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域下中保高等教育的合作及其法律框架研究
2020-03-04王玉平杨佳
王玉平 杨佳
(1.大连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2.沈阳化工大学,辽宁 沈阳 11014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1978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1.55%,2002年达到15%,标志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1]201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48.1%,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按照政府相关政策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分为国际化起步阶段(1978年-20世纪90年代初)、规模扩张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2010年)和提质增效内涵发展阶段(2010年至今)3个阶段.[3]
一、"一带一路"倡议---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契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及其国际化的深入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一带一路"倡议的发起更是给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也给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应对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需要我们进一步拓宽视野,放眼于未来,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等教育展开深入研究.
(一)高等教育的职能
高等教育是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高层次教育,主要包括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通常具有培养高层次人才、开展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传承文化的职能.
(二)"一带一路"建设中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
中国在追求本国发展的同时兼顾其他国家的利益.早在2012年11月,中国就开始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提出在国际权力、共同利益、可持续发展和全球治理等方面各国应当开展协作发展、共同前进的理念.
2013年,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合作发展的倡议,进一步明确了共同协作、和平发展的道路.2015年3月,中国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开启了国家级层面的合作倡议,倡议"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4]高等教育具有文化传承的重要职能,应当义不容辞地肩负起中国和沿线国家乃至世界各国的合作与文化交流、增强彼此间文化包容的重要历史使命.
"一带一路"倡议合作的重点"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其中,"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5]由此可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传承文化的职能决定了它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大有可为.
(三)"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高等教育的定位
在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需要拓宽视野,开展国际合作;学术往来需要走向世界;文化的交流需要在传承和传播中华文化的同时了解、熟悉异域文化,促进文化融合.这是高等教育职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重要体现,因此,"一带一路"倡议为高等教育提出了更为具体的内容.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和合作的内容包括在沿线国家和其它国家"扩大相互间留学生规模,开展合作办学,中国每年向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沿线国家间互办文化年、艺术节、电影节、电视周和图书展等活动,合作开展广播影视剧精品创作及翻译,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共同开展世界遗产的联合保护工作.深化沿线国家间人才交流合作."[6]为了更好地承担新时期中国与世界和平发展的历史使命,中国高等教育需要深入研究沿线国家乃至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历史与现状、法规和体制、文化及传承,以便加深高等教育领域的对外开放与合作,以实现高等教育领域合作共赢的目标.
2016年7月,中国教育部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通知.通知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加强合作、共同行动,既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人才支撑."通知反映了教育国际合作的重要性,表达了与沿线国家共同致力于推进"民心相通、提供人才支持、实现共同发展"的教育合作愿景.通知中明确了我国高等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定位:围绕"一带一路"重点共建的"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提供两方面支撑:一是促进民心相通,二是为其他"四通"提供人才支撑.[7]
培养高级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传统职能,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可以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及储备.在民心相通方面,通知提出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人文交流,不断推进沿线各国人民相知相亲.[8]民心相通即是通过中国和沿线国家人民相互了解、熟知彼此文化习俗的基础上开展的多层次交流,高等教育在民心相通的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高等教育领域的交流,各国人民可以了解彼此历史文化、促进文化包容性,以求共同发展,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保加利亚基本国情和高等教育现状
2019年4月,中国在北京举办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作为东道国对首届高峰论坛以来及本届高峰论坛期间,各国政府、地方、企业等达成了一系列合作共识、重要举措及务实成果.在新华社发布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里,第二条第六项就含有中国政府与保加利亚政府签署的科学、技术和创新领域的合作协定.
(一)保加利亚基本国情
保加利亚地处欧亚非大陆交叉口,历史上曾被各种势力占领或控制,包括古希腊、古罗马、奥斯曼土耳其、苏维埃等.这些政权也为其留下了色雷斯时代的墓葬、古罗马时代的剧院、拜占庭时代的壁画、土耳其风格的清真寺、苏联社会主义特色的建筑等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最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有建于10世纪中期的里拉修道院,几个世纪以来它一直都是保加利亚文化精神的象征,也曾是其反抗伊斯兰教的中心.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的创伤,保加利亚人们更加渴望和平与发展.
1878年,保加利亚摆脱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统治宣布独立.1922年9月9日,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成立.1989年东欧剧变,保加利亚实行多党议会民主制.1990年11月15日,国家名称改为保加利亚共和国.1991年,保加利亚宪法规定,保加利亚为议会制国家,总统象征国家团结并在对外交往中代表国家.保加利亚的农业久负盛名,全国耕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40%,盛产谷物、烟草、蔬菜等.农产品深加工方面以酸奶、葡萄酒酿造为主,其中葡萄酒比较有名;对外贸易中雪茄烟的输出量以及玫瑰精油的产量和输出量均占世界首位.2014年1月,中国同保加利亚两国会谈时表示,两国应该加强合作,携手并进.两国元首一致同意发挥各自优势,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能源等领域合作,促进双边贸易平衡增长.
(二)保加利亚高等教育现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苏联的援助下,保加利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保加利亚高等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致力于解决农业生产和工业技术革新的问题,着重培养国民经济所需的学科和院系.
八十年代,保加利亚更加重视教育投资,采取了一系列提高高等教育效率的措施,如加强国际合作、扩大专业种类;采取分段式教育制,增强专门人才适应能力;增设夜校和函授教育;建立和发展继续教育;克服重复培养,调整专业设置等.如今,保加利亚在技术、数学和工程学以及一些特定的科学领域拥有较强的实力,知识和技术基础位居世界和欧洲前列.
2017-2018学年保加利亚有各类教学单位4711所,在校生1210704人,教师104374人.教学单位中有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及职业技术培训中心844所,高等学校54所,其中索非亚大学、普洛夫迪夫大学、大特尔诺沃大学、新保加利亚大学、国民和世界经济大学享有国际声誉.2014年两国元首会晤中达成共识,要加强文化、教育、旅游合作,促进民间交往,争取早日互设文化中心.会谈后双方签署了互设文化中心备忘录,并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保加利亚共和国建立全面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公报》,两国在高等教育、文化旅游、民间交流等领域合作的政治基础进一步加强.
三、中保高等教育法规的比较与合作
保加利亚的教育发达.20世纪80年代,保加利亚教育居世界前列.即使在教育发达的欧洲,保加利亚在教育和研究基础方面,特别是知识和技术基础均在欧洲最好的行列之中.
(一)"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人才的文化需求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目标,这一理念的提出是中国领导人面对错综复杂的全球化问题所做出的理性判断和表明的积极态度,而共建"一带一路"是实现这一伟大目标的重要路径.保加利亚前议长米科夫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曾表示十分赞成中国提出的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张.他表示"一带一路"推动了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为沿线国家提供了巨大发展机遇,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人类创造了各种文明,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保加利亚属于"一带一路"沿线"非儒家文化圈"的国家,保加利亚人民在理解和接受中华文化方面还需要教育、文化领域的进一步交流.高等教育机构在文化传播和交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这方面,高等教育机构和海外孔子学院需要承担义不容辞的责任.中保两国在物质交流的基础上,充分开展文化层面、精神层面的交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推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理念.[9]中国高等教育需要加大国际化发展力度,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传播到沿线国家.同时,我们也诚挚欢迎沿线各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加强和我国教育机构的交流,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共同构建人类命运的共同体.
(二)中保两国高等教育法比较
中保两国的高等教育法有很多相似之处,彼此在高等教育法规的框架下也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和广阔的合作空间,这成为"一带一路"建设和促进中保两国教育发展的基础.
1.《保加利亚高等教育法》的核心内容
《保加利亚高等教育法》规定了保加利亚共和国高等教育的设立、职能、管理和筹资,其目标是培养具有高中以上学历、能够在人类活动各个领域发展和运用科学知识的专家,促进科学文化的发展.二战后保加利亚的发展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在近三十年间,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人数较战前增加了10多倍,有力地促进了保加利亚的经济发展.
保加利亚高等教育法规定了非神学高等教育独立于意识形态、宗教和政治学说,它应符合普遍的人类价值观和民族传统.高等教育不允许在年龄、种族、国籍、族裔、出身、性别、社会背景或宗教信仰等方面实行差别待遇,上述因素不能作为享有特权或限制的条件.高等院校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研究、生产、艺术、体育、治疗等活动,高等教育机构包括大学、高等专科学校(专科学校、学院等)和学院.其中大学在人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等四大领域中,至少在三个领域内开展人才培养.高等专科学校进行科学、体育、艺术和国防等领域的研究和培养.高等院校推行学术自由和创新研究的崇高使命,并与教育协同发展.学术自由表现在教学自由、研究自由、创造性行为自由和培养模式自由等方面.高等教育机构自治的权利包括与国家机构或其他组织联合培养、实施继续教育、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权利.来自本国或国外的科学家或教师可以由高等院校及其院系委员会邀请,作为客座教员在学校进行教学和研究.学生会的活动由高等院校预算提供经费支持,用于保障社会利益、文化活动、体育、研究、创作和学生的国际活动.学生会有权建立组织与国内外教育、文化机构和研究生开展交流.
2.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基本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根据我国《宪法》和《教育法》,为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而制定的.该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家依法保障高等学校中的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在高等学校中从事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应当遵守法律.国家鼓励和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大学或者独立设置的学院还应当具有较强的教学、科学研究力量、较高的教学及科学研究水平和相应规模,能够实施本科及本科以上教育.大学还必须设有三个以上国家规定的学科门类为主要学科,设立高等学校的具体标准由国务院制定.
(三)中保两国高等教育的合作
中保两国都十分注重科教兴国战略,因此两国高等教育法体现了很多的共同点.两国都加大了教育资金的投入,重视培养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两国的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和多样化,注重自由与创新,强调教育质量等.这些共同点既反映了两国相同的教育发展诉求,又提出了共同面临的高教问题.两国都重视应用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的协调性发展,注重素质教育,开设专业时注重社会综合需求,逐步形成不同的院校特色,为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推动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首先,保加利亚高等教育法规定了高等教育须符合人类价值观,这与"一带一路"倡议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相通的.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也是中保两国高等教育合作的基础,中国和包括保加利亚在内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国际教育合作,不仅能够达到互惠互利的目的,同时也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实施.
其次,保加利亚推行高度的学术自由和创新研究,并与人才培养协同发展,这与我国实施的创新创业教育,并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异曲同工.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一种新常态,在新常态下产业升级、迈向高端必然对创新提出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的职能决定了它自身在创新背景下的历史使命,创新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要力量.国家应当积极创造创新的社会环境,并提出激励措施.
第三,保加利亚高等教育因地制宜,切实保障其农业及农产品加工所需的人才培养.保加利亚发达的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正是保加利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有的放矢模式产生的良好结果.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市场的结合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以保障经济高速发展所需的人才需求和储备.
最后,保加利亚已经加入欧洲学分互相认证系统,保国高校取得的学分在大部分欧洲国家可以承认和转换.索菲亚大学已经成为不少欧洲学生和中国学生青睐的留学名校.我国和保国高等教育的合作可以作为中国和欧洲高等教育合作的桥梁,可以拓宽多种渠道和欧洲教育加强合作,发扬中国教育的传统,汲取欧洲高等教育的经验.
中保两国的高等教育合作具有更广阔的空间.保加利亚积极吸引中国留学生入保攻读本科以上学位,但合作高校主要在索非亚和普罗夫迪夫两个城市,而分布过于集中不利于中保双方在教育领域广泛的接触与交流.另一方面,中国的保加利亚留学生几乎全部为进修生,且绝大多数为政府奖学金项目或孔子学院奖学金等各类资助性项目的学生,鲜有来华攻读学位者.为促进中国高校实现真正的办学国际化,我们不能只追求以短期语言进修为主的留学生数量的增长,而应将重点放在以提高中国教育国际化效果上去吸引学历教育的留学生.
四、结语
"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和沿线国家高等教育合作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给中国和保加利亚高等教育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提出了新的要求.保加利亚社会的稳步发展,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保加利亚高等教育和欧盟教育体系的融合,以及我国高等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定位,决定了中保两国高等教育合作的基础和迫切性.高等教育法规为两国高等教育的合作提供了法律框架,中保高等教育合作是互惠互利的事业.保加利亚是中国高等教育和欧洲合作的桥梁,中国为保加利亚高等教育的发展可以提供充足的资源和市场.中保两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合作的前景十分广阔.
杂志排行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的其它文章
- 清廷对察哈尔蒙古采取的"三化"政策
- 元兴和路威宁县历史渊源初探(上)
- 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纳入幼儿教育意义之考析
- ---以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例">论党员领导干部在处理重大疫情中的"硬核"作用
---以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例 - 新冠肺炎防控背景下微信平台在高校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 逝无可逝,来亦非来
---赵石军长篇小说《逝去如来》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