复揣摩目标报刊的栏目设置、行文风格、用稿要求、出版周期、投稿方式等,然后有的放矢。目前绝大多数报刊都是采用国家标准来规范使用标点符号和参考文献著录格式,但也有一些报刊特别是一些学术期刊对稿件的格式要求差别很大。作者在投稿前,必须对照目标报刊的特定要求,对稿件进行适当处理。理论研究需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执着与坚守和“但行耕耘,莫问收获”的洒脱与坦荡。稿件投出后,与编辑适当沟通有必要,但反复催稿不可取。有些作者投稿没几天,就反复催问“能发吗”“发了吗”,长此以往,只会增加编辑的反感,于用稿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