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动观理论探析
2020-03-11陶志勇
陶志勇
(中华全国总工会,北京 100865)
劳动观是唯物史观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涉及劳动的论述颇多。从一定意义上讲,马克思的思想体系就是围绕劳动问题展开的。劳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范畴。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积极继承并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立足新的时代方位,本文试图从劳动历史、劳动价值、劳动实践、劳动正义、劳动幸福、劳动教育等多个视角,对新时代劳动观进行系统深入的理论探析。
一、劳动历史观:“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① 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http://www.qstheory.cn/2019-04/24/c_1124408709.htm ,2013-04-28.
(一)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
人类历史的产生与劳动的产生是同一个过程,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劳动史。马克思深刻地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1页。唯物史观揭示了劳动是人类社会产生的基础和前提。劳动把人同动物区别开,把人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劳动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在劳动的直接推动下,人类经历了从早期猿人到晚期智人的发展过程。劳动促使人类的脑量不断增大优化,使人类体态特征越来越区别于猿而近似于现代人,而且使劳动工具日益改进和多样化,物质生活逐渐丰富起来,人类还因此拥有了独有的精神生活。①刘向兵等:《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论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10页。
(二)劳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劳动创造世界,这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经典论断。劳动决定着社会的产生、变化与发展,人们在劳动中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有了人类的劳动,有了满足人类生存必需的前提,才产生了生活和历史。不仅人类是劳动创造的,而且社会也是由劳动创造的。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劳动是人在外化范围内或作为外化的人的自为的生成。同时,劳动创造了工业、科学、艺术等社会的整个历史。马克思高度评价了劳动在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伟大意义,认为劳动是人类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社会实践。离开劳动,无论是物质生产还是精神生产,乃至人类自身的生产,都不可能产生和存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正是千百万的劳动人民以辛勤劳动把人类文明不断推向前行。恩格斯说过,马克思是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三)劳动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
劳动是生产的真正灵魂,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得以实现的中介,这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一个极其深刻的论断。马克思强调:“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73页。人在改变外部自然的同时,也使人自身得以改变和完善。恩格斯指出:“历史破天荒第一次被安置在它的真正基础上:一个很明显而以前完全被人忽略的事实,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6页。马克思以异化劳动理论为基础,从资本主义社会实际出发,批判异化劳动、批判资本,揭示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和压榨以及对人本质的扭曲。马克思在深入考察人类文明史时发现,古往今来,人类一切生产实践活动都不是由单个的人来完成,而是以共同劳动的方式来完成的。无论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是人类在共同劳动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世界而形成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历史观,做出了“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⑤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http://www.gov.cn/xinwen/2015-04/28/content_2854574.htm ,2015-04-28.“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①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http://www.qstheory.cn/2019-04/24/c_1124408709.htm ,2013-04-28.“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由之路”②习近平在乌鲁木齐接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代表时的讲话,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501/c1001-24963797.html ,2014-04-30.“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③习近平同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http://cpc.people.com.cn/n/2013/1024/c64094-23308870.html ,2018-10-29.等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劳动的历史价值、历史地位、历史意义,为科学揭示“历史之谜”提供了理论进路,为“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提供了理论支撑,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劳动价值观:“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④ 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http://www.gov.cn/xinwen/2015-04/28/content_2854574.htm ,2015-04-28.
(一)坚守劳动价值论--劳动是价值创造的源泉
劳动,作为人类社会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在人类生存与发展中具有根本作用。亚当·斯密鲜明地表达了劳动是财富之源的思想,“整个世界都弥漫着劳动的恩惠”。⑤转引自巫继学:《〈资本论〉的穷人经济学解读》,载《当代经济研究》,2005年第12期,第9页。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一切劳动,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另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就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这个属性而言,它生产使用价值”。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0页。马克思分析,劳动者通过劳动资料改造劳动对象、创造价值,形成财富。
劳动价值论关注劳动创造价值这一事实本身,是对人的劳动价值的承认,在充分承认非劳动生产要素作用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人的劳动的作用。它为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提供了理论支撑,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提供了思想源泉。习近平热情礼赞了劳动的价值:“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⑦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http://www.qstheory.cn/2019-04/24/c_1124408709.htm ,2013-04-28.“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⑧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http://www.gov.cn/xinwen/2015-04/28/content_2854574.htm ,2015-04-28.
(二)弘扬劳动精神--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劳动作为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生命活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劳动者在生产力要素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伟大的中国人民,在几千年来胼手胝足的劳动中,以勤劳、智慧、创造和奋斗,收获了光辉灿烂的文明成果。人民的奋斗和劳动创造了历史、书写着当代、成就着未来。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辛勤劳动。”⑨转引自王瑞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力量--礼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载《工人日报》,2018-04-24。.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是社会主义社会先进性的显著标志;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是社会主义国家劳动者的鲜明特征。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从一穷二白到初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靠的是战天斗地的劳动激情;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由经济崩溃的边缘到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靠的是开拓进取的劳动精神;近年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我们从步履蹒跚走出危机到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靠的仍然是共克时艰的劳动信念。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深刻指出,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一切创造,无论是个人创造还是集体创造,也都值得尊重和鼓励。人间万事出艰辛,一勤天下无难事。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促使全体社会成员弘扬劳动精神。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要身体力行向全社会传播劳动精神和劳动观念。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弘扬“勤俭、奋斗、创新、奉献”①《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载《人民日报》,2020-03-27.的劳动精神,牢固树立依靠劳动推动发展的理念,高度重视劳动、切实尊重劳动、鼓励创新创造,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
(三)弘扬劳模精神--劳模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
劳模精神是我国优秀传统劳动文化的时代结晶。1941年3月,陕甘宁边区总工会为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改进生产质量,激发劳动热情,颁布《关于迎接“五一”生产大竞赛的各项办法》和《奖励模范劳动者办法》,这是我们党开展劳动模范评选表彰工作的起源。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更是大力开展系列劳动竞赛、劳模表彰工作,涌现出一批全国著名劳动模范,热爱劳动、尊崇劳模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毛泽东高度概括了劳模的三个重要作用,即带头作用、骨干作用和桥梁作用。邓小平强调劳模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团结的核心。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都指出,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习近平强调,劳模始终是我国工人阶级中一个闪光的群体,享有崇高声誉,备受人民尊敬。长期以来,广大劳模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卓越的劳动创造、忘我的拼搏奉献,谱写出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动人赞歌,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为全国各族人民树立了光辉的学习榜样。二十四字的劳模精神,完整展示了一个劳动模范“奋斗-收获-奉献”的精神图谱,是工人阶级伟大品格的具体体现,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是我们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勇往直前的强大精神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切美好梦想的实现,都需要强大的精神激励,都需要付出不懈的艰辛努力。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一代又一代各条战线的劳动模范灿若星辰,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用劳动奏响着昂扬的时代主旋律,铸就了伟大的劳模精神。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劳动模范和其他典型的先进事迹,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向劳模学习、以劳模为榜样,加大对劳模的关心关爱力度,支持劳模发挥骨干带头作用,示范带领广大劳动群众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要持续加大宣传力度,讲好劳模故事、讲好奋斗故事,营造尊重劳模、崇尚劳模、学习劳模、争当劳模的浓厚氛围。
(四)弘扬工匠精神--营造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工匠精神表现为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工匠精神不仅指具有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技能,而且还要有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质量之魂,存于匠心。中央明确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完善激励机制,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习近平指出,大国工匠是职工队伍中的高技能人才,他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淀了刻苦钻研、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创造一流的职业素养。①习近平同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http://cpc.people.com.cn/n/2013/1024/c64094-23308870.html ,2018-10-29.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工匠精神源远流长。“巧夺天工”“独具匠心”“技进乎道”等成语典故,体现的正是匠人们卓绝的技艺和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从古代的鲁班雕木成凰、庖丁解牛,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都是工匠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动呈现。②苗圩:弘扬工匠精神 打造中国制造新名片,http://theory.gmw.cn/2016-08/31/content_21735917_2.htm,2016-08-31.如果说劳动精神是劳动者用辛劳、汗水和智慧播种希望,劳模精神是劳模用拼搏、奋斗和奉献树立时代标杆,那么工匠精神就是工匠用才情、心血和执着赋予物品以鲜活生命力。
在国际数学教育圈子里,中国的话语权与其数学教育大国是不相称的.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数学教育界与世界的交往从零开始,到现在有一定的规模与层次,进步是很大的.但还要看到,进入最高层的几乎没有,进入核心层面的人不多(如ICMI和ICME).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任何一名劳动者,无论从事的劳动技术含量如何,只要勤于学习、善于实践,在工作上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就一定能够造就闪光的人生。要以昂扬奋斗的实干、精益求精的匠心、执着专注的坚守、持之以恒的传承,在平凡的岗位上收获幸福和快乐,为奋进的新时代涂上最美的底色。要推动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宣传进入黄金时段、重要版面,影响和带动更多职工崇尚劳动、爱岗敬业。社会各方要为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发挥作用搭建平台、提供舞台,为劳模、工匠传承技能、传承精神创造条件,培养造就更多劳动模范、大国工匠。
三、劳动实践观:“用劳动托起中国梦”③ 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http://www.gov.cn/xinwen/2015-04/28/content_2854574.htm ,2015-04-28.
(一)大力倡导辛勤劳动
“辛勤劳动”是苦干。人生在勤,勤则不匮。幸福不会从天而降,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最终要靠全体人民辛勤劳动,天上不会掉馅饼!”④习近平同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http://www.qstheory.cn/2019-04/24/c_1124408709.htm,2013-04-28.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人忽视了劳动对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决定性意义,以为在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劳动不再那么重要了,于是不重视劳动、不尊重劳动者。这些错误认识严重脱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而且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大国。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发展,而发展最根本的是要靠劳动。要加强对广大青少年的教育,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荣辱观,让他们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炼意志、提高自己,不要养成贪吃懒做、好逸恶劳、游手好闲、投机取巧、坐享其成等错误观念,这是真正关系我们民族发展的一个长远大计。要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二)大力倡导诚实劳动
“诚实劳动”是实干。中国发展的伟大成就是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接力奋斗创造的。要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组织动员广大劳动群众立足本职岗位诚实劳动,用劳动成就伟业。无论从事什么劳动,都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工厂车间,就要弘扬“工匠精神”,精心打磨每一个零部件,生产优质的产品;在田间地头,就要精心耕作,努力赢得丰收;在商场店铺,就要笑迎天下客,童叟无欺,只要踏实劳动、勤勉劳动,在平凡岗位上也能干出不平凡的业绩。正如习近平指出的,“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①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http://www.qstheory.cn/2019-04/24/c_1124408709.htm ,2013-04-28.站在历史的山峰回眸,是劳动创造了泽被华夏的灿烂文明;面向新时代眺望,也只有靠劳动才能铺就实现梦想的通衢大道。
(三)大力倡导创造性劳动
“创造性劳动”是巧干。它是通过人的脑力劳动萌发出技术、知识、思维的革新,从而高效提升劳动效率、产生出超值社会财富或成果的劳动。创造性劳动建立在开放性思维和挑战性实践的基础之上,要以扎实的学识和技能作支撑。创造性劳动是当代工人的使命,也是其价值所系。素质是立身之基,技能是立业之本。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习近平指出:“当代工人不仅要有力量,还要有智慧、有技术,能发明、会创新,以实际行动奏响时代主旋律”。②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http://www.gov.cn/xinwen/2015-04/28/content_2854574.htm ,2015-04-28.必须举全社会之力,深入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健全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保障等制度,激励广大劳动者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造就一大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为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四、劳动正义观:“让全体劳动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③ 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http://www.gov.cn/xinwen/2015-04/28/content_2854574.htm ,2015-04-28.
(一)尊重劳动和劳动者,公平对待劳动
尊重劳动首先要尊重在一切劳动形式下从事劳动的主体--劳动者。毛泽东提出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推广“两参一改三结合”的“鞍钢宪法”,即实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员三结合,要求各级干部都要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积极深入到工人和农民群众中,向人民群众学习。习近平指出:“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看不起普通劳动者,都不能贪图不劳而获的生活。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一切创造,无论是个人创造还是集体创造,也都值得尊重和鼓励。”“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①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http://www.gov.cn/xinwen/2015-04/28/content_2854574.htm ,2015-04-28.在法律的天平上,劳动者的身份是平等的,不存在身份上的差别。只有确立这样的劳动判断标准,才能实现公平对待不同形式的劳动,才能实现对待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普通劳动者和从事复杂劳动的劳动者的一视同仁。
曾几何时,社会上出现了不重视劳动、不尊重劳动者的现象,功利心态和投机倾向有所抬头,不少人不愿意从事具体劳动,期望不通过踏实劳动而一夜暴富,这不利于重视劳动、尊重劳动者、鼓励劳动创造风气的保持,不利于劳动者正确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和树立,甚至给社会和谐稳定埋下隐患。对此,我们要保持足够的警惕和清醒。一个民族,如果劳动者、劳动创造没有地位,是没有前途的,现在强大的是要衰落的,现在仍然在发展爬坡的,是爬不上去的、是没有希望的。
(二)坚持分配正义,共享劳动成果
公平正义不仅是一种价值观念和伦理要求,也是一种现实的需要。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既要依靠人民群众,也是为了人民群众,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铁的法则。多年来,虽然劳动者收入的绝对数额在上升,但是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却在下降,这既损害了劳动者利益,也造成了内需不足。劳动者理当享有由他们亲手创造的一切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在共建中共享,这是社会主义生产的内在要求。
(三)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现体面劳动
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其协调稳定程度影响并决定着一个社会和谐的程度。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在劳动基础上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劳动构成了人自身发展、人类社会进步的原动力。习近平指出:“要维护和发展劳动者的利益,保障劳动者的权利。要坚持社会公平正义,排除阻碍劳动者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①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http://www.qstheory.cn/2019-04/24/c_1124408709.htm ,2013-04-28.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
不论从事什么职业的劳动者,包括农民工在内,都具有自己应当享有的法定权益。要建立健全党政主导的维护职工权益机制,重视发挥工会等群众组织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方面的重要作用,健全劳动立法执法体系,进一步完善涉及职工权益的法律法规,着力解决影响劳动关系和谐与职工队伍稳定的体制、机制、制度问题,切实保障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要建设和传播先进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引导企业树立以职工为本的理念,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引导职工关心热爱企业,为企业发展献计出力,以先进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培育和谐劳动关系。
五、劳动幸福观:“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② 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http://www.qstheory.cn/2019-04/24/c_1124408709.htm ,2013-04-28.
(一)劳动创造幸福的重要内容--快乐
劳动是生产要素中最为重要、最为活跃、最有创造力的要素,是创造财富和幸福的源泉。劳动创造了人类幸福生活的基本条件--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创造了幸福的重要内容--快乐。劳动创造是快乐的,除了实实在在的物质收获,还创造了语言、文字、思想、理论、宗教、道德、科学、制度、技术、文学、艺术等精神财富,让人体验快乐,感到幸福。
不仅如此,劳动还创造了美,让人身心愉悦,充满幸福。劳动不仅能够唤起人对美的赋形、美的色彩和美好生活的感知,还能让人体察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美的规律,让人感受着“劳动创造美”的审美愉悦。③刘忱:加强劳动教育 锻造时代新人,https://www.sohu.com/a/401315379_122905 ,2020-05-01.马克思说:“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2页。在马克思看来,动物只生产自身,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它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却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劳动成为“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的活动,这正是人之自由自觉本性的具体体现。劳动是创造美的源泉。全国工会系统在广大职工中组织开展的“中国梦·劳动美”系列活动,正是这一理论的实践展示。高尚的职业道德、舍我的奉献情怀、执着的工匠精神、精湛的劳动技艺、健美的身心体态等,那是劳动者的意识和行为之美;劳动者对自身劳动成果的憧憬和愉悦、在改造劳动对象过程中获得的美好体验、在劳动过程中获得的自我发展,那是劳动过程之美;劳动者在创造工具以及劳动产品过程中展现的灵感、知识、技术、智慧以及取得的成就和寄托其中的人的情感,那是劳动产品之美。
(二)幸福劳动意味着劳动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的类本质,体现了人的自由本性,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取得话语权,劳动受制于资本,资本在运动和发展过程中,把剩余劳动作为必要劳动的条件,迫使雇佣劳动沦为资本增值的源泉,人与劳动产品、劳动本身、人的类本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都发生了异化,束缚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劳动的本质属性被异化了。当下比较典型的就是中国一些企业的“996工作制”。也正是在异化劳动中,劳动者感受不到幸福,“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①马克思著,刘丕坤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0页。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劳动异化问题作了深刻的批判,并进一步从人的本质的高度阐述了伦理学意义上的劳动观,指出自由的劳动是合乎人性的,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这样,马克思就将人类对劳动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境界。
幸福劳动具有六大规定性。其一,这种劳动须具备合意愿性,也是马克思“自由自觉的活动”的基本思想,即我劳动我愿意;其二,这种劳动是主体喜欢的活动,职业兴趣的匹配度要高,即我劳动我喜欢;其三,这种劳动必须是自主性的活动,劳动者能够自主地选择、支配和展开自己的劳动过程,即我劳动我作主;其四,这种劳动必须保证对人的身体的有益性,而不能损害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即我劳动我受益;其五,这种劳动要让劳动者在改造劳动对象过程中获得美好体验,充分展示劳动者的意识和行为之美,即我劳动我美丽;其六,这种劳动的享受性是过程和结果的统一,既要使人在劳动过程中享受劳动,也必须在结果上实现一种幸福的状态,即我劳动我幸福。也就是说,劳动除了为了活着,还要融入人的社会属性里,实现个体与社会的紧密连接,在价值创造中获得精神的愉悦。正如马克思所言,劳动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
(三)幸福劳动是通往美好生活的起点和归宿
幸福劳动不同于体面劳动。它高于体面劳动,应该是“体面劳动+全面发展”,既是通往美好生活的起点,也是追求美好生活的归宿。对此,习近平有过许多精彩的阐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造福广大劳动者”“促进广大劳动者体面劳动、舒心工作、全面发展”等等。习近平把劳动与成功、幸福联系起来,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范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劳动形式,仍然带有一定的压迫性和谋生性,由此造成的错误劳动价值观大行其道,社会关系过度物化,大大降低了劳动的幸福感。未来的劳动将是高度自动化的,“人+机器人”可能是未来劳动的主要呈现方式。新时代,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不断降低劳动生存需求的占比,并充分吸收人工智能等最新科技成果,积极赋能人类,将人类从危险性劳动、摧残性劳动和单调枯燥劳动中解放出来,进而逐渐摆脱资本逻辑的统治和控制,克服社会关系的异己力量,才能使劳动最终成为人的第一需要,使人得以自由全面发展,能够更有尊严、更加智慧、更加优雅、更加幸福地生活,全面打造一个属于劳动者的时代,真正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六、劳动教育观:“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①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http://www.81.cn/sydbt/2018-09/10/content_9277553.htm ,2018-09-10.
(一)教育必须和劳动相结合
劳动造就“全面发展的人”。马克思指出:“正如我们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可以详细看到的那样,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0页。他还强调,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列宁将劳动与生产教育相结合,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改造社会的重要手段。他指出:“没有青年一代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③《列宁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61页。毛泽东指出,“几千年来,都是教育脱离劳动,现在要教育劳动相结合,这是一个基本原则。”④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396页。他提出要设立校办工厂、农场,并开设生产劳动和技术课程等。邓小平强调劳动教育在促进青少年发展中的作用,“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7页。
习近平突出强调了劳动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2013年5月29日,他在同全国各族少年儿童代表共庆“六一”国际儿童节时指出,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少年儿童从小就要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通过劳动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磨炼意志、锻炼自己。2020年3月20日,中央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要把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明确指出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载《人民日报》,2020-03-27.
(二)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习近平明确提出,要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并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将劳动教育纳入新时代“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首要问题”的总体要求之中,把劳动教育的地位和意义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传承之道,教育为先。劳动教育是人生第一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加强劳动教育,从儿童时代起就引导鼓励学生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让劳动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最终必将培育出健康健全的人格之树。①刘忱:加强劳动教育 锻造时代新人,https://www.sohu.com/a/401315379_122905, 2020-05-01.要将劳动理念充分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以尊重劳动为核心,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在动手实践、出力流汗中播撒崇尚劳动的种子,在接受锻炼、磨炼意志中涵养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扎根大地的劳动中展现风采、感受快乐、实现成长,真正从内心和行为深处完成育人过程。要组织企业开放日和劳模工匠进校园宣讲活动以及大中小学生进企业、进车间、进班组体验劳动等活动,让“中国梦·劳动美”的理念深入人心。要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将其作为推进社会观念变革的重要载体,使通过劳动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真正成为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共同心声和普遍追求。
七、结语
劳动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两个伟大发现”的基石,劳动是社会必须围绕其旋转的“太阳”。②转引自巫继学:《〈资本论〉的穷人经济学解读》,载《当代经济研究》,2005年第12期,第9页。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诞生,是人类劳动学说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第一次全面阐述了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决定性作用,由此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一个伟大的创见。
新时代劳动观融入了中国元素,凸显了时代特点。劳动历史观的科学论断告诉我们,整个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劳动不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基础。劳动价值观的科学论断告诉我们,劳动创造财富、创造价值,财富的形成是多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劳动始终是其中的必要条件,并且是产品价值的唯一来源。同时,劳动本身具有价值引领之作用,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标定了我们所处新时代的精神坐标。劳动实践观的科学论断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离开劳动,人类将失去推动世界发展进程的力量,甚至造成人精神的蜕变,人类的一切梦想将沦为镜花水月。劳动正义观的科学论断告诉我们,劳动在实现人类社会公平公正的进程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公平对待劳动、共享劳动成果、实现体面劳动,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劳动幸福观的科学论断告诉我们,消灭异化劳动,恢复劳动本来的面目,实现劳动自身回归,使人通过劳动成为人,通过劳动解放自己,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幸福人生、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唯一坦途。劳动教育观的科学论断告诉我们,劳动教育具有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价值引领作用,它不仅能够培养热爱劳动、依靠自我劳动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品质,还能增进智慧、增强体质、磨砺意志、促进身心健康,更能丰富对人生的理解感悟、增强对自我发展和成功体验的审美意义。所有这些,构成了新时代劳动观的完整理论图谱,对于解决中国当下的社会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目前,面对全球经济社会的持续动荡,面对我国发展遇到的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未来社会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有一点是明确的,不管社会风云如何变幻,劳动始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必须确立劳动者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在社会发展中更加鼓励劳动创造,在社会分配中更加重视劳动,在社会关系中更加尊重劳动者,让劳动创造的活力竞相迸发。必须深刻认识到劳动是世界上第一神圣的事业,要积极营造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伟大的社会氛围,大力倡导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幸福劳动,让社会围绕劳动这个“太阳”旋转,奋力谱写新时代的劳动之歌,用劳动者奋斗的双手,托举起壮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