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对高血压患者施行血压控制后的疗效及患者满意度调查

2020-03-09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0年1期
关键词:口服心率血压

王 飞 陈 彬 黄 财

武警福建总队医院心血管内科,福建 福州 350001

高血压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的血压指标,是影响手术安全性的主要因素[1]。围手术期积极控制血压,可有效改善心血管功能,且可减轻神经功能受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2]。研究表明,在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提高对患者血压控制水平的能力,具有积极意义。为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本文探讨高血压患者在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的血压控制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武警福建总队医院2017 年10 月至2018 年10 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按照控制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 例。观察组,男性18 例,女性14 例,平均年龄(62.14±14.51)岁,平均病程(10.51±2.01)年。对照组,男性19 例,女性13 例,平均年龄(63.01±12.59)岁,平均病程(11.02±1.88)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均已确诊为高血压患者,排除合并其他系统重大疾病者排除及精神类疾病患者。

1.3 方法

1.3.1 血压分级方法

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4)[3]对高血压进行分级:1 级,收缩压(SBP)=140~159 mmHg(1 mmHg= 0.133 kPa),舒张压(DBP)=90~99mmHg;2 级,SBP= 160~179 mmHg,DBP=100~109 mmHg;3 级,SBP ≥ 180mmHg,DBP ≥110mmHg。

1.3.2 围手术期前血压控制方法

两组均于术前1 个月给予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控制血压,以常规给予降压药物依那普利(5~10 mg,2 次/天,口服)或硝苯地平(10~20 mg,1 次/天,口服)。

观察组患者根据患者的血压水平,对药物类型进行调整,分级控制血压:(1)1 级高血压患者,给予依那普利(5~10 mg,2 次/天,口服)或氨氯地平(2.5~ 5.0 mg,2 次/天,口服)控制血压。(2)2 级高血压,给予依那普利(5~10 mg,2 次/天,口服)+氨氯地平(2.5~5.0mg ,1 次/天,口服)控制血压。或给予氨氯地平(2.5~5.0 mg ,1 次/天,口服)+替米沙坦(80 mg , 1 次/天,口服)控制血压。(3)3 级高血压患者,给予依那普利+氨氯地平+吲达帕胺控制血压,用法用量不变,连续用药5~7 d。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对药物剂量进行调整,降低血压指标。两组患者均干预3 个月。

手术过程中,应严密监测两组患者的血压指标,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处理。针对术中血压>200/110 mmHg者,可静脉给予硝普钠或硝酸甘油控制血压指标。术后,两组仍采取以上方法用药。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3 个月后的血压(SBP和DBP)、心率(HR);采用血压测量仪测量血压,心率表测量心率。术中通过对血压、HR、呼吸等生命体征的监测,观察两组患者有无应激反应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度采用自拟测评量表于术前(干预后的手术前)、术中、术后三阶段测量,量表信效度较好。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 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压与心率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血压与心率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3 个月后,两组患者血压与心率均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患者的SBP、DBP 和HR 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 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压与心率指标比较(±s))

表 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压与心率指标比较(±s))

注:与干预前同组内比较,#P <0.05;干预3 个月后与对照组比较,*P <0.05

指标 时间 观察组(n=32)对照组(n=32)SBP(mmHg)干预前 154.5±5.2 155.8±6.0干预3 个月后 110.8±2.3# * 123.6±5.5#DBP(mmHg)干预前 125.2±4.0 124.9±3.4干预3 个月后 83.6±2.4# * 105.7±4.2#HR(次/min)干预前 103.4±5.0 102.8±4.0干预3 个月后 75.6±3.0# * 89.6±5.3#

2.2 手术成功率、应激反应及并发症

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应激反应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为3.1%,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8.8%和2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 2 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应激反应及 并发症发生率[n(%)]

2.3 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在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 3 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比较(分,±s))

表 3 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比较(分,±s))

组别 术前 术中 术后观察组(n=32) 9.4±0.5 9.3±0.6 9.7±0.3对照组(n=32) 7.4±0.5images/BZ_85_1719_612_1719_614.png 7.6±0.3 7.2±0.3 t 值 16.0 14.3 33.3 P 值 <0.05 <0.05 <0.05

3 讨论

高血压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血压控制所用的常规方法,以给予降压药物为主[4]。单独给予药物治疗,可有效提高血压的平稳性,将血压降低至手术的安全范围[5]。但若未根据患者的血压指标,调整药物剂量及用药方式,血压的控制效果往往较差。本研究发现,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SBP、DBP 和HR 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观察发现,对照组患者的应激反应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8.8%和21.9%,提示手术安全性有待提升。

为进一步提高血压控制水平,改善手术效果,本院在对高血压进行分级的基础上,采用不同药物对血压进行了控制。与统一给予降压药物相比,该血压控制模式针对性更强,且科学性与可行性强[10-12]。以此为基础控制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血压,对患者术中应激反应发生率的降低,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减少,均具有重要价值。本文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在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研究发现,患者的自我干预能力、饮食、用药情况,以及心理状态,均为影响血压指标的主要因素。焦虑、抑郁、恐惧、紧张等不良心理的存在,可增加应激反应发生的风险,致使血压进一步上升,对手术的安全性造成影响。高血压患者可于非心脏手术前,通过听轻音乐、转移注意力、自我暗示等方式改善心态,辅助降低血压。术前当晚睡眠时间过短,睡眠质量过低,同样可对血压控制效果造成影响。术前当晚,应及时为患者关灯,保持病房安静,保证病床舒适、环境良好,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此外,针对伴有睡眠障碍者,临床同样可给予其镇静类药物口服,改善睡眠,避免血压升高。术前,患者饮食应低盐、低脂、口味清淡为主,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5 g 内,不得食用动物内脏、脂肪,可多食用胡萝卜、西红柿等蔬菜,以降低血压。

综上所述,根据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分级情况,针对性对高血压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血压进行控制,可有效预防血压升高,降低术中应激反应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确保手术安全。

猜你喜欢

口服心率血压
李玉芳:如何提高口服抗乙肝病毒药物的疗效
长效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与安全性
心率多少才健康
口服中药汤剂常见不良反应及药学干预
液氮冷冻与阿维A口服联合治疗多发性跖疣疗效观察
降压快的药就是好药吗
血压偶尔升高,需要吃降压药吗?
离心率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最怕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