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红色文化资源整合与旅游开发路径探索
2020-03-12胡霞
胡 霞
(中共修文县委党校,贵州 修文 550200)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实践所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时代产物。[1]红色旅游是以红色文化精神为内涵,以各种物态的红色文化资源为载体,组织和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红色旅游以红色文化为灵魂和依托,红色文化则通过发展红色旅游得以保护、开发与传承。
一、贵阳市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现状
红色文化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之分,物质形态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所留存下来的各种实体,如红色文物、遗址遗迹等;非物质形态是指在斗争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制度与精神内涵。这些红色文化资源不仅记录着过去那段浴血奋战的革命历史和革命事迹,还镌刻着具有深刻内涵的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是一笔宝贵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
(一)红色物质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情况
目前,贵阳市共有各类遗址161处,其中全国革命遗址83处,贵州省革命遗址49处,其他遗址29处。按照保护级别来看,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各类遗址4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遗址18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遗址19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遗址31个,未定的有89个。[2]按照利用级别来看,各类遗址中已被列为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0个,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8个。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贵阳市红色遗址遗迹较多,但从保护和利用级别来看仍有许多革命遗址还处于未定状态,若不能得到及时保护与利用,这些遗址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消失。近年来,贵阳市已采取各种措施对红色文化遗址进行修缮与保护,如为确保红色文物保护工作落实到位,制定《贵阳市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管理办法》,实行红色文化遗址遗迹保护看管的属地管理和地方责任制;为确保红色文化遗址不被破坏甚至消失,对中共贵州省工委旧址、八路军驻贵阳办事处旧址、《新华日报》分销处旧址等遗址遗迹进行了修缮和维护,并加强管理。不仅如此,贵阳市还借助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依托乡村旅游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比如,修文县六屯镇大木村,将红军标语墙、红军广场的开发利用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发展避暑经济;该村不但是党性教育基地,还是备受游客喜爱的休闲避暑之地。
(二)红色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情况
红色文化具有丰富且深刻的精神内涵,包括理想、信仰、信念、价值观等内容,只有不断挖掘,才能得以传承与发展。例如,中共贵州省工委是党中央在红军长征途中唯一批准成立的省级地方党组织。省工委旧址在2017年3月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党员干部及青少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平台。省工委旧址纪念馆推出了“中共贵州省工委斗争纪略展”,通过概括贵州省工委的革命活动,着重介绍贵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战、赢得解放的光辉历程,进一步挖掘革命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又如,2016年,贵阳电视台通过拍摄制作纪实片《红军长征·贵阳足迹》,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重温革命历程、弘扬长征精神,营造红色文化氛围。贵阳市还通过利用“两学一做”APP平台,专设“红色贵阳”一栏,讲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以激励广大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此外,贵阳市各区(县)也在充分挖掘各自区域内的红色文化资源。例如,乌当区、云岩区通过编辑出版《峥嵘岁月》《红色足迹》《红色云岩》等红色文化书籍,加强对区内红色文化资源的发掘和整理;云岩区还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编写《信仰与精神》小红书,专门邀请贵州省话剧团编排《信仰》《布衣将军》等话剧,打造“红色课堂”,传播红色精神;修文县则以干部教育培训为重点,针对县内已有的红色文化资源,县委党校开发了以“重走长征路·传承长征魂”为主题的红色文化体验式教学,让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领悟长征精神,弘扬革命传统。
二、贵阳市红色文化资源在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开发力度不够,红色旅游品牌难以打造
一是红色物质文化资源的保存与开发令人堪忧。红色文化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但由于多年来对红色物质文化资源的保存保护不够重视,或是受自然环境的侵蚀,或是年久失修、无人看管,或是因城市经济、乡村建设的发展需要,导致一些遗址遗迹已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比如,云岩区原中山公园、三桥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修文县月华山净室寺朱德将军指挥部旧址、龙场镇红二、六军团指挥部旧址等;同时,对已开发的多数红色文化遗址仅限于对纪念馆、纪念广场、铜像、故居旧居的打造,未充分利用声、光、电及3D等先进技术进行展示,未开发出旅游企业、旅游商品、文化产品等红色旅游产业,无法提高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二是红色资源分布分散,开发难度大。当前,贵阳市红色文化遗址分布分散且大多处于农村地区,交通不便,开发难度大,目前仅有息烽集中营作为红色旅游品牌打造。三是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人才匮乏。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离不开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一方面从事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人才较少,主要以贵阳市党史研究室的工作人员和各区(市)县党校教师为主,并且重点在于挖掘红色非物质文化资源,对红色物质文化资源的保护及红色旅游品牌的打造研究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具有高素质专业化的红色旅游人才较少,贵阳市大多数革命遗址处于未开发状态,对红色旅游人才的培养相对滞后。
(二)资源利用率低,各区域红色资源整合力度不够
一是红色文化资源的管理处于交叉管理甚至是无人管理的状态。虽然当前贵阳市已出台了《贵阳市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管理办法》,但未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在保护管理的过程中,一些遗址处于双头管理下,容易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而对另一些尚未进行登记的红色文化遗址的保护缺乏明确规定,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其开发利用率自然较低。二是各区域红色资源“各自为战”,未形成集聚效应,缺乏区域合作意识,未形成优势互补的集聚效应。例如,息烽县以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为龙头带动县域内周边自然生态、特色乡村等旅游资源的发展,着力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云岩区、清镇市、修文县等区(市)县则围绕各区域内现有的红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从干部教育培训出发,着力打造红色文化现场教学、红色文化体验式教学,目的在于使党员干部增强党性锻炼,提高党性修养。三是各区域红色文化未与其他文化相融合,缺乏生命力和竞争力。贵阳市除红色文化之外,还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等其他文化,但在开发利用红色文化的过程中,展示内容单薄,表现手段单一,并未与其他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实现多元文化的融合性发展。
(三)红色旅游相比生态旅游发展不充分
一是红色文化旅游宣传不到位。红色文化旅游景点是否备受关注,红色文化内涵是否深入人心,旅游宣传极其重要。当前,贵阳市在旅游宣传方面,主要以自然生态旅游为主,对红色文化旅游宣传较少,因此外地游客只知道贵阳有青岩古镇、天河潭景区、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息烽集中营等旅游景点,却不知道贵阳还有中共贵州省工委旧址、《新华日报》贵阳分销处、达德学校旧址、贵阳“双十一惨案”革命烈士就义处等红色旅游资源;同时,宣传方式较为单一,缺乏创新,贵阳市多数红色旅游景点主要以党员干部的参观接待为主,仅重视在报刊、电视、网络上对重大活动进行宣传,未利用好大数据的优势开展长期的、跨区域的宣传,使外地游客甚至本市市民知之甚少。二是红色文化与生态旅游未形成合力。从区域红色文化旅游景点来看,贵阳市红色文化旅游与临近的遵义相比,无论是红色资源的挖掘还是旅游宣传、精品路线的打造,都显得较为单薄;从贵阳市全部旅游景点看,红色旅游并未与绿色旅游形成合力,各景点之间并未做到相互协作,自然生态旅游明显占优势。在周边自然生态旅游的压力下,红色旅游景点常以“配角”的地位出现,或是淡忘于人们的视野之外,缺乏竞争力。
三、推动贵阳市红色文化资源整合与旅游开发的路径
(一)“红色资源+旅游产业”,实现红色旅游开发融合性发展
红色文化资源要发挥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价值,只有走产业化、市场化的道路,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才能激发活力,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一是深度发掘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旅游功能。一方面,深度挖掘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通过采取案例教学、情景教学、体验教学等方式,开发特色课程,让游客通过体验革命年代的“战火硝烟”,加深对贵阳市红色文化的印象。另一方面,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红色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在现有的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以红色文化引领带动全域旅游的发展。比如,开阳县目前正在着力打造以茶山关、楠木渡等红军渡口为中心的乌江红色景区,以水口、龙坑等红军渡口为中心的落旺河红色景区,以马头寨红军标语为中心的禾丰红色景区等一批红色旅游景区,以此来丰富红色文化的旅游功能。
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精品旅游环线。要加强贵阳市红色文化旅游景点的吸引力,首先在现有的陈列馆、纪念广场等硬件基础设施上,加大资金投入,运用声、光、电等先进技术展示红色文化资源,让游客能够停下脚步细细回顾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深刻领悟红色文化所散发出的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其次,针对红色文化资源分布分散的特点,完善红色文化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及相关的配套设施,并将其纳入全域旅游环线,在旅游环线上尽可能地覆盖红色旅游景点,增强红色文化旅游景点与其他景点之间的良性互动,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三是加强红色旅游人才资源的培养。人才是第一资源,发展红色文化旅游需要一批优秀人才作为支撑。一方面加强红色文化科研人才的培养,充分调动党校、高校党史党建教师的积极性与参与性,整合人才资源,立足当前贵阳市红色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通过举办红色文化学术研讨会、红色文化博览会、红色文化书展会等,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红色文化旅游品牌的打造等方面的研究,为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支撑;另一方面加强红色文化旅游人才的培养,即培养一批懂管理、善经营、能策划、会技术的综合性人才,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优秀讲解员队伍和出色的导游队伍,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各区域的红色文化资源,发展具有各地特色的红色文化旅游产业,提高红色旅游服务质量。
(二)“区际整合+区内重组”,实现红色旅游开发区域性发展
开发红色文化旅游不是简单地扩大规模,而应立足长远、打破界限,加强区域之间的交流合作,进一步优化红色文化资源,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价值功能的最大化,走区域性联合发展道路。一是各政府部门要加强管理,提高区域合作意识。其一,各区(市)县政府内部应理清管理头绪,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明确一家主体单位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分级分类管理,避免多头管理带来的推诿扯皮问题;其二,各区(市)县政府在开发红色旅游时,应从全市的旅游发展考虑,增强大局意识,强化区域间的合作与协作,实现与周边区(市)县的联动互补。
二是将各区域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为进一步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整体效益,各区(市)县可采取就近原则,整合物质、人才等方面的资源,与周边2-3个区(县)进行合作,打造精品线路。同时,各区域之间可将性质相同、精神内涵一致、故事相连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例如,红军长征经过贵阳,红二、六军团从修文经清镇到黔西,修文县和清镇市在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时,可打破地域界限,联合打造红色文化精品课程,开展以“重走长征路”为主题的红色旅游活动,增强群众的体验与感悟。此外,在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名录中,贵州省所占的3条路线中有2条均以贵阳市为起点,因此,贵阳市应跨区域加强与遵义市、黔南州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好的经验和做法,发展本区域内的红色旅游产业,实现跨区域平衡发展。
三是实现区域内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等多种文化的整合。在某些区域内红色文化略显单一,而传统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却占优势,若将红色文化与其他文化进行重组,不仅有助发挥红色文化资源所具有的功能和作用,还有助于推动红色旅游的深度发展。例如,修文县本地的特色资源是阳明文化,但亦可将阳明文化与红色文化相结合,以采取“阳明文化现场教学+红色文化体验式教学”的方式,集参观、教学、体验于一体,让干部群众在感受阳明心学魅力的同时,也能感受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又如:花溪区高坡乡民族风情浓厚,有苗族“四月八”、苗族婚俗、斗牛、吃新节等民族风俗,同时也是红军居住之地,红军在这里留下了“反对国民党的卖国政策”等标语,被列为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可将红军标语墙的开发利用与民族风情有机结合,增加一些红色体验项目,在民俗文化中赋予红色文化以丰富内涵,让游客在红色体验中磨炼意志,陶怡情操。
(三)“红色资源+绿色生态”,实现红色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
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文化,是构建贵阳市城市人文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唯有将红色资源与自然环境资源相结合进行开发。一是充分运用大数据推动红色旅游的开发与传播。应改变传统的旅游开发理念,树立“以大数据分析大旅游”的观念,运用大数据分析红色旅游的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提高红色旅游服务;运用大数据拓宽红色文化的传播途径,为游客提供了解贵阳市红色文化的渠道和平台,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
二是将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整合进行宣传。从贵阳市红色文化景点的分布来开,其周边都有可依托的自然资源,这些自然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比如,修文县大木寨红军标语,其周边有开阳云山茶海、修文桃源河漂流,很多游客热衷于风景优美且带有休闲与娱乐的自然风光,而对临近的大木寨红军标语不知或知之甚少,这对红色文化的传播无疑是一种浪费。因此,将红色文化与自然资源相结合,对其进行捆绑推介,加大对红色旅游景点的宣传,不仅有助于红色文化的传播,还有助于实现各种旅游资源的融合性发展,丰富游客的游览体验。
三是将红色资源与绿色生态相融合,推动“红色+绿色”旅游开发。近年来,就全国的红色旅游胜地而言,遵义、井冈山等地走“红色文化+绿色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红色+绿色”旅游产业链,不仅传承了红色文化,也实现了绿色发展,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样,贵阳市作为生态旅游城市,针对党员干部,应充分利用独特的红色资源和绿色生态,致力于探索党性教育和生态文明建设教育的新途径,精心规划路线,打造“红色传承+绿色发展”培训基地,通过创新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让党员干部不仅受到红色精神的洗礼,也能感受绿色生态的魅力。针对一般游客,应从游客的心理需求出发,充分利用好分布在各村落的红色文化资源,挖掘红色文化精神及绿色发展内涵,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发红色旅游及绿色生态产品,让游客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获得多样化的体验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