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大学生转专业现状分析与建议
2020-03-05王鹤程赵星宇
王鹤程 赵星宇
(长春理工大学教务处 吉林长春 130022)
退伍大学生从军营回归校园,虽然其具备意志品质较强、心理比较成熟、身体素质较高、纪律性较好等精英特质,但是贾敬灿(2014)[1]戴任卿(2017)[2]杜学敏(2019)[3]等人近年来的调研发现,退伍大学生返校后在生活、学习、心理、就业等问题上遇到较大的困难与挑战,并且难以解决。2016年12月16日,教育部出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41号令)第二十一条对退伍大学生转专业提出明确规定:“休学创业或退役后复学的学生,因自身情况需要转专业的,学校应当优先考虑。”[4]对此,笔者通过研究长春理工大学2019年退伍大学生转专业情况,调查分析,指出问题,提出建议,以期帮助退伍大学生更好地完成角色的转变,搭建健康成长的平台,为健全高校教育管理制度提供参考。
一、转专业动机分析
为了更好得了解退伍大学生的转专业动机,笔者依据2019年长春理工大学收到的12分转专业申请及与退伍大学生座谈了解的实际情况,可以将其动机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主动转专业
在高中时期,由于沉重的学业压力,大多数学生未能认清自己的兴趣特长,没有明确的人生规划。进入高校后,他们发现对专业不感兴趣,甚至产生抵触的情绪,学习能力得不到展现,同时产生想转又不能转专业的困扰,无法完成自身的理想抱负。在接到国家的召唤时,学生选择弃笔从戎。经过2年军旅生涯的磨炼,随着阅历的增加,对生活的感悟,对自身的兴趣特长的挖掘,他们对人生产生了新的想法、规划、定位。回归校园后,通过转专业这样优秀的政策,退伍大学生可以大展拳脚,实现理想抱负。
(二)被动转专业
经过2年与世隔绝的军旅生涯后,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热门的专业不再热门,冷门的专业变得炙手可热。入伍前高分考入的专业,退伍后不具备明显优势,使退伍大学生产生了“转专业”想法;有的专业停止招生,学生返校后只能进入相同或相近的专业进行学习;还有部分学生入校时是理科,退伍后跟不上学习,或者服役时从事偏文职的工作,因此产生了转专业的想法。
(三)跟风转专业
虽然经历了2年的磨炼,学生变得心智坚定,可以出色地完成上级交代的工作,但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明确的想法。他们在返校后可能不会申请转专业,也可能会产生补偿心理,跟风申请转专业。虽然他们符合申请转专业的要求,但学校如果为其开通绿色通道,则会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学生也无法适应新的环境,跟不上学习进度,产生负面情绪,甚至成为学习困难的学生。这是学校和社会均不愿意承担的后果。如果缺乏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学生发展取向,就难以很好地解决学生的“盲目转”“转后不适应”和“教育资源浪费”等问题,从而导致部分学生陷入转专业误区而无法自拔。[5]
因此,高校在建立转专业制度时,要综合考量学生的兴趣特长,其能否在新专业、新环境发光发热,还是更适合在老专业、老环境继续培养。“以人为本,厚德树人”,这是高校转专业小组、面试考核小组的重要指导思想。
二、转专业后情况分析
(一)基本情况
表1 2019年申请转专业及准予转专业人数统计表
由表1可知,2019年长春理工大学共有退伍大学生28人,其中12人提交申请,主要集中在18、19级。长春理工大学为学生在入校一年后提供优秀本科生转专业的政策。因此,复学在18级的学生,在错失第一次转专业机会的情况下,可以再次申请转专业,并有二成的学生实现自己的理想。复学到19级的学生,多数为保留入学资格的学生。根据卞禹臣等人的研究[6],保留入学资格的学生多数为没有考上军校,但是思想觉悟仍然较高的学生。在返校后,他们没有放弃自身的积极性,也会表现出璞玉的状态。这类退伍大学生转专业成功率较高,高达四成。
(二)学习情况
退伍大学生转专业后与普通学生一样,要面对适应学习、人际、心理、环境等多方面的困难与挑战。在所有的困难中,最能体现出其良好融入性的就是能否适应新专业的学习情况。
表2 2019年退伍大学生转专业后一学期学习情况统计表
从表2中可以看出,转专业成功的退伍大学生,在新专业均表现良好的学习能力,仅有2名学生出现了挂科情况。经与学生深入交流后得知,这是由于培养方案的变化导致的。这说明高校在落实好退伍大学生转专业工作上的后劲不足。未来高校应加强退伍大学生转专业后续工作,帮助其融入新的环境当中。
三、总结
目前,长春理工大学生退伍大学生转专业政策是合理的。其很好地帮助退伍大学生完成由士兵到学生身份的转变,巧妙地解决了一系列难题。退伍大学生找到了未来的方向,完成了他们的理想,完成了自己的学业。这使得退伍大学生不但在部队成人,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人生道路上成材,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