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国家凝聚力发展的新向度

2020-03-11黄红生殷宇冰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凝聚力特色时代

黄红生,殷宇冰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 广州 51202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一场深刻的国家凝聚力定向变革运动,它按照实践逻辑,将内蕴的新时代精神伸向国家凝聚力各个层面,使核心、保护层、基础层等发生深刻变革,引发新时代国家凝聚力发展向度的新走向,深刻揭示新时代国家凝聚力发展新向度具有极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国家凝聚力的发展的历史嬗变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已经走过70年历程,纵观当代中国的发展,大体经历了社会主义探索、改革开放、新时代三个阶段。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领导人、发展方略和取得历史成就等等,聚合了不同的国家凝聚力,形成了不同的国家凝聚力向度,推动国家凝聚力三次走向高潮。

近代以来,代表不同阶级的仁人志士,都有救民爱国的主张。资产阶级改良妄图通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达成中国自强。由于改良派没有孕育发展自己强大的力量,寄希望于封建顽固势力的支持,在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之下,最后戊戌六君子溅血法场,宣告失败。围绕着对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批判,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试图通过暴力推翻清王朝,实现资产阶级民主等方式,保障民生,强大中国。但是,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使得辛亥革命、北伐战争等成果被袁世凯、蒋介石窃取,最终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面貌。苦难的中国仍然一盘散沙,广大民众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各种势力阻碍中国发展,不能形成强大国家凝聚力。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从此,中国有了中国共产党,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经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毛泽东以超人的战略眼光和丰富的领导智慧,领导全党全军全国人民打败了蒋家王朝,将美军及其联合国军队打到三八线以南。不仅确立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思想,而且建立了新中国,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立初期的辉煌成就。思想有定海神针,前进中就能踏石留印。毛泽东在军事、外交、哲学、诗词等方面的修养和能力等人格魅力已成为中国公众心目中经典的领袖形象,这种领袖魅力成为那个时代的国家凝聚力之一。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3亿农民分得7亿多亩土地,翻身农民十分感恩党和毛主席。人民翻身得解放,成为国家主人,以极大热情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全国人民同心同德,胜利完成第一、二个五年计划。抗美援朝中,美军飞机的肆意轰炸,毛岸英不幸牺牲。在中南海,毛主席曾经拉着黄继光的母亲的手说,我们都牺牲了一个儿子,他们很光荣,我们都是烈属……朴实而直白的话语,折射毛主席无比光辉的人民领袖形象,这样的领袖,可谓大公无私,为了国家安全,可以舍弃儿子,正是这种人格魅力,才激发一股巨大的不怕牺牲力量……一个毛岸英、黄继光倒下去,千万个志愿军站起来,他们前赴后继,英勇无畏的英雄事迹,极大激发了全国人民抗击美帝国主义的热情,极大地团结了广大民众,激发一股无以伦比的英雄主义和爱国热情,它与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等优异成绩交汇在一起,推动新中国国家凝聚力发展走向第一个高潮。

改革开放时代,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展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此,中国人民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中国经济和社会连续40多年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选举了以江泽民总书记为核心第三代领导集体,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继续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推向二十一世纪。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加快改革开放,克服困难和挑战,形成科学发展观。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国家事业推向新的高峰,这是新中国国家凝聚力发展的第二个高潮。

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习近平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同时,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思想,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时代。所谓新时代是指我国正处于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新时代、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正处于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正处于我国日益接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因而也是国家凝聚力发展的新时代。踏进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大胆改革,不断创新,成功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崭新篇章。新时代新的伟大事业将新中国国家凝聚力发展推向第三个高潮。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国家凝聚力核心,增强了国家凝聚力活力,引领国家凝聚力定向绽放

经过反腐败斗争,党和政府廉洁自律情况明显好转,全国人们也衷心拥护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经过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我国综合国力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18年我国GDP总量已经达到90.03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人均GDP为64520.7元,排在世界第72名。我国制造业体系最为完善,排在世界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领导地位更加巩固。人民福祉显著提高。

深入推进实践,需要伟大的理论来指导,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因为它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先进文化,是凝心聚力的国家行动纲领。因而,也为国家凝聚力核心层面注入了新鲜活力,引领国家凝聚力定向绽放。那么,为什么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是当前中国国家凝聚力的核心呢?

首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具有强大的科学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来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辩证统一关系。自五四运动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史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强大的、科学的,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伟大成果指导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国就能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国家凝聚力就会不断增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不断完善、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形成,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织部分,具有强大的科学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增强国家凝聚力,首要的是要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所以,如果把国家凝聚力共同体划分为核心、保护层和基础层三个层次,那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疑位于核心层。

其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很接地气,具有实践性。这种地气就包括习近平从政的正定、福建、浙江、上海的地气,也包括中国其他地区的地气。地气的一端是习近平早年从政实践。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他能够深入调研,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多年从政磨砺,释放出犀利的锋芒和温馨的芳香,体现理论“地气”旺盛的活力。地气的另一端是习近平的领导魅力。我们曾经见到诸如“三下上党”“马上就办”“数字福建”等图片,也听到习近平当年从政时很多感人事迹,图片和事迹再现了习近平独特眼光、亲民的情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践行者巨大的创造勇气。这些不仅为中国建设描绘蓝图,也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和发展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作出了决定性贡献。这种核心思想因为接地气,与外贯通一气,能够团结党、政府和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干大事,也为中国国家凝聚力的发展壮大作出贡献。

第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重大科学决策,具有指导性。十九大之后,习近平为首的党中央,为推进改革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因城施策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取消或停征中央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35项,收费项目再减少一半以上。在关系民生重大领域进行改革,包括户籍制度、公共卫生、生态环境,以及知识产权等。同时,大胆开放,继续推动“一带一路”战略,亲自主持设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规划上海建成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全球数字贸易港等等……改革开放的无处不在是科学的决策,这些科学决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形成的产物,也是国家凝聚力的定向绽放。

第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丰富发展,具有创新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蕴丰富创新思想,2019年1月21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习近平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把创新思维放在十分重要位置。他还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1]让创新思维成为一种习惯和本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早日实现。

总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内讲政治,有效团结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外加强军事和外交,有效威慑敌人,团结了友邦,国家凝聚力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定向绽放。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国家凝聚力保护层,规划国家凝聚力建设,塑造国家凝聚力工程

国家加强对于国家凝聚力核心的保护,通过国家力量加强国家凝聚力工程建设,由于国家凝聚力工程建设属于中间层(保护层),中间加厚,增强了国家凝聚力,也就保护了核心层。

首先,问责制成为保护核心的保护层。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为党的问责工作提供了制度遵循,使“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失责必追究”;推动失责必问、问责必严成为常态。既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也维护了党的权威,保护了核心。

其次,模范工程成为国家凝聚力工程。2014年2月27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法案,将每年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并举行国家纪念活动。这种对英雄和先烈的缅怀和歌颂,体现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有助于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凝聚人心,培养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力量。今年国务院第一次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表彰了模范集体。通过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作出贡献的单位,调动了积极性,团结了各民族,极大地的推进国家凝聚力发展。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党中央首次颁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隆重表彰一批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其中授予于敏等“共和国勋章”;授予于漪等国家荣誉称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立在那里,一代代人将不断继起,中华爱国魂源源不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在爱国榜样的激励下,江山代代有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最后,加强红色文化工程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文化建设引领国家凝聚力建设。特别是注重加强红色文化工程建设,重视红色设施、遗址和基地的保护利用,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为加强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遗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全国举办了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各地电视台都推出红色家书节目。井冈山、延安、大别山、沂蒙山等都留下总书记的脚印,各地政府纷纷拨资金,打造红色博物馆、红色景区、红色旅游点,一些老红军、老八路、老解放军及其后代充当了讲解员,讲好红色故事,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大有祖国山河一片红气势……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人民为中心,巩固基础层,以打赢三大攻坚战增强国家凝聚力

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人民有力量,国家才有力量;国家有力量,人民更有力量。人民是一国之力量的真正力量,是国家凝聚力的基础构成,增强国家凝聚力,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巩固基础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人民性作为最鲜明的本质特征和理论品格,始终体现以人民为中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所做所为充分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党的十九大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围绕实现这一目标,党中央采取一系列措施,特别是提出了要打赢三大攻坚战,以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来巩固国家凝聚力的基础层。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既关乎党和国家大局,又关乎百姓千家万户,是回应民众强烈呼唤的民生工程,是体现浓浓人民情怀的民心工程。通过打好这三大攻坚战,践行党的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从而增强党的群众基础,形成人民真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核心力量,增强党的凝聚力。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可以保护国家和人民财产。目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中,最为关键是化解金融风险,保护百姓金融财产。2017年以来,美国动不动以各种借口,制裁别国,甚至扬言,不听美国指挥,就剔出SWIFT结算体系。法国外交部11月30日发表声明说,法德英三国作为INSTEX结算机制的创始国,双迎比利时、丹麦、芬兰、挪威、荷兰和瑞典加入该结算机制的决定,这明确地表达了欧洲另辟新路的决心。当然,中国也要有所准备,根椐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的报道称,中俄印三个国家,正在开发一种可在SWIFT结算系统断连的情况下,接替运作的电子结算方试。只要能够摆脱SWIFT系统的控制,就增加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筹码。当然培养自己的顶级金融大师和金融安全卫士,组建金融国家队,也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措施。

开展精准扶贫工作,集中力量解决贫困地区、贫困人口问题。目前,精准扶贫阶段性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但是扶贫决战没有最后完成,目标不变,力度不减,监督不停,协力奔小康、同心谋共富不能丢。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果真如此,中国将率先实现联合国2030年的减贫目标,这对于推进全球减贫事业、改善全球治理具有重大意义。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模式在世界树立了典范,为东方文明提供了脱贫理论支点。目前,我国实现了东部发达地区267个经济较强县(市、区)结对帮扶西部406个贫困县。推行打破区域藩篱、统筹精准扶贫的区域合作,使脱贫工作取得重大成就,按现行农村贫困标准,2013至2018年我国农村减贫人数分别为1650万人、1232万人、1442万人、1240万人、1289万人、1386万人,每年减贫人数均保持在1000万以上。六年来,农村已累计减贫8239万人,年均减贫1373万人,六年累计减贫幅度达到83.2%,农村贫困发生率也从2012年末的10.2%下降到2018年末的1.7%。[2]这种力度和成绩从所未有,必将获得更多人民的支持。

防治污染,打赢蓝天保卫战,可以净化空气和中国环境,增加体质生态产品供应,让人民享受健康、安全的生活,防止一些呼吸性疾病等,促进人民健康,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提高人民群众的舒适感、幸福感、安全感。从而增强人民对国家的满意度,增强国家对人民的向心力、凝聚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环境更好是国家软实力增强的表现,也是国家凝聚力发展的重要指标。十九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之后,政府整治了高耗能、高排放企业,走低碳、高效、高质量发展之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中国广袤的地域,一定会天更蓝、山更美、水更清,一个美丽的中国将惊艳世界,而这些,无疑增强了国家对外的吸引力。

五、新时代赋予国家凝聚力理论的新创新

(一)国家凝聚力概念创新。以往有人把国家凝聚力定义为在国家形成和发展中维系国家与国民紧密关系,形成国家有机统一的力量的总和。进入新时代,必须把新时代内容赋予国家凝聚力概念。因为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阶段,因而,也要把富强的内容加入国家凝聚力概念。所以,国家凝聚力应该定义为“在国家形成和发展中维系国家与国民紧密关系,形成国家有机统一和富强的力量的总和”。

(二)必须提出国家凝聚力共同体概念。研究国家凝聚力,有个前提,那就是存在国家凝聚力。它能凝聚成一个群体,包括主体即组织、群众,也包括客体即国家机器、组织体系、制度等等。在主体中,有一个特殊群体-研究国家凝聚力的学者群体,他们最容易形成共识,形成研究的共同纲领。我们把认同存在国家凝聚力,并且认为国家凝聚力能把主客体凝聚起来的共同体,定义为国家凝聚力共同体。从民族凝聚力共同体-国家凝聚力共同体—人类凝聚力共同体是一个有机的、历史的发展过程。

(三)必须探索国家凝聚力范式和层次结构。国家凝聚力范式是一套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紧密联系,又有区别的话语体系,可以融合各种学术思想,可以分为核心、中间层和基础层三个层次。科学研究国家凝聚力,需要防止核心硬化,中间层分化、基础层边缘化趋向,要把核心、中间层、基础层有机联系起来,成为具有可通约性的有机整体,不断形成合力,增强凝聚力共同体的向心力和整合力。当然还有跨越层次的复杂性问题也是值得深入研究。

总之在国家凝聚力核心话语体系中,围绕核心,讲活核心,盘活中间层,加厚保护层,拉近基础层,就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建设凝聚力工程,以人民为中心,拉近基础群众的距离,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同时使三个层次之间相互贯通,极大地提高国家凝聚力。

猜你喜欢

凝聚力特色时代
特色种植促增收
“如此凝聚力”
论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团队凝聚力的提升
中医的特色
对增强兵团凝聚力吸引力的研究
论增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机制建构
完美的特色党建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