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无抗及其应对策略
2020-03-04供稿徐小蛟唐香山舒剑成罗杰吕武兴邓敦
◆供稿┃徐小蛟 唐香山 舒剑成 罗杰 吕武兴 邓敦*
1 无抗背景介绍
畜禽生产过程中,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作为抗菌生长促进剂已有70 余年的历史,抗生素饲料添加剂被广泛用于畜禽生产以提高动物增重与饲料转化效率,抗生素极大地促进了全球畜牧业的发展,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肉食产品需求。然而,在使用抗生素添加剂带来正面影响的同时,耐药性问题、药物在肉食与水体中残留等问题日益严峻,特别是近年来,超级细菌的出现给传统抗生素的使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随着政府限抗与禁抗(2020 年 7 月 1 日起禁止在饲料中使用促生长用抗生素)相关政策的出台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无抗饲料、无抗养殖成为目前畜禽业和饲料工业的重要任务和必然的发展趋势。
取消饲料中抗生素的添加必定会引起动物生长速度下降、腹泻率和死亡率增加、药用抗生素使用增加等问题,大大增加养殖成本。在2020 年 7 月1 日的禁抗清单中,饲料中促生长用抗生素添加剂被禁用,其主要作用机理在于抑制肠道内有害菌的生长,促进肠道健康,从而达到促生长的目的。因此,保障肠道健康是减少抗生素使用的关键,所有无抗产品均应以促进肠道健康和增强机体免疫为目的,而非单纯替代抗生素。我们应该明白,没有一种添加剂能够替代抗生素的效果,无抗时代需要的是一套饲料端与养殖端相结合的综合管理方案。
2 饲料无抗应对策略
2.1 原料的选择与品质控制
2.1.1 原料的选择
一般来讲,饲料原料种类包括蛋白源、淀粉源、脂肪、纤维、矿物源、维生素源以及一些功能性添加剂物质等,在无抗以前,选择营养价值高、性价比高、无霉变质变、易采购储存的原料是原料选择的基本原则。而在无抗背景下,进行原料选择时应增加原料对动物的高保健价值的筛选,而高保健价值的原料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低不可消化蛋白、低抗营养因子原料,适合动物的消化生理,不增加消化负担,有利于养分周转,利用率和沉积率高。在选择蛋白原料时,选择可消化蛋白含量高的优质蛋白原料,降低不可消化蛋白比例,防止不可消化蛋白进入后肠被以蛋白质为能量来源的致病菌利用,引起动物腹泻;另一方面,选择低抗营养因子的原料也至关重要,原料中抗营养因子也可能增加动物的消化负担,如大豆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会抑制肠道中胰蛋白酶的功能。
(2)选择毒素水平更低的原料,不增加肝脏转化和肾脏排放负担,减少对消化道和机体的负面作用。霉菌毒素是指霉菌在其所在饲料中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它们可通过饲料进入动物体内,引起动物的急性或慢性毒性,损害机体的肝脏、肾脏等器官组织,给畜牧养殖业造成严重损失。在无抗背景下,动物抵抗力差,对毒素的转化和排出能力更弱,因此,控制更低的毒素进入机体是保护动物健康的重要措施。
(3)选择优质纤维原料,满足动物肠道微生物营养需要。因此,在考虑原料对动物肠道的营养价值的的同时还应考虑适合微生物生长增殖的营养源,如优质的纤维源,对优质纤维的定义在于其自身的可发酵性和可溶性,因此,以纤维中可溶性纤维和可发酵纤维含量的高低评估纤维源的营养价值对实际应用过程更具指导意义。
2.1.2 原料品质控制
原料是产品的基础。由于饲料原料种类的复杂多样和原料价格的频繁波动,原料品质保证容易受价格、供求关系等因素动摇。应加强对饲料原料品质控制,加强对饲料原料采购与储存的监测和管理是获得客户信任、树立企业信誉的有效途径。
监测原料品质的手段包括对其质量指标的检测,如:营养价值水平、新鲜度、微生物污染程度、含杂率、完整度、有毒物质含量等,另外,当前非洲猪瘟病毒检测是关键;其次,对运输过程和存储条件的监控,制定并执行相关的制度,如:仓储管理制度、长期库存原料质量监控制度、不合格原料管理制度、运输过程管理制度及供应商评价和再评价制度等;另外,配备专业的质量检测设备,许多指标必须依靠专业的检测设备来完成,如原料的新鲜度检测、酸价检测等,为采购决策提供准确的原料品质信息。
2.2 配方设计精准
原料如何使用是优质原料价值得以发挥的关键步骤,有专家指出,只要饲料配方配的好,饲料中有无抗生素并不重要,换句话说,抗生素只有在日粮营养结构不平衡时效果最好。由此可见,配方设计技术在无抗饲料中的重要性。实现饲料营养结构平衡是配方设计的核心,准确掌握原料营养成分含量及动物实际生理需要,即精准营养是实现营养结构动态平衡的关键。
2.2.1 营养结构平衡
理想的营养结构平衡就是各种营养要素种类和比例达到最佳,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 脂肪为能量源时的种类和比例、淀粉/非淀粉多糖/寡糖结构及比例、蛋白质小肽/氨基酸种类比例、长链/短链以及饱和/不饱和脂肪酸种类及比例、有机/无机矿物元素及不同元素之间比例、天然/合成维生素及不同维生素之间的比例、添加剂种类及剂量比例等;以碳水化合物平衡为例,糖水化合物中直链/支链淀粉比值、非淀粉多糖的结构/ 大小/ 剂量以及寡糖的结构/大小/剂量达到平衡后则会促进动物肠道微生物平衡、促进肠道功能发育,进而使得动物不腹泻,生长发育正常。
2.2.2 多阶段精准营养
精准营养是无抗营养技术的原则,精是手段,要求精确无偏差;准是目标,要求准确无误差。要求配方师在设计配方时充分做到营养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精准平衡,能够根据不同品种、生理阶段、生产目的、生产水平及生产条件动物的生理需要。例如,母猪、乳猪、肥猪、保育猪因其生产目的、生理阶段的不同对饲料营养结构需求有很大的差异。母猪营养与仔猪健康和成活率息息相关,首先,保胎促发育是做好怀孕母猪料的关键,蛋白质水平和氨基酸平衡可促进胎儿发育、优质纤维和生物饲料的添加有助于缓解妊娠母猪便秘和焦躁情绪;其次,保障母猪奶水好是做好哺乳期母猪饲料的关键,饲料的养分结构和安全品质比价格更为重要。乳猪教槽料是一种帮助仔猪从母乳平稳过渡到饲料的功能性饲料,需具有降低断奶应激、提高采食量、修复肠道结构损伤等功能,因此,在仔猪教槽料设计过程中应更多注重饲料功能和品质而非营养,切不能在断奶前代替母乳饲喂。
综上所述,做到精准营养不仅可减少非动物所需的一部分营养的浪费,同时防止多余的蛋白质进入动物后肠供致病菌发酵,从而引发腹泻及肠道炎症,这对于保障动物健康、促进养殖场高效健康生产具有重要作用。
2.2.3 功能性添加剂
优化饲料营养配方结构的同时还应考虑动物肠道保健物质的选择,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和修复肠道结构损伤,如:中草药类、有机酸类、益生菌制剂、寡糖类、抗菌肽、功能性氨基酸、植物精油等。通过组合这些功能性物质达到增强动物免疫、缓解应激、促进消化、调控代谢的目的。
2.3 加工工艺升级
饲料加工,即在动物采食饲料之前,将饲料原料进行预处理,处理方式包括粉碎、制粒、膨化、发酵、烘培等等,从而改变饲料的细度、粒度、硬度、形态等等,而所有的加工工艺设计均应考虑其对动物肠道健康的影响,一切从“肠”计议。因此,能否消除饲料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病原微生物?能否改变原料中养分结构使饲料更加利于动物消化吸收,减轻肠道的消化负担?成为评估某种加工方式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的主要依据。
饲料的两种常见形态粉料和颗粒料,两者各有其弊端,如说粉料有可能被呼吸道吸入以后,影响动物的呼吸道健康;而颗粒料由于颗粒的硬度,可能对动物消化道黏膜造成机械性损伤,进而影响饲料消化的过程和效率。大量试验数据显示,对猪而言,食用液体饲料对猪肠道健康的保护作用更好,这是由于液体饲料能够提高饲料消化率、改善肠道菌群、降低腹泻和氨气与粪便排放,同时由于其适口性更好,液体饲料还能提高动物的采食量。这是因为发酵可以改造天然饲料原料的化学结构,使得原料中养分存在状态和形式与动物的消化生理相匹配,同时产生生物活性物质,提高养分消化率的同时消除饲料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对肠道健康、机体免疫力提升具有积极作用。然而,影响发酵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如:菌种种类及数量的筛选、底物的配比、发酵的参数的摸索等,均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和改进。
此外,对饲料糊化度、热敏原料的损失、饲料含粉率和硬度、饲料卫生等的控制对动物肠道健康起重要作用。
2.4 肠道健康与功能
肠道健康关系着动物整体健康和生产效率的高低。从饲料生产到饲养管理各个环节都应把保障动物肠道健康放在第一位。
肠道健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肠道微生物平衡,肠道中寄生着10 倍机体体细胞以上的微生物,大致分为三大类:有益菌(参与消化吸收、合成有益物质)、有害菌(产生毒素、降低免疫力、危害健康)和中性菌(免疫力好时无影响、免疫力差时致病),在正常状态下,三种微生物数量相当,友好相处,而当机体受到病原微生物感染、应激或食入霉菌毒素等有害物质时,微生物平衡被打破,致病菌数量大大增加,有益菌数量减少,若饲料中有抗生素存在,抗生素则会抑制致病菌的增加,而在无抗条件下,动物就会出现腹泻、养分被致病菌剥夺,生长速度变慢,免疫系统被破坏,由此可见,饲料中添加抑菌物质、保障饲料品质及改善饲养环境对维护无抗饲养条件下动物肠道菌群平衡的重要性。肠道健康的另一方面是指肠道屏障结构的完整性,包括机械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屏障和生物屏障,肠道屏障不仅是动物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也是机体防御肠腔内病原菌、毒素等有害物质入侵的重要防线,当肠道屏障功能受损时,细菌毒素、饲料抗原因子等则会穿过肠道上皮细胞,引发肠道炎症。肠道结构修复也需要适当的营养物质,如一些功能性氨基酸、短链脂肪酸、益生菌等。
3 养殖端无抗应对策略
无抗背景下,单从饲料角度防范疾病、改善动物健康、促进生长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结合养殖生产现场,改善饲养环境和设施,提高饲养管理水平,降低应激,才能确保优异的养殖成绩。
3.1 改善饲养环境和设施
目前猪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应激。当猪遭受应激,会造成采食量下降、拉稀、免疫力下降和不长肉,甚至死亡。
母猪怕热,仔猪怕冷是猪舍温度控制的基本原则,当舍内温度过低时,仔猪会出现扎堆、不愿活动,采食意愿低,甚至引起腹泻、生长迟缓,免疫力降低等,温度过高,不仅母猪发情率、胚胎存活率、奶水质量等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影响母猪健康。舍内通风环境差,氨气、二氧化碳浓度高,不仅会引起动物呼吸道疾病,同时会促进细菌、病菌等沉积,加大动物之间疾病传播的风险。另外,控制饲养密度也是减少环境应激的关键,在保育猪舍和生长育肥猪舍,饲养密度过大,会引起猪只抢夺饲料和饮水、咬尾、排泄随意,不仅造成圈内环境变差,还会导致猪群体重差异变大,产生僵猪、弱猪;在妊娠母猪舍,饲养密度过大,母猪间追逐会加大母猪流产的风险。因此,做好猪舍的通风换气、控制温度、保持猪舍干燥卫生和适宜饲养密度是减少猪场应激的关键措施。在规模养殖场,安装智能温控系统随时监测舍内温度、湿度,是改善饲养环境、减少工作强度的有效措施,当温湿度超过设定范围时,系统自动开启水帘、冷风机、保温灯、电热板等设备控制猪舍环境。
3.2 供应优质充足的水源
水质对动物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无抗背景下,在饲养管理过程中应加强对水的清洁度、硬度、病原微生物含量、pH 值、流速等方面的管理。与此同时,在饮水中添加一些功能性物质有助于保障动物健康,如:在化学指标和病原指标合格的前提下,在水中添加适当剂量的酸化剂,有助于动物采食和健康。
3.3 改善乳猪饲养管理
首先,做好乳仔猪环境控制,保温的同时保持猪舍干燥卫生是预防仔猪腹泻的关键因素。其次,做好乳猪断奶前采食足够的教槽料是实现无抗养猪的重要前提。仔猪断奶前保障足够量的教槽料摄入有助于促进仔猪肠道内有益菌生长和繁殖,建立适应仔猪料的微生物系统,预防断奶后腹泻。同时,采取少量多次的人工饲喂方式;二是通过手动添加饲料引起仔猪好奇从而增加采食。
仔猪断奶应激是引起保育猪死亡率高、生长速度慢、抵抗力差的重要诱因。大量试验数据表明,在仔猪断奶过渡期使用液体发酵饲料可增强仔猪机体免疫力、有效缓解断奶应激、提高仔猪成活率。液态教槽料因其形态与母乳相似,经过发酵产生很多风味物质,与固态教槽料相比,仔猪更喜欢采食。另外,液体发酵饲料pH 值低,系酸力小,饲料经过预消化处理,无抗原物质,具有更易消化的特点。同时,液体发酵饲料含有大量益生元、益生菌、免疫调节剂等,可改善肠道健康,提高肠道免疫。
3.4 多阶段精准营养饲喂
要做到精准营养,首先要做到精细饲养,精细化分动物的品种、生理阶段、生产目的,采取个性化饲喂。保证母猪群的健康是猪场实现无抗养殖的重要前提,从欧盟禁抗经验中发现,母猪饲养管理是提高禁抗后仔猪成活率的关键因素。
母猪饲养管理升级中除了做好母猪舍环境控制,还应确保母猪保持合理膘情。科学合理调整妊娠期母猪膘情是获得良好繁殖性能的重要手段,调整饲喂量是控制母猪妊娠期膘情的主要方式。此外,母猪在不同生理阶段对养分的需要量差异很大,配种后1-3 天,母猪饲喂量降低可提高胚胎存活率和促进胚胎着床,配种三天后适当提高母猪饲喂量,以促进母猪尽快恢复泌乳期背膘的损失;妊娠中期,胎儿重量尚小,对能量的需要量并不高,因此,这段时期饲料的品质比数量更为重要;在妊娠后期,随着胎儿的不断变大,适当提高母猪营养水平,有助于胎儿生长和乳腺发育;在分娩前一周,受生理激素和营养代谢急剧变化的影响,母猪容易产生围产期代谢综合征,应在母猪饲料中添加一些功能性添加剂可有效减轻母猪氧化应激、炎症、泌乳期采食量不高等问题。
3.5 加强生物安全和免疫程序
生物安全是防止病原微生物进入养殖场、控制传染病在猪场内散播和防止继续传播到其他养殖场的重要措施。禁抗前,抗生素可帮助动物抑制外来病原微生物和肠道致病菌的繁殖;禁抗后,维持动物最佳的免疫力是保障动物最佳生产性能的关键,帮助机体抵抗外源病原微生物入侵、消除体内致病因子。在生产中,注射疫苗可帮助动物获得更强的免疫力,因此,无抗背景下更应重视动物疫苗免疫。
3.6 改善家禽饲养管理
无抗背景下,家禽饲养管理过程中除了做好生物安全、疫苗免疫程序之外,舒适的饲养环境对家禽的生长尤为重要。与猪不同的是,家禽被有羽毛,煽动时会扬起大量粉尘。鸡舍内的粉尘主要来自饲料、皮肤、羽毛、垫料和干燥的粪便,不仅对鸡的呼吸道有极大的刺激作用,同时这类粉尘还携带大量病原体,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或病毒。鸡舍中夹带着粉尘的空气进入呼吸道后会刺激呼吸道分泌更多黏液,增厚的黏液层阻碍纤毛将杂质送回喉咙,导致有害病原体长时间停留在呼吸道或渗入到气囊中,引起组织损伤,甚至扩散至身体其他部位。因此,保持鸡舍清洁卫生、通风,定期消毒对保护鸡群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另外,消毒液的选择也至关重要,鸡舍消毒应选择不扬起粉尘、不刺激呼吸道粘膜的消毒药。
4 结语
饲料无抗应对重点在于保障动物肠道健康。在饲料端,考虑饲料对肠道的保健作用,提高动物消化吸收能力;在养殖端,防控病原微生物传播,改善水质,减少环境应激,增强动物自身抵抗力。文中提出的部分措施,在实践中应结合饲料厂、养殖场自身情况而定。无抗方案并不是一成不变,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结合市场、环境等变化调整饲料无抗应对策略,才能从容应对无抗时代的挑战。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