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校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的若干思考

2020-03-04魏秀玲

经济师 2020年2期
关键词:党校图书馆资源

●魏秀玲

中国改革走过40 年的历程,久久为功的脱贫攻坚战让贫困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作为民族的血脉,融合于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成为维持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纽带”。文化扶贫从精神层面上帮扶历经了20 余年的探索与实践,日益凸显其改造贫困文化、遏制返贫现象、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优势。为打好扶贫收官之战,切实解决回应“两不愁”和“三保障”这一“时代命题”的呼唤,笔者对党校图书馆开展文化精准扶贫工作谈点刍荛之见。

一、党校图书馆文化扶贫优势

(一)党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

党校作为独具特色的红色学府,承担着提升干部党性修养和理论素养的重任,作为为本校教学、科研及社会化服务的图书馆,经过多年的建设与积累,拥有馆藏资源载体多样、专业特色明显的优势:一是书刊资源。党校图书馆具备较为鲜明的特色文献资源,较系统地收入公开发表有关党的思想理论主要著作文献,包括我国出版的所有马列经典著作、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所有著作、相关中央文件文献;相关法律法规、党的思想理论领域所有知识点。以及大量反映当地风土人情的地方文献资料,对研究党的方针政策和制定符合当地实际发展规划有着重要参考价值。同时,还包括党校专家学者们所有著作成果,以及涵盖不同时期、各个领域不同层级学员对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科研成果、科技创新项目、研究报告等,这些资源在图书馆扶贫实践过程中具有很强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二是数字资源。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党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工作提供了契机,各级党校图书馆都在不同程度加强数字资源建设,可供读者使用的各类数字资源库主要包括外购数据库、自建资源、试用资源,内容囊括电子图书、古籍文献、电子报刊、学位/ 会议论文、时政/ 财经、音视频/ 多媒体等具有专业性、地域性的特色数字资源,弥补了传统资源的不足,提高资源使用成效。

(二)党校图书馆具备先进信息技术

信息时代,党校图书馆数字化水平不断提高,图书采访、加工及读者服务等业务工作基本实现自动化、规范化、标准化。尤其在中央党校信息化建设的有力推动下,党校图书馆信息技术水平与日俱增。一方面,党校图书馆利用大数据技术和工具,实现信息资源的数据存取、资源整合、知识挖掘等,寻找读者的隐性诉求。从复杂的数据中挖掘、识别、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使图书馆业务重心将向数据分析、知识挖掘方向转移,完成高效、精准资源服务。另一方面,党校图书馆资源受众范围更加广泛。传统图书馆的用户群体必须是到馆的读者,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党校图书馆的用户群主要通过互联网络、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来使用数字图书馆资源和服务。读者可以“随时随地的图书馆”实现“一站式”的资源检索和获取,并通过QQ、微信、电子邮箱等途径将符合用户需求的相关资源向用户进行推送。同时,党校系统已基本形成资源共建共享、网络互联互通的网络联盟体系,以资源共知、服务共享为目标,在不同层级和不同地域之间打造统一的一站式资源检索和服务平台。据调研,多数省级党校已建设多级联动虚拟专网,消除数字图书馆资源孤岛状态,实现了基于专题库建设和图书馆业务集成管理系统、党校系统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双赢效果。

(三)党校图书馆秉持创新服务

党校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中心,随着党校事业的蓬勃发展,其信息服务工作不断创新并展现出独特价值和优势。一是服务意识提升。党校图书馆服务对象主要是教研人员及学员,学员在党校学习周期短,任务重,很难在短时间内收集到需要的所有信息资源。同时,面对具有较高素质及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的主体班次学员,要求教师在短时间内写出最好的教案,都离不开图书馆的密切配合及时、准确、最大限度地为他们提供信息服务。党校图书馆变从馆藏借阅为主的被动服务和以馆藏借阅为主的服务理念变为以主动推送服务、以读者需求为中心的读者感知型智慧型服务。学科馆员主动嵌入党校的主业主课积极了解读者需求,以数字专题文献资源建设为载体,强化个性化文献信息服务,以此带动党校图书馆整体服务水平的提升。二是服务内容创新。党校图书馆服务内容大都包括文献借阅、参考咨询、馆际互借、教学支持服务(培训、嵌入教学、讲座等)、科研支持服务(前沿跟踪、定题分析、学科发展态势服务等)、数字服务、移动服务等,其中,信息的采集、整序是图书馆工作不可或缺的部分。在中央党校资源建设的推动下,通过专业管理系统梳理和组织馆藏纸质文献,使馆藏资源以更合理有序的形式供读者查找和使用。同时配备自助借还书系统、电子读报机、电子期刊阅读机、电子图书借阅机服务、移动图书馆服务,硬件设备、软件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三是服务体系创新。党校作为为地方党委政府决策服务的部门,与党委职能部门建立长期合作联盟,构建起包括党校专业教研人员、党委政府职能部门、学员等服务体系,形成了情报服务、知识创新信息链,便于信息资源及时收集与利用。

(四)党校图书馆具备复合型人才队伍

一支高素质的队伍,是图书馆提供优质服务的重要保证,随着党校图书馆服务转型发展,党校图书馆员正在向知识化、专业化转变。多数党校图书馆已经拥有一支学历较高,职称较高、学科结构合理的服务团队。一是党校图书馆员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修养。作为党性锻炼熔炉的中的一份子,党校图书馆员不断提升自己理论修养,始终遵循“服务第一,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周到细致地为读者提供各种信息服务。二是党校图书馆员具有精湛的专业技能。在为不同用户群体提供信息服务过程中,使党校图书馆员积累了丰富专业学科知识,能够运用良好的信息分析、挖掘能力,充分收集、整理、筛选具有较强的实效性和前沿性信息。同时拥有丰富的信息加工整理经验,及时向读者进行宣传与推送,并根据读者个性化信息需求,提供专题特色参考咨询及嵌入式服务。三是党校图书馆专业人才具有多样性。党校图书馆具备一支相对稳定的专业馆员队伍,校际之间联系紧密、长期协作,为专业人才培训和服务能力提升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党校主流学科的专家学者们常年关注并热心于图书馆事业,这些高素质人才知识储备深厚,也是图书馆员队伍中的一份子,是党校图书馆开展好服务的关键。此外,党校学员集中了党政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各界的精英,这些隐形资源成为党校图书馆人力资源库重要补充。

二、精准脱贫战略下党校图书馆文化扶贫策略

(一)坚定文化精准扶贫理念,提振脱贫信心

图书馆作为先进文化的传播机构,始终以提升社会的总体文化水平为己任直接参与到文化扶贫工作中,不断提升文化精准扶贫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并根据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制定扶贫方案,找准开展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开拓党校图书馆文化扶贫的新思路。一是对焦文化领域,利用强有力的文化力量对群众进行引导。处于贫困中的人们,难免有自卑、孤僻、狂躁、偏执等心理问题,亟需“精神的港湾”,这正是彰显图书馆人文精神和提升社会正义价值的机会。针对贫困地区文化基础设施短缺、文化活动内容与形式单一等问题,切实增强“文化传播使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切入,积极配合文化部门加快贫困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帮助他们设立文化服务站、农家书屋及私人图书室、文化活动广场、留守儿童之家和老年活动之家等综合文体服务中心等文化阵地,为乡村的文化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载体,让他们在书屋一起读书、共同交流、融洽感情。二是盘活资源。利用图书馆丰富的资源建设实践经验,帮助“农村书屋”定期更新、丰富图书资料,将党校图书馆馆藏调整出来的书刊等捐献给基层图书馆,尤其是与农业类相关资源,解决贫困人口看书难、求知难的问题。同时指导基层图书馆加强资源建设,做好资源采购前的调研工作,广泛听取用户的意见,确保农家书屋的图书资源更加贴近百姓生活,真正成为解决农村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小百科”。同时,依托农家书屋引导他们参与阅读,帮助他们解答阅读中的困惑,还为留守儿童提供图书借阅、邀请相关专家和志愿者为留守儿童进行专业阅读辅导等“精神营养餐”服务。通过提高贫困人员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充分汲取先进文化的养分。

(二)校准文化扶贫精准度,提高脱贫成效

文化扶贫难在精准,贵在精准,为避免“普惠式”扶贫现象,通过当地政府及基层组织力量,对当地自然环境、经济状况、文化资源及服务等相关数据进行充分调研,开展摸底调查、贫情分析、整合分类等扶贫对象的确认工作,采集该群体的年龄结构、思想状况、文化程度、收入情况、生产技能、参与意愿等信息。为避免识别简单化和人情化的弊端,还需调动志愿者和大学生“村官”的力量,与村干部紧密合作,深入接触所驻村村民的生活,通过群众评议、抽查检验、公示公告等公开公正地进行扶贫对象的甄别,建立贫困人口信息档案,结合当地资源配给情况及贫困人员参加项目的能力,实行具有针对性和指向性帮扶方案与内容,确保脱贫工作立竿见影。一是嵌入文化要素,提高农业质量与效益。围绕科学种植、合理养殖等农业生产主业,帮助贫困地区建立合作社、家庭农场,提供种苗选育技术咨询服务。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和体系认证,构建产业化、规模化、绿色化、信息化、品牌化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使贫困地区农业在自然资源禀赋极差的条件下实现持续发展。二是依托文化创意和特色文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开辟新的途径,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为契机,充分发挥图书馆技术、人才优势,联合当地手艺人,对传统文化进行市场化开发和产业化运作,开发传统文化相关的文化产品,将民俗、历史、农耕等文化内涵与文化元素融入农产品中,让那些经久不衰的民间绝活、传统技艺走向市场,以其特色性避开与大工业的竞争,开拓出新的职业和岗位,形成相关产业项目,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三是依托贫困地区的文化资源及自然资源,开发文化旅游业。农村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原生地,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逐渐形成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农村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发挥党校多学科的发现、挖掘、串联的作用,参与实施乡村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继承和保护,重点以地域特色、优势资源为切入点,重点加强对古村落、古民居的保护和修缮,通过数字化手段将传统文化尤其是世界非物质文化进行遗产数字化保存。同时打造以传承农耕文化为核心,合理开发度假体验、民族风情游、乡村生态游等具有科普、教育示范功能等民俗旅游项目建设,形成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链。并通过旅游带动贫困地区文化类产品的销售,促进“文化+ 旅游+ 扶贫+其他”的多业态产业转型升级。

(三)推进文化扶贫协作交流,增强脱贫战斗力

“众人拾柴火焰高”,扶贫工作是一项重大系统工程,需要建立联动机制汇聚多方智慧,做到资源上众筹、行动上互帮的扶贫合力。同时,随着贫困人群对文化需求的不断变化,需要对各种已有的文化扶贫措施做出反馈,迫切需要一个供双方实时交流的渠道。一是通过搭建贫困地区信息共享平台,随时获取贫困人员的相关信息,强化贫困问题的科学分析,开展自下而上“量体裁衣,因户施策”信息服务模式,提供电脑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等满足他们多样化阅读需求。通过链接农、林、牧、渔业有关的科技动态信息网络平台,为他们提供政策扶持信息、市场动态信息供给服务、经济信息咨询服务以及现代化农业知识传播服务。同时,通过微信、微博、QQ 等社交网络平台开展扶贫管理的动态机制,及时准确了解他们对扶贫整体的认识和建议、倾听贫困群体内心的诉求并进行答疑解惑,实现信息资源无障碍传递共享和咨询服务。二是构建文化扶贫服务体系。政府作为文化扶贫的主体和领导者,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入手,为党校图书馆文化扶贫指引方向、提供主要经费支持,并鼓励社会各行业领域和民间组织机构以捐赠赞助或开发市场等方式参与,共同开发贫困地区特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优质便捷的文化资源服务,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并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同时加强党校系统图书馆间联系,开展馆际互借、经验交流、案例分享等活动,还要重视挖掘党校学员这一资源,他们基层工作实践经验丰富,有着丰富基层工作的实践经验,对于扶贫政策能够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有助于扶贫工作扎实推进。三是建立合作共赢保障机制。制度的显性约束与文化的隐性感染将产生琴瑟和鸣效果,在文化精准扶贫工作深入推进的过程中,通过制定并健全合作规范准则,同时加大考核力度,发挥广大馆员在帮扶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形成扶贫工作持久稳定的合作共赢局面。

(四)发挥贫困人口主体作用,增强脱贫内动力

文化作为一个人发展的基础性因素,甚至是直接因素,不同程度地作用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活动。尽管扶贫工作需要调动多方社会力量,但绝不能忽视帮扶对象的主体作用,只有增强贫困人口脱贫的观念及意愿,才能切实解决贫困地区贫困现象。由于当前我国贫困人口的知识层次、文化素养相对较弱,党校图书馆通过传道、授业、解惑等各种有效的手段,帮助他们改变落后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脱贫观,提高他们的文化、信息、技术素养和创新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一是通过网络、电视、报纸、板报、宣传车等主流媒体宣传脱贫致富典型,通过编制扶贫工作宣传手册、现场咨询、上门讲解等宣传扶贫最新政策,形成社会关心、人人参与的扶贫氛围,让富民理念深入人心。二是立足于农家书屋,加强讲座与培训。除了针对流动图书站、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管理能力、专业技术。重点面向有脱贫意愿和有脱贫能力的群体,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孵化,让贫困地区的青年农民到经济技术发达的地区学习取经,或定期邀请专家及组织学科馆员进行科普讲座、走进田间为贫困人口答疑及网络远程培训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开设“三农”专题、技能培训、创业帮扶、电商平台等模块,把抽象的理论和科研成果转化为易于吸收的实用知识,解决他们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农民畜牧水产养殖技术、新型农业机械应用、土壤改良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林果栽培及农富产品加工技术等,提升贫困人口的“造血”功能。并通过开展农业科学技术比赛,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浓厚学习氛围,培养出高素质、懂技术、能经营的新型农民。

三、结语

对焦文化领域的精准扶贫工作,党校图书馆只有夯实图书馆扶贫资源,提升馆员的综合素质,拓宽知识传播渠道,并借助现代信息科技手段,运用“图书馆+”的模式主动参与扶贫工作,延伸图书馆服务半径,不断破解当前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

猜你喜欢

党校图书馆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央企党校党性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图书馆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中共第一所党校成立于何年何地?
党校网站创新的实践与探索
协助党委创办高中学生业余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