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生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20-03-05林秋纽
林秋纽
【摘 要】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教育部门一直强调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突显出来,尤其是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合理利用课堂已有的生成资源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强化其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自主性,调节小学生的心理状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尽可能地将教学内容融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以这样的方式打破传统的教学盲区,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开创有利于理解的课堂氛围。本文将针对当下语文课堂的生成性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方面的探讨。
【关键词】 小学语文;生成性资源;开发利用;策略研究
众所周知,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它属于综合性课程,里面包含着相当丰富的开放性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简单地理解语文课程的最终目的就是利用课堂所学的语言和文字通过自己的个人理解描述自己看到的世界的能力,语言作为人类之间交流沟通的重要工具,可见其重要性和可用性。在越来越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必须明白:在新形势下,想要更好地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和理念,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就要通过合理地引導学生学会如何通过自己的思维去掌握好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最终达到学生可以自主驾驭文字、有效运用文字并能深入理解语言带来的魅力。
一、提前对课堂进行预设,实现生成资源的合理利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在任何时候都适用,尤其是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自己上的课学生爱听,反响热烈,就必须对所教授的课程提前进行仔细的了解和充分的准备,所以“备课”是一位合格的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前必不可少的第一要务。而在备课中,教师一定要提前对自己所要讲授的内容熟练地掌握并且吃透教材中的细节,将文章中的重点和难点区分开来,以此来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说到备课,就离不开对内容进行预设这一节点,而我们所说的预设是指实现课堂上学生的主体作用而留下的空间,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完成所设置的教学目标和预设的方向,这个预设是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同时随着课堂的实际进度进行微调,正是这样的微调对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例如,在进行《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的教学时,在课堂上可以提前设置几个关于文章的问题,比如“这里的画家和真实的画家有什么样的区别?文章中有几个小画家?分别是什么样的画家?”通过提前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有目标地对文章进行学习,就好像要去寻找谜底一样,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这样的方式将会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在授课时,不论何时,教师和学生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拓展,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自然流畅地进行。正是因为提前做好弹性预设的备课,才能够帮助教师有效地掌握课堂的教学进度,侧面帮助教师在课堂中获得大量的生成性资源,并且在以后可以随取随用,这样的课前备课才是顺应当下教学时尚的发展进程。
二、生成资源灵性整合,实现生成资源的合理利用
前面提到要想课堂顺利开展,必须进行合理的课前备课,那么接下来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利用已有的许多有价值的生成资源,但是我们必须知道这些资源有些是潜在的,迫切地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进行深入挖掘才行。我们了解到传统的教学方式旨在突出教师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内容讲授,不太理会学生是否听懂,是否理解,导致学生心思在课堂之外,不能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学习效率低下的现象。在新课程改革的观念下,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师作为课堂主体的旧思想,设置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形式。针对目前的语文课教学,教师对课堂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将极大地促进课堂上潜在生成资源的激发。
例如,在进行《蜜蜂引路》一课教学时,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创建相似的故事情景,如养蜂人在山里迷了路,恰好遇到了自己养的蜜蜂,于是养蜂人跟着蜜蜂回到了家里等。为增加故事情节,教师还可适当地添加一些剧情,如养蜂人对蜜蜂怎样形成了更加清楚的认识、蜜蜂如何在恶劣的环境下回到蜂巢等。但教师要注意突出教学重点,突出蜜蜂是怎样识路认路的,传授给学生必要的科学知识,突破难点,多给学生创设可以进行拓展延伸的内容,让学生在课文内容的延伸中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同时,这也要求语文教师合理把握语文教学的中心思想,深度挖掘课本中蕴藏的文本知识,实现学生、教师与文本三者之间的交互对话。教师通过将已有的生成性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学习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三、课堂中引入生活实际,实现生成资源的合理利用
语文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生活实际,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未知问题。因为我们明白生活这个话题的展开根本离不开人类周围的生存条件,所以广大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切记:在开发与利用已有的课堂生成资源时必须紧紧地贴合其中必要的客观存在性,也只有将生活中的知识引入课堂中来,才能更好地引起在座学生的共鸣。每个学生生活、成长的环境各不相同,尤其针对当下的小学生而言,他们涉世不深,导致对事物的认知存在很大的误区,这里截取学生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事物,方便找到课本与生活共同联系的地方。
例如,在进行《丰碑》《狼牙山五壮士》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寻找一些有关红军长征或者抗战时期的书籍或者视频资料,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带领学生就近参观一些红军纪念馆或者抗战时的纪念碑等,使学生全面了解当时长征路上的恶劣环境,进一步深刻地理解先辈们的崇高品质和留给我们的正能量。只有走进生活,仔细地观察身边的人或物,通过观察感受生活 ,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想要表达的东西,提高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及表达能力,进而实现学习语文的目的。
总而言之,真实的课堂生成资源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根据掌握的知识而改变,所以如何利用课堂生成资源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语文教学的时效性是所有语文教师的共同课题,这也要求教师必须拥有过硬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技巧。教师应该在课前和课中采取不同的措施对生成性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在课前就要积极充分备课,进行课前预设;在课堂中应该利用已有的资源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最终实现教育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