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科普基地融入地方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调查

2020-03-04胡雪飞邱凡珂潘秋予

经济师 2020年2期
关键词:科普调研对象

●胡雪飞 邱凡珂 潘秋予 胡 澜

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是公民科学素质的核心内容,科学文化是公共文化的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层面和地方政府执行层面所必须关注的话题。

一、科学普及的意义与高校的使命

2016 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说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10 年发布的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 年中国大陆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还比较低,相当于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 世纪80 年代末的水平。而当前高校学生的科学素养也不容乐观:2012 年发布的《基于通识教育的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研究成果公报显示,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大学生整体的科学素养都亟待提高,各个专业在科学素养方面并不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可见,我国在提升公民科学素养的道路上依然任重而道远。

大学的职能是求真、育人,办大学的精髓是传播科学精神、培养科学素养。高校有教学系统、科研系统、社会服务等三个子系统,从中世纪的欧洲大学以“传播(普通)知识”为己任;到后来洪堡(柏林大学)以“科学研究”为使命;再到19 世纪20 年代,威廉康星思想中以“服务社会”为天职,大学的职能,总而言之就是体现在认识世界和引领世界的“大学能力”。科技的进步意味着社会发展有了新的动力,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全世界范围内以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高校不仅仅对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并且也承担了向整个社会群体传播科学知识、方法、精神的重要责任。在此背景下,研究高校科普基地与地方公共文化协同共生,无疑具有重大的战略性意义。

近年来,学者们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不吝笔墨,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特征,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内容,公共文化服务构建主体及模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绩效评价都有诸多观点。关于高校科普基地与公共文化建设融合的研究,翟杰全等分析了大学科普的优势: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资源、设施资源、人力资源、环境氛围资源;杨晶等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对科普重要性认识不足,科普活动缺乏品牌和特色,科普资源创新不足,科普专业人才缺乏;舒志彪等分析了公共资源利用效率低, 主动开放意识不足,科普辐射范围较窄,与大众传媒的结合不足等缺陷。在构建主体上,学界不再局限于政府单一主体,而开始从政府、企业、社会、公民等多主体及其关系角度来进行探索。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的科普教育工作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因此,我们需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优化和创新当前高校科普教育管理机制,提升科普教育水平。为此,我们开展了以下调查。

二、高校科普基地融入地方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调查

课题组面向重点人群开展科普需求分析,确立科普基地融入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差异性目标,拟根据接受主体的不同需求,探索确立参与科技普及的差异性目标、要求和路径。课题组整理和研读了当前高校科普基地融入地方公共文化建设的相关文献资料,借鉴和吸收他人研究成果,为深化本课题研究和编制调查问卷提供理论支撑,本次调研采用自制《高校科普基地融入地方公共文化建设的现状调研》问卷发放的形式,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地点主要选择四川省南充市、成都市两个城市,共发放调查问卷800 份,回收有效问卷71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9.38%。

研究对象人群的基本特征如下:

性别基本情况:本次调研对象中,男性225 人,占总人数的31.48%;女性490人,占总人数的68.52%,女性居多。

年龄基本情况:调研对象年龄在各个年龄阶段均有分布,其中,21~35 岁为主要人群,占全部研究对象的52.37%;其次,20岁以下人群占41.52%;再次,为36~49 岁人群,占5.97%;60 岁以上人群在本次调研中涉及最少,占全部人群比例为0.14%。

学历层次基本情况:本次调研对象中,各种学历层次的人群均有涉及。其中,最高学历层次为本科的最多,占比为92.81%;其次,最高学历层次为硕士研究生的占比为4.48%;最高学历层次为专科的占比为1.90%;最高学历层次为博士研究生的,占0.54%;最高学历层次为其他的占比0.27%。

职业基本情况:本次调研对象中,从事各种职业的对象均有涉及。其中,以在校学生为主要人群,占比为89.15%;其次,事业单位人员占比为5.97%;企业单位人员占比为2.17%;紧随其后的人群分别是党政机关人员,占0.95%;其他人群,0.95%;自由职业者,0.68%;离退休人员,0.14%。

收入情况:本次调研对象的收入情况,以月收入为3000 元以下的为主要人群,占比为88.33%;其次月收入在5000~7999 元之间的人群占全部调研人群的5.16%;紧随其后的分别是:月收入在3000~4999 元的人群,占比为4.07%;月收入在8000~10000 元的人群,占比为3.12%;月收入在10000 元以上的人群最少,占比为2.31%。

三、重点人群开展科普需求调查结果

1.对科普的了解程度。对科普的了解程度设置了“你了解科普吗?”这一道题。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人认为自己对科普的了解程度是“一般了解”和“了解一点”,“一般了解”的人群占比为36.91%,“了解一点”的人群占比为50.88%,除此之外,认为自己比较了解和完全不了解的群人均较少,分别为8.28%和3.93%。

2.对高校科普的态度设置了“对高校科普的态度?”其中,“对高校科普的态度”答案设置采用常用于态度测量的李克特五点量表法,分别为“很喜欢”“喜欢”“一般”“不太喜欢”“不喜欢”等五个选项。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人认为自己对高校科普的态度是比较平淡的,谈不上喜欢或厌恶,这类人群对高校科普的态度表现为“一般”,占比为49.53%。“喜欢”和“很喜欢”的人群占比总体来说要多于“不喜欢”和“不太喜欢”的人群;其中,对高校科普有好感的人群占比为47.77%,“喜欢”高校科普的人群占比为32.84%,“很喜欢”高校科普的人群占比为47.93%;另外,“不喜欢”高校科普的人群占比为1.49%,“不太喜欢”高校科普的人群占比为1.22%。

3.“您觉得高校科普基地数量怎样?”也是受众对于高校科普的态度测量,设置“比较多”“一般”“比较少”“没有”等四个选项。通过调研发现,大多数人认为高校科普数较少,这类人群占比为50.07%;还有一大类人群认为高校科普数量一般,占比为36.91%;其次,仅有3.93%的人群认为自己身边有比较多的高校科普资源;同时,还有9.09%人群认为自己身边没有任何高校科普资源。

4. 在“您去参观高校科普基地的目的”问题设置了“增加知识”“工作、研究或学习需要”“掌握实用技能”“提高修养、满足兴趣爱好”“开阔眼界,娱乐休闲”和“其他”等6 个选项。其中大多数人都认为高校科普基地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增加知识,该类人群占所有人群比例为63.23%;其次,还有较多人群认为参观高校科普基地的目的“开阔眼界,娱乐休闲”“工作、研究或学习需要”“提高修养、满足兴趣爱好”,分别占全人群的35.82%、32.43%、25.78%;另外,还有16.96%人群认为参观高校科普基地的目的在于掌握使用技能。

5.在“您了解高校科普基地的途径”问题设置了“电视”“网络”“朋友介绍”“社区公告”“偶然看到”“其他”等六个选项。其中,大多数人是从网络获取高校科普基地资源的,该类人群占全部调研人群的57.94%;其他途径获取高校科普资源的人群占比依次为:偶然看到17.64%,其他途径11.94%,朋友介绍5.16%,电视5.02%,社区公告2.31%。

6.“过去一年,您在公共文化场所参观或学习科普的次数?”50.07%调研人群表示自己过去一年公共文化场所参观或学习科普的次数比较少;36.91%调研对象表示自己过去一年公共文化场所参观或学习科普的次数一般;9.09%的调研对象表示自己过去一年没有去过公共文化场所参观或学习科普;仅有3.93%的调研对象表示自己过去一年公共文化场所参观或学习科普的次数比较多。

7.面对“您在科普基地参观或学习一次的时间大概是?”提问,30.26%的调研对象表示自己在在科普基地参观或学习一次的时间大概是15~60 分钟;26.59%调研对象表示自己在在科普基地参观或学习一次的时间大概是1~2 小时;24.02%调研对象自己没有在科普基地参观或学习的时间;12.75%调研对象表示自己在科普基地参观或学习一次的时间大概是15 分钟内;而6.38%的调研对象表示自己在科普基地参观或学习一次的时间大概是2 小时以上。

8.“您在哪些公共场所了解到科普知识?”问题设置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影剧院、文化体育广场、社区等七个答案选项。大多数调研对象选择了图书馆,占34.87%;其次为博物馆,占32.70%;再次为其他途径,占17.23%;其他公共场所了解科普知识的排序依次为:文化馆8.41%,文化体育广场2.71%,社区2.31%,影剧院1.76%。

9.“您平时利用较多的公共文化设施是?”设置答案选项7 个,分别是: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影剧院、文化健身广场、社区和其他。选择人数占比依次为:图书馆79.51%,博物馆46.13%,影剧院30.66%,文化馆19.81%,文化健身广场16.82%,社区12.75%,其他13.03%。

四、调查结果分析

高校是文化聚集地,高校固有能力的核心组成包括以下要素:人才培养能力、学术研究能力(必须对前面这两种能力认真识别,培育运用和评估)、社会服务能力、筹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后勤保障能力、科技开发能力、领导能力等诸多方面。但换一个角度来看,我国的某些高校也是最缺乏竞争力、也最不想开放的地方,其中,地方高校的因循守旧就更厉害一些。地方高校治理结构有内外两个主要组成部分:对外包括高校社会,对内就是内部治理结构。随着社会发展中主要矛盾和主要因素发生的变化,客观原因来讲,高校治理现代化中的工作要求永远比我们的水平高。要办好大学,离不开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一个学术性特征,影响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相关因素为:(1)办学理念——核心竞争力的取向;(2)办学特色——有效建设;(3)大学制度——培养核心竞争力的环境和手段;(4)战略性资源——竞争力形成的基础;(5)学科——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6)师资队伍——创造主体和承载力;(7)大学品牌——核心竞争力的表现方式;(8)其他相关优势。这就涉及到一个标准的问题:什么叫办好了大学?最近一段时间,诸多高校纷纷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地方高校的工作标准,“立德树人”体现在什么地方?——看看地方高校是否真正做到了为人民服务、为治国理政做好了服务、为巩固和发展社会制度做好了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好了服务?当然,地方高校对当地的贡献是多大,也决定了当地对地方高校的支持力度,这两者之间还会形成反馈与负反馈机制。而一些发达国家在服务社会这一点上与我们不同,他们把这一指标提高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标准。比如单就大学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国外理论界提出三种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中央集权”模式、“市场分散”模式,“一臂之距”模式。一些学者对于学校科普基地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功能进行了详细论述,提出“新公共服务理论”,这些国家也通过各种措施激励学者们主动加入到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中,出现了很多经典著作,如卡尔·萨根《宇宙》、斯蒂芬霍金《时间简史》等。让·皮埃尔·卡纳和何敬业在1985 年的论著《大学的新任务》中就谈及此。

我们知道,高校的首要任务就是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但是长期以来高校对科普教育的认识不到位,“事不关己”“可有可无”的思想盛行以及走形式、过过场、应付了事的现象十分严重。就目前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十分注重专业教育,对普及教育不够重视,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人才的专业素养要求不断提升,因此高校更加偏向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加偏向加强学校的科研以及教学,但是却忽视了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尤其是科普工作更是需要加强。另外,在大部分的高校中,教师更加重视自身的职称评定、业绩考核以及科研成绩,对科普这种工作的积极性很低。

从学生来看,大部分学生满足于仅仅培养自身的专业素养,而对科普不感兴趣(或者称为科普公共文化的需求与供给矛盾)。比如我们本次的调查对象,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校大学生(21~35 岁为主要人群,占全部研究对象的52.37%),他们大部分人认为自己对科普的了解程度是“一般了解”和“了解一点”,“一般了解”的人群占比为36.91%,“了解一点”的人群占比为50.88%。但是,调查对象的需求是明显存在的:(1)对高校科普有好感的人群占比为47.77%,“喜欢”高校科普的人群占比为32.84%,“很喜欢”高校科普的人群占比为47.93%;另外,“不喜欢”高校科普的人群占比仅为1.49%,“不太喜欢”高校科普的人群占比为1.22%。(2)大多数人都认为高校科普基地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增加知识,该类人群占所有人群比例为63.23%。(3)50.07%调研人群表示自己过去一年公共文化场所参观或学习科普的次数比较少。(4)自己在在科普基地参观或学习一次的时间,30.26%的调研对象大概是15~60 分钟;26.59%调研对象1~2 小时;24.02%调研对象自己没有在科普基地参观或学习的时间;12.75%调研对象15 分钟内;而6.38%的调研对象表示自己在科普基地参观或学习一次的时间大概是2 小时以上。

从高校科普基地融入地方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来看,关键是融入度不够,课题组的第一个问题设置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影剧院、文化体育广场、社区等七个答案选项,大多数调研对象选择了图书馆,占34.87%;其次为博物馆,占32.70%;再次为其他途径,占17.23%;其他公共场所了解科普知识的排序依次为:文化馆8.41%,文化体育广场2.71%,社区2.31%,影剧院1.76%。课题组的第二个问题设置了“您平时利用较多的公共文化设施是?”设置答案选项7 个,选择人数占比依次为:图书馆79.51%,博物馆46.13%,影剧院30.66%,文化馆19.81%,文化健身广场16.82%,社区12.75%,其他13.03%。课题组的第三个问题“您了解高校科普基地的途径”6 个选项。大多数人是从网络获取高校科普基地资源的,该类人群占全部调研人群的57.94%;其他途径获取高校科普资源的人群占比依次为:偶然看到17.64%,其他途径11.94%,朋友介绍5.16%,电视5.02%,社区公告2.31%。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防科技大学校长杨学军接受采访时曾说:“从大学的本源来说,大学是传播知识、存储知识、创造知识的地方。知识和文化是没有边界的,封闭的知识和文化就是死的知识和文化。如果一所大学传播的是一种封闭的知识和文化,那么这所大学的出路肯定不会长远。只有开放的知识和文化才有生命力。大学要不断地向外部输出自己创造的知识,从外部获取人类新创造的知识,同时也要实现自身文化和外部文化的不断融合和碰撞,才能提升一个新的水平。”一所大学如果没有开放性,出路不会长远。所以,目前高校科普基地与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没有真正实现良性互动,特别是南充市高等学校科研资源,对于南充市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功能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有必要对症下药,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

猜你喜欢

科普调研对象
神秘来电
科普达人养成记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基于熵的快速扫描法的FNEA初始对象的生成方法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
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