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化课外练笔指导的可行性研究
2020-03-09肖艳蕊
肖艳蕊
(河南省濮阳市第一中学 河南 濮阳 457000)
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得语文者得天下”的观点已经被人们所熟知。占据语文半壁江山的作文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不少专家、学者乃至广大的一线教师都在不遗余力的研究作文和作文教学,笔者也是其中之一。笔者以为:作文教学应该在课堂教学之外开展系统化的课外练笔指导活动,这是由我国目前语文教学的现实语境决定的。
1.当前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四大教育怪象
1.1 作文教学学时严重不足。以河南省为例,河南省中考作文分值50分,比重高达41.7%,但是我们的写作课安排的是两周一次,每次两课时。我们用于作文教学的学时仅占语文教学总学时的五分之一。作文中考分值的比重与作文教学学时安排的配比严重失调是我们语文教学第一大怪象。
1.2 阅读教学费时低效。我们用五分之四的教学时数来进行阅读教学,但是我们的阅读恰恰是中考失分的重灾区。这不得不说是语文教学第二大怪象。
1.3 占中考权值41.7%的作文竟然没有系统的写作教材和具体的教学标准,这是当前语文教教学的第三大怪象。还是以初中为例,课程标准对写作的要求也只是纲举目张的罗列了八条内容,对作文教学的实际操作也只是一言半语的指导,缺乏具体的可行性操作指导。
1.4 语文教材对写作训练点的编排更是杂乱无章。以部编本初中语文写作训练点为例,三年36个写作训练点的编排如下:
我们知道,写作一篇文章的大致流程应该是:审题立意——取舍选材——布局谋篇——列纲起草——精准表达——修改润色。而部编本教材将这些训练点大都编排在了九年级下册,殊不知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列纲起草、精准表达、修改润色等训练点在学习写作之初都是应该认真对待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样编排显然有临时抱佛脚之嫌。实践证明:只有全局把握写作的流程之后,再进行诸如“如何突出中心”“如何抓住细节”“如何发挥想象和联想”等等的重点训练才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写作教学是一个长线工程,不可能临近毕业才临时磨枪,也不能本末倒置忽视人们的认知和学习规律。
2.课外练笔的逻辑混乱
2.1 课外练笔的内容安排率性而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不少一线教师沿袭着传统的作文教学思路:布置题目——稍加讲解——学生写作——老师批改——课堂讲评。对课外练笔而言,人们大都认识到它的必要性,要求同学们坚持课外练笔。但是,却忽视了它的有效性和序列性。目前老师布置课外练笔的情况有三种:
(1)随意布置具体题目练习。
(2)用心布置相关话题练习。
(3)根据课堂教学进度和需要布置相应题目练习。尽管上面三种情况体现了当前一线教师对课外练笔的重视程度和用心程度。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缺乏课外练笔的全局性、系统性把控。
2.2 课外练笔的反馈低效循环。正是因为对课外练笔缺乏全局性、系统性的整体把控,课外练笔的时效性一直在低效循环。
2.3 课外练笔反馈的随意性也直接影响着课外练笔的有效性,甚至打击了孩子们的写作积极性。有同学在随笔中就流露出过“费尽心思写了一篇随笔却换来了老师的一个‘阅’字!”目前,课外练笔的批改大致分三步走:一看写没写,二看字体,三批等级加日期,特别必要才会批上两句评语或者圈画一两处句段或错别字。不能也做不到对每一个孩子的课外练笔进行序列的有效的反馈。
3.系统化课外练笔指导的可行性实践
作文教学本身是一个“三线组元”的结构系统。即:审题立意、布局谋篇和精准表达。作文教学的逻辑起点是认清这三方面的规律,然后遵循规律进行教学设计。
系统化课外练笔的指导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
3.1 通过海量阅读指导学生掌握优秀作品的行文规律。比如:拟题、开头、过渡、结尾等机构规律;概括+描述、多觉描写、虚实、正侧、动作发出者、接受者、旁观者等表达规律;时间、空间、逻辑顺序的构思规律……
3.2 通过序列训练培养学生的日常写作能力。站在系统的高度进行教学设计和安排。三年120周,每周的训练点和批改点同中有异、序列推进、循环变化、步步夯实。
3.3 通过全国中考写作专题的研究,把握考场作文的命题、得分规律。
比如,七年级课外练笔训练表如下:
综上,认识到课堂写作教学的不足,改变以往的写作教学思维定式,运用“读——写——评——改——选”写作指导法,打破课内与课外、阅读和写作的界限,利用初中3年,120周,进行专题写作、踩点评价,评优鼓励的系统指导,相信孩子们的写作兴趣、写作水平乃至整体语文素养一定会有大幅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