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重要论述的内涵、逻辑体系与启示
——基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样本
2020-03-11
(福建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世界发展中,发达国家处于全球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游离于边缘地带,形成了“中心—外围”的不平衡、不平等结构,为了摆脱贫穷落后,许多发展中国家走上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然而,发展中国家照搬西方的经验并没有取得普遍成功。可见,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能简单套用西方的模式。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用几百年时间完成的工业化,有力证明了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可以承担原来由资本主义承担的现代化任务,而且表现出更大的合理性和优越性[1]。为了让老百姓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习近平始终将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作为深入思考回答的大课题,把中国的命运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深刻回答了发展中国家经济怎么看、怎么干等问题,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习近平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重要论述的内涵探源
习近平从地方工作开始就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总结规律并上升到理论层面,并扩展至对整个国家命运前途的思考。从梁家河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到带领正定百姓推进改革、解放生产力、脱贫致富,从推动宁德摆脱贫困到厦门办经济特区再到推进福建山海合作,从谋划浙江发展海洋经济,明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推进的发展模式,到推动上海当好“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等等,习近平亲自调研、深入实践、务实工作、深思细究。他在《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1年第9期上发表的《发展经济学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兼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借鉴》(以下简称《发展》)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要创立一门社会主义的发展经济学,他还在这一时期前后对发展中国家为什么要有经济发展理论、中国怎样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展开深入论述,形成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最初探索。
(一)为何需要有适合的发展经济学理论
首先,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内在规律需要有专门的理论来揭示。习近平在《发展》一文中概括了发展中国家存在着经济基础薄弱、市场化程度不高、人口素质整体较差、二元结构并存等共同特征,只有深刻认识发展中国家的这些共同特征,才能把握发展中国家问题的本质。他指出,政治经济学是揭示社会形态本质和趋势的科学,不能直接回答发展中国家出现的新问题,西方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主流经济学等的研究对象是成熟、完善的资本主义,对指导发展中国家的实践也不合适,必须建立能揭示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特有理论。习近平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从问题导向中推动理论创新,“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2]。
其次,发展中国家的实践需要以适合的发展经济学理论为指导。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同时出现全球大范围国家、大规模人口在实现政治独立后寻求经济独立增长的人类伟大实践,需要有科学的理论为指导。“理性化的认识,自然属于理论的范畴。而理论又是行动的指南,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只能是盲目的实践。”[3]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伟大的社会实践,“没有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科学理论作指导是不行的”[4]。发展中国家有与发达国家不同的国情特征,发展中国家之间也存在着政治、制度、文化等差异,需要在本国实践基础上形成适合自己的指导理论。在多次讲话中,习近平都反复强调实践的重要性,通过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保证两者的正确方向。“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5]。
(二)借鉴发展经济学理论
首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尚不成熟。每个发展中国家的国情不同,经济发展的道路可能也不同,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济理论,发展中国家要谋求适合自己的经济发展理论与发展道路,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探索出了一条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道路。习近平深刻认识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在探索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也存在不少争论”[6],“不是一、两篇理论文章所能阐述清楚的”[7]。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处于一种既迫切需要理论指导,又尚未完整地形成这样一种理论的困难境地之中”[8]。
其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先借鉴发展经济学理论。经济的发展必须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才能确保发展目标和方向的正确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伟大的社会实践,不能没有与之相适应的科学理论作指导。”[9]然而这一开创性的事业没有既成的理论可以套用,也不可能凭空地构造理论,如何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理论需求的迫切性,习近平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还不成熟的条件下可以适当借鉴已有的发展经济学理论,而且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产生的理论可以对我国经济发展有所启示,但借鉴不是盲目的,而是立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实际充分吸收已有的发展经济学理论的科学和合理成分,特别是“必须善于从已经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西方发展经济学中吸取营养,学习、借鉴它们的有益成果,用以指导我们的实践,并结合实践探索和建立一门社会主义的发展经济学”[10]。
(三)借鉴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度”
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发展经济学理论是以西方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的,要如何进行科学的借鉴?习近平早在1998年就撰文表示:“必须以基本范式最为科学、最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基础和主体,去对西方经济学中的优秀成果进行兼收并蓄。”[11]习近平充分肯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价值,这一立场和观点贯穿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思考的全过程。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12],在理论借鉴中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
其次,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动摇。在市场经济前面加上定语,市场经济的性质、发展的目的、服务的对象等就产生了本质区别,邓小平对社会主义能否实行市场经济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什么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习近平曾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辩证统一,是经济与政治的辩证统一,并指出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要有机地融合[13]。社会基本制度的不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所以建立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发展经济学理论有些不适合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在坚持社会基本制度不动摇的前提下学习和借鉴。
最后,要坚守和传承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4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不同于西方的悠久而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这是中国较之于西方独特的文明价值和文化优势。习近平十分注重中国的历史文化,强调“我们在学习借鉴发展经济学理论时,必须立足于中国的政治、文化、历史和哲学传统的丰厚基础”[14],并进一步指出要在保留这些历史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学习和借鉴。
二、习近平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重要论述的逻辑体系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经济发展大势作出了科学判断,系统回答了步入新时代后,身为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要继续发展什么、如何发展、为谁发展等问题,形成了以中国为样本的有关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论述的逻辑体系。
(一)发展什么:明确经济将往何处去的历史和未来的逻辑统一
发展定位是立足点,发展方向是目标,发展内容是过程,三者构成了从始至终的发展线性逻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要理顺逻辑才能更好地制定经济发展策略。中国既顺应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特色之路,实现经济发展历史与未来的逻辑统一。
在发展定位上,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也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也要认识到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仍需要进一步提升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厘清生产关系,在前进的征程中仍然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5]。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发展方向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上了不同于传统苏联模式和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并取得巨大成功,表明这一模式不仅适合中国国情,而且具有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16]。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一系列关于高质量发展的论述,为我国下一阶段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17]。这一方向以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前提和基础,是我国经济发展保持战略定力的根本,也是中国保持经济发展优势的根本。要把发挥好公有制为主体和市场经济两个优势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确方向中更充分地体现[18],定位好政府与市场的地位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作用能更好发挥。
在发展内容上,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了新的“两步走”“两个十五年”的战略谋划,勾勒出我国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的总体内容。习近平清晰地指出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工作的根本要求,经济发展内容要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首先要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和瓶颈问题,以深化改革提升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着力打好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保持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习近平提出了着眼于新发展理念,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等方面作为长远的经济发展主要内容,这与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所概括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是契合的,共同指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如何发展:通往经济发展目标的路径依赖和选择
“中国近代以来的全部历史告诉我们,中国的事情必须按照中国的特点、中国的实际来办,这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正确之道。”[19]历史经验不仅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路径,也启示着发展中国家要保持发展独立性。习近平阐释了中国通往经济发展目标所沿着的路径。
在发展力量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最强有力、独一无二的领导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20],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脉所在,是确保我国经济发展方向的“定海神针”,也是我国经济永葆生命力的“秘籍”。在中国经济发展道路上要不断完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改革开放这艘航船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进”[21]。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济发展的大业还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22],习近平非常注重发挥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充分体现了他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和执政为民的思想。企业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23],“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4]。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充分调动各主体各要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坚不可摧的力量保证。
在发展方式上,新发展理念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边界界定,创新决定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度,协调和开放决定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广度,绿色决定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底线,共享决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宽度,共同构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立体空间,确保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和弹性。在具体的发展手段上,习近平强调高质量发展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夯实实体经济,着力于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要在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双向联动中拓展发展空间,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要加快大数据、智能化等信息化发展以整体提升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在发展路径上,习近平多次强调:“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25]资本逻辑主导下的发展道路导致了贫富分化、经济危机等无解难题,这与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格格不入,也表明了这不是社会主义要选择的道路。因此,中国经济发展要打破西方现代化的“路径依赖”,但是也要充分估计到西方发达国家长期仍将占据优势的客观现实,在抵御资本主义对我国的意识渗透、国际经贸施压、发展障碍设置中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当然,通往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实施分步走战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步调要在稳步推进中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步调统一协调起来。
(三)为谁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出发点和归宿点的旨化归一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是以人的逻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实现对资本逻辑的有力驳斥,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出发点和归宿点的归一。
在发展的落脚上,习近平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6]把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深刻体现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着眼于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强盛。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人们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期待,经济发展就是要化解这一矛盾,“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27]。只有把经济发展落在广大人民群众这一根基上才是最稳妥的,因为“一个国家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28]。
在发展的道义上,孤立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选择,开放包容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胸怀,是中国为世界谋大同的努力。“中国追求的是共同发展。我们既要让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29]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仅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借鉴,注入了信心,而且还通过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支持和援助不发达国家的减贫。面对着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和逆全球化、单边主义的挑战,习近平强调:“我们有责任在关键时刻为世界经济和全球治理把准航向,为市场增强信心,给人民带来希望。”[30]这是蕴藏在中华民族骨髓深处的文化基因的呈现,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全球经济治理的代表权和发言权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三、习近平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重要论述的启示
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并不是通往现代化的唯一之路,世界的发展道路是丰富多彩的[31]。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的亚历山大·洛马诺夫首席研究员表示:“中国的崛起无疑给其他发展中经济体提供了一个好样板和全新的发展路径。”[32]可以从习近平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论述中总结出对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启示。
(一)强有力的领导是经济发展从“盲区”走向“亮区”的根本保证
强有力的领导通过制订科学的发展计划和目标,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自上而下地确保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道路探索的“盲区”中找到光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着国际复杂的经济形势和发达国家的竞争施压以及国内政治经济发展诸多不确定因素,需要有先进的政党领导走现代化道路、制定现代化方案。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优势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是历经战争和革命洗礼的强大而先进的政党,是经过改革开放考验不断自我革命和自我完善的政党,不同于西方选举性政党的功利性,也不是维护某个团体利益的表决机器。正如习近平反复强调的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正是中国共产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有力地保证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持续和稳定。反观许多发展中国家军事政变和政权更替频繁,经济停滞,民不聊生,连基本的生存权都无法保障,根本谈不上经济发展。
(二)科学的理论是经济发展从盲从走向科学的思想指南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指南,也是一个国家价值观的呈现,以什么样的思想理论为指导就决定了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长期以新自由主义为指导,虽然资本与市场的繁荣带来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但也伴随着经济危机、贫富差距扩大、两极分化等不可调和的矛盾。英国学者吉登斯曾指出新自由主义模式下的社会不可能达到真正的平等[33]。新自由主义理论不具有普世价值性,不一定适合于指导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并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反复强调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马克思主义伟大真理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正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中国在不断实践中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科学发展模式,形成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信心。反观很多发展中国家盲目崇拜西方,意识形态斗争激烈,国内价值观四分五裂,造成国家的崩溃。
(三)在独立自主中走适合的发展道路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立场
每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基本国情、社会结构、制度安排等各有不同,决定着不同国家的发展道路必然各具特色,“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34]。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保持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和定力,有效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抵御外来冲击;另一方面可以摆脱对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路径依赖,在开拓创新中挖掘经济增长潜力,形成推动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原则,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探索出的一条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这条道路经受住了多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西方某些国家“唱衰论”的不断鼓吹和恶意阻挠之后依然焕发出勃勃生机。发展中国家要坚持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也要正视经济发展道路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处理和修正,避免陷入各种经济发展陷阱风险中。
(四)深化改革创新是避免陷入经济发展陷阱的关键一招
制度是一国长期经济增长绩效的根本决定因素,发掘制度红利可以为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保障一个国家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35]。因此,完善的制度以及与之相匹配的体制机制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信心来自经济发展的底气,无论是新展理念的提出,还是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部署,抑或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旧动能转换,或是全面深化改革,都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创新活力,广大发展中国家应该加大改革力度,推动结构转型,以改革促创新,平稳跨越各大陷阱羁绊。
(五)开放合作融入全球体系是经济发展的空间延展
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深化使各个国家和地区或主动或被动地卷入,这一趋势和潮流符合人类开放融合的历史方向规律,只有顺应这一趋势、扩大开放、主动融入,才能更好地抓住世界经济发展的机遇,扩展发展空间。习近平指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要善于把握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历史机遇,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缩小南北鸿沟,实现“弯道超车”。当然,发展中国家不仅要开放,还要学会如何开放,加强合作、互利共赢是唯一的出路。发展中国家要加强同发达国家的合作,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共享资源要素和共同抵御发达国家可能发起的经济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使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21世纪以来,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又把中国的发展红利同全世界分享。发展中国家要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融入世界经济发展大格局,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