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引入《论语》的作用探析

2020-03-08毛细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4期
关键词:论语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治

毛细

【摘要】  《论语》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在两千年前孔夫子便总结出为人处世的要义,并将其转化成宝贵的精神财富,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品学兼优的学生。其礼制与仁爱的思想在当今物质化较为严重的社会背景下更显得珍贵,其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对于教育领域的借鉴意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引入《论语》的作用进行具体分析和探究,促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论语》选读的有机融合,进而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法治意识。

【关键词】  小学教育 道德与法治 《论语》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04-159-01

一、《论语》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内涵及意义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集合了儒家思想与主张于一身,不仅对教育具有千百年的借鉴和促进作用,对于社会管理和国家治理方面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借鉴意义。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效融入《论语》的选读,对学生提升道德品质修养和尊重社会规则、遵守法律法规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中引入《论语》的具体内涵和意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是贯彻落实相关教育部门的教育政策与教育指示精神的需要。如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以及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等,均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更加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及优秀传统文化地渗透和传达。进而通过《论语》与《小学道德与法治》内在的紧密联系,实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道德与法治教育。

(2)是社会发展中通过制度建设、道德建设以及公共价值观念建设,实现社会和谐愿景的需要。习总书记曾在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可见《论语》最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其影响力甚至扩展到世界的层面,对增强我国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论语》的选读和引用来推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无疑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促进和谐社会实现的有效手段。

(3)是保障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当前,很多的小学生心理存在着心浮气躁、意志薄弱、诚信缺失、尊敬教师的意识浅薄等问题。这明显对其身心健康发展极为不利。在如此背景下,通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结合《论语》中的优秀思想和礼仪规范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势在必行。

二、《论语》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具体作用

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有很多的环节均适合融入《论语》选读的内容来加强教学效率和说服力。同时,这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方式,适用于我国教育系统和学生内心的文化认同和积淀规律。下面将以小学四年级上册“为父母分担”单元的教学为例,从三个层面进行分析《论语》选读引入教学的具体作用。

2.1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教育

本单元第一课中的标题为《少让父母为我操心》。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为了科学地引导学生能更多理解父母的辛劳进而从内心中激发起一种感激父母的情感及认识。在上述意识的作用下让学生懂得自我管理,少让父母操心,实现一种爱父母的表现。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问学生“一日三餐都是谁做的?”,待学生回答是父母后,教师将《论语》中的“吾日三省吾身”与“一日三餐”巧妙衔接,并让学生自省为父母减轻负担上有没有做好。随后在整个课堂中贯穿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的重要内涵,从而教育学生从小加强自我管理的意识。

2.2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本单元第二课《这些事我来做》的教学中首先要为学生明确孝道和感恩的必须性意识。可用《论语》“孝悌为本”的章节选读来实现“孝”为人本的思想教育。即“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而产生内心对孝道的潜意识和认同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再引入“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观点,教育学生不论在家还是出门均要尊敬父母、感恩父母,在与父母的语言交流中要注意和颜悦色和尊重。最后再根据“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全新理解,教育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加学习和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来做到对父母的感恩。

2.3加强学生责任和担当的意识

在本单元最后一课中主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可以运用《论语》中“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的精神教育学生从小要建立责任意识,注重内心品质的自我修养,时刻铭记自己的责任,然后努力变得优秀;同时在担当方面则要用“君子不器”的观点教导学生,其不仅是学生的身份,也是家庭成员的身份。需要学会主动承担一些家务劳动来减轻父母的负担,进而做到对家庭的责任和贡献。另外,教师还可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孔子“仁”和“礼”的思想对学生进行家庭礼仪和家庭之爱的教育。让学生从“礼”的角度去学会尊敬长辈,例如对长辈的尊敬称呼以及在饭桌礼仪上以长辈为尊、以长辈为先等。从而助其形成正确的家庭观念和对家的“仁爱”渴求,并深刻理解和认知家的意义及美好家庭对个人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三、结束语

随着新课标进一步的推进和落实,在具体的小学教育中越发注重德育的培养。从学生的道德品质修养、待物接人思维、礼仪行为习惯形成等方面着手,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提倡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无疑肩负着对学生最直接的教育和引导责任。然而涉及德育便离不开《论语》蘊含的优秀思想对教育的促进作用。它是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孔夫子之思想汇聚与凝练,体现出了其“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等教育思想,以及其伦理思想、教育原则、道德观念等主张对当代《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借鉴和促进意义重大。

[ 参  考  文  献 ]

[1]徐红欣.试析《论语》的德育价值[D].河北大学.

[2]孙晓砺.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7(6).

猜你喜欢

论语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探究“学讲计划”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教学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