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在大学美术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识
2020-03-08曹莹
曹莹
摘要:在大学美术教学上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不仅是重要的教学任务,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对此本文通过分析传统美术的审美元素和现代美术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大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审美意识的关键举措。旨在为进行大学教育时教师、学生更好地传授、掌握美术知识,提高艺术修养和美术修为,培养审美意趣和文化素养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美术教育;传统文化;审美;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17-0119-04
1传统美术中审美元素分析
传统美术是一门综合学科,它集绘画、书法、文学、篆刻等于一体,是古代文化特征、文化信仰沿革、主流群体意识的表达,包含了文化和哲学理念,自华夏文明中代代传承,博大精深。传统美术以独特的视角,打破时空限制来高度概括与想象,强调与注重画品人品相统一的理念。根据“六论法”,按照国画中包含的审美元素的不同,传统美术可分为语言元素与精神情感元素。
1.1语言元素
中国画又称水墨画,通过墨、水的不同结合比例,在构图、运笔、描摹等方面进行艺术创造。在中国画中,构图体现了多样的统一,即对比中有和谐,有重点、有整体。要求整体平衡、主体突出、分中有合、虚实相生、疏密有序。常用的构图方式包括上行式、下行式、三角形、十字形、“之”字形、“S”形、大布白、交叉式、点线面、团块式、字画式等构图方式。西方绘画在构图方式上与中国画的构图方式是不同的,比如在观察方法上西方主要采用“焦点透视”,而在中国画作中则主要运用“散点透视”。此外,中国画在构图上有几大原则和方式,如“之”字形、三线体、三角形、对角位、矩形、几何形、段迭式、层叠式等多种构图样式,通过构图形式展现出不同主体之间远近、大小、明暗、深浅、高低等景物特征,通过这些表现手法,表达出画卷整体的意境诉求。
根据意象创造形象是中国画的一大特点,其中包含“观物取象”和“立象以尽意”两种。“象”与“意”是中国画的两种表现形式,“观物取象”是中国画的基础,通过对物体的观察手段,或远观或近观、或仰观或俯查,了解物体的外部特征并对物体外表进行模拟的一种绘画手法。“立象以尽意”则是高一层次的中国画绘画要求。其中“意”是指创作者根据观察到的具体的“象”,通过绘画表达出的审美主体的思想与情意。中国画主要以线造型为主,通过线条的不同构成,如曲直、方圆、粗细、轻重、软硬、疏密、主次、虚实、强弱等,通过线条的不同功能和寓意,通过线条与毛笔、宣纸、水墨等工具材料的结合,组合勾勒出的无穷变换,不同形态有不同的质感与韵味。
墨是中国画特有的材料之一。通过墨与水的浓淡结合,画出“黑、白、灰”的色彩层次,也成为了一种品鉴标准,具有自己独特的鲜明特征。传统中国画讲究“笔墨纸砚”,四种工具缺一不可。运用宣纸、毛笔,通过绘画技法,将色彩在纸张上通过纸透力度,将创作者的自然性、象征性的艺术手法表达出来。其中,“墨”则指泼墨、破墨、积墨等墨法,当然也有干、湿、浓、淡、枯的区别。在中国画作品中,笔与笔、墨与墨、笔与墨糅合在一起,多姿多彩。
中国画的色彩与墨色也是创造生命的元素之一。色彩本源上是对“观物取象”的自然反映,本身带有自然属性。而在绘画家的笔下,色彩又突出代表着绘画家对于“象”的情感抒发与表达,带有主观智慧的光芒。因此,中国画的色彩,可以带有自然和艺术双重属性,是在描绘物品、场景基础上的代表东方文化的独树一帜的色彩表达。传统的设色方法有重彩画法、水墨画法、浅绛法、淡着色法等。色彩的对比与协调是创作的关键问题,而色彩颜料的浓淡,也和墨色一脉相承,通过墨色重叠可以使其更加丰富。
1.2精神情感元素
艺术精神是艺术作品中自然散发出来的绘画者的情感,隐藏了绘画者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工业时代批量画作最大的区别就是饱含情感、具有独创性。例如通过对植物的刻画,可随风而动,可攀枝而上,也可傲然枝头、雨打风霜若等闲。各种画作描绘出来的形象,体现了绘画者当时的心理情感和寄情于画的主观感受。时代在变,绘画者也会因为年龄的增加和阅历的丰富,使其作品在情感表达和技巧应用方面更加成熟、更有内涵。
要做到气韵生动,这就是中国画讲究的“意在笔先”。中国画绘画者都是在长期使用毛笔后才能做到笔随心动、心随意动。在毛笔使用过程中,或精致细腻,或大气磅礴,完全是由创作者的精神内在直达笔尖。进而在笔下无论如何状物、都体现了画作蓬勃的生命力和象征性。寄情山水、虚实相生、明暗映衬,在画面上强调有藏有露,着重表现弦外之音,注重画面的耐人寻味,这种朦胧的意境具有特殊的魅力,含而不露。这种意境是艺术家自身心灵体验与自然碰撞的结果,是绘画者眼界、精神、情感、美学观的综合表现。这种审美是多样的,有恬淡幽静和闲适自得,有深远辽阔和大气磅礴,也有细腻玲珑和动静结合,不同的审美形态展现出不同的魅力。
2现代美术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问题探究
虽然高校在教学过程中也意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对教育的意义,尤其是在美术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本身就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根据前人的研究以及数据统计可以发现学生对西方美术的了解甚多,但是对中国本土的艺术文化认知较为欠缺。如图1,当对美术专业与非美术专业学生的中国美术和西方美术掌握情况分析发现,无论是美术本专业还是非美术本专业,对西方美术掌握更好的人数都比对中国美术掌握更好的人数要多。其中美术专业中对西方美术掌握更好的人数接近对中国美术掌握更好的人数的3倍,远远超过了非美术专业中二者的比例。可见,对美术研究越深的学生对中国美术的认知越欠缺。
以上的现象可能会导致在美术创作过程中民族文化特色的削弱。创作艺术主要就是创作者本人的人生阅历、艺术素养、文化结构等多方面的沉淀,美术教育的主要任务也是使学生能够以当下的艺术理念来反映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追求,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传统的审美意识,可以避免在赏析和创作过程中对西方美术的盲目崇拜,减少对传统中国美术的肤浅临摹。因此,重视大学美术教育中传统文化艺术与审美的培养十分必要,这能使学生在对传统中国文化有一定了解的同時,体悟其精神与内涵,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对具体的思路与审美方向有更加清晰的认知。
大学美术教育要求塑造当代大学生的民族性、传统性与现代性,当前大学生美术教育对传统审美意识的培养需要立足多元的社会价值取向。自从我国美术教育发展以来,在近百年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使我国的社会思想与人文精神具备了一定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在与世界教育文明接轨的同时,也体现出了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取舍两难的境地,传统文化也出现了慢慢被替代的趋势。然而,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主要是基于民族地域性和文化的思想。传统文化审美意识的欠缺是美术教育自发展以来中西结合教育的缺失,这无疑会导致传统文化与社会审美出现难以弥补的缝隙,因此,提升大学生传统审美的意识是当前美术教育过程中十分重要的课题。当然,缺失并不代表完全没有,只是说没有真正地将我国的传统文化融于美术教育中。虽然课程的改革和教育方式有很大的改革,但是学术研究专业理论还是很难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因此这导致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传统的理解更多是流于形式和概念。
当然,艺术活动是审美培养的有效方式之一,而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象则是传统文化审美意识培养的重要形式,在美术教育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传统意象的认知也是需要依赖于深厚的民族精神和较长的时间沉淀。大学美术教育责任重大,在各个阶段如何进行有效的传达也值得我们深思。教学中对传统审美意识的培养要突出民族特色,要以民族文化为特点才能真正体现民族文化的优秀艺术,才能真正展现出我国美术教育的文化主体特性。
3在大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审美意识的关键举措
3.1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引导学生的审美情趣。大自然和社会才是我们的活教材,艺术都是对自然世界的反映与升华。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接触自然,从自然中体会艺术的创作起源,带领他们捕捉日出和晚霞,欣赏盛开的花朵,观看小猫捕食、小狗相互嬉戏的形态和场景,公园中不同年龄层的人群在同唱一首歌时的表情和微动作。没有生活何来审美,学生们通过观察、对比才会懂得欣赏生活与美术之间的美妙,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将审美意识层次逐步提高。在亲近自然的同时,传统美术作品鉴赏也是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审美意识的一个重要方法。对美术作品的赏鉴,一方面是学生自身的理解和感悟,另一方面是教师有针对性的讲解,包括时代背景、绘画者生平及其所处的人生阶段,进而启示学生们理解绘画者作画的目的。同时,教师还要从专业的角度对绘画运用的笔法、画法进行细致研究,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审美想法,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审美情趣。比如将《夕阳箫鼓》用作背景音乐来赏析南宋山水画《踏歌图》时,可提问“农民踏歌原因”进而拓展、延伸思想内涵,这对学生感受画作艺术感染力有很大帮助。久而久之,学生们也会意识到,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可通过各种感官进行综合鉴赏。而通过这种方式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注入其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引导和情趣的培养都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3.2合理运用课内课外资源
充分运用课内和课外的资源,将其与生活实践联结。多媒体展示和虚拟仿真是课堂鉴赏的重要手段。很多传统画卷的优秀作品都在各地的博物馆中收藏,书面印刷很难展示出其精妙所在,而且也缺乏对作品完整背景的反映。通过多媒体对各种形式的画作进行展示,能将画卷更完整清晰地呈现出来。虚拟仿真技术可使学生有置身其中的感觉,对当时的传统文化有设身处地的真实感,同时也能从绘画者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作品,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悟作品的魅力所在。
3.3时刻以学生作为审美意识的培养主体
大学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只有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打牢美术教育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对讲学案例习作进行认真的观察、运用以往所学,理解、领悟传统文化包含的审美观念,由表及里,转化成自身的审美修养。首先,应按照教学的深入,逐级进行案例作品的展示和启发,循序渐进地开发、挖掘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识能力。其次,教师的引导要以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接受能力为根据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对于悟性较高的同学,通过布置高难度的精品赏析,不断推动其提升鉴赏品鉴能力。通过借助高科技的教学手段、采取课外赏析、兴趣课堂等形式,使学生有目的、有主线、身临其境式地把握传统画作,以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艺术情怀。大学美术教育的关键在于以人为本,通过对东方传统优秀画作的赏析,推动学生审美素养形成,确保大学美术教学目标的完成。
4结语
大学美术教育责任重大,在各个阶段的传达方式值得我们深思。教学中对传统审美意识的培养要突出民族特色,要以民族文化为特点才能真正体现民族文化的优秀艺术,才能真正展现出我国美术教育的文化主体特性。传统美术教育在大学美术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保持审美意识的继承与创新是每一位美术教师和学生的重要任务。在培养学生传统文化审美意识的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合理运用课内和课外的资源,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作者简介:曹瑩(1995-),女,山西永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