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归纳整理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分析

2020-03-04高莺

文理导航 2020年9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学生

高莺

【摘 要】归纳整理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体系。特别是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正处于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数学教师需把握好契机,在课堂教学中引领他们注重整理、有效归纳,这对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与数学思维能力来说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归纳整理;小学数学课堂;学生

归纳整理是一种思维过程的体现,指的是学生通过对信息的观察与分析找到内在联系,整个过程显得极为严谨,且符合逻辑推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围绕具体知识要点组织学生有针对性的整理和归纳,使其思维得到活化,轻松得出数学结论,借此锻炼与提升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有助于整体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

一、培养观察习惯,实现归纳整理

观察能力属于归纳整理能力的基础,小学生比较缺乏自主观察意识,而且观察能力不强,难以找到重点进行针对性观察,纯粹为观察而观察。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需培养学生优秀的观察习惯,不断强化他们的观察意识及对数学现象的敏感度,借此锻炼归纳整理能力,这是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能力的前提,还影响到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分析与概括。

在教学“方程的意义”时,教师先出示例1中的天平图,要求学生观察、交流各自获取的信息,指导他们列出等式“50+50=100”,使其说出这个等式左右两边分别表示的含义。接着,教师出示例2中的两组天平图,要求学生观察说出哪一个左右两边保持平衡,哪一个失去平衡,具体描述每个天平中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该怎样表示,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图片列出相应的式子。之后,教师讲述:观察、比较这些式子哪些是等式?与例1中的等式相比有什么特殊之处?引领学生整理、归纳明确这两个式子中都含有字母,也就是未知数“x”,使其了解方程的形式,用适当的方式尝试表达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如此,教师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教材中的图例,使其从中提取出有效信息,通过归纳和整理理解方程的含义,让他们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知道方程就是一类特殊等式。

二、营造和谐氛围,促进归纳整理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归纳整理,教师需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释放紧张和舒缓压力,吸引他们自主归纳整理数学信息。具体来说,教师可引入一些生活化现象,渲染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拉近课堂与生活间的关系,使其在熟悉的生活化环境中注重整理和有效归纳,培养和锻炼他们的归纳整理能力。

在“负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教师先播放一则天气预报视频,出示三个城市的最低温度:南京0℃、三亚20℃、哈尔滨-20℃,询问:三亚和哈尔滨的气温一样吗?如何区分零上20℃和零下20℃?组织学生整理信息、对比归纳,使其结合生活经验知道零上和零下是不同的,并介紹正负数的读法和写法,让他们初步了解负数的含义。接着,教师出示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学生知道正负数能区分海平面以上和以下的高度,并罗列数据:+20,-20,0,+8844.4,-155,让他们讨论分类且简述标准,使其通过整理、归纳发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上述案例,教师借助生活中的温度引出新课,再搭配有趣的海拔高度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吸引学生自主整理和归纳信息,促使他们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三、优化课堂提问,引领归纳整理

小学生的学习态度通常较为被动,很难自主发现与提出问题,这影响到他们归纳整理能力的发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为有效应用归纳整理,教师应该结合具体教材内容巧妙设计一系列问题,在恰当时机进行提问,为学生的思考和学习指明方向,使其有意识的进行整理,且有效归纳讨论问题的过程与结果,引领他们在归纳整理中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

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先提问:把8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引领学生回顾分数的相关知识,说出分数各部分名称,他们也知道生活中分数应用范围广泛。接着,教师出示例1中的一组图,要求学生用分数表示每个图中的涂色部分,交流每个分数分别表示什么?使其整理汇报结果,提问:你认为这些图中分别是把什么平均分的?分成几份?用分数表示的是其中的几份?引导他们归纳整理单位“1”的含义,随后追问:在这几个图形中分别把什么看成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怎样的数叫作分数?使其经历概括分数的意义。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巧妙设置一系列关联性问题,让学生在问题导向下思考,整理与归纳整个学习流程和讨论结果,使他们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清楚分数单位的含义。

四、注重公式推导,强化归纳整理

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不少公式、定律、法则和概念等知识,教师可指导学生应用归纳整理的方法来学习这些普遍性、一般性的规律,既有助于他们理解这部分知识,还可以强化其归纳整理能力。对此,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借助公式、定律等应用归纳整理,引导学生注重整理和有效归纳,使其透彻理解规律,提高他们学习行为的实效性。

以“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学为例,教师要求学生每人事先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卡片,讲述:你们是否能参考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面积?使其整理以往的学习经验,通过剪切、旋转、拼接等方式展开探索,展示多种拼法。如:两个梯形重叠在一起,将一个梯形沿着一个顶点旋转180°,再沿腰平移上去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接着,教师设问:这与原来的梯形有什么关系?学生在归纳中发现:拼成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来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高不变,面积是梯形的两倍,然后引领学生结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针对上述案例,教师以学生固有的知识基础为依托,使其将新旧知识整理在一起,亲身经历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强化他们的归纳整理能力,且空间观念得到有效发展。

五、借助动手操作,推动归纳整理

很多数学理论都是在动手操作中研究而出的,在渗透归纳整理这一数学思想时,教师需鼓励学生动手尝试操作,使其在操作中认真观察和记录,通过对结果的整理和归纳获取相应的知识与技能。所以,教師应当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操作机会,使其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让他们把归纳整理能力应用至实践中,增强对知识的认知。

在教学“因数和倍数”时,教师将班内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发放12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模型,要求他们拼成一个长方形,使其在动手操作中交流每排摆几个小正方形?一共摆几排?有多少种拼法?整理成算式,归纳所有的拼法:1×12=12,2×6=12,3×4=12。接着,以2×6=12为例,组织学生讨论2和12、6和12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说明:2和6 都是12的因数,反过来,12是2和6的倍数,启发他们分析另外两个算式,说出其中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归纳因数和倍数之间的关系。随后学生思考如何找出12的因数,引导他们整理上述算式,归纳得出只要两个自然数相乘等于12就是12的因数。

这样教师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其在实践中列式,通过对算式的整理和归纳发现因数和倍数间的关系,让他们体会数学知识、方法的内在联系,学会有条理地展开思考。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需深刻意识到归纳整理的价值和作用,结合数学知识特色及学生身心特点制定教学规划、设计教学流程,从多个层面指导他们注重整理、有效归纳数学知识与技能,为其后续迎接高难度的学习扎实根基。

【参考文献】

[1]陆云霞.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归纳能力的实践与思考[J].考试与评价,2016(05):31

[2]陈凌.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复习课上归纳与整理能力的培养[J].数学大世界(教学导向),2012(06):19-20

[3]钟洪芳.归纳整理,梳理思路——小学数学课程中归纳推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新课程(上),2017(04):23

[4]齐海珍.围绕课程标准 归纳整理提高——抓好小学数学期末整理与复习的体会[J].新课程(上),2019(05):93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万红小学,江苏 苏州 215600)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课堂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利用电子白板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的应用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有效预习,助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特意和故意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