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活动路径的实践探索
2020-03-04孙俊鹏
孙俊鹏
摘 要:有效开展研学旅行活动,需要建立研学旅行活动的规范化操作体系,包括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实践体验活动、活动后的成果展示与评价等诸多环节,也需要以课程为载体,以课程化研学体系推进研学旅行活动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研学旅行;实践路径;课程体系
2013年,国务院发布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指出:“在放假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高等学校可结合实际调整寒、暑假时间,地方政府可以探索安排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2018年7月,浙江省教育厅等10部门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指出:“一般情况下,学校每学年组织安排1~2次研学旅行活动,每学年合计安排研学旅行活动小学3~4天、初中4~6天、高中6~8天。”
如何有效开展研学旅行活动?这是一个值得广大中小学教师深入思考和实践探索的课题。笔者所在学校以学生发展指导中心为平台,在研学团队的指导下开展了以“行走绍兴,知我所在”为主题的系列研学旅行活动。2018年10月,我们开展了以“阳明心学在绍兴”“曲水流觞在兰亭”为内容的研学旅行活动;2019年2月,开展了以“中西产业链”“绍兴小镇,珍珠帝国”为内容的研学旅行活动;2019年5月,开展了以“辛亥革命,我以我血荐轩辕”“醉江南,黄酒小镇”为内容的研学旅行活动,进行实践与探索,收到了很好的成效,经《绍兴晚报》专题报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通过多次研学旅行活动的实践,笔者所在学校逐渐摸索出一套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程序规范和模式,初步形成了有效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实践路径。
一、研学旅行活动规范化操作
(一)研学旅行活动前——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保障研学旅行活动的有效实施,前期的准备工作必须充分扎实,需要完成以下事项的内容。
1.研学旅行活动资源的确定
指导教师进行研学旅行活动资源收集,资源确定可以从研学旅行活动的达成目标入手,当然也可以根据资源所隐含的文化内涵来确定研学旅行活动的目标,从而框定研学旅行活动对象。研学旅行活动的相关资源,可以通过网上查阅检索和实地踏勘相结合的路径获得,从而保证活动中研学目的达成方向的准确性。
2.研学旅行活动流程的编写
为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切实完成研学旅行活动任务,有序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活动前必须制定详尽的活动流程,并切实要求学生熟悉活动流程,避免在研学旅行活动过程中出现混乱。以“曲水流觞在兰亭”研学旅行活动为例,流程编写如下:
①7:50—8:00 开展安全和文明礼仪教育,做好出发前准备。
②8:00 清点人数,乘车出发。
③9:00 参观兰亭博物馆。
④10:00—14:00 根据团队任务,自行活动。
⑤14:10—14:40 画团扇活动。
⑥14:50—15:20 曲水流觞活动,喝黄酒、穿汉服、诵古诗,尽享古风。
⑦15:30—16:10 鹅池素描作画,展现大画家之气。
⑧16:30 集合,清点人数,乘车返校。
3.研学旅行活动手册的编制
研学旅行活动手册的编制必须详尽,内容包括研学旅行活动目的、实施方案、任务清单、课程衔接、课程导入、研学旅行内容等。
4.研学旅行活动团队建设
组建研学旅行活动团队,让研学成员明确自我优势,从而建立优势互补的团队。让研学成员了解研学旅行活动行程,阅读研学旅行活动手册,明确团队和个体的研学旅行活动任务。确立本团队研学旅行活动主题,明确任务,探索完成任务的途径和方法,并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团队组建具体内容如下:确立队名、小组长、带队教师、组员及各组员的任务分配。活动中各队员要各司其职,团队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5.行前培训
包括研学旅行活动过程中的安全培训、礼仪培训、携带物品和活动内容培训。“安全、礼仪、物品”三项内容属于通识性培训,“活动内容”的培训属于专业性培训,可根据研学旅行活动主题的要求,进行相关知识铺垫。如“阳明心学在绍兴”的活动内容培训,要求学生通过培训达到如下目标:①了解王阳明的生平事迹,感悟其“圣人”的高尚品质和才华;②理解阳明心学的含义,了解阳明心学在中国儒学中的传承和发展;③了解王阳明与绍兴的关系,探索王阳明对绍兴文化的影响。
(二)研学旅行活动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研学旅行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研学旅行活动对象进行体验,推进研学旅行活动的纵深开展。具体来讲,根据研学旅行活动对象,一是给学生设置问题,指明探究方向;二是与学生一起分析解决在研学旅行活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疑惑。
以“穿岩十九峰——倒脱靴景区”研学旅行活动为例,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正确识别野外凝灰岩,从“层理、颜色、碎屑、上下层位”等视角进行观察,帮助学生正确识别凝灰岩。学生需要根据研学旅行活动任务和研学旅行活动目标开展实践体验、观察思考,分工协作完成研学旅行任务,达成研学旅行目标。学生需要合作探究完成如下任務:
①采集岩石样品,制作DIY标本盒,通过观察岩石表面粗糙程度、敲打岩石听声音、测量岩石硬度、网上查阅资料以及咨询专家,进行岩石的辨别和分类。
②探究分析该地复合型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
③根据“穿岩十九峰——倒脱靴景区”中的地质地貌景观,各研学小组提出六个以上地理问题并寻找证据(拍照记录),如景区内的背斜构造、向斜构造、断层构造、各类外力作用地貌景观等。
在整个研学旅行活动过程中,教师扮演的是导演角色,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扮演的是演员角色,处于主体地位。
(三)研学旅行活动后——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己
研学旅行活动后的总结环节往往容易被忽视,不少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似乎只重视对研学旅行活动对象的实地考察,一旦考察结束,要求研学成员撰写一份研学旅行报告,就算完成研学旅行活动任务。其实,一次研学旅行活动结束后大有文章可做,这对提升研学旅行活动的价值具有积极意义。研学旅行指导教师团队可以为学生搭建多元的成果展示平台,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让学生分别完成不同的研学旅行活动作业,可以通过校园展示、主题报告等诸多形式总结本次研学旅行活动,并借助于自媒体、学校宣传平台、地方电视报刊等媒体展示学生的风采。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指导学生知识实践和学业核心目标再思考,从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完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探索学业目标。如“阳明心学在绍兴”实地研学旅行活动结束后举行研学旅行汇报会,在汇报会上展示研学旅行团队手账作品、明信片作品和随笔文记分享活动,最后研学指导教师团队进行了本次研学活动的小结和评价。
其实,对研学旅行活动进行评价,无论是对参与研学旅行活动的个体还是活动小组来说,都是很有必要的。不少学校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容易忽视这一环节。研学旅行指导教师团队需要事先制订评价量化表,对参与研学旅行活动的个体和活动小组进行多元评价,中肯的评价对于学生素养的形成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研学旅行活动的课程化实施
通过一年多的研学旅行活动实践探索,笔者所在学校基本形成了四大研学旅行课程体系,有力促进了研学旅行活动的持续推进。
《绍兴传统文化篇》总课时18课时,侧重探知绍兴优秀传统文化,以“曲水流觞在兰亭”“越地唐诗之路”“阳明心学在绍兴”三条研学旅行活动线路为载体,体验传统文化。
《绍兴红色革命篇》总课时18课时,侧重探知绍兴红色革命文化,以“辛亥革命,我以我血荐轩辕”“抗战日记,为了不能忘却的历史”两条研学旅行活动线路为载体,传承红色革命精神。
《现代产业在绍兴篇》总课时18课时,侧重探知绍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以“紹兴小镇,珍珠帝国”“体验农耕文化,感知农业科技”“一个包裹的旅行”三条研学旅行活动线路为载体,分享我国的改革开放成就。
《绍兴风情篇》总课时18课时,侧重探知绍兴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以“醉江南,黄酒小镇”“品味鲁镇,感知绍兴”“新昌地质景观”三条研学旅行活动线路为载体,品味绍兴独特的地方风情。
课程化的研学旅行活动有利于学校研学旅行活动有效性的达成。校本化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性情特征、时间、财力、家庭支持等等,是真正意义上的为学生量身定做的一次出行。在研学旅行的实际效果中,体验式的学习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推动学生更主动地去了解乡土知识以及我国国情,在自主和团队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多维度的评价体系,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和学习热情,推动学生思考学习动机和感知学业生涯方向。
课程化的研学旅行活动有利于学校研学旅行活动的持续性开展。在绍兴本土研学旅行活动推进的一年时间里,笔者所在学校严格按照“行前培训、行走绍兴、研学旅行汇报”三个流程进行,并不断优化与改进,研学旅行的成果不断累积。在保障安全的同时,不断提升研学旅行活动质量,创立校本研学旅行活动品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生、教师、家长的支持,保障了校本研学旅行活动的持续开展。
课程化的研学旅行活动有利于助推学校的生涯教育。在高中的生涯教育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因学生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缺乏而导致所制定的学业规划目标的无效性,而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学生走出校园,以新的学习方式、新的社会角色、新的观察视角去了解自我和了解社会,检验知识,知行合一,从而增强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提升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