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南地区高职院校产业教师(导师)的培养模式研究

2020-03-04旷利平

经济师 2020年2期
关键词:导师院校高职

●旷利平

一、产业教师(导师)概念界定

结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若干文献和非专任教师在本校的现状,总结出产业教师(导师)的概念内涵为:产业教师主要指的是在高端化与集约化的发展形势下教师需要对资源进行高效利用,并且发挥自身的价值,进而为学校的发展注入动力。过程中政府同样需要发挥自身的引导性作用,针对性地做好人事备案等多项工作,与此同时,既要强化监督,对教师的素质进行实时审查,特别是职业院校更加如此。职业院校所承担的是实践教学以及专业课程方向的指导,同时也设计人才培训与课程改革等多项任务,因此,职业院校的发展过程中应当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模式,并针对性地辅助以社会服务以及顶岗实习等多项教育与管理方案,进而为院校的发展以及教育事业的进步注入动力。

二、研究意义

首先,有助于帮助高职院校制定完整且系统化的战略方针。对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而后发现高职教育工作的落实有必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形势,总结发展特点,并制定针对性的发展战略,在此过程中,各级政府以及相关企业等都将予以配合,比如,政府将会发挥自身的引导性作用,提供方向指导。企业则应强化校企合作,制定完善的工作模式,进而为成就纵深发展提供有效保障。其次,可以相应地提高师资团队的教学水平。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教育事业飞速发展,在此发展形势下,高职院校的教师数量也在逐年递增。其中包含许多非专任教师,他们在师资团队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在高职院校的发展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对高职院校产业教师的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必然会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水平。第三,有助于完善师资队伍。现阶段对高职院校产业教师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可以促进政府完善与高职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规章等等,进而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此基础上,也将提高高职院校领导的重视,并对师资团队的内部结构进行协调,使之更加科学、合理,进一步发挥产业教师的作用,为其发展提供巨大的空间。第四,高职院校产业教师队伍的发展壮大,能促进高职院校自身整体发展。高职院校有必要基于产业教师的发展制定针对性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培养优秀教师,打造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在此过程中,需要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逐步完善产业教师发展相关的数据体系,进而为日后高职院校产业教师队伍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数据参考,发挥数据的应用价值,这将有助于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

三、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外关于非专任教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困境、出路和发展趋势上,产业教师(导师)的相关材料和文献完全空白,各高职院校缺乏导向性研究依据。结合国家在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可知,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非专任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政校企行”各方的深度合作,国内外研究基本都是倡导政府做政策主导,出台相应的制度;高职院校作为实施方,提升整体教育战略;行业作为监督方,严格执行考核评价体系;企业作为资源方,树立教育义务理念,保证非专任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加职业教育活动。依照目前的现状,高职院校产业教师(导师)要走制度化、规模化和科学化的道路任重道远。

四、产业教师(导师)培养机制

围绕产业教师(导师)的整体培养,笔者构建了政府、院校、行业和企业四方承担职责和获得利益的理论模型。基本观点是:(1)政府提供政策支持,院校获取更大的人事自主权,为产业教师(导师)的培养提供更有利的条件,产业教师(导师)作为企业员工和院校教师能力得到提升后,反馈给政府更多的科研成果,并进行相应的成果转换,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2)企业树立长远的教育理念,提升教育义务的意识,提供更多的优秀产业教师(导师)积极参与到院校教学活动中去,可以更大程度上提升企业整体的理论和文化素质。(3)院校应加大产业教师(导师)投入程度,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和保障体系,加强产业教师(导师)的培养力度,全面提升整体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产业教师(导师)通过院校的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其理论水平和文化素质。(4)行业建立相应的考核和奖励制度,将优秀的产业教师(导师)纳入到职称评定和晋升破格体系中,加速产业教师(导师)的成才率,增加产业教师(导师)职业归属感和教学的热情度。(5)政府给予行业一定的经费支持,建立相应的沟通协调机制,采纳行业对产业教师(导师)的考核评价结果,服务于产业教师(导师)培养工作。(6)政府通过税收减免的福利政策,鼓励企业主动参与产业教师(导师)培养工作,使企业树立教育义务的观念。(7)院校和企业进行深度的校企融合,建立可持续性的互助互惠机制,方便产业教师(导师)的培养。(8)行业和院校进行交叉合作,进行相应的成果转换,提升整体的科研实力。

五、产业教师(导师)培养模式

通过纵深项的对比与分析,而后可知高职院校的发展过程中通常都会将发展重点放置在产业教师的遴选与考核等多个方面,但是这一过程中仍旧会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产业教师团队内部存在素质不高的情况。导致此问题的诱因相对较多,其中包括政策措施、社会环境以及产业教师本身等等。因此,政府层面应当首先意识到自身所肩负的职责,而后提供针对性的方向指引,与教育部门协调制定完善的教育人事制度,提高制度的落实力度。而企业方面,主要分析企业对公司人才兼职行为的态度,同时考虑企业与学校合作过程中的逐利性,以及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产业教师(导师)层面,主要分析产业教师(导师)兼职的时间和精力最大允许度、对待教学的态度以及上课成就感状况等方面。高职院校层面, 主要分析职业院校自身在历史原因、课程教学、经济利益等方面的内在动力状况,以及新型的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对产业教师(导师)队伍建设的影响。

对于现阶段高职院校发展产业教师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不仅要从政府政策法规方面加以完善,同时还要在建立健全职业院校内部机制、培育企业社会教育责任和行业监管机制等方面提出建设对策。完善政府相关政策法规包括改革有关财政和人事制度,将产业教师(导师)纳入体制内范畴,给予产业教师(导师)所在企业税收优惠等,使得企业主动将技术、管理人才送至高职院校;建立健全职业院校内部动力机制方面包括提高对产业教师(导师)的认识,树立现代教育人力资源理念,建立内部动力机制,建立健全产业教师(导师)聘任、培训培养、使用考核、激励等到管理体制;培育企业社会教育责任包括引导企业用辩证的视角看待员工担任产业教师(导师)行为,使企业认识和承担社会教育责任,并采取合理措施降低兼职带来的消极效应等;行业建立健全产业教师(导师)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严格履行监管机制。

一是机制方面:由政府制定政策、行业建立考核监管体系、院校建立培养方案和企业树立教育理念;二是制度文件的职能分工:院校和行业共同制定职称评定文件和考核评价体系,政府和院校共同拟定人才招聘方案,企业和院校确定薪资待遇状况和人事奖惩方案,政府、院校和企业三方同步订立人事保障规定;三是人才甄选过程:在政府和行业监管下,院校的人事部门和二级学院(系部)协同合作,共同制定招聘沟通机制、招聘标准文件和面试评分标准等;四是严格执行产业教师(导师)培养体系:文化素质、师范素质、教育法规、教学理念和综合素质培养;五是产业教师(导师)考核评价体系:多维度综合考评产业教师(导师)的教育教学质量,主要引入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社会评价和企业评价等考评体系。

六、结束语

随着国务院相关文件逐步出台,产业教师(导师)正式进入政策和研究视野,通过研究高职院校整体师资的目前现状发现,产业教师(导师)创新之处在于结合了时代特色、区域设定和结构特点等。问题的解决对策也是针对多个方面,受群体因素影响,缺一不可,其中政府、企业、行业和院校的角色定位问题,各方协同联动机制问题,产业教师(导师)自身因素问题,需要各个主体方共同创造良好的环境,促成产业教师(导师)队伍走科学化、规模化和制度化的道路。各方应制定长期规划,充分注重产业教师(导师)的优势,进一步夯实高职教育基础,提升高职教育整体水平。

猜你喜欢

导师院校高职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V eraW an g
导师榜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