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升级远程医疗数据平台助推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建议
——九三学社贵州省委在贵州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的提案
2020-03-11
一、贵州省县域医共体与远程医疗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紊乱
管理体制不顺畅,上传下达难到位,缺乏系统的医共体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县乡村医疗机构之间的医疗协作和完整的医疗配合难以实现。作为医共体牵头单位与其成员单位在管理体制、隶属关系和人财物等方面有较大的壁垒和阻隔,这种貌合神离的医共体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和医改的推动才得以形成。若医共体牵头单位为民营医院,与其成员单位公立乡镇卫生院或村卫生室,在管理体制、隶属关系和人财物等方面也存在更大差异,很难达成利益一致与契合,同样也有梗阻。
(二)服务能力低下
主要有硬件(设备)投入不足和软件(人才)没升级两方面的因素。县级医疗机构设备不足和仪器简陋主要反应在CT、MRI和DSA三大件上,保守计算覆盖率分别为90%、75%、50%,乡镇村卫生室心电图、摄片和B超三小件覆盖率不足50%,即便有也不会使用。医疗人才方面不仅县级医疗机构缺人,乡镇村卫生室更加紧缺,有执业医生执照的不到30%。
(三)信息平台梗阻
乡村民众健康信息管理没有实现互联互通,影响分级诊疗推行。如果只能解决绝对的距离,可以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远程会诊;但是日益增加的患者需求尤其是急危重症在关键时刻的需求,由于时间而导致的相对距离却使得一般意义上的远程会诊此时显得无可奈何。除了远程会诊,还要远程教学、远程手术。目前后面两种功能还有待提高。
二、对策与建议
(一)构建政府主导的数据管理
推行县乡村三级“一体化”管理模式,组建县域中心医院(县医院+中医院),中心医院院长(法人)由卫健局局长(或常务副局长)担任,将县医院和中医院的人财物进行整合,统一纳入中心医院统一管理,建立中心医院全面直管基层人财物的紧密型医共体管理机制。乡与村的医疗机构由中心医院委派或依次下沉进行管理,五年为一届,根据业绩晋升晋级的考评机制。推动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以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建立分工协作机制、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理顺双向转诊流程为重点,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形成整体效益,建立统一的组织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以信息化为支撑,构建治病防病为一体的医防融合机制,打通医疗机构领域的“信息孤岛”,实现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联动改革、协同推进、同步完善。
(二)提高中心医院的服务能力
首先要提高中心医院财政保障。建立科学财政投入长效机制,政府负责公立医院的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其次是深化“三级联动”,增强中心医院内生动力。调整医保医疗医药价格结构。按照“控总量、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的原则,在医药总费用合理增长的基础上,完善药品耗材采购使用机制,对药品耗材采购环节降低虚高价格、诊疗环节减少不合理使用和减少不合理检查化验腾出的空间,主体用于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同步落实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后的医保支付政策,医疗服务价格调整部分,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提高县乡村三级医务人员服务薪酬。提高中心医院服务能力,设备更新也是另一重要抓手,尤其是一些与危急重症疾病相关的关键设备,纳入考核管理层人员的核心指标。提高中心医院服务能力,技术培训缺一不可,建议开展合作培养。鼓励中心医院与三级及以上医院科室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依托上级医院管理、技术、人才、信息等优质资源下沉,推进重点学科建设,真正落实“治大病”功能定位,整体提升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同样可以县级到乡级、乡级到村级的内部委派式服务或帮扶;也可以村级到乡级、乡级到县级来培训或学习,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与服务能力。
(三)打通中心医院的数据平台
应用省市县的医联体的远程医疗数据平台来指导县乡村医共体数据建设,构建县域医共体疾病卫生健康数据库。将教育—预防—医疗—康复—管理一条龙式的医疗健康服务有机联系,把医疗健康服务向群众生命健康全周期服务全流程能够在县域医共体一站式完成。进一步加强预防理念,重点围绕新生儿出生后,办理出生医学证明、预防接种、户口登记、医保参保等事项,推动实现跨部门事项联办,将数据共享。在医疗和康养方面充分对接数据平台,大量降低医疗成本,达到深化医疗改革真正目的。
(四)升级远程医疗平台的效能
县域中心医院的服务能力可否将县乡村医疗服务能力同质化,目前最有效、最直接、最快速的方案应该要借助远程会诊医疗平台,同时解决绝对距离和相对距离两种距离。升级发展移动、便携、全工况的会诊系统,弥补我国目前的远程会诊设备基本停留在点对点(不移动、不便携)、定时开关机(不是全工况)、固定单位(会诊能力有限)、固定区域(服务患者有限),既没有能达到技术上的指标(解决不了相对距离),也没有能打破固有的区域概念(人为制造了绝对距离)。这一问题得到解决,县域医共体建设会迈出坚实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