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忠”“勤”“廉”“俭”官德的异化与重塑
2020-03-11
(淮阴师范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场合要求党的领导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1],加强领导干部官德建设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内容。在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领导干部的官德塑造是一个严肃的、重要的党建课题与实践任务。因此,厘清新时代党的官德内涵,剖析当前官德的异化症候,结合时代发展主线、探寻官德重塑的路径,对加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实现伟大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新时代“忠”“勤”“廉”“俭”官德的内涵厘析
官德,即领导干部的为政之德,“包括思想政治和品德作风等方面的素养”[2],对整个社会道德风尚具有示范、导向与引领作用,是关乎民心向背、关乎党和国家形象、关乎新时代伟大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作为儒家伦理的重要范畴,“忠”“勤”“廉”“俭”不仅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政治主体所必备的重要品质,更是理解和把握中国共产党官德的重要入口,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官德的核心内容,在中国共产党执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价值支撑和政治平衡作用。新时代对中国共产党官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赋予了“忠”“勤”“廉”“俭”官德以时代内涵和表达方式。
(一)忠:为官者首要的政治品质
“忠”指向待人、处事、为政过程中真心诚意、尽心竭力、忠贞不渝。在“忠”文化的发展轨迹中,“忠”始终是规范人们行为、维系社会稳定、推动民族发展的道德支撑。在中国共产党人这里,“忠”与“诚”合二为一,具体指向对国家、党、人民和共产主义事业的忠诚。党的文件中明确规定,是否忠于党、国家和人民,是衡量官德的首要标准。习近平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3]这份信仰和忠诚是新时代党的领导干部立根固本的要求,也是“忠”之官德的内核所在。新时代对领导干部践行“忠”德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首先,要坚定理想信念。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是党员领导干部忠诚的精神支撑,为官者既要在内心树立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还要将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4]。其次,要饱含为民情怀。忠诚于人民,是党的性质与宗旨的内在要求,对人民深厚的情感是支撑领导干部积极践行忠诚的内在动力。再次,要严守党的政治规矩。为官者要做到对党忠诚老实,始终维护党中央权威,以党的纪律和规矩为忠诚规范和行为底线。
(二)勤:为官者核心的职业素养
“勤”,意为做事尽力、不偷懒。“勤”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吏治品德,勤政是为官者必备的道德品质,是职业素养中最核心的要素。中国共产党涌现了无数的勤政典范,如周恩来总理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坚持在病榻上为国家政务呕心沥血。聚焦勤政典范,领导干部忠于职守、勤勉工作、勇于奉献、为民谋利、不畏艰难是“勤”德的应有之义。习近平多次论及官德之“勤”,赋予“勤政”以新的内涵。一要勤于调研。习近平要求领导干部以“深、实、细、准、效”为标准做好调研,了解群众所需、所急、所盼、所怨,始终将“为民”作为勤政的宗旨与导向。二要勤于“实干”。习近平多次强调“实干兴邦”,要求为官者当好改革的“促进者”与“实干家”,勤奋踏实、甘于奉献。三要敢于担当。“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5],担当精神是支撑领导干部勤政为民、干事创业的精神支柱。敢于担当,要在工作中敢作敢为、锐意进取,更要在关键问题上与重要时刻挺身而出,这是为官者应对各种矛盾与挑战的必备素质。
(三)廉:为官者用权的道德底线
“廉”,廉洁、清廉之义,具体指向为官者不以权谋私、办事公正。马克思在巴黎公社原则中提出,“从公社委员起,自上至下一切公职人员,都只能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报酬。从前国家的高官显宦所享有的一切特权以及公务津贴,都随着这些人物本身的消失而消失了”[6]。可见,清正廉洁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习近平指出,“讲官德必然要求讲廉洁,不廉洁就不可能有官德”[7],党的领导干部需要做到“处己清廉、与人清廉、为事清廉”[8]。于处己而言,为官者要加强自我修养,依靠内省与自律克制住欲望、经受住诱惑。于与人而言,为官者要厘清社会关系,具备正确的公私观。“‘廉’的实质即是不以一个人的私欲去玷污社会的公义,不以个人的私利去侵害社会的公利”[9],廉政的关键在于为官者用权时坚持“公义”。党的领导干部始终面临着公与私、职责和利益、权力与人情之间的矛盾,因此要做到“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10];还要管好“身边人”,严把“人情关”,严格遵守《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将廉洁融入家风,划清公私界限。于为事而言,为官者要形成正确的权力观,时刻牢记权为民所赋、所用、所谋,严格遵守廉政纪律要求,“敬畏权力、管好权力、慎用权力”[11]。
(四)俭:为官者德性的涵养基础
“俭”与“约”同义,指自我约束、不放纵,还有节俭、节省之意。之于官德,“俭”体现为官员个人的厉行节约,也体现为从政过程中的“俭政”。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厉行勤俭节约,在条件艰苦的战争年代,坚持朴实作风;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厉行节约,勤俭建国”的治国方针;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新时代,习近平更是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俭”德,要求领导干部“牢记‘奢靡之始,危亡之渐’的古训”[12],并针对党内呈现的“四风”问题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党、全社会蔚然成风。新时代领导干部践行“俭”德,一方面,要养成勤俭习惯,以俭养德。勤俭节约的人才会珍惜劳动成果、注重积累,才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从而以“俭”养“勤”;生活节俭能减少对物质生活的过度奢求,淡泊名利,杜绝贪污腐败的贪欲之源,以“俭”养“廉”。另一方面,要落实俭政要求,坚持勤俭办事业。要精简行政、裁汰冗员,加强执政监督,提高执政效能;要“严格执行公务接待制度,严格落实各项节约措施”[13],以“俭”得民心;要“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14],遏制攀比、虚假政绩等不良风气。
综上,新时代“忠”“勤”“廉”“俭”官德各具内涵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四种官德以“忠”为内核,共同构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官德的核心内容。“忠”是“勤”“廉”“俭”的精神支柱和情感支撑,为领导干部践行官德提供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深厚的为民情怀;“勤”“廉”“俭”是领导干部践行“忠”德的实践要求和外化表现。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实践经验时强调,巴黎公社的公务人员是人民的“公仆”,“应当为组织在公社里的人民服务”[15],实际上就已经提出了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官德思想。新时代,习近平反复强调,“各级干部无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公仆、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6]。可见,“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忠”“勤”“廉”“俭”官德的修养目的与实践准则,公仆意识是领导干部积极践行“忠”“勤”“廉”“俭”官德的应有态度。
二、新时代“忠”“勤”“廉”“俭”官德异化的症候剖析
对于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官德异化主要是指官德的现实存在逐渐偏离了党纪国法的严格约束和人民的普遍期待。领导干部官德异化的程度越严重,其道德水平和政治素养偏离党和人民的要求则越远,在其执权用权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恶越多而善越少。
(一)“忠”“勤”“廉”“俭”官德的异化症候
“不忘初心、担当使命”是新时代对党的领导干部的殷切期望。然而,部分官员的官德却逐渐偏离了党和人民的普遍期待,由人民的“公仆”逐渐演变为“主人”,“忠”“勤”“廉”“俭”官德出现了知行割裂,行为层面上逐渐呈现出“伪”“懒”“腐”“奢”等异化症候。
第一,呈现出由“忠”变“伪”的倾向。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国家,是党的领导干部的应有初心,是我们党担当新时代使命的精神支撑。然而,部分官员的忠诚品质却发生异化。在认知层面上,有的把“忠诚”理解为“愚忠”、有条件的“小忠”,将对党忠诚理解为对某个领导的忠诚。在行为层面上,表现出“伪忠诚”:嘴上说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心中却对共产主义理想心存疑虑,认为是虚无缥缈的幻想;将忠诚老实抛之脑后,对组织阳奉阴违,个人事项报告中故意隐瞒;无视政治规矩,私下妄议中央,执行中央决策不认真、不坚决、不作为,甚至拉帮结派、搞小团伙。
第二,呈现出由“勤”变“懒”的倾向。勤于调研、注重实干、敢于担当是新时代领导干部勤政为民的应有作为。但部分官员在工作中表现出各种“懒”态,“为官不为”现象日益严重。有的“乱作为”,不深入基层调研群众意愿和地方实际,“喜欢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表态,盲目铺摊子、上项目”[17],影响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实践成效。有的“不想为”,安于现状,工作中不确立新目标、缺乏勤政动力。有的“不敢为”,在落实上级重大决策部署时缺乏担当意识,担心“踩红线”“触雷区”,导致“落而不实”,不能取得工作的实质性突破。有的“不能为”,有做好工作的迫切意愿、干劲也足,但出现“本领恐慌”,因知识和本领的不匹配,用老办法来应对新情况、新问题,思路狭窄、不得要领,变成了“勤勤恳恳的官僚主义”。
第三,呈现出由“廉”变“腐”的倾向。正确处理公私关系、坚持用权为民,是领导干部抵制腐败的关键所在。但部分官员忘却了“权为民赋”,将权力当作体现个人价值、追逐私利的工具。有的官员工作作风极度官僚,“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甚至不给钱不办事,收了钱乱办事”[18]。一些关键岗位的官员,经不住利益诱惑,“矿产资源、土地出让、房地产开发、工程项目、惠民资金、科研经费管理等方面腐败问题频发”[19]。部分官员结成政治与经济的利益同盟,导致了群体性的“串案”“窝案”。还有官员在“有心人”的“围猎”下,在不知不觉、半推半就中掉入,甚至主动迎合、乐于“被围猎”,工具化的权力观让他们逐渐走向腐败深渊。
第四,呈现出由“俭”变“奢”的倾向。为官者拥有“俭”之德,本该勤俭节约、锐意进取,但有的官员却推崇享乐主义,表现为“精神懈怠、不思进取、追逐名利、贪图享受,讲究排场、玩风盛行”[20]。为官者具备“俭”之德,应在工作中厉行节约、奉行俭政、降低行政成本,但有的官员却“铺张浪费、挥霍无度,大兴土木、节庆泛滥,生活奢华、骄奢淫逸,甚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21],“说大话、搞大场面、铺大摊子,不计成本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22],严重浪费国家的财产和资源。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为官者本应具备的“俭”德一旦异化为奢靡之症,势必通过手中的权力不断满足奢华之需,走上贪腐的不归路。
(二)“忠”“勤”“廉”“俭”官德异化的原因
党的领导干部“忠”“勤”“廉”“俭”官德异化,反映出他们的忠诚观、事业观、权力观和人生观的认知错位或质变。“伪”“懒”“腐”“奢”等异化症候的出现,既有多种文化中负面成分的隐性渗透,也有来自于市场经济自身的消极因素、滞后的官德异化防控机制的推波助澜。
第一,多种文化中负面成分的渗透。一是传统文化中官本位思想、“愚忠”思想、人情观念的影响。部分官员深受传统官德文化中的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将为官作为个人、家族的显贵之需而非为民谋利。传统的“忠”文化建立在君臣不平等的等级基础上,强调为官者对统治者全心全意的绝对服从,是“专责之臣下”的片面之“忠”,会走向极端的“愚忠”,“愚忠”思想会误导领导干部的忠诚价值观。中国讲人情味的传统在当今社会演变为错误的“人情观念”,为官者将人情关系当作获取政治经济利益的工具,因人情关系逐渐形成的“圈子文化”“人情文化”滋生了腐败。二是西方文化腐朽思想的侵蚀。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西方敌对势力加紧了对我国的文化渗透。在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享乐主义等西方文化的强势渗透下,部分党的领导干部对西方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盲目推崇,追求金钱至上、及时行乐,从而缺失精神信仰。三是网络文化负面成分的干扰。随着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手机上网的普及,网络文化以快速、大容量和高覆盖的形式对党的领导干部的价值观、道德观产生强频干扰,分析和判断能力较弱的领导干部则轻信盲从,理想信念动摇,忠诚观、权力观、事业观、政绩观等发生扭曲,官德逐渐异化。
第二,市场经济自身消极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明显提升。但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的经济形式,其自身的消极因素在任何时空环境下都无法回避地客观存在着。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慢慢渗透进党内生活,极易滋生钱权交易、权色交易,部分领导干部将手中的权力作为金钱和美色等价交换的工具,贪污腐败、生活腐化。市场经济的自主性容易诱发利己主义和小团体思想,这种思想衍射到党内,会导致部分领导干部搞政治与经济利益关系上的“小团体”、追求私利而非公义,丧失对党和人民应有的忠诚。市场经济下,唯利是图的拜金主义思想盛行,党的领导干部的价值观遭受到“物化”世界观的侵蚀,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价值取向,忽视道德修养,淡化公仆意识,缺乏精神信仰,从而官德异化甚至丧失。
第三,官员道德异化防控机制的滞后。当前,领导干部选拔、考核的相关规定、制度日趋完善,腐败治理相配套的党纪国法也逐步落实,但在完善与执行的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漏洞,让少数“伪”“懒”“腐”“奢”的领导干部不能立即受到应有的惩戒,削弱了其他领导干部的道德情感与道德信仰。
基于以上原因,“忠”“勤”“廉”“俭”官德逐渐异化并造成严重后果。一是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产生负面影响。党员领导干部的官德是整个社会道德的风向标,“在群众面前具有示范和导向作用,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成效”[23],对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关键性作用,官德异化势必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二是污染政治生态环境。2018年3月,习近平在参加重庆团审议时强调立政德是政治生态风清气正的实现路径之一,要求党员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忠”“勤”“廉”“俭”是党的领导干部的核心官德,集大德、公德、私德于一体,一旦异化或缺失,必定会破坏政治生态的风清气正。三是危及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长治久安。“吏无德必乱,国无德不兴”。纵观历史发展长河,凡当政者不立德、不修德、不践德,作风不正、贪腐盛行,势必会丧失民心、丧失政权。“忠”“勤”“廉”“俭”是人民对为官者应有的期待,官德异化必然会破坏党员领导干部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危及党的执政合法性和国家的长久发展。
三、新时代“忠”“勤”“廉”“俭”官德重塑的实践路径
针对“忠”“勤”“廉”“俭”官德异化的症候及原因,知行合一、双管齐下、刚柔并济,使领导干部养成忠诚老实、勤廉为政、节俭朴实的美德,是新时代“忠”“勤”“廉”“俭”官德重塑的应有之举。
(一)知行合一:读书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弥合官德知行的裂痕
习近平指出,“要修炼道德操守,提炼从政道德境界,最好的途径就是加强学习,读书修德,并知行合一,付诸实践”[24]。读书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是弥合“忠”“勤”“廉”“俭”官德知行裂痕的必经途径。
在读书学习中深化“忠”“勤”“廉”“俭”官德认知。领导干部要通过组织培训、自学等方式加强读书学习,为官德认知提供完备的知识体系。学好“看家本领”——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将共产主义道德信仰作为新时代官德的核心。学习“最好的教科书”——历史,在各类官德典型的历史呈现中深化官德认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握“忠”“勤”“廉”“俭”官德文化的传统内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党纪法规,“把学习党章作为第一课”[25],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出台的、极具官德问题针对性的各项党规党纪,筑牢底线意识。
在实践锻炼中磨砺“忠”“勤”“廉”“俭”官德行为。领导干部要始终以人民为价值指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磨砺官德行为。一要牢记忠于党和人民的初心,对人民有真情。坚持群众路线,深入了解民情,依据实际进行科学决策,时刻心系群众、热心服务群众。二要保持勤政廉政的作风,对工作有激情。谨记“实干兴邦”,将对党和人民的忠贞之情融入本职工作中,“察真情、说实话,出真招、办实事,下真功、求实效”[26]。三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原则,处理好“人情”。当个人情感、私人关系和党性原则、人民利益发生矛盾时,要站稳党性立场、坚定不移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绝不允许亲属及身边工作人员“擅权干政、谋取私利”[27]。
在主题教育中解决“忠”“勤”“廉”“俭”官德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开展的主题教育针对性解决了领导干部的官德问题。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聚焦领导干部的“四风问题”进行整治,其中形式主义指向为官不实、懈怠不为,官僚主义指向官员的极度膨胀、脱离群众,享乐主义和奢靡主义指向官员的“俭”德丧失、为官不廉。“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严以修身”排在“三严”之首,着力解决党性修养和理想信念的问题;“三实”要求领导干部谋事、创业、做人要实,切中了忠诚老实、勤政实干的官德要求。“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领导干部更是带头学习党章党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做党的好干部、人民的贴心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要求领导干部进一步坚定执政为民的初心,勇担时代使命。
(二)双管齐下:自我修养和外在约束相结合,规避官德异化的风险
习近平强调:“官德建设在强调自觉的同时,更应该强调与法制等强制手段的配合。”[28]在“忠”“勤”“廉”“俭”官德的重塑过程中,党员干部的自我修养和党纪国法、监督机制的外在约束,如“车之双轮”,协同运作,才能有效规避官德异化的风险。
加强自我修养,规避官德异化的主体风险。新时代“忠”“勤”“廉”“俭”官德的重塑,主要依靠道德主体的自律,而不是完全依靠外在规范的他律。一要加强党性修养。官德是党性的表现,党性强则官德正。领导干部要经常对照党章中规定的干部必备基本条件,强化党员意识和身份意识,明确官德要求;要运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防身治病的武器”,发现官德问题。二要加强道德修养。官德与家庭道德、社会公德共同构成领导干部的道德体系,因此,在家庭生活、公共活动和为政过程中都要防微杜渐,“做到慎独慎初慎微,‘不以恶小而为之’”[29],确保不偏离“大道”、不丧失“小节”。
完善党纪国法,规避官德异化的制度风险。习近平指出:“法是他律,德是自律,自律和他律结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30]日臻完善的党纪国法为领导干部的官德明确了行为规范和底线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断完善党纪党规,扎紧“制度的笼子”,对“忠”“勤”“廉”“俭”官德有所约束。《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对领导干部厉行节约作出明确要求;《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作为党内监督的一把利器,直指党风廉政建设;《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有效调动领导干部勤政廉政的积极性;《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对党员干部践行“廉”德、加强自律进行规范化要求,等等。同时,从严执行党纪国法,全面治理、惩戒腐败,党的领导干部备受警醒。
健全监督机制,规避官德异化的监控风险。领导干部的官德重塑,要着力构建限制和监督官德的长效机制,规避异化风险。坚持司法公正,党务、政务和司法公开,让领导干部的职权受到司法权的长效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坚持群众路线,官德行为要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和评判,要深入群众中考核干部业绩,“既要在‘大事’上看德,又要在‘小节’中察德”[31]。加强舆论监督和网络监督。在媒体建设中注重对比宣传,充分发挥正面典型的示范作用和反面典型的警示作用;有效畅通公民发挥社会舆论权力的渠道,合法利用新媒体对领导干部的官德问题进行披露、谴责和批评,提升舆论监控和网络监控的震慑力。
(三)刚柔并济:从严管理和热情关爱相结合,提升官德塑造的成效
“全面”“从严”是当前治党管党的关键词,从严管理干部是官德重塑的重要保障。然而,自觉意识是官德行为产生的动力源泉,从严管理领导干部的同时还要加以热情关爱,激发、保护他们积极付诸官德实践的情感。
从严管理干部,营造官德重塑的严肃氛围。在领导干部的官德建设中,“要完善从严管理监督干部制度体系,解决‘重选轻管’的问题”[32]。一要严格要求干部,明确干部任用提拔的标准。习近平提出“好干部”的标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33],要求党员干部“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这些好干部标准蕴含了“忠”“勤”“廉”“俭”的官德要求,为领导干部指明了成长目标,为党组织选拔任用、管理干部提供了主要依据。二要夯实干部管理过程。严抓干部考察环节,选拔任用时坚决防止带病提拔,个人道德修养、官德有问题的要实行一票否决;干部教育培训中,要提升“忠”“勤”“廉”“俭”官德教育内容的针对性、现实性,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手段确保教育成效;官德考核将定期考核和平时考核相结合,权衡好“忠”“勤”“廉”“俭”的占比并细化要求。三要严格执行干部管理规定。对官德有问题的干部,依规依纪进行提醒、教育甚至处理,提高干部的警戒意识;依据官德问题的新变化,完善干部管理规定,让“伪”“懒”“奢”“腐”的干部浮出水面、无处可躲。
加强情感关怀,提升官德重塑的自觉意识。“刚性约束强调的往往是底线要求,要真正把每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充分激发出来,关心与厚爱同样不可或缺。”[34]在从严要求领导干部官德的同时,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关爱,让他们自觉并敢于践行“忠”“勤”“廉”“俭”官德。首先,要健全激励机制,积极选拔、奖励“忠”“勤”“廉”“俭”的干部。在选拔干部的过程中坚持“好干部”标准,“敢于坚持为好干部说公道话”[35],“真正让忠诚干净担当、为民务实、清正廉洁、锐意进取、实绩突出的干部得到褒奖和重用”[36]。其次,要构建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为“忠”“勤”“廉”“俭”的干部撑腰鼓劲。领导干部在新时代伟大事业中敢于挑战、敢于创新,但难免会出糗、犯错,合理的容错纠错机制可以有效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最后,要真切关爱干部,为“忠”“勤”“廉”“俭”的干部解决实际困难。在要求领导干部践行官德、讲求奉献的同时,组织上也要从政治激励、工作支持、待遇保障、心理关怀等方面给予关注,从而使广大领导怀着舒畅的心情和充分的信心,安心工作,积极作为,敢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