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协作模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恐动症的影响
2020-03-10夏红艳
夏红艳,曾 敏*
(东部战区总医院秦淮医疗区骨科,江苏 南京 210000)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指由于腰椎间盘受外力影响,或过度负荷、退行性病变等导致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髓核组织脱出并压迫、刺激神经根的一种骨科常见疾病,是慢性下腰痛最常见的病因,表现为中重度下腰痛,伴或不伴有大腿、小腿、臀部放射性疼痛,严重者可出现跛行、肌肉无力或瘫痪、排便排尿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手术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治疗方法,然而术后治疗效果不仅依赖于手术过程,还与术后科学、有效的康复锻炼密切相关。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全程、合理的康复锻炼不仅可预防腰背肌萎缩,还可将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促进术后康复[1]。然而,部分患者由于惧怕康复锻炼过程中疼痛的刺激或担心活动会影响手术效果,康复锻炼依从性较差。恐动症是指患者对疼痛产生的一种非理性恐惧或因担心活动对机体造成损伤而产生的抗拒、逃避行为,高发于骨科[2],较高水平的恐动症不利于患者术后康复的顺利进行,甚至造成术后粘连、肌肉萎缩等并发症,影响手术效果和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多学科协作模式即临床各学科专业人员相互协作,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护理方案,以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本文将多学科协作模式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中,有效降低了患者的恐动水平。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脊柱外科于2019年收治并行手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7例,按住院号尾号单双数将患者分为试验组44例和对照组43例。患者纳入标准为:(1)年龄≥18岁;(2)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且经MRI检查诊断证实;(3)符合手术指征,排除手术禁忌;(4)排除患精神病病史者或沟通障碍者;(5)排除合并有其他脊柱病变者;(6)排除合并有严重器质性疾病者;(7)知情同意本次研究。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予常规围手术期护理及心理干预,试验组则在此基础上实施多学科协作模式,具体如下:(1)脊柱外科医生、麻醉师、护士、康复师及心理咨询师组建多学科协作团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2)患者术后当天,康复师与护士应指导患者进行床上锻炼,如踝泵运动、直腿抬高练习等,以防神经根粘连,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麻醉师在旁评估患者锻炼时的疼痛感受,根据其疼痛程度给予镇痛指导,以缓解因恐惧疼痛而造成的恐动行为。(3)心理咨询师及护士应采用一对一访谈的方式了解患者对康复锻炼的认知,鼓励患者说出内心的恐惧和顾虑,评估其恐动水平。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术后康复锻炼的重要性及恐动症的危害,纠正患者担心康复锻炼会影响手术效果的错误认知。同时,指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如取平卧位,有规律地收缩并放松身体上各部位的肌肉,感受肌肉从紧张再到松弛的放松感。(4)对患者家属进行恐动症相关知识的介绍,使家属了解术后康复锻炼的重要性。鼓励患者家属参与到对患者康复锻炼的监督中来。患者出院后,家属应鼓励并协助患者按要求进行康复锻炼,使患者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从而增强其克服困难、完成计划的信心,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恐动水平。
恐动水平:采用Miller等编制的恐动症量表(TAMP Scale for Kinesiophobia,TSK)进行评价[3],该量表包括17个条目,采用1~4级评分法,总分17~68分,得分越高,则表示被测试者的恐动水平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双人核对后将数据录入SPA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两组患者干预前后TSK评分的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的TSK 评分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在接受多学科协作模式干预后的TSK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TSK评分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TSK评分比较(±s)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往往已长期遭受下腰痛造成的痛苦,术后极易因恐惧疼痛而惧怕活动,或担心身体活动而影响手术预后而回避康复锻炼,不仅可造成腰背肌的萎缩,影响手术效果,腰背疼痛不能得到缓解,又反过来加剧了患者的恐动水平,形成恶性循环[4],最终影响患者预后。多学科协作模式联合多个临床学科专业人员,麻醉师进行镇痛指导,脊柱外科医生、康复治疗师和护士共同制定个性化的康复锻炼计划并指导患者进行锻炼,心理咨询师和护士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并进行心理干预,从而有效降低了患者的恐动水平,减轻了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了患者术后康复锻炼的依从性,促进了术后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