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70年广东省糖业发展概况

2020-03-05蓝艳华陈骏佳郭剑雄陈世治保国裕刘汉德陈备永

甘蔗糖业 2020年6期
关键词:糖业制糖糖厂

蓝艳华,陈骏佳*,郭剑雄,陈世治,保国裕,刘汉德,陈备永,翁 卓

(1广东省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16;2广东省糖业协会,广东广州510000;3广东省制糖学会,广东广州510000)

0 前言

经过70年的风雨洗礼,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建设,广东省糖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广东省糖业有过辉煌的历史,曾经贡献了全省十分之一的财政收入,不仅能自主设计、制造、安装和建设处理甘蔗10000 t/d以上的大型糖厂,能满足本省发展甘蔗糖业的需求,而且能满足国内对甘蔗制糖设备的需求,向全国提供制糖成套设备,甚至还向甜菜糖厂提供制炼设备,以及向亚非国家出口制糖成套设备援建新糖厂。无论在生产管理、技术设备、产品质量和科技进步等方面,广东省糖业曾在全国糖业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1]。总结广东省糖业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优势、贡献和经验,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 新中国成立后广东省糖业发展概述

1949年广东省甘蔗种植面积为 3.19万 hm2,1949/50年榨季榨蔗量仅9510 t/d,产糖量7.68万t,其中,土糖为4.96万t,机制糖只有2.72万t[2]。新中国成立后,广东省糖业迅速发展重获新生,自主建立了由生产、设计、设备、制造、安装、科研、教育、管理到商业销售等一系列较完整的现代制糖工业体系,建设了100多间大中小型相结合的糖厂和一批高产、稳产大面积连片的甘蔗基地,除江门甘蔗化工厂、广州华侨糖厂、湛江广丰糖厂由国外援建之外,其余糖厂从勘察、设计、设备、制造、安装等全部是自主完成建造。据统计,1950~1990年全省新建机制糖厂198间,扩建机制糖厂194间次,合计新增处理甘蔗 18.926万 t/d;1974~1990年制糖企业技改项目 57个;1991~2000年技改项目28个[3]。

计划经济时期即1949/50~1991/92年榨季,广东省为全国最大的食糖生产基地,年产糖量占全国45%左右。甘蔗种植面积最高的是1985/86年榨季约38万hm2,开工糖厂158间;产糖量创历史记录的是1991/92年榨季的216.22万t,开工糖厂115间。

进入市场经济时期,在 1992/93年榨季产糖量达203.92万t之后大幅下降,直到2007/08年榨季才有所回升,甘蔗收获面积约16万hm2,产糖量达145.35万t;2019/20年榨季甘蔗种植面积约10.5万hm2,共入榨甘蔗657万t,开榨糖厂23间,产糖量为70.91万 t[4]。

目前,广东省产糖量居全国第3位,糖料蔗种植和制糖生产主要集中在粤西地区。湛江市是我国第1个产糖量超过100万t的地市级,制糖产业仍是湛江市的重要产业之一。珠三角地区最早建成我国最大的炼糖基地,制糖技术和产品质量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现原糖加工能力约 200万 t/年,居全国第2位。

2 新中国70年广东省糖业发展历程

2.1 上世纪50年代的蓬勃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广东省制糖技术力量薄弱,不仅不能自行生产制糖设备,连糖厂设备安装都要依靠外国人和外企;而且由于缺乏大型动力机械设备,大型设备的运输,特别是起重,只能依靠安装工人的苦干和巧干[5-6]。新中国成立之初,广东省只有顺德和东莞2间糖厂,只有砂糖和酒精2种制糖产品,产品质量和技术指标都比较低[7]。为适应制糖工业的发展,相继成立了相关的科研教育机构,还建立了五沙、万顷沙、珠江3个甘蔗试验场和海南甘蔗育种场,积极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8]。这时期以珠江三角洲和潮汕平原为重点进行恢复生产,先后重建、新建和扩建57间大、中型糖厂,榨蔗量从9510 t/d提高到26000 t/d。

“一五”期间,珠江三角洲成为我国甘蔗主产区,并逐渐开辟海南、湛江和阳江等新产区。广东蔗区从50年代开始试种冬植蔗,因地制宜推广秋植蔗,在甘蔗生产过程中十分注重甘蔗病、虫、草害的防治,主要采取选用抗病品种等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方法,极少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甘蔗病虫害,主要采用“拔、刺、灌”人工剌杀方法防治螟虫。综合利用方面,糖蜜全部生产酒精,蔗渣供糖厂锅炉燃烧,滤泥交蔗农作肥料;1958年在周总理提出大力发展甘蔗综合利用的指示和陈郁省长的重视支持下,全省掀起了大搞综合利用的热潮,并成功研究出蔗渣干法打包贮存技术,使蔗渣能长期贮存利用。1950~1957年国营大型糖厂先后由省政府、轻工业部直属国营广东制糖工业公司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直接的计划管理。1950~1958年广东蔗糖生产连续9年上升,甘蔗面积由1949年的3.2万hm2快速扩大至1958年的13.2万hm2,产糖量由7.68万t增至43.4万t,年均递增21.2%。

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或成果主要如下:广州解放后,军管会派白烽军事代表负责接管东莞糖厂,1949年11月东莞糖厂开榨,这是建国后广东省第1间开工的大型甘蔗糖厂。1951年广东省糖业公司为恢复被破坏的广州市头、揭阳2间糖厂,从各厂中抽调74名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糖厂设计组(1953年改为广东省制糖工业公司设计工程处)[9]。1952年由广东省糖业公司、轻工业部甘蔗糖业研究所和东莞糖厂等单位研究成功以全晶核起晶为主要特点的“五一”煮糖法,结束了全凭感观经验进行起晶的落后状况,“五一”煮糖法迅速在全国各大中型糖厂中得到推广应用。1952年 11月华南工学院创办我国第1个制糖工程专业,同年华南农学院成立开设甘蔗栽培和育种的本科课程,同年广州轻工业学校开设甘蔗制糖工艺和糖厂机械及热工程专业。1953年在海南崖城建立海南甘蔗育种场,育成广东省和新中国首个甘蔗新品种粤糖54-143,开启了我国甘蔗有性杂交育种和自育甘蔗新品种的新时代。1953年12月2日利用原惠阳糖厂设备建成的紫坭糖厂投产(1957/58年扩建为2000 t/d)。1954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接收了官僚资本开办的4个机械厂,成立广州通用机械厂;江门市军管会接收了胜利机器厂,成立江门人民机器厂。1955年广州通用机器厂制造了我国第一套处理甘蔗1000 t/d的成套制糖机械设备;1956年5月29日毛泽东主席视察广州通用机器厂。1957年广东省自行设计、制造、施工安装2000 t/d亚硫酸法的中山糖厂和南海糖厂建成投产。1957年以前糖厂普遍采用夏威夷糖厂对耕地白糖的质量要求进行质量内控,自1957/58年榨季开始按1957年食品工业部颁布的甘蔗白砂糖质量标准进行检测。1958年3月轻工业部甘蔗糖业研究所成立。1958年新成立的广东轻工业机械厂生产出我国第一套350 t浸出法制糖设备。1959年广东率先开展蔗田化学除草的研究。1959年4月在东莞糖厂召开全蔗渣造纸现场会,开创全国用蔗渣生产机制纸的先例。

1958年7月7 日周恩来总理视察正在建设的北街糖厂和江门化工机械厂,提出北街糖厂和江门纸浆厂合并,亲自命名并题写“江门甘蔗化工厂”,为糖厂发展甘蔗综合利用和治理“三废”及保护环境指明了正确方向;1959年2月21日朱德副主席到江门甘蔗化工厂视察,2月25日江门甘蔗化工厂建成投产;1960年2月4日中共中央书记处总书记邓小平与彭真、杨尚昆、胡乔木和陶铸等人视察江门甘蔗化工厂。

2.2 上世纪60年代的缓慢发展

1959~1961 年为3年经济困难,特点是农业连年受灾,农民种蔗的积极性锐减,甘蔗种植面积由1959年的11.38万hm2下降为1962年的6.9万hm2,下降40%,而产糖量由44.88万t下降为19万t,降幅达 57.7%。由于甘蔗严重减产造成原料不足,大部分糖厂处于停工、半停工状态,糖厂新建项目被迫下马或缓建。1963年由于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和农村工作《六十条》,广东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甘蔗生产的经济政策和措施,甘蔗生产连续回升迎来发展小高潮,不但原来关闭停产的糖厂全部恢复生产,还新建糖厂75间,新增榨蔗量约30000 t/d,1965/66年榨季产糖量达到74.64万t。设计院对糖、酒、淀粉等工程的设计已从发展初期的模仿走向独立自主设计,并且具备工艺、设备、勘察土建、热电、自控、给排水、技经预算等门类齐全的各工种。这一时期着重挖掘企业潜力,在制糖工艺技术和综合利用方面取得较大的进步,主要如下:

1961年广东轻工业科学研究设计院成立,甘蔗糖业研究所隶属该院领导,海南甘蔗育种场正式划归甘蔗糖业研究所管理。1962年广东省开始实施甘蔗奖售化肥政策。1963年2月广东省国营制糖造纸工业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负责全省制糖、造纸行业的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及9个直属企业。1963年3月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偕夫人张茜到新桥糖厂视察。1964年甘蔗糖业研究所和南海糖厂研制成功抽吸型卧式管道连续中和器,并获国家计委、经委、科委授予工业新产品二等奖,这是国内糖业界首次获得国家级奖励成果,经推广后有200多间糖厂使用。1964年中山糖厂和轻工部广州设计院合作,将真空吸滤机由网式改装为带式,后全面用于糖厂过滤系统,取代劳动强度大的压滤机。1964年国家农垦部部长王震第2次到广丰糖厂视察。1964年湛江地区各县蔗区全面推广小锄低斩收获甘蔗。1965年轻工业部甘蔗糖业研究所主编出版《甘蔗制糖化学管理统一分析方法》,是我国最早的包含白砂糖试验方法的专业书籍。1965年从“四化建”抽调人员组建广东省糖业安装公司,从单纯的安装发展到安装、制造并举。1965/66年榨季采用喷淋式蔗丝渗出法的肇庆糖厂正式投产,这是我国第1间甘蔗渗出法糖厂。1965~1969年湛江先后在新桥、安铺、湛江、龙门、城月、华建等糖厂举办“湛江地区制糖半工半读技工学校”。在“三五”期间(1966~1970年)为节约资金和钢材,适应当时机制糖厂建设以中小型为主的原则,推广制糖工业新工艺——磨压法。

2.3 上世纪70年代的恢复发展

1970~1976 年农业生产大搞“以粮为纲”,加上政策多变,很多过去行之有效的糖蔗奖售政策被砍掉,严重挫伤农民种蔗的积极性。1972年国家为了发展广东等省区的糖蔗生产,核减粮食上调任务,扩大水田种蔗面积,1972/73年榨季广东产糖量首次突破80万t大关,达到82.71万t,创造历史新高;但其后 3年糖产量连续徘徊,1975/76年榨季跌至73.31万t;1977年后制糖工业开始恢复发展,随着蔗渣造纸研究成功,几乎各大型糖厂都建设了糖纸联合企业开展制浆造纸。70年代主要的重大事件或成果如下:

1971年轻工业部甘蔗糖业研究所首先进行蔗螟性信息素利用研究,“性诱剂迷向法防治甘蔗条螟技术”属国内首创,成功应用在蔗螟的预测预报及防治上。1972年成功试制多喷咀立式管道连续中和器。1972年全国甘蔗糖业科技情报站成立,创办我国最早的工农综合糖业科技期刊《甘蔗糖业》。1978年3月遂溪县城月糖厂利用锅炉汽压压差发电成功,国家计划委员会在遂溪召开节能先进代表大会,遂溪县被评为全国节能先进县。1979年9月广东省制糖学会成立。

2.4 上世纪80年代的迅猛发展

1980~1989 年是广东省糖业迅速发展的10年。“六五”(1981~1985)时期调整作物布局,以发展高旱地蔗区为主,相应扩大部分水田蔗区的甘蔗面积,使蔗区相对集中,采取集约化生产,甘蔗生产采用塑料薄膜育苗移栽等技术措施,进行地膜覆盖冬植蔗试验且获得成功,普遍推广使用药效长、效果较好的农药防治害虫。由于陆续出台有效的奖励扶持政策,使得蔗糖生产有突破性的发展,产糖量由1980/81年的101.3万t跃升到1985/86年的195.15万 t。受糖粮矛盾、糖价和蔗价不协调等因素影响,1987/88和1988/89年榨季产糖量出现起伏。“七五”时期重点围绕着甘蔗高产、高糖、高效益进行一系列的技术攻关,并取得显著效果,先后研制成功甘蔗高效破碎设备、水喷冷凝器、恒比滚动压榨机、压榨机莲藕辊、高位槽加下送辊、双辊式压力入辊器、气浮澄清法、等压排水系统,还发展纤维板、碎粒板、中密度纤维板等替代木材的人造板材。这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装备不仅投入资金少,有利于老厂挖潜改造、扩建,提高生产能力;而且效率高,对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发挥重要作用。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或成果主要如下:

1980年广州轻工业学校确立为全国重点中专学校,开设制糖、制浆造纸、工业发酵等17个专业,是我国培养制糖工业人才的重要教育基地。1981年1月第1座35 t/h中压锅炉在紫坭糖厂正式投入运行。1981年2月国家农垦部在前进农场建立全国第1所甘蔗机械化试验站,实行甘蔗种、管、收全面机械化。1981年广东省制糖学会组织设计了中国特有型式的Ф1000 mm×2000 mm GSC2000-I型恒比滚动压榨机,由江门机械厂制造,安装在中山糖厂投入运行,获得较高的压榨效能。1981年以轻工部甘蔗糖业科学研究所化学组、检测室为基础,成立全国甘蔗糖业标准化质量检测中心。1981年华南理工大学制糖工程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办列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点(1988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1981/82年榨季全省实行“核定基数、吨糖吨粮、全奖全罚、一定五年”的政策,解决了一直严重抑制食糖发展的糖粮矛盾问题。1982年华南工学院综合压榨法和渗出法的优点,设计出处理甘蔗100 t/d的新型大底辊两辊提汁机。1982~1987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援建的“全国甘蔗制糖研究中心”在甘蔗糖业研究所实施,资助总金额共50万美元,是中国制糖行业首个获UNDP资助项目。1983年12月3~17日由全国甘蔗制糖研究中心、轻工部甘蔗糖业研究所、全国甘蔗制糖学会、广东省制糖学会、广东省甘蔗学会联合在广州举办中美甘蔗制糖学术交流会,邀请陈其斌、周重吉、克拉克和赵畯田共4位美国专家与来自全国甘蔗、甜菜主产区300多位代表进行历时 2周的交流学习,在全国制糖行业尚属首次。1983~1986年甘蔗糖业研究所与中山糖厂、新宁糖厂合作试验气浮法清净蔗汁获得成功,取得较好效果。1984/85年榨季全省统一实行“综合变通价”收购糖蔗政策。1984年2月20日梅山糖厂建成投产。1985年列入国家“六五”科技攻关项目“石灰回溶碳酸法生产精糖”获得轻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6年国家经委、财政部确定广丰糖厂为重点扶持的全国大中型骨干企业。1987年4月8日东莞糖厂全套引进丹麦设备和生产技术的高活性干酵母分厂投产,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1987年中山糖厂通过了国家级企业评审,这是我国食品行业和制糖行业中首家获得国家级企业称号的大型制糖化工综合企业。1988年1月1日由轻工业部广州设计院负责编制的《甘蔗糖厂设计规范》QBJ 102G-87正式在全国试行。1988年3月22~24日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D)亚太地区甘蔗综合利用研讨会暨亚洲太平洋地区专家预备会议,在轻工业部甘蔗糖业研究所召开,为我国糖业界首次举办联合国国际会议;该所陈世治高工受邀出席同年 9月 UNIDD在古巴哈瓦那召开“第一届区域间甘蔗加工协商会”,在会上宣读论文“中国制糖工业及综合利用”,并获殊荣。1988年3月25日中澳合资生产高活性即发干酵母的广州番禺-马利酵母有限公司正式投产。1988年4月由轻工部甘蔗糖业研究所、顺德糖厂和大水桥糖厂共同承担的甘蔗糖蜜发酵制甘油的研究项目进行试产,这是我国第一间以亚硫酸钠为诱导剂,用甘蔗糖蜜发酵工业化生产甘油的车间。1988年9月15日省政府发出《关于调整蔗糖政策的通知》,确定实行上调食糖任务包干,任务外的食糖价格放开,广东省在全国率先实行糖价双轨制。1989年6月白蕉糖厂首次引进和兴建以糖蜜为原料,年产4000 t益力味精厂正式试产。1989年由轻工部广州轻工机械设计研究所和江门机械厂共同承担设计和制造的φ1200 mm×2400 mm TSG1200三辊式压榨机在广西桂平糖厂投入运行,这是当时我国最大的压榨机,处理甘蔗为10000 t/d。

2.5 上世纪90年代的变革发展

20世纪 90年代最突出的是深化体制改革,随着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我国糖业的战略重心向广西、云南等产区转移[10],广东制糖企业最大的变化是转换经营机制,在改革中探索生存发展的道路。自1991年市场放开,珠三角地区农民不愿种甘蔗,种蔗面积逐年萎缩,甘蔗种植主要转至粤西地区。广东省甘蔗和食糖产量都大幅缩减,糖厂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制糖生产连年亏损。通过转换经营机制,依靠科技进步,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从而逐步走出低谷,产业迎来新的发展。如南海糖厂 1993/94年榨季停榨后,逐步由制糖生产转向以电力生产为主,形成多种经营、综合发展的新格局。湛江多数糖厂实行租赁经营,或通过来料加工的方式经营糖厂,如湛江农垦系统的糖厂,充分发挥工农是一家的优势,实行“双联动”(蔗价与糖价联动、蔗价与蔗糖份联动)和“二统一”(甘蔗内部统一收购、食糖对外统一销售),争取最大的规模效益。

1991~2000 年没有新建一间糖厂,制糖机械生产也随之萎缩,主要在湛江已建成的糖厂进行扩建和技术改造,并在老糖厂中采用新技术,进行多层次综合利用,大兴多种经营,把糖厂建成综合利用配套的现代化制糖企业。如徐闻大水桥糖厂采用新技术日处理甘蔗由3000 t扩至4500 t,产冰醋酸3000 t/年;新桥糖厂和洋青二糖厂进行热电站节能技术改造等。1993年12月31日全国甘蔗制糖学会表彰从事制糖工业和管理工作31年的各省会员,全国共有1140名授予荣誉证书,其中广东省 478名。在 90年代,把毕生的精力献给我国甘蔗糖业的科研事业,为糖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黄振勋、陈树功、洗子恩、杨倬、王鉴明等老一辈专家先后逝世。

这时期的重大事件或成果主要如下:1990年9月7~11日在广州举办了“90年国际制糖及综合利用工业技术设备展览会”,这是全国首次举办的制糖及综合利用工业技术设备展览会。1990年由市头甘蔗化工厂合资兴建的三兴纤维板公司试产成功,这是我国第1家用蔗渣制成高级板材——蔗渣中密度纤维板。1991年顺德县推广甘蔗高产、高糖综合栽培技术,在10个镇设0.25万hm2(占全县植蔗总面积的30%)示范基地,创平均工业产蔗0.66 t/hm2,产糖量0.08 t/hm2,这是全国首个大面积甘蔗高产高糖记录。1992年5月1日茂名市糖厂正式实行租赁经营,这是广东第一间实行国有私营改革的糖厂。1992/93年榨季开始广东放开糖蔗收购价格,由糖厂与蔗农协商确定收购价格。1993年2月26日东糖实业集团公司正式成立,开发出国家级新产品——“一品鲜”酵母抽提物,为酵母的深加工提高附加值闯出新路。1993年8月4~6日全国甘蔗制糖学会和广东省制糖学会联合年会暨首届技术交易会在广州召开,参会人数260人为历年最多。1993年11月国家二级企业顺德糖厂实行公有民营和职工内部股份制,形成以顺德糖厂为龙头,属下拥有10余家经济实体的现代企业集团——广东顺糖集团公司。1993年华南商品期货交易所开始食糖期货交易,并于 11月 8日正式推出白糖的远期现货合约交易。1993年12月16~18日由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倡议和主办的“中国大陆甘蔗育种 40周年(1953~1993年)学术讨论会”在海南省三亚市召开,这是中国甘蔗育种史上的一大盛举,台湾糖业公司和台湾糖业研究所专家应邀到会,打破了40多年来海峡两岸互不交往的隔离局面。1993年益力味精厂完成第2期扩建工程,将生产规模扩大到年产味精12000 t,成为当时我国最大的糖蜜味精生产基地。1993年湛江糖厂经省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改组成立湛江宏益股份有限公司,这是粤西地区制糖行业中首家股份制公司。江门甘蔗化工厂(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12月28日成立)于1994年9月7日获准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这是我国制糖、造纸行业首家股票上市的企业。1994年7月20~22日由中国糖业协会、广东省制糖造纸工业总公司和广东省制糖学会联合举办的全国糖业经济研讨会在广州召开,为糖业首次大型经济研讨会。1994年12月16日广东省政府发文《转发省经委关于帮助国有企业解困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把制糖行业列入特困行业。1994/95年榨季珠江甘蔗化工总厂在节能工作取得新成效,标煤耗对蔗比创出3.89%的全国糖厂最好水平。1995年5月 11日在广州举行我国首个白砂糖专场拍卖会,共拍卖食糖13单,达7.3万t。1995年11月8日广东省糖业协会正式成立。1995年11月8日我国首个大型炼糖企业集团——广东中轻南方炼糖企业有限公司在广州成立。1995年11月26日我省首家食糖专业市场在雷州市开业。1995年12月12日江门甘化厂(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被授予“全国最大的甘蔗综合利用基地”称号。1995年12月18日集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大型国有制糖企业——广东省丰收糖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

1996年5月5 日全国最大原糖走私案——湛江富力糖业有限公司走私原糖一案开创了3个“全国之最”:走私物品价值最高,走私分子偷逃关税数和增值税额最大,人民法院判罚金数额最重。1996年12月4日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援助《中国贫困地区甘蔗改良》项目正式立项。1996年广东省政府根据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将试点企业由原来的250家调整为187家,制糖行业中珠海益力集团公司(白蕉糖厂)、东糖实业集团公司(东莞糖厂)和江门甘化厂(集团)有限公司榜上有名。1996年由广东省制糖学会组织编写的《广东省制糖专家传略》第一卷出版,该书收集了417位广东省从事糖业科研、教育、技术、管理专家的简历和主要业绩。1996年经国家经贸委等4个部门评比,江门甘蔗化工厂(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获得全国“八五”节能与综合利用先进企业;广东省“八五”节能与综合利用先进单位有东糖实业集团公司(东莞糖厂)、平沙糖厂、城月糖厂。1997年11月18日广东糖都集团有限公司在遂溪县挂牌成立,这标志湛江市糖业在改革上取得突破。1998年广东省政府出台《关于全省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3年改革与脱困的实施意见》(粤府[1998]83号)主要内容是从1998年起,用3年时间将全省开榨糖厂从79户再次压减到37户,糖厂逐步由国营体制引入民营资本经营,再逐步过渡到纯民营企业。

2.6 进入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

进入21世纪,针对广东省甘蔗产业的发展方向,在甘蔗土壤、施肥、除草、盖膜、病虫害防治(主要采用高效低毒、绿色环保、缓释颗粒的药剂防治害虫)、机械化种植等甘蔗农业生产相关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工作,主要有甘蔗测土配方技术、糖蜜酒精废液定量回施蔗田技术、除草光降解地膜覆盖技术、药肥膜一次性轻简节本栽培综合技术、甘蔗与大豆间套种配套栽培技术、甘蔗机械化耕作的配套农艺技术研究、甘蔗节水技术等甘蔗栽培技术。如徐闻实行立体农业,在蔗行间种黄豆、花生,获蔗豆双丰收;还建立以种蔗为基础的“轮、间、套、铺、植、架”综合管理经营的生态链,如蔗沟养鱼、间种菇类等提高亩收入。在甘蔗育种理论、技术与方法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利用聚合选择、分子设计育种等新技术,选育出高产、高糖、适应现代甘蔗轻简化、机械化生产的甘蔗优良新品种,为蔗区提供优质的健康种苗。

在制糖技术、工艺和设备也有很大的改进,在甘蔗压榨、澄清、蒸发、煮糖、动力、干燥包装等工段,开发出节能、节水技术等多项新流程、新工艺和新型高效设备,提高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较好地实现了优质、高效、低耗的目的。近年提倡循环经济,大力发展综合利用是实现蔗糖业生态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设计理念上步入新台阶,引入 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系统,开始3D绘图。援外工作内容和重点也随之转移,从经济援助、建糖厂、建农场和技术指导合作,转变为技术培训交流为重点,如2003~2006年共举办了3届国际培训交流,来自亚、非和太平洋的 41个国家90名学员参加培训。

3 广东省糖业的优势、贡献和经验

广东省糖业在糖分回收率、能耗、物耗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均居全国首位,糖蜜利用深度可达四级层次,综合利用的发展深度、品种和产值收益方面曾为全国蔗糖厂之冠。广东省糖业曾是全省轻工业的支柱产业,对本省和全国财政收入,为解决全国人民食糖的需要,为国家节约外汇,促进农业产业化和甘蔗资源综合利用多元化,支援亚非国家发展甘蔗糖业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以1984/85年榨季为例,食糖总产值16亿元(不含副产品),其中税金3.3亿元,利润约 1亿元,占全省轻工业总产值的25%。

3.1 优势

(1)现代化机制糖厂建立最早、发展最快、水平最高。广东省糖厂成为我国甘蔗糖厂的骨干企业,为各省培训输送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熟手工人。

(2)最早建成我国糖业从甘蔗种植、生产管理、糖厂建设、设计安装、机械装备、科研教育、商业销售等方面一系列独立完整体系。

(3)有一整套较先进、较完善的生产管理制度、体制和经验。如一长制、调度制、物料平衡、班日期报等,这些做法不仅在制糖行业应用,还成功推广到其他食品工业。

(4)敢于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并善于学习、借鉴、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

(5)最早自主设计糖厂、自主生产糖机设备,而且不仅满足省内需求,还供应到全国,乃至支援亚非拉国家发展糖业,糖厂规模从千吨发展到万吨,节省外汇。

(6)糖厂生产设备和指标达国际先进水平,获得高效(总回收、产量、质量)、降耗(物耗、能耗)、减污的效果。率先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糖厂最早突破降煤耗4%以下。

(7)重视发展宿根蔗和技术改造是广东甘蔗栽培的一项重要制度,并总结出一套提高产量和质量的栽培技术。

(8)广东省糖业结构调整力度最大、扭亏脱困任务最重,而且对全国糖业结构调整影响重大。

(9)最早扩大糖业产业链,发展综合利用、多种经营、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第三产业。

(10)糖业相关科研机构门类齐全、教育培训体系完善。广东省是我国培养甘蔗农业和制糖工业高层次科技人才的重点基地和摇篮,拥有大批制糖管理、科技、教育的资深人才,并支援全国乃至国外建厂。

3.2 贡献

(1)广东省糖业不仅对本省经济,还对全国糖业乃至全国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为广西、云南糖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广东省无论是生产、管理和科技等方面,在全国糖业中曾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有效推动了全国糖业科学技术进步和新兴产业发展,有效促进了全国糖业乃至全国经济的繁荣发展。

(3)广东省食糖大幅增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促进农业产业化,改变依赖进口的被动格局,为食品、药品、化工品等提供基础原料,满足国内食糖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本省和国家财政税收做出重要的贡献。

(4)广东省顺德糖厂、东莞糖厂等一批老糖厂,作为新中国资格最老、规模最大的机制甘蔗糖厂,记载了广东近代工业发展史和中国糖业发展史的辉煌故事,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价值。

(5)广东省率先开展大面积甘蔗高产高糖综合栽培技术示范,取得良好的增产效果,这些成功经验对指导全省乃至全国实现大面积甘蔗高产高糖提供了科学依据。

(6)广东省最早育成新中国第 1个甘蔗新品种,粤糖系列优良品种推广面积居国内大陆自育品种首位,适于多种生态类型蔗区推广应用,多次入选广东、广西和云南等产糖区的农业主推品种。

(7)广东省在糖业结构调整时,利用技术、管理、资金、地理位置等优势最早建成全国最大、最好的原糖加工基地,为我国炼糖技术发展及解决国产糖不足做出重要贡献。

(8)广东省对我国,特别是华南地区的制糖工业发展和制糖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除本省外,相关科研教育和管理机构还为广西、云南、海南、湖南、福建、四川等省区的糖厂职工和科技人员进行培训,如广东省制糖学会与全国甘蔗糖学会自1983~1997年,举办糖厂工程师班,培训人数近4000人次;华南理工大学和轻化工研究所从1975~1999年,共计培训近3000人次,还举办5期的“专业证书班”共 224人;华南农业大学于 1991年和1992年举办了2届甘蔗专业证书班;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举办制糖职工培训班共计30多期,共培训1200多人次。广东制糖学会与广东省糖纸工业公司联合编写的《甘蔗糖厂设备检修规程》影响大、作用强,作为指导全国糖厂检修工作教材。这些技术培训和教材有效提高了甘蔗种植和制糖工业的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加强了糖厂的技术力量。

(9)科研硕果累累,为广东及全国糖业的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广东省高校、科研院所及糖厂等机构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部、省级的重点科研项目,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和研究机构结成友好关系,与国外同行交往密切,开展科研合作交流,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硕果累累。仅就甘蔗糖业研究所的科研成果统计,1958~2018年取得科技成果390项,其中获厅级以上奖励165项,取得授权专利167项,制修订国家、行业、地方标准73项。这些成果已在全国主要蔗糖产区推广应用,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0)广东省制糖援建工作突出,为我国的援外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国援外项目是援建整个糖厂,以本省甘蔗制糖工业先进的生产、科研、设计、制造、教学体系为坚强后盾,广东先后派遣了17个援建项目的专家组,在越南、缅甸、柬埔寨、巴基斯坦、马里、坦桑尼亚等十多个亚非国家援建甘蔗糖厂和技术合作,负责厂址选择、勘察设计、糖厂建设、设备材料供应、设备安装调试、生产管理和技术培训,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得了受援国政府和人民的称赞和好评。

3.3 经验

(1)与时俱进的糖业经济政策和优惠政策,与先进的农、工业生产技术开发同样重要。广东糖业经历4次起伏反复,表明受政策影响因素居多。需注意调整好以下几种关系或矛盾:①与政府的关系;②蔗价与糖价的关系,糖价与价值规律的问题;③糖厂与蔗农的关系,劳动力成本与甘蔗成本及生产成本的矛盾;④甘蔗单产与蔗糖份及扩大面积的关系,按质论价与品种加价的关系;⑤食糖与粮食或其他经济作物的矛盾;⑥进口糖与自产糖的市场矛盾;⑦甜味剂与淀粉糖的矛盾;⑧糖厂规模大、中、小比例与发展速度的关系;⑨各厂自行发展副产品与集中原料建大型厂的利弊关系。

(2)国家层面上:党和国家以及各级领导对广东省糖业建设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及极大关怀和指导。个人层面上:一大批专家、教授、科技人员和广大干部职工为广东糖业的建设和发展无私奉献出了青春和才华。老一辈糖业工作者事业心强,工作积极认真负责,专注学习提高业务水平,他们把糖业当成一份光荣的事业,一辈子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正是这种精神,建立了广东省糖业在全国辉煌地位。

(3)协调农、工、贸关系,建立联合企业是增强本地区甘蔗糖业的竞争力,获得较好的整体效益的有效途径。如在 1995/96年榨季多数甘蔗糖厂严重亏损的情况下,2间农、工、贸一体化企业即广前糖业发展有限公司和丰收糖业发展有限公司却获得盈利,工业总利润分别达3000多万元和600多万元,居全国甘蔗糖厂的第4位和第29位。实践证明农、工、贸一体化的发展道路是使甘蔗糖业摆脱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

(4)以厂建厂、一分两厂、厂际竞赛、无壁垒互相交流学习,有力推动全国糖业技术进步。当年市头建厂调走东莞糖厂的近一半职工,成功输送骨干力量,实现了事半功倍,一厂变二厂。

(5)在改革转制方面成效较显著值得借鉴。其中,最成功的是东糖集团,不仅在广西兼并了多间大型糖厂,而且在北方兼并不少甜菜糖厂,其综合实力在全国同行中排名第2位。

(6)企业经营和盲目扩张的问题仍值得其他制糖企业和投资者深思,更为深远的担忧则来自整个制糖产业。原“广东糖王”中谷糖业集团因金融危机冲断资金链破产的惨痛教训,暴露经营盲目扩张误区,“家长式”管理为企业经营埋下隐患,跟风投资导致企业“外强中干”。

(7)建立和保护制糖工业的文化遗产。顺德糖厂于 2011年经国家文物局和广东省专家鉴定为广东近现代工业发展史的珍贵文化遗产,并于2013年5月获批为第7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紫坭糖厂正分期开发打造成紫坭堂创意产业园;2012年广东省档案馆启动了“广东糖业口述历史”项目,旨在通过一批“老糖人”之口,记录广东糖业曾有的辉煌,陈备永、陈世治、保国裕、张鉴棠、朱绍喜共5位资深老糖人受邀参加省档案馆录制“广东糖业口述历史”,从不同的视角叙述广东省糖业发展的沿革、成绩和经验。这些项目的启动和建设,有助于记录和传承优秀的文化遗产。

猜你喜欢

糖业制糖糖厂
广西财政厅聚力促糖业高质量发展
广西多举措阻力糖业发展又好又快
广西召开推动糖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
糖厂检验室的改进与提高
甘蔗制糖澄清工艺优化及应用研究
自动控制技术在糖厂蒸发系统中的应用
“合格”
制糖过程中还原糖问题的初步研究
闽东古法制糖“老树发新芽”
糖厂锅炉补充给水除糖净化新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