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兴和路威宁县历史渊源初探(上)

2020-03-04张志华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张志华 欧 军

(1.兴和县政协,内蒙古 兴和 013650 2.集宁师范学院,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

往事越千年,弹指一挥间.上千年的尘封历史,为历史上兴和地区(包括现河北省张家口地区的张北县、崇礼县、尚义县等地,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东部,锡林郭勒盟南部地区以及山西省北部地区)积累了丰厚的人文历史渊源,蕴藏着极为珍贵的文化内涵,使兴和地区文化不断获得生机活力,更加多彩多姿.

元兴和路下辖的威宁县(即现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兴和县),是坝上地区文明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境内有一条绵绵不绝的于延水(二道河古称,北魏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有详细记载),一座巍峨险峻的弹汉山(大青山名称),一望无际的长川地(北魏时对威宁县境内中部平原的总称),一座军事重地柔玄镇(北魏重镇,在现兴和县东北的台基庙村南,金、元时代在遗址上建威宁县),一泓明净清澈的威宁海(今兴和县涝利海古名称),一座举世闻名的佑安寺(正黄旗的旗庙),一条康熙西征的古战道 (元朝木柃道),汇聚了该地区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蕴藏了极为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留下了许许多多历史文物和人文景观,如古柔玄镇、威宁县、长川城、马射台、佑安寺、威宁井氏墓遗址、正黄旗总管巴彦孟克家族墓地、涝利海上游的兵部侍郎墓、下游的额附班第陵……这一切的一切,集中体现了元兴和路的威宁县是一个人杰地灵、文化博大精深的好地方.

一、威宁县考证

据内蒙古图书馆专家忒莫勒先生考证,威宁县设于金代,元仍之,隶兴和路,但金元两史阙载城址,致使后世众说纷纭,未有定论.《大明一统志》称威宁县"在怀安卫东北二百一十里.怀安卫即今河北省怀安县南约二十余公里处之旧怀安,其东北二百一十里当在今张北、崇礼一带.考元代兴和路治高原县即今张北,以东则属上都路辖境,威宁县在此是不可能的.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称威宁城在大同北,威宁海子是其地也.《嘉庆重修一统志》(以下简称《一统志》)载威宁旧县在察哈尔正黄旗西南八十余里,威宁海子西南.考威宁海子即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前旗黄旗海,明代史籍中多有关于威宁海子的记载,所指亦今黄旗海,倘记载无误,显然海子以城得名,反过来又可证明城即在海子附近今察哈尔右翼前旗境内.元代集宁路遗址的确定,不仅纠正了《一统志》将宣化边外安固里淖(在今河北省西北部)当集宁海子的讹误,也证明上述关于威宁海子的记载是错误的.既然位于今黄旗海东北岸察哈尔右翼前旗巴音塔拉镇土城子村的元代古城是集宁路址,那么黄旗海不以集宁城名集宁海子,反以小小的威宁县得名是不可理解的,而且明代史籍中也有今黄旗海即集宁海子的正确记载,如《明实录》和杨铭《正统临戎录》皆有记载.经过比较,我们发现明代史籍中关于集宁海子的记载虽少,但时间较早.关于威宁海子的记载虽多,但时间较晚,尤以嘉靖以后为多,这说明集宁海子(今黄旗海)入明以后逐渐讹传为威宁海子,到了明朝中后期,甚至被当作两地,王士琦《三云筹俎考》"大同镇总图"绘集宁海子于威宁海子以东便是显例,既然威宁海子是集宁海子之议,那么威宁县决不会在今黄旗海畔.

威宁县到底在哪里呢?考元代兴和路东邻上都路,西接集宁路,辖有高原、天成、怀安、威宁四县及宝昌州.高原、怀安的位置前面已述及,天成即今山西省天镇县,宝昌州即今内蒙古太仆寺旗宝昌镇.从地图上看,宝昌州、高原、怀安、天成依次分布于兴和路的东部与南部,那么威宁县只能在西北部今兴和县境去寻找.兴和县境内现有两处元代城址,一处在县中部之台基庙,东南距县城约二十公里,规模相当于县治一级;一在县西北境的魏家村南距台基庙约四十公里.有人推测其中有威宁县,但苦于无文物资料证实.其实,乾隆三年《口北三厅志》中就载有确定威宁县城址有力证据---元至正二年(1342)虞集的"故威宁井氏墓碑铭",但因碑址不详明而无法利用.光绪三十三年《归绥道志》亦收有此碑(碑文残缺),注明在察哈尔正黄旗四佐领地.民国年间的《绥远通志》(稿本)明确指出该碑位于台基庙元代城址北面(应为西北面)十余里之碑楼洼.该碑系河西陇北道肃政廉访使井渊为其家族坟墓所立,从碑文可知,井氏 "自汝宁辟地于兴和之威宁县家焉",至井渊已三代,成为威宁县巨族.井渊之父井德诚以子贵被追封为威宁县男主事,井渊长嫂皆因夫贵被封为威宁县君.据此碑,可以确认台基庙元代故城即威宁县遗址.后经多位专家学者的考证,明确无误地论证了威宁井氏巨族的历史渊源和来龙去脉,为威宁县的考证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1975年版)元、明分册正确地将黄旗海标作集宁海子,但威宁县的位置有误.1982年新版元、辽、金分册已将威宁县的前身金代新城镇标在台基庙,尚未出版的元明分册当也改正了旧版之误.

二、威宁县的历史沿革

威宁县---兴和路西部这片蒙汉民族生存发展的热土,从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历经了匈奴、鲜卑、东胡、狄、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民族生长繁衍和朝代更替,这些民族为威宁县的文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古往今来,周而复始,源远流长,至今仍是人类生存的宝地温床.威宁县三面环山,山上敖包林立蔚为壮观,中部是一望无垠的大草原,郁郁苍苍的杨树随处可见,涝利海象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大草原上.察尔湖、涝利海的水,大青山、苏木山的山,县域中部(现鄂尔栋镇、民族团结乡、大库联乡)的滩,形成了威宁县特有的自然风貌和资源基础.

兴和西部的威宁县地域人杰地灵,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鲜卑大首领檀石槐,在弹汉山(今兴和县大青山)立牙帐,建立起了军事大联盟;北魏拓跋力微在此建立了 "长川城",据此达三十九年,养精蓄锐,最后西去和林盛乐,成就北魏一代霸业;魏武帝拓跋珪执政后,多次视察柔玄镇,游览于延水;金、元时代,威宁故地,出现了刘伯林、刘黑马、井渊等武将能臣并为后世留下了国宝级文物"承安宝货一两半"银锭;明朝时期,达延汗在此称雄;俺答汗在此互市;明成祖出塞在此征战北元;"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北狩地理曾在此被囚禁;明末清初,末代蒙古大汗林丹汗以此为基地,与明、清抗衡;清朝建立后,察哈尔八旗长期驻牧于此达三百余年;清初康熙皇帝带着他的皇子皇孙和千军万马西征葛尔丹途经于此,被威宁海子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佑安寺朗朗的诵经声所陶醉;在近代保家卫国维护民族尊严的国难当头,涌现出了象达延汗后裔贡布扎普、巴彦孟克、太平宝这样的一门三代与外国侵略军英勇战斗的蒙古族英雄.他们分别参加了抗击八国联军入侵的京津、山海关、锦州保卫战和抗击日军的红格尔图战役.在发展察哈尔传统畜牧业经济以及与汉族通商互市中,涌现出了传奇人物毛博贝为首的蒙古族商人,促进了牧业经济的发展,弘扬了"马市"文化,使昭化口(在现兴和县鄂尔栋镇境内,现叫皂火口)成为绥东地区以牲畜交易为主的重要的小集镇;处理事务精明强干在正黄旗地区享有崇高威望的,还有象额勒亨格为代表的仁人志士,解放后长期担任正黄旗、察右前旗主要领导,后任乌兰察布盟政协副主席.无不充分说明兴和西部的威宁县这块热土,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好地方!这是一片既具远古历史辉煌,又兼现代灿烂文明的神奇土地;这是游牧文化、农耕文化与现代开发交相演绎的舞台;更是蒙汉民族水乳相融共同绘就的现实与未来的秀美图画!

历史上最早以"兴和"二字命名的行政区划是兴和路,始见于元皇庆元年(1312).兴和路金为抚州,属西京路.元初残破、州废.公元1254年,忽必烈驻跸金莲川、复立抚州.中统三年(1262)十一月,因抚州为忽必烈旧居汤沐邑升为隆兴府,割宣德州的怀安、天成、威宁、高原四县归属隆兴府.次年开平府升为上都、兼辖隆兴府.至元四年(1267)隆兴府从上都路析出,自为一路,设路总管府.至大元年(1308),降隆兴路为源州,隶中都留守司.至大四年,仁宗即位,罢中都留守司,复隆兴路总管府.皇庆元年(1312),改兴和路.每年秋末,大汗由上都回銮大都,必经此地.兴和路辖四县一州.兴和路的高原、威宁县和宝昌州在今内蒙古境内,其中高原县为兴和路治所,城址在今河北省张北县喀喇巴尔哈孙古城(今张北县城),威宁县在今兴和县北民族团结乡台基庙古城.

明初置兴和府,后废府置守御千户所.据《明史.地理志》载:"兴和守御千户所(元隆兴路,直隶中书省.皇庆元年十月改为兴和路).洪武三年(1370)为府,属北平布政司.四年后,府废.三十年(1398)正月置所.永乐元年(1403)二月直隶后军都督府.二十年(1423)为阿鲁台所攻徒治宣府卫城,而所地遂虚.(东北有凌霄峰、南有威远川.西有鱼儿泺,又西有集宁路,元直隶中书省.西北有宝昌州,元属兴和路.又有高原县,元为兴和路治,洪武中俱废).距北平都司口里."

兴和城是草原上兴建较早又为数不多的一座城市,它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它曾经见证过成吉思汗指挥蒙古铁骑在野狐岭围歼金军的惨烈战争,也领略过带着一身草原豪情的伟大军事战略家元世祖忽必烈的风采;它一度成为草原上的一颗明珠,繁荣过大约一个半世纪.至明永乐二十年后,它成为一座废城,在斜阳草树间沉默了二百年.二百年后林丹汗选择了兴和城,实际上就是选择了兴和城的那段光荣的历史.

兴和城距张家口咫尺之遥,张家口又是"宣辽大市",以兴和城为可汗城,便利察哈尔蒙古与明朝的茶马交易,这是促进察哈尔蒙古经济、维持察哈尔蒙古民生至关重要的一环,作为一国之主的林丹汗,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在明朝末年,明朝、后金、察哈尔蒙古三股政治军事力量中,察哈尔与明朝是战略伙伴关系,与后金是战略对抗关系.以兴和城为大本营,进可以随时攻击后金与东蒙古联军,退可以西走河套,乃至甘、青,尽有广阔的战略空间,也许这也是林丹汗选择兴和城的理由之一吧!

三、威宁县轶事

(一)元初名将刘伯林父子传奇

威宁县,金章宗承安二年(公元1198年)置,为金西京抚州所辖;治所在今兴和县民族团结乡台基庙古城.元初(1262)抚州升为隆兴府(治所在高原县即今河北省张北县县城),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改设隆兴总管府,皇庆元年 (公元1312年)升为兴和路.明初,明政府在此设兴和府,继改为兴和守御千户所,后遭东蒙古阿鲁台部所攻,明朝放弃了兴和守御千户所及其所属威宁县.威宁县作为一级地方行政不复存在,在此后的二百五十多年的时间里,威宁一地成为蒙古人驻牧的地方.

蒙元时期,从威宁县走出了几个青史留名的"射雕英雄".仅据《元史》记载就有刘伯林、刘黑马、女真人夹谷长哥、契丹人石抹高奴及其后人石抹狗狗等人.其中刘氏父子在蒙元时期所建的功勋及所得到的地位,有元一代没有一个汉臣可以望其项背.本文只介绍刘氏父子.

刘伯林,祖籍山东济南.金朝末年,刘伯林任抚州威宁县防城千户.史载:伯林"在威宁十余年,务农积谷,与民休息,邻境凋瘵,而威宁独为乐土"(《元史.刘伯林传》以下未注者同).据此可以判断刘伯林当时不但是威宁县的城防司令,同时兼理民政,而且牧民有方,实属能吏.

公元1211年①(金卫绍王完颜永济大安三年)第二次远征西夏凯旋而归的蒙古铁骑,剑锋一转直指金国.这年秋天蒙古分兵两路攻金,成吉思汗亲统东路由达里泊 (今克什克腾旗达里湖)攻入金境,拔乌沙堡和乌月营(今张北西北),克抚州(今张北),昌州 (今太仆寺旗西南九连城),桓州(今正蓝旗北四朗城).当时金国由完颜承裕(女真名胡沙)主持军事,以四十万大军守野狐岭(今张北县西北),蒙古军以少胜多,猎杀金军四十万势如拉朽,史称"金人精锐尽没于此",蒙古铁骑的杀伤力第一次让金军不寒而栗.十月,成吉思汗盘马弯弓,剑指威宁.历史不能假设,但我们不妨推测,相信刘伯林当年即使没有亲眼目睹血战野狐岭的惨烈战争,但对蒙古人所创造的战争神话应该有所耳闻.这位金国的防城千户审时度势,深知以威宁县区区几千金兵根本无法与蒙古铁骑相抗衡,于是他和威宁县的另外两个人物:一个是契丹人石抹高奴,另一个是女真人夹谷长哥,几经协商达成共识:放下武器,化剑为犁.于是刘伯林派人"缒城"而下前往成吉思汗的大汗行在请降,得到成吉思汗的允可.刘伯林不战而降化剑为犁让威宁人逃过了蒙古军队屠城馘首一劫.

威宁城降后,成吉思汗曾问刘伯林在金国时官为何职,刘伯林回答:"都提控"②成吉思汗仍授刘伯林为都提控,且"命选士卒为一军与太傅耶律秃怀同征讨,招降山后诸州".山后诸州即指沙井、净州,其地域大致相当于今天乌兰察布市的察右中旗、四子王旗及呼和浩特市的武川一带.成吉思汗在指挥蒙古军队围攻西京(今大同市)时颈中箭伤,于是成吉思汗回师漠北,行前命刘伯林屯兵天城(今山西天镇县)以遏制金兵的反攻.其时刘伯林与金军大小数十战,尤以攻战西京时战功卓著,"录功,赐金虎符,以本职充西京留守兼兵马副元帅."从公元1213年-1219年,刘伯林跟随国王木华黎转战华北各地,参加过的著名战役有:讨山东、战燕京(今北京)、征太原等大小数十战,得到木华黎的信任.公元1221年刘伯林病逝,时年七十二岁.死后"累赠太师,封秦国公,谥忠顺".

公元1200年,威宁县防城千户刘伯林的住宅内,一个婴儿呱呱出世.恰在此时,刘千户的马厩内一匹白马产下一通体油黑发亮的黑马驹,于是五十得子的刘伯林欣喜若狂,为刚出生的儿子取名叫黑马.刘黑马从出生到蒙古军队兵临威宁,在威宁这块乐土上度过了自己无忧无虑的童年岁月.公元1211年威宁降蒙后,少年刘黑马被编入行伍,开始了自己辉煌的军旅生涯.刘黑马"随父征伐,大小数百战,出入行阵略无惧色",刘伯林病逝后的公元1222年,22岁的刘黑马"袭父职,为万户,佩虎符,兼都元帅".

公元1223年,刘黑马从国王木华黎攻风翔无功而还,回兵屯守绛州.同年从孛罗征西夏、唐兀.公元1224年从按真那延攻破东平、大名.公元1225年从孛罗平定武仙叛乱.同年金国大将忽察虎指挥四十万金兵攻掠山后诸州,刘黑马指挥本部人马与金军决战于隘胡岭,大破金军,斩杀金国统帅忽察虎.

公元1229年太宗窝阔台即蒙古大汗位.窝阔台汗始立三个汉军万户,以刘黑马为第一万户,"授金虎符、充管把平阳,宣德等路管军万户,仍佥太府事,总管汉军".同年从窝阔台远征回回、河西诸国.公元1230年睿宗拖雷挥兵入大散关,借道宋境讨伐金国,命刘黑马由兴元、金、房三地东下.刘黑马军到河南钧州三峰山与拖雷会师.三峰山一战,刘黑马军斩杀金兵数万人,擒金国统帅完颜合达,因功"赐西锦、良马,貂鼠衣,以旌其功".同年窝阔台汗决定将汉军万户增至七个,仍以刘黑马为第一万户.公元1233年从蒙古军破南京.公元1234年从蒙古军破蔡州,灭金.公元1235年同都元帅答海绀卜征西川.公元1241年改授都总管万户,统西京、河东、陕西诸军万户,夹谷忙古歹、田雄等并听节制.不久,窝阔台汗命刘黑马"巡抚天下,察民利病".公元1255年从宪宗蒙哥汗至六盘山.公元1257年,蒙哥汗赐号刘黑马为"也可秃立". "也可秃立"是蒙古语,"也可"是大的意思,"秃立"今译拖雷,是镜子的意思,"也可秃立"直译就是大镜子.事实上,此赐号远非如此简单.蒙哥汗的父王就是睿宗拖雷,蒙哥将自己父王的称呼赐给刘黑马,且又加"也可"一词,这样,"也可秃立"的含义就应为"如父亲拖雷一样伟大"或"大爸爸".此赐号可谓尊崇致极,有元一代仅刘黑马一人获此殊荣.

公元1257年春,大蒙古国发动对南宋的战争,蒙哥汗亲率右翼军兵出四川.公元1258年,右翼军经吐蕃入四川,一路凯歌.公元1259年7月,曾经马踏多瑙河,被欧洲史学家誉为"上帝之鞭"的蒙哥汗"折鞭"四川合州钓鱼山.蒙哥死后不久,蒙古内部发生了一场争夺汗位的斗争.征宋前蒙哥命幼弟阿里不哥驻守蒙古都城哈刺和林.阿里不哥得知蒙哥汗的死讯,于公元1260年初先在和林召开忽里台(部落会议)宣布即蒙古大汗位.指挥左翼军作战的忽必烈闻讯,决定用手中的兵权夺取汗位.忽必烈一面与南宋议和,轻骑北上;一面派人迎蒙哥灵舆,收大汗印玺.三月忽必烈在开平(今锡盟正蓝旗元上都)另行召开忽里台大会,宣布即大汗位.旋即内战爆发.经过四年的征战,忽必烈战胜阿里不哥.在这场争夺汗位的政治斗争中,刘黑马始终站在忽必烈一方.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廉希宪、商挺宣抚川陕.当时密力火者手握重兵,廉希宪和商挺恐密力火者发动叛乱,在军事上支持阿里不哥,经协商,最后由刘黑马"使乘驿矫诏竟诛之",这样一个可能的叛乱者被诛杀.事后密力火者的儿子向元世祖忽必烈诉刘黑马矫诏杀人,要求讨还公道.忽必烈讲:"兹朕命也,其勿复言",一句话,忽必烈将所有的责任全部承担起来.忽必烈对刘黑马的倚重于此可见一斑.

中统三年(公元1263年),一颗将星陨落了,戎马一生的刘黑马卒于军中,年六十三.死后"累赠太傅,封秦国公,谥忠惠".

在这个充满传奇的时代,从威宁走出去的刘伯林、刘黑马们,不仅是"天之骄子"手中的一柄利剑,而且还为忽必烈重新构建东亚秩序,创制新制度抹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是昔日威宁的丰碑,也是今天兴和的骄傲.

(二)元初威宁外族战将石抹狗狗和石抹也先轶事

契丹人石抹高奴、女真人夹谷长哥,追随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们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元初来自不同民族的著名战将而名垂青史,为威宁县留下千古难以忘却的珍贵记忆,也为威宁县(现兴和县)这片沃土在辽、金、元时代能聚集起这么多的仁人志士、名臣战将而深感自豪!

据《元史》列传第五十三《石抹狗狗传》记载如下:

石抹狗狗,契丹人,其先曰高奴,岁辛未,太祖至威宁,高奴与刘伯林、夹谷长哥等以城降.会置三万户、三十六千户以总天下兵,遂以高奴为千户,遥授青州防御使,佩金符.乙丑,从太宗伐金,为征行千户,卒于军.子常山,袭为千户.癸丑,升总管,领兴元诸军奥鲁屯田,并宝鸡驿军,权都总管万户,岁余卒.子乞儿袭,领本万户诸翼军马,从都元帅纽璘攻重庆、泸叙诸城.数有战功.时忽都叛于临洮,乞儿等以蒙古、汉军从往讨之.至元二年,从都元帅按敦移镇潼川.四年九月,从攻蓬溪寨,死焉,子狗狗袭.

狗狗少从征伐,以壮勇称.八年,从佥省严忠范以兵围重庆,攻朝阳寨,先登.九年,宋将昝万寿率众袭成都,狗狗以蒙古军二千击败之.十六年,朝廷录其前后功,赐金虎符,授宣武将军、管军总管,戍遂宁.十七年,进明威将军、管军副万户.

亦奚不薛蛮叛,从招讨使药剌海讨平之.行省也速带儿讨都掌、乌蒙、蚁子诸蛮,战于鸭楼关,狗狗最有功.二十一年,以蒙古军八百从征散猫蛮,战于菜园坪、渗水溪,皆败之,壁守石寨,月余散猫降,大盘诸蛮亦降.二十四年,迁怀远大将军、夔路万户,移戍重庆.二十六年,卒.子安童袭.

《元史》列传第三十七《石抹也先传》:

石抹也先者,辽人也.其先,尝从萧后举族入突厥,及后还而族留.至辽为述律氏,号称后族.辽亡,改述律氏为石抹氏.……

(三)明代威宁海子战事

明朝前期威宁县一带为明朝羁縻卫所管辖.北元时期为瓦剌也先所控制,并成为他的游牧地,即威宁海子(今兴和县中部涝利海周边水域)是北元交通的起点站.在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后,明英宗做了北元的俘虏,在也先的挟持下,于八月二十四进入威宁海等地北狩地域.北元时期,明朝汉藉史书误即(集)宁海子记为威宁海子,达延汗在威宁海子遭到明将王越的袭击,在这次威宁海子袭击战中,王越纵兵追杀,生擒蒙古幼男妇女171人,斩437人,获马驼牛羊6000余头(只),达延汗在这次袭击中险些丧命.正因为有这次袭击战之功劳,明朝封王越为威宁伯.

(四)封贡互市的威宁海子

明朝嘉靖二十二年至二十六年(1543-1547年),明朝大臣苏志皋亲历塞地,前来威宁海子游历,并著有《译语》.他见到当时的威宁海子一带是"蓊郁葱茜,柯叶交荫"的好地方.嘉靖四十五年(1566),明朝大同总兵马芳曾出塞与俺答汗大军战于威宁海子一带.隆庆五年 (1571)3月,俺答汗率其部众归附明朝,明穆宗正式下诏封俺答汗为顺义王,此后以封贡互市的和平商贸取代了昔日刀光剑影的战争风云.从此,从北京经威宁海,到丰州滩(今土默特川)这条道路上,明朝丝绸、茶叶与蒙古马匹、牛羊贸易络绎不绝,买卖兴隆,正如焦竑所赞誉的"互通有无,明蒙一家".

(五)威宁海历史渊源

威宁海(今称后河),是威宁县唯一的一条外流河,在县境内主流长度88千米,流域面积达2000平方千米,横穿今兴和县全境,享誉"母亲河"之称,古称"于延水",属永定河水系,发源于兴和县张皋镇的桃花岭、九花岭和鄂尔栋镇的双台山一带,两条水流在三瑞里乡大南营一带合流,汇成一条横贯鄂尔栋镇全境的大河,后于发源于察右前旗的豪沁河相汇 (豪沁河发源于察右前旗三苏木大淖海子,流经鄂尔栋镇境内,主流长度15.6千米,流域面积238.4平方千米),横穿团结、皂火口、黄石崖、衙门号水库,汇入河北境内东洋河水系,进入官厅水库后入渤海.

威宁县优质的牧场资源,包括著名的木栋艾拉大草滩以及台基庙门前的大草滩,属正黄旗八大优质牧场之一,俗称"宝滩",面积有十几万亩.草质优良,品种多样,无论白天多少牛羊、马匹啃咬,经过一夜又都长出来了,草滩载畜量成千上万,历经几千年,不见退化,曾是闻名全国的皇家牧场,由太仆寺右翼牧场旗管辖.据史料记载,当年康熙皇帝西征葛尔丹时,途径此大草原,对旖旎迷人的草原风光大为赞赏.以后康熙皇帝又多次巡幸察哈尔八旗牧场,在这里留下了足迹和动人传说.

这里牧草萋萋,水资源丰沛,盛产优良骏马.所产的的骏马体形高大、耐寒耐饥、外观俊美、脚程极好,成为历代骑兵将士的首选良驹.1945年11月中旬,在张家口召开的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时,出生于该地的正黄旗参领太平宝也参加了这次盛会,并为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捐献了一辆汽车和数百匹从"宝滩"精选出来的军马,并将自己心爱的一匹大青骒马赠送给奎璧同志,成为当时一段佳话.

注释:

①《元史.刘伯林传》:"壬申岁,太祖围威宁".壬申年是1212年.《元史.石抹狗狗传》:"岁辛未,太祖至威宁".辛未年是1211年.《元史.太祖本纪》:"六年辛未,冬十月……是冬驻跸金之北境,刘伯林、夹谷长哥等来降".本文从《太祖本纪》和《石抹狗狗传》,蒙古兵围威宁的时间是公元1211年10月.

②都提控金、元两代管理榷场、征税、银冶、仓储、诸路驿舍、驿马、狱囚等官员的称呼.

③螭(chi)传说中的一种无角的龙.古代建筑中或工艺品上常用它的形状作装饰.趺(fu)碑下的石座,唐封演《封氏闻见记.碑碣》:"隋氏制,五品以上立碑,螭首龟趺,趺上不得过四尺."

④《清史稿.皇子世表三》(第163卷,5068页):"常颖,世祖第五子.康熙十年,封恭亲王,四十二年,薨."《清朝通史.大事记》(第754页):"康熙二十九年,庚午,公元1690年七月,康熙皇帝下诏,以裕亲王福全为抚远大将军,皇长子胤褆副之,率军出古北口;以恭亲王常宁为安北大将军……率军出喜峰口."郭松义《清代皇帝传略.康熙帝玄烨》(第120页):"玄烨知道事态严重,仍保持沉着镇定,从容地派出两支大军,由皇兄裕亲王福全,皇弟恭亲王常宁带领,出古北口和喜峰口……"本文从《公主表》,恭亲王为常宁而非常颖.

⑤班弟的本名据碑刻蒙古祭文为"额拉登格".

⑥简命大臣,由皇帝临时委派大臣处理事务即为简命大臣.

⑦班弟是科尓沁台吉,蒙古郡王,孝章皇后的侄孙.

⑧《清会典事例》;康熙十四年(1675年)后,八旗察哈尔"俱属在京蒙古都统兼辖",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清政府在张家口设立察哈尔都统府.

⑨《清史稿.职官志》:"侍卫处设领侍卫内大臣,正一品;内大臣,从一品,各六人"掌管统率侍卫亲军,卫护皇帝.以八旗中镶黄、正黄、正白旗中选拔侍卫,由内大臣统率.

⑩前锋统领,八旗分左、右两翼,各设前锋统领一人,正二品.由王、公大臣兼领,统领掌前锋政令.右翼前锋统领掌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