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要从课程建设入手
2020-03-07赵永攀
赵永攀
【摘 要】“研学旅行”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台州市月湖小学从构建“知行合一”的课程体系、挖掘“特色鲜明”的课程内容、开展“适合学情”的学习方式、开展“研行一体”的多元评价四个方面入手,积极探索“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路径,为学生提升素养、全面发展奠基。
【关键词】研学旅行;课程建设;实施路径
“研学旅行”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下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研学旅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春游”“秋游”,也不是把课堂机械地搬到校外,而是一门融所有学科探究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实践课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组织开展“研学旅行”必须树立课程意识。台州市月湖小学从构建“知行合一”的课程体系、挖掘“特色鲜明”的课程内容、设置“适合学情”的学习方式、开展“研行一体”的多元评价四个方面入手,积极探索“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路径,为学生提升素养、全面发展奠基。
一、构建“知行合一”的课程体系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育人的最重要载体和途径是课程。因此,课程是为育人目标服务的,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水平的基本要素,而育人目标则是课程建设的根本指向。
台州市月湖小学秉承“循性而育·高格成长”的办学理念,围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构建了“知行课程”。“知行课程”分为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两大类。通过基础性课程使学生获“知”,确保每一位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必需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通过拓展性课程让学生践“行”,引导学生拓宽视野,提升修养,丰盈人生。
学校将“研学旅行”纳入“知行课程”体系,将其作为重要的社会实践课程,与拓展性课程统筹考虑。既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也促使学校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做到立意高远、目的明确、活动生动、学习有效,避免了“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等现象的发生,促进了“研学旅行”课程有序实施。
二、挖掘“特色鲜明”的课程内容
优质的研学资源是衡量“研学旅行”课程的重要指标。目前,很多人对“研学”的认识存在误区,似乎一提到“研学”,就等同于组织学生奔赴外地,甚至出国。其实,学校周边的乡土资源应该是“研学”的首选。
台州具有“山海水城、和合圣地、制造之都”三大特色。学校地处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彩虹无人机、新能源汽车、PVC手套等制造业极为发达;学校附近有着极为丰富的人文资源,如解放一江山岛纪念馆、吴子熊玻璃纪念馆、戚繼光纪念馆等;台州市还有不少科普场所,如海洋世界、博物馆、科技馆、野生动物园等。学校根据课程设置和育人目标,结合域情、校情、学情,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大型公共设施、知名院校、工矿企业、科研机构、社会实践基地,形成了三大类别的研学基地:一是以高科技产业为核心的企业研学基地;二是以知识科普为核心的馆园研学基地;三是以地方资源为核心的乡土研学基地。
这些基地的建立,为学生了解家乡的人文历史、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为学校开展“研学旅行”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课程内容,充分体现了课程“研、学、游”深度融合的特点。如“绿野仙踪”“农耕体验”等劳动实践课程;“月湖探秘”“企业探访”等科技探究课程;“海绵城市”“低碳生活”等生态环保课程;“海洋滩涂”“气象观测”等走进自然课程;“行走东部”“小记者寻访”等行走游学课程。
三、开展“适合学情”的学习方式
“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要立足于课程特点,通过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的衔接和互补,拓展和创新学习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推进,以达到“研、学、游合一”的效果。
学校将每次的课程学习分为查阅资料、参与活动、总结分享三个步骤,以期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乐,真正达到“研、学、游合一”的效果(见表1)。
根据学情和研学课程内容,学校精心设计学习记录本——《“研学旅行”课程手册》,为学生开展研学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和支架。以《走进中能机车》一课为例,学校在手册中精心设计了两张调查表(见表2、表3)。
表2,旨在让学生了解机车生产的全过程,全面认识中能机车,感受家乡科技的发展,为中国的经济腾飞、科技成就而自豪;表3,意在让学生了解企业生产都有具体的分工,正是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的合作与努力,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才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适合学情”的学习方式,既丰富了学生的社会经验,对集聚区的企业有了深入的了解,同时也给学生上了一堂直观而深刻的科普课和劳动教育课。这就是“研学旅行”的魅力所在。
四、开展“研行一体”的多元评价
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学校要在充分尊重个性差异、鼓励多元发展的前提下,对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情况和成效进行科学评价,并将评价结果逐步纳入学生学分管理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研学旅行”的评价分为行为评价和能力评价两部分。前者主要评价学生的注意力、纪律性、文明意识和团队意识,如行程中学生能否做到队伍整齐、有序上车、听从指挥、系好安全带等,或者在研学过程中能否做到有序排队、认真研学、积极参与、互帮互助、不乱扔垃圾、文明用餐等。后者主要评价学生在研学过程中参与的广度、思维的深度以及任务完成的情况。
以《我和油菜花有个约会》一课为例,学校专门制定的《“研学旅行”课程手册》中布置了四项研学任务:油菜花小百科——收集了解油菜花的相关知识;小身材大本领——了解油菜花的用途;古诗词我来诵——背诵有关油菜花的古诗词;描绘春日美景——开展油菜花写生或主题习作竞赛。在研学任务完成之后,通过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对每个学生的表现给予总体评价,并将评价结果通过二维码智能技术上传至网络平台。最后形成学期综合评价,纳入学业报告单。除了针对学生个体的综合评价外,学校还有针对团体的评价,如评价团队合作的“快乐小分队”,以及指向个体单项的“创意小画家”“诵诗小能手”“十佳小作家”等专项评比。通过多元评价,激发学生参与“研学旅行”的积极性,也为学生开展后续的“研学旅行”指明了方向。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旅行”拓宽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丰富了学生的人生经历。学生的生活技能、集体观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养也得到了发展。在行走中思索,在快乐中成长,学校将进一步探索“研学旅行”的再发展、再深化,为学生的成长打好生命的底色。
参考文献:
[1]段茹宏.“研学旅行”:“学”与“行”之结合[J].河南教育(基教版)(上),2017(4).
[2]刘艺慧.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特色课程建设[J].江苏教育研究,2017(6B).
(浙江省台州市月湖小学 318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